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强:民进不一定国退 应欢迎所有资本共同发展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9-26 08:05

梁强

梁强作者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9月18-20日的浙江莫干山会议,尽管整场会议与预期相差甚远,圆桌论坛“混合所有制”议题成为为数不多的质量较高的一场。现场参与讨论的有来自国有企业、中央级研究机构、地方政府投资处、高校研究人员、私人企业等多方代表十多位。尽管国企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混合所有制已经迈开步子,该探讨什么样的混合所有制,才能最大化国企及社会资本的效益,以及更多普惠于民。但从现场嘉宾的讨论来看,意识形态层面的争论仍然占主流,比如更多的代表认为私营企业一定比国企好,少数代表认为,国有企业一定比私营企业更能保障行业安全等等,最后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的发言,博得了与会者基本一致的认可。观察者网在此编发三位与会代表的发言,供读者思考鉴别。以下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负责人梁强的发言。】

30年后再上莫干山。此次新莫干山会议,由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全国金融系统青年联合会以及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上图为9月18日会议开幕式主会场,30年前莫干山会议亲历者正在讲述莫干山精神。发言者为当年的改革四君子之一黄江南,右四为王小鲁。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目前中国信达已经是一家初具混合所有制特点的企业了。1999年最初成立时是100%财政部控股的国有独资企业,到去年香港IPO,目前的结构是法人股69%, 社保基金8%,外资10%多,已经是一个股份多元化的企业。(中国信达为1999年由财政部发起成立,专门为中资银行剥离坏账处理不良资产的国有独资企业,观察者网注)。

我觉得从企业发展阶段上看,进入21世纪,不能仅仅从股权结构上讨论企业的性质问题了。原来国有、民营的概念,是从产权层面来讲的。现在的企业特点是股份化,公司制。纵观企业发展史,从最初的小作坊、家族制,到目前普遍被接受的公司制或者公众公司,这可能也是企业发展的高级形态或者终极目标。当然不是所有的企业适合上市。

在公司制的框架下,企业要发展,就会欢迎所有的资本来共同经营,不是说让民营进来,就要让国有的出去。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新加坡淡马锡,代表新加坡政府参与了很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公司制改制,成为很多企业的股东,中国早期很多金融企业的改制就有淡马锡的影子。包括我们信达股东之一的UBS,人们耳熟能详的瑞银,它的单一第一大股东就是新加坡淡马锡,谁能想到欧洲这样一个100多年的老牌金融企业,第一大股东是新加坡的政府投资企业。从现代企业公司治理层面看,企业的股东在不断的变化,但是经营层由职业经理人来完成。经营层按照公司治理的架构来操作,搞得好就做,搞不好炒掉。

我们不能走极端,说国有企业搞不好,民营企业进来就一定搞得好。民营企业到了第二代,也同样面临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问题,是家族继承还是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来,也面临同样的难题。

所以目前,我们应该允许企业股权结构的多样性。其实大家都可以在一个平台来经营,股东的角色不同,定位不一样,要求不一样,战略股东并非一定要控股。如果我的目标只是实现财务投资收益,做一个消极股东也挺好。没用必要让国有的退出来,不去投资,明明看到一个很好的项目,规定国企坚决不能进,只有民营可以进,外资也可以进,这都是改革的误区。我觉得还是开放一些。国外很多大型企业,特点都是股权高度分散化,管理职业化和公司治理现代化。

从现实紧迫性来讲,国有企业确实需要往后退一步。1998年国企脱困问题解决之后,在某些领域,国有企业不但没退,反而更加强化了,现在看来似乎所有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比如商业银行,一定要说事关国家金融安全,一定要国有占比控制在50%以上。事实上,按照现在的大趋势,可能30%-20%,甚至10%也可以。不能一直死守着原来的目标,不看调整不看变化,认为放弃控股权就好像失控了,其实观念上需要变化。

观察者网高艳平整理

责任编辑:苏堤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俄罗斯总统普京抵达北京

黄循财宣誓就任新加坡第四任总理

“杰出但不突出”?为什么选他接班李显龙

中方是否对美国产品加征新关税?外交部回应

“别学美国对华这种‘坏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