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民旺:中印关系,正在脱离轨道么?

来源:观察者网

2016-11-04 10:00

林民旺

林民旺作者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南亚的两个“死对头”印度、巴基斯坦又闹别扭,作为两国共同邻居的中国却莫名其妙地“躺枪”了。

10月中旬的果阿金砖峰会开得热热闹闹,中印领导人也举行了首脑会谈,但是会议前后却不断发生刺激两国关系的事件。

先是印度社交媒体发出抵制中国货的倡议,其中甚至包括了总理莫迪所属的印度人民党高层。在10月29日的排灯节(Diwali)前,莫迪更是“史无前例地”敦促人们使用印度制造的产品来庆祝。印度“dailyO”网站的一篇评论称,这次节日显得“尤为特殊”,俨然是对印度民众爱国主义的一次检阅,是向印度邻国巴基斯坦和中国的一次实力展示。

虽然中国生产的灯具最终在印度的销量下降了30%~50%,但印度爱国者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不得不多支付出30%~40%的“过节费”。显然是为了遏制事态的不良发展趋向,10月26日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新闻处谢立艳参赞分别致函印度报业托拉斯、《印度快报》、《印度时报》、《印度斯坦时报》、《印度教徒报》等主流英文媒体,对近期“抵制中国商品”言论作出公开回应,特别提及,中国商品的物美价廉事实上满足了印度普通百姓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日常需求,对印出口只占中国对外出口总值的2%,并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多大影响,而影响最大的地方则是冲击了中国企业到印度投资的信心。

据《印度时报》报道,印度人民党秘书长凯拉什·维亚瓦吉亚(Kailash Vijayvargiya)也参与了号召抵制中国货行动。

无独有偶,10月9日,所谓“阿鲁纳恰尔邦”(我藏南地区)首席部长佩马·坎杜(Pema Khandu)在新德里会见达赖喇嘛时,竟邀请他在明年3月第二周访问中印争议地区达旺。21日,美国驻印度大使理查德•维尔马(Richard Verma)更是“出乎寻常”地飞到中印争议的达旺地区,参加当地节日。印度外交部发言人随后轻描淡写地解释称,达赖喇嘛是“印度的客人”,“可以自由地到任何地方旅行”。而美国大使维尔马不过是“观光之行”,两者都“没有任何不同寻常之处”。

这样的举动,对中印关系而言绝对是“不同寻常”。这是第一次其他国家外交官访问争议地区达旺,更何况是在美国驻印大使,而且是在印度内政部国务部长基伦·里吉朱(Kiren Rijiju)的陪同之下。2009年,达赖喇嘛也曾窜访过达旺,事前事后都遭到过中方的严重抗议。此次,两个事件的相继发生,所传达的信号自然耐人寻味。加上4月初,印度媒体报道,美国驻加尔各答总领事曾对所谓“阿鲁纳恰尔邦”首席部长说,“阿邦”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9月,莫迪政府又再次允许美国军人进入所谓“阿鲁纳恰尔邦”搜寻二战期间美国士兵遗骸。2008年时印度政府曾准许过美方的这一要求,但是在中国抗议下很快就于2009年结束了这一行动。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回应相关事件时强调,“印方非常清楚达赖问题的严重性和中印边界问题的敏感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印方邀请第十四世达赖到中印领土争议地区活动,只会对中印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和中印关系造成严重损害”。在中方看来,印度的做法已经违背了在涉藏问题上对中方的政治承诺,没有遵守双方在边界问题上的重要共识,采取了使边界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的行为。

虽然莫迪上台后也访问过敏感的争议地区,如2015年2月莫迪就曾访问过所谓“阿鲁纳恰尔邦”,参加所谓“建邦日”活动,4月初宣布在“阿鲁纳恰尔邦”实施《武装力量特别权力法案》。2015年1月,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访问新德里时也称,所谓“阿鲁纳恰尔邦”是“印度的领土”。中国外交部均对此言行提出过抗议。而这次第三方的相继频繁地涉入,表明印度明显是有所考量的。

