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民旺:印度在金砖里讲“团结”了,诚意有多少?
来源:观察者网
2024-10-25 11:25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林民旺】
作为金砖国家组织创始成员国之一,印度在其中的位置总是让人有些捉摸不定。这次在俄罗斯举行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是金砖机制大规模扩员后举行的首次峰会,对金砖国家及金砖合作机制的未来发展,乃至于对“全球南方”而言,这都是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
也是基于以上背景,印度总理莫迪选择亲自参加,也给峰会带来了不少“惊喜”和“意外”。
意外之一:莫迪的亲自参加
2024年5月印度大选结束之后,莫迪获得了第三次执政。由于外交安全的高层人事几乎没有变动,因此普遍预期第三任期的莫迪将继续延续第二任期的外交战略,基本特点仍旧是:“根子上亲美、面子上挺俄,公开地反华”。
不过,莫迪刚一宣誓就职不久,就给了美国拜登政府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7月初,莫迪高调访问莫斯科,这也是时隔5年后印度总理对俄罗斯的访问。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其实单方面与俄罗斯“冻结”或者减少了高层人员的线下互动。莫迪在第三任期开始,就似乎有意恢复和修补同俄罗斯的传统友谊和战略互信。对莫斯科而言,自然是欢迎印度的这一调整,因此他在莫斯科受到了盛赞和极高的外交礼遇。
当地时间10月2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期间会见印度总理莫迪。 视觉中国
不过在美西方的激烈批评之下,印度外交“故态复萌”,紧急安排了莫迪8月底的乌克兰访问,以作为策略上的对冲。随后,9月底莫迪又赴拜登老家特拉华州参加了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峰会,最后通过的声明显然表明印度是最大赢家,因为声明中处处强调印度洋是印度的“势力范围”,不论是印度在毛里求斯还是塞舌尔的项目,其他三国都非常支持。
在此背景下,印度媒体早早就放风出来,莫迪可能不参加喀山的金砖峰会。另外还有媒体透露,德国总理将在金砖峰会的相同时间访问新德里。由此,给人的预期是,莫迪大概率要“借故”不参加喀山峰会。从印度亲美派的角度看,莫迪之前都已经访问力挺过莫斯科了,已经对俄罗斯显示出足够的仗义了,不能老期待新德里频繁给莫斯科“站台”。
不过,莫迪最终还是选择了去喀山,只是他没有等待喀山金砖国家峰会全程结束,就提前在10月23日飞回新德里。
意外之二:印度在金砖里讲“团结”了
印度是金砖合作机制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经济总量仅次于中国。过去,印度一直在推动金砖合作机制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积极正面的角色。然而,近些年来印度外交内政的根本性变化后,印度反倒日渐成为金砖合作机制的消极因素,导致金砖内部分歧和矛盾在上升,给金砖的未来发展打下了阴影。
印度过去对金砖合作机制是充满热情的。在金砖合作诞生前,印度一直抱怨自己不在国际政治大舞台的主桌上,相反还经常在“菜单”上。2009年9月G20峰会时,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就同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感慨:我们终于坐上了主桌。这句话真实地体现了印度长期以来对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的不满,以及印度要修正和改变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秩序的意愿。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给了印度同其他“志同道合”国家抱团推动国际秩序改革的平台。同时,印度国内当时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反西方、讨厌西方、怀疑西方的传统情绪。
金砖合作机制等于承认印度是超越南亚地区的“霸主”。过去大国的南亚政策总是将印巴挂钩,印度一直被当作是南亚霸主。金砖合作的建立,对印度而言,总算是间接承认了印度是全球性的新兴大国,摆脱了印度外交上的“巴基斯坦噩梦”。
当地时间10月15日,印度外长苏