解读世界500强:国企不应以盈利水平论英雄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7-10 10:09

李建华

李建华作者

财经观察者

7月7日,《财富》杂志发布了2014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对中国读者而言,最关注的莫过于以下几点:中国上榜公司数量创纪录达到100家,仅次于美国的128家;中国企业中石化取代了埃克森美孚首次挺进前三甲;国家开发银行、太平洋建设集团(民企)等7家中国企业新晋500强榜单。

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增速二次放缓,主流经济学者对经济持悲观态度,外媒纷纷唱衰中国经济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在2014年榜单中的位次,能继续保持昂扬上升态势,着实来之不易。

排名上升迅猛多为中国企业

通过对500强榜单的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很多被大众忽视的有趣细节: 《财富》杂志公布的20家2014年世界500强排名提升最多的公司,和排名下降最多公司。其中排名提升最多的公司中,有16家公司是中国公司,两家是美国公司,另两家为日本和墨西哥企业。

中国企业中排名上升最快的是天津的一家物流企业,上升幅度达到168名。新进入的7家企业也大多集中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汽车、能源、银行等行业,这跟中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中国仍然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上述行业还有大量发展机遇。(图表1,见文末)

而在排名下降最多的公司中,分布完全反了过来,只有两家中国公司外,其余均为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而且集中在金融保险、家电制造等行业,排名下降最多的是日企。

很明显,通盘考虑,500强榜单的这些细节说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仍处在向上态势。

赚钱挨骂,亏钱也挨骂

从所有权上看,世界500强名单中的100家中国企业,除8家港台企业外,大陆私企仅9家,其余均为央企或地方国企。(图表2,见文末)或许正因为如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对该榜单的另类解读,将中国企业过去一年在榜单中的上升势头轻轻带过,着重以盈利水平做文章,认为从体现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数据,即企业利润来评判,入榜中国企业盈利能力在下降。另外还指出,榜单中的中国企业雇员人数比平均水平高出数倍,意味着人均创造利润水平低下等等。

毫无疑问,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不管私企国企,如果在盈利水平、治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离欧美发达国家有不小的距离,也是正常现象。这与中国的发展阶段相吻合。私营企业作为中国税收和就业贡献巨大的重要力量,仍待获得更多支持,努力奋发。不过,如果只盯着中国上榜企业国企占绝大多数做文章,忽略中国国企所承载的功能,单纯拿中国500强企业利润水平以及雇员多寡来作对比,就有点儿打蛇未找到七寸了。

既然要比,不妨放在现实环境下。中国国有企业本身承担了一定的就业保障功能,由于历史原因,尽管历经几轮国企改革,时至今日,国企还被当做铁饭碗,不像私企那样可以随意裁减员工,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导向准确反映了由此形成的国民心理。

一方面,部分中国人仍然受益于这种劳工雇佣模式,另一方面,国企也为中国经济在减速时保持较高就业率立下了功劳。西方意义上的私人企业,以资本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以最少的人力创造最多的利润为企业发展目标,即以所谓的人均利润来衡量企业的未来发展水平。中国的私有企业何尝不是如此,但中国国企的情况可就两样了。

再从企业利润的角度看。中国国有企业该不该赚钱,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者们争议不断的话题,现在怎么又要国企以盈利水平论高下呢? 

 

 

 

记得2009年有媒体报道说,时任国资委主任的李荣融曾为一篇《央企为什么这么“红”》的文章一宿未眠。彼时,国务院国资委刚刚公布了央企年度成绩单——央企销售收入与利润连续三年攀升。从2003年国资委成立起,央企国有资产从2万亿,增加到了2009年的5.5万亿。本以为如此出色的表现,足以为国资委与央企赢得掌声,可李荣融没想到,收获的还是骂声。

这正是中国国企发展至今“里外不是人”的真实写照。一方面,国企的定位和性质已经日渐明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曾明确: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要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另一方面,中央又提出要求:“国有企业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

既要保证战略性公益性,又要保值增值,这是很多国企、尤其是自然垄断行业国企面临的矛盾两难。很显然,他们跟以单纯追求利润为目标的西方私人企业不能同日而语,必然无法像西方私营企业那样追求利润最大化。

国企不应以盈利水平论英雄

500强榜单中的国有企业,很多为电力、天然气、交通运输、邮政等自然垄断行业,还有一些仍处在改革之中的涉及国家战略或国计民生的行业领域,如军工、银行、通讯、粮油等。不少行业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公共品性质。比如中石化下游的油品销售,国家电网的电力输送,铁路的火车票,等等,成品油价、电价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领域,政府为了保证物价的平稳,对其实行严格价格管制,所以这些领域的国企,本身就不以盈利为目的。

在金融危机之前几年,成品油价格改制尚未开始。面对国际原油价格飞涨,“三桶油”因为国内成品油价格的管制不能灵活调节,而处于亏损状态。但当时经济学家们不提什么盈利水平,而是在媒体上表示,国企本不应该赚钱。今天,中石油公司进口天然气每年数十亿元的亏损,也面临同样的局面。

在某些时候,国企还承担着一定的政策调控功能。比如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国企获得了大量银行贷款和授信,这些企业加大投资力度,使中国经济得以迅速走出危机。

再比如发生在上海的案例。2011年出现染色馒头事件之后,上海国企杏花楼(国有股占32%的股份制企业,前身为黄浦区第二饮食公司)临危受命,以微利生产馒头保证市场需求。因为在上海市民心里,老国企有口碑信得过。这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不可思议,但在中国的政商环境下很常见。

所以,背负就业负担和公益性、承担政策调控等特殊功能的中国国企,在国际舞台上与国际私企巨头PK,二者本身就不具备可以量化比较的条件。而像诸多批评家所言,以利润水平和人均利润去简单衡量,更不科学。

当下,国企新一轮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以国企重镇和改革前沿——上海新公布的国企改革细则来看,基础设施和功能区域开发建设、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改善民生的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国有企业,将保持国有全资或国有控股;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可保持国有控股或相对控股。而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根据发展实际,按照市场规则有序进退,合理流动。

在这个时候,如果还不分青红皂白,以西方私企的利润最大化标准,来要求世界500强榜单上的中国国企单纯追求利润,更加显得不合时宜。

(翻页请看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上升最多的20家企业和排名下降最多的20家企业,以及世界500强中国上榜企业完整名单)

 

 

 

 世界500强中排名上升最多的20家企业

 世界500强中排名下降最多的20家企业 

 

 

 

 

 世界500强中国上榜企业完整榜单

 

 

 

 

 

 

 

责任编辑:苏堤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沙利文见沙特王储,讨论美沙安全协议“半定稿”

美国享受中国廉价商品的时代要终结了?

内塔尼亚胡遭以战时内阁成员下“最后通牒”

“至少一代人不会把西欧视为合作伙伴”

“美国居然在锯自己骑着的那根树枝,蠢得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