最直接的判断,印度此举是要通过引入外部力量实现自身目的,让美国和达赖等敏感人士涉入到中印边界问题中,以此强化印度对争议地带的实际控制,这一做法变相地将中印边界问题“国际化”。而在印巴争端的克什米尔问题上,印度却一直以来都积极抵制“国际化”的可能。当然,放在更长、更广的视角来看,印度目前的做法既是莫迪政府外交政策的自然发展,也是中印关系“互相失望”的互动结果。

莫迪外交,引致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

莫迪政府于2014年5月开始上台执政。中国新一届政府希望搞好对印外交,更加重视印度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这一点丝毫不用怀疑。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将印度作为其担任总理后的首访国,提出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BCIM)的倡议。莫迪当选后,习近平主席旋即派出外交部长王毅作为特使拜访莫迪,并邀请他早日访华。2014年7月中旬,第六届金砖国家峰会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期间,习近平主席与印度莫迪总理进行了首次会面。根据印度媒体报道,两位领导人谈的非常投机,双方会面时间远超预定时间。

令印方兴奋不已的是,在这次会面中,习近平主席主动邀请印度参加当年11月份在北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APEC),印度自然心存感激,毕竟印度一直以来都期待能够加入APEC。同时,习近平主席还表达了希望印度与上合组织加深合作的愿望,事实上开启了印巴加入上合组织的大门,也就有了随后2015年上合组织乌法峰会上正式启动上合的扩员程序。中方显示出的另一项友好姿态则是,给印度香客开放经乃堆拉口岸朝拜“神山圣湖”的新路,更显示出中国对印度的善意与战略信任。

这些举措被外界普遍解读为中国意在向莫迪政府示好,显示中国领导层积极寻求扩大中印两国的合作。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顺利访问印度,这是莫迪政府接待的第一个大国领导人,被普遍认为中国在发展与印度新政府的工作关系中已经抢先。

但是,随着莫迪访问日本、美国,其在大国关系中的外交取向逐渐明晰。尤其是2015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作为主宾参加印度共和国日的庆典,这是印美关系中具有“开天辟地”性质的事件。需要注意的是,两国在防务领域的合作“突飞猛进”,正式签署新版的《美印防务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出15个防务合作领域,简化美对印的防务技术转让,加强两国的联合军工生产合作。今年,双方的防务合作进一步加深,6月初莫迪开启第四次访美之旅时又签署《后勤保障协定》,莫迪还被安排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宣布印度要成为美国的“主要防务伙伴”,目标是要在防务合作上能达到美国最紧密盟友和伙伴的程度。

美印关系似乎真的要走出过去“犹豫不决”的状况。

印度一定意义上放弃了上届团结进步联盟(UPA)政府所秉持的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挟裹着对美外交的重大发展,莫迪政府认为在对华、对巴的外交中,处在更加强势而有利的位置。这也迫使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随之逐步发生微妙变化。

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俄罗斯与巴基斯坦走近。2014年11月,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访问了巴基斯坦,这是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国防部长首次访问巴基斯坦,并与巴签订军事合作协定。同样,在2016年9月,就在印度发动“孤立”巴基斯坦行动时,俄罗斯与巴基斯坦却在9月24日正式举行双方首次联合军事演习“友谊2016”,尽管规模很小(双方参演人数约200人),但是首次联合军演的时机却显示了两国逐渐发展的双边关系。这些关系发展的背景则是,2010年3月时俄罗斯总理普京在会见当时的印度总理辛格时曾表示,考虑到俄印战略合作关系,俄将不再与巴发展军事技术合作。四年后,俄罗斯不仅重启了对巴武器出口,而且举行了首次军演。而刺激这一变化的因素之一,显然是美印关系的急剧升温。

另外则是中巴关系的加强和提升,尤其是去年习近平主席对巴基斯坦的访问中,将中巴经济走廊定位为“一带一路”的旗舰,确立了两国以中巴经济走廊为引领,以瓜达尔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合作为重点,打造“1+4”的合作布局。此举旨在助力于一个经济发展而稳定的巴基斯坦,实现中巴两国安全合作与经济合作的双轮驱动,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当前巴基斯坦的战略焦虑。

2016年的中印关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中印关系进入“多事之秋”?  

