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凌:防火防盗防公知

来源:观察者网

2013-12-31 07:34

林凌

林凌作者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讲师

先感谢观察者网小编的邀请,推荐书目从来都是大佬的活儿,本不该轮到年轻小辈。只是,我在这一年中确实也有想与大家分享的读书经历,姑且说,是读书的兴趣点发生了一些转折。

因为不是豆瓣青年,其实都淡忘了,年初到底读了些什么书。印象较深的,是朗西埃的《Hatred of Democracy》。还有诸如伊格尔顿《人生的意义》,或者特西托勒的《德性、修辞与政治哲学》,该书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的阐释。巧合的是,两位译者都是熟人。论及读书的状态,大概还是“白皮书”(经典与解释)出一本就顺手买一本的状态。

也许源于论文写作的需要,下半年读的书较之以往有所不同,我想也没必要去概括到底不同在哪里,就推荐几本我认为值得认真一读的书好了。

1.《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王绍光/樊鹏著。这本书在观察者网部分转载过,考察的是中央政府如何制定重大公共政策,通过医改这一案例来研究中国政府的决策模式。我们国家的决策机制是如何运作的?在政策的形成过程中,政府是否有能力给予人民真正参与和影响政策的机会和权利?如何在此过程中贯彻民主原则,这要比仅仅从政治的抽象形式上判断民主与否,重要多了吧?真心希望爱好谈体制问题的人们能认真读一遍这本书。

2.《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欧树军著。据说,“这将是政治与公共管理的必读书之一”。从1993年王绍光和胡鞍钢教授共同撰写了《中国国家能力报告》算起,二十年来,强调国家能力的建设已经逐渐成为头脑清醒的知识人的共识。专业局限,对我而言,读这本书一来是补课,二来是“知道”,虽然“知道主义”不是个好词。

3.《目标治理:看得见的五年规划之手》,鄢一龙著。“五年计划”是个舶来品,我们耳熟能详。社会主义前三十年,我们有没有执行“五年计划”?我们的“五年计划”和苏联的有什么不同?我们为什么迄今还有“五年规划”?这与中国今日取得的成就有多大关系?最早知道这本书,也是因为观察者网的选刊。等下,小编们,你们发了那么多高质量的文章,作者家里人都知道么!

4.《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温铁军著。这本书不需要更多介绍了吧?有意思的是,我身边不少朋友都说这是一本“工业党”范儿的历史著作。只是,当温铁军先生谈到乡镇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和积累阶段的“温情脉脉”,为什么能以就业最大化,离土不离乡为宗旨,这显然是在强调一种与大工业资本积累完全不同的价值理性。

当然,个人眼界有限,想必是挂一漏万,其它的比如《阿克曼文集》,张炼红的《历炼精魂——新中国戏曲改造考论》,都是好书。还有史正富的《超常增长》,崔之元先生还以此为基础撰文,提出一个改革的343方案

除此以外,虽然不符合小编的要求,我仍特别想推荐的一些旧书。

是年末到了香港,在学校图书馆里偶然看到的——说到图书馆,岔开一句,那位借了《A Song of Ice and Fire》两个多月还不还的同学,你是要拿这小说做论文么?你是也要写一本卖170块钱的《Game of Thrones and Philosophy》吗?你能体会一个连补三季的新观众默默等待明年四月HBO新一季时,希望借小说脑补一下丹妮莉丝•坦格利安的感受吗!——我们过去常有按年份编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争鸣》,还有比如《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选》,《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等系列。诚然,这类书中部分问题意识在学术上略显陈旧,比如“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等等,但作为资料汇编,至少不传谣不造谣,既不会跟着时髦的理论走向三观不正,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编纂这些书籍时,人们所处的历史境况。书是旧书,却一目了然,是防火防盗防公知的必备品。

借书以外,在香港买书,当然会嫌贵。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的优越性,就体现在拿工资买教科书、理论书还是没什么负担的。有人曾问我香港和上海哪个更是文化沙漠,讲别人坏话这种事情,我这么一本正经的人怎么做得出来。以下三张照片是我在香港和上海市中心的书报摊随机拍的,大家就体会体会,自己判断。

香港书报摊

上海书报摊

责任编辑:张苗凤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西方媒体,看清你们了!”拜登“走后门”也没躲过

“TikTok只是烟雾弹,美情报机构才无时无刻不在…”

获得军援后以色列不会违反国际法?美国多部门:不可信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