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鹏飞:当年《少林寺》电影票房到底有没有1个亿?

来源:观察者网

2018-12-19 07:44

梁鹏飞

梁鹏飞作者

影评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梁鹏飞】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上一直流传一个说法,说是《少林寺》当年在一张票1毛钱的情况下,拿下了过亿票房。

这种说法不知从何而起,但现在网络上相关讨论非常多,被重复千万次,似乎渐成了“真实”。

那么,《少林寺》票房到底有没有1个亿?

今天咱们好好说说这个事儿,也借此给大家介绍一下1980年代中国电影票房统计的相关历史。

1.纷纷扰扰的《少林寺》1亿票房传言

首先,咱们还是要承认,《少林寺》在80年代的上映是一个影响力很大的文化事件。

要说起来,80年代上映的电影有不少经典,多个影片当时都取得了轰动效应。比如《神秘的大佛》、《保密局的枪声》等,按照相关统计,观影人次都比《少林寺》要高。

但要说到知名度和对后世的影响力,这些电影都不如《少林寺》。时隔近40年,提及80年代电影,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依然是《少林寺》。

《少林寺》在很多观众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估计这是后来这部电影票房破亿的说法流传很广的原因之一,甚至一些媒体也在报道中提及此事。

严谨一点的媒体在报道中不会提及票房收入,因为80年代中国电影根本就没有对外公布每一部电影的具体票房收入情况,甚至连每一部电影的观影人次也很少公布。

有媒体在2014年的一篇报道中称《少林寺》的观影人次是5亿

那么,该怎么看《少林寺》票房过亿的说法?

2.《少林寺》

我在查阅80年代中影公司相关资料的过程中,越深入,越觉得这事没那么简单。

首先,80年代的中国电影,当年全国电影发行放映都是由中影公司负责。而中影公司并没有对外公布相关数据,中国电影的票房一直到1994年引进好莱坞分账大片之后才算有比较权威的数据。因此,对于所有直接声称80年代电影票房的数据,都要谨慎对待。

虽然中影公司没有对外公布相关数据,但还是可以从当年相关的电影期刊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幸运的是,这些资料网上可以找到一些。

有一个最直接的证据来自于原中影公司总经理胡健在《中国电影年鉴》上写的一篇文章。

这里面有句话,说“《妈妈再爱我一次》发行收入为4700余万元,是建国以来发行收入最高的一部影片。”

胡健何许人也?根据相关资料,他是中影公司负责人,长期在中影公司工作,1984年至1993年间担任中影公司老总。

所以,胡健说的话不大可能有问题。他说《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建国以后发行收入最高电影,那《少林寺》的发行收入肯定不超过4700万元。

这里要给大家解释一下发行收入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80年代中国电影不统计票房?就是因为票房在当时不重要,发行收入才是关键。这个不展开多说了。

那么,发行放映收入和票房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个也可以从当时一些资料看出一些端倪。

还是上面这篇采访胡健的资料:

这里提到1985年全年放映总收入14亿,发行总收入是7亿,所以发行收入基本占到票房的50%。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票房收入包括两方面:城镇电影院票房收入和农村巡回放映队票房收入。

从另外一个资料也可以看出这两方面的关系。

胡健在1990年一篇《争取电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中提到:“电影发行放映收入大头在城镇,1990年城镇票房收入是15亿,发行收入是8亿。”

那么1990年总的放映收入是多少?

这篇文章也提到:“1990年总的放映收入是22.2亿,发行收入是10.5亿。”

对比上文资料可看出:1990年总票房22.2亿,城镇票房15亿,那么农村放映收入是7亿;全年发行收入10.5亿,城镇发行收入是8亿,那么农村发行收入只有2.5亿。

也就是说,农村放映收入占总发行收入比例偏低。城镇电影院发行收入占总票房50%,农村发行收入只占票房约35%。

介绍这么多是想说明,80年代统计一部电影的票房真的是件很复杂的事情,就是中影公司自己,恐怕也搞不清一部电影到底有多少票房。

因为城镇电影院票房搞得清楚,而农村巡回放映根本就不卖票。农村放映电影大多是包场,一般是大队有啥活动或村里谁谁谁有啥喜庆事儿,给老少爷们包场看个电影。至于多少钱,商量着给。