去年中印开启了密集的高层互动,然而,中印间的“旧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边界问题上,莫迪5月访华时曾明确主张:“核实实际控制线将极大推进我们维护和平与安宁的努力,请求中国重新启动已停滞的核实实控线进程”。但是中方认为,核实实控线反而可能导致更加麻烦的结果。在中国所珍爱的“一带一路”上,印度也没有作出任何积极表态,“冻结”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对中国在南亚的作用仍旧缺乏正面认识。

2016年的中印关系似乎开始进入“多事之秋”,焦点显然是落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印巴关系的对立加剧,导致印度批评中国的声调上升,归罪中国“一味偏袒”巴基斯坦;二是印度在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问题上受挫,认为中国是其最大障碍。

克什米尔印度军营被攻击在印度引发针对巴基斯坦的抗议示威。

印巴关系随着克什米尔骚乱加剧和恐怖主义袭击而日益紧张。印度指控巴基斯坦是对印恐怖主义的“幕后黑手”,莫迪甚至在果阿金砖峰会期间将巴基斯坦称为“恐怖主义的母舰”。2016年1月和9月分别发生了两起对印度军事基地的袭击,致使印度国内要求“严惩”巴基斯坦的情绪在上升。2015年6月时,印度要求联合国制裁委员会根据1267号决议制裁巴,因为当年巴释放了涉嫌策划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的嫌疑人拉赫维。但是,当时这一提案中方并不赞同,因为“印度提供的信息不足”。

同样,2016年印度指控以巴基斯坦为基地的“穆罕默德军”幕后策划了今年1月的袭击事件,中国两次以技术性手段搁置了印度的申请。由此,印度国内很多人似乎形成了这样一种认知,中国支持巴基斯坦对印度搞恐怖主义,中巴形成了敌对印度的轴心。此外,中国还被“批评”是个“没有原则”、“没有道义感”的国家,在恐怖主义问题上持“双重标准”。但是在中方看来,印度的反恐明显就是要“反巴”。当中国外交部强调,“巴基斯坦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应该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时,印度很多人难以认同,反而认为是中国的支持才使巴基斯坦更加“肆无忌惮地”对印度搞恐怖主义。2016年9月27日,中印在北京举行了首次反恐安全对话,增进了对彼此重大关切的了解,但是离印度的要求仍有很大的距离。

另一个问题的焦点是,印度在加入核供应国集团集团上的受挫。2010年印度就表示了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兴趣。但是在游说过程中发现,欧洲国家如奥地利、瑞士都持普遍怀疑的态度,难以接受印度不签署NPT和不放弃核武器的立场。莫迪政府上台后,明显感受到了国际氛围的变化。

特别是2014年9月,莫迪首次访问美国后发表的《联合声明》,“奥巴马总统和莫迪总理将致力于继续努力推动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NSG)、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MTCR)、瓦森纳协定(the Wassenaar Arrangement)和澳大利亚集团(the Australia Group),这是增强全球不扩散及出口控制机制的关键一步。美国总统奥巴马认为,印度达到了MTCR的要求,并具备成为NSG成员国的资格,因此支持印度早日申请并最终成为这四个机制的成员国。”

在美国的强力支持下,莫迪政府认为只要集中做好美欧的工作,进而施压中国就可以促成此事。因此,2016年5月,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继递交加入NSG的申请。印度的申请得到美国的明确支持,而巴基斯坦的申请美国政府和国会都不愿意做出支持表示。

印度总理莫迪想加入NSG受挫,图片来自印度快报

随后印度在国内外开展了高调的宣传和动员,一幅决意加入NSG的姿态。莫迪特意选择在6月24日核供应国集团的首尔年会前访问瑞士、墨西哥等国,寻求支持印度立场。而且莫迪甚至给普京打电话,要普京帮忙游说中国,派出外秘苏杰生秘密访华。结果,6月24号首尔会议结束后发表的共同声明中称,“NSG已经讨论了非NPT国家参与NSG的技术、法律及政治方面的问题”,印度加入NSG的问题根本没有提到议程中来。其实,从印度提交申请之后,印度媒体的报道中,就不断暗示中国是唯一的阻扰力量,尤其是6月9日和6月24日时,部分印度政治人物甚至搞起示威抗议中国的游行。

对于印度加入NSG,中方一贯主张通过“两步走”的思路处理这一问题。即,先本着公正的原则,探讨并达成非歧视性的、适用于所有非NPT缔约国的解决方案;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讨论具体非NPT缔约国的加入申请。但在印度看来,中国采取的这一原则事实上设置了巨大障碍。印度也认为,正是在中国的游说下,巴基斯坦才追随印度同时提交申请,这样,中国将巴基斯坦加入NSG与印度加入同步挂钩,以最终达到阻止印度的目标。

为了沟通彼此立场,9月13日中印两国主管官员在新德里举行了军控磋商,就此进行过讨论,印度一直试图说服中国支持其申请,而中方的基本立场依旧。显然,距离达到共识的目标依旧很长。

如何应对这样的印度

印度在加入NSG上的受挫,令执政的人民党“倍感羞辱”,媒体不停地渲染中国是如何伤害印度的。在这一过程中,中印普通民众甚至学者之间的对立情绪都明显上升。笔者8月底访问印度的智库时,印度学者告诉我,中国要尊重印度的“核心利益”。事实上,我很困惑于印度的“核心利益”到底是什么。

当然,也有一些率真的批评,可能推动印度政府和民众的反思。如观察家基金会的MANOJ JOSHI早在首尔会议前就认为,莫迪政府高调的做法,就是以某种羞辱北京的方式来支持印度加入NSG的主张。他批评莫迪政府不仅没有给予中国任何好处,反倒是让北京看到印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好斗。

事实上,了解印度外交风格的学界同行大抵都会赞同我的这一观察,即印度人更注重现实的小利,而不善于从大的视野和格局来看待一事一物。相比中国而言,如习近平主席在会面莫迪时,通常会说“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把握好中印关系发展大方向”。对印度的外交而言,似乎大方向不是很明确,印度更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收益。这是印度性格的一部分。例如,为了印度驻美总领事科布拉加德一事,印度可以不惜将美印关系跌至谷底。同样,意大利海军士兵一事,印度也可以不惜以印欧整体关系为代价。印度外交中的民粹主义情绪,是中国同行必须面对的事实

为了印度加入NSG一事,印度媒体和政客仍会“无休无止”地努力“施压”中国。美国著名的南亚问题专家科亨在谈及印度人的谈判风格时就说,印度人在谈判时非常有耐心,他们可以一直等下去,直到要求被满足,他们很少会迫于国内压力或是急于做出工作成绩来而匆匆达成协议。用一位印度学者的说法是,印度人其实在谈判中是非常“固执”的,不懂得灵活。中国人在谈判之前总是设法先确定若干原则,然后会灵活地采取“一报还一报”的方式。印度性格中缺乏“一报还一报”的思想,这也让秉持务实和互惠理念的美国人“痛苦不堪”的原因。

现今中印关系的发展,无疑给中国外交提出了挑战:中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忍受与南亚最大邻国的关系继续下滑。换言之,印度的外交事实上考验着中国外交的战略定力。

印度加入NSG受挫之后,越来越多学着已经开始警醒印度反思自己的外交,而中国的“强硬”也许有助于推动当前印度正在进行的反思:

不要以为搞定美国,就搞定了世界。当然美国仍旧是所谓的世界“霸主”,但是印度也要学会尊重其他大国。就NSG事件而言,印度早就应该与中国磋商,而不是采取外部施压的方式;

不要总是寻求成为国际社会的“例外”,享受既有体系的特殊照顾。作为新近崛起的大国,应该思考如何能够为国际秩序巩固和发展添砖加瓦;

美印关系在多大程度上是虚假的“伙伴关系”?印度也许不过是美国的战略棋子,冷战时期的历史已经表明如此。而中美关系的纽带和重要性显然都是要高于美印关系。如果缺失这样的观察和判断,那么显然会导致当前印度的外交政策与其发展经济的大目标相背离。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张红日
印度 印巴冲突 印巴 中印关系 中印边境 中国外交 南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TikTok只是烟雾弹,美情报机构才无时无刻不在…”

获得军援后以色列不会违反国际法?美国多部门:不可信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