所以,要想搞清楚80年代一部电影到底有多少票房,首先要搞清楚它在农村放映队那里有多少票房,而这基本上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不过,《少林寺》和《妈妈再爱我一次》有点特殊,它们都是进口片——你没看错,当年香港内地合拍电影以及台湾电影都是作为进口片引进发行。

进口片当年原则上只发行35毫米胶片。不过原则是原则,《少林寺》这么火爆的电影,你要说农村放映队没有放映,那肯定不现实。至于这部电影在农村地区放映的票房,应该是不纳入统计口径。

胡健说《妈妈再爱我一次》发行收入基本上就是城镇电影院发行收入4700万,按照城镇发行收入占票房50%比例来算,这部电影城镇总票房约9400万,不到1亿。那么之前《少林寺》的发行收入也基本不包括农村票房。这一点在胡健这篇文章中也有佐证:

从这资料可以看出:《少林寺》只提到城镇发行的35毫米拷贝9个月观影人次达到2.7亿,而其它几部电影都强调是3种规格拷贝的观影人次。

关于《少林寺》的总观影人次找不到其它相关资料了,但可以确定2.7亿并不是《少林寺》城镇观影总人次,因为从上文也可以看出,包括《神秘的大佛》在内的现象级电影放映时间长达1年半以上,显然《少林寺》放映周期也不只9个月。

那么最终《少林寺》5亿人次仅仅是城镇观影人次?还是也包括农村市场?这就不好说了。合理推测应该是两者之和,城镇市场观影人次在3亿以上,农村放映人次因为不纳入统计数据,所以大概是估算。

现在我们可以算算票房了。

1982年一张电影票平均票价不是1毛钱,而是5分钱。这个有权威数据。下表中统计的历年票房和上文提到的资料也吻合。

图表来源:电影情报处

当然,各地票价不一样,而且《少林寺》这种进口片票价会更高一点。但无论怎么算,5亿人次就算全是城镇观影人次,算它1毛钱一张票,《少林寺》票房也就5000万,发行收入不到3000万,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据。

这里还是要强调一遍,《少林寺》的农村放映数据没有准确资料。由于这部电影的娱乐性十足,我谨慎推测,它在农村地区的观影人次恐怕会高于城镇观影人次。如果5亿只是城镇观影人次的话,把农村观影数据都算上,《少林寺》观影人次超过10亿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还是那句话,没有准确证据。

3.地方市志的一些佐证

下面咱们再从各地地方志的资料,进行一些侧面佐证。

在网上可以找到一些省市关于《少林寺》发行放映的资料。

先看广东省的资料。

根据这一资料,《少林寺》在广东省放映半年多,发行收入217万,票房应该在400万以上。注意,这里的数据依然只包括城镇35毫米拷贝。

然后是北京市,发行收入89万,票房应不到200万。

广东省和北京市的电影票房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就是在今天,也依然如此。

1982年,广东省GDP(340亿)排名全国第三,占全国GDP(5300亿)的6%。当然广东省的票房与全国票房占比一直高于GDP全国占比,所以在广东省,《少林寺》斩获400万票房,那么全国票房大致在5000万-8000万的水平。

再看吉林省长春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的相关数据。

长春市所在的吉林省在80年代初期还是全国富裕省份,《少林寺》在长春的发行收入27万,票房应该是60万。

所以从《少林寺》在这些不同省市的票房数据,也可以侧面佐证,这部电影当年票房不可能破亿。

当然,还是强调一下:这些数据只包含城镇电影院数据。

好了,可以下结论了。讲3点:

第一,首先要承认《少林寺》的票房没有一个权威数据;

第二,根据种种推算,《少林寺》当年全国放映至少一年半以上,城镇观影人次3亿以上,票房大致在5000万以上。

第三,《少林寺》的农村放映数据没有确切数据。如果把所有农村放映票房都算上,不排除它的票房有超过1亿的可能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李泠
中国电影 票房 历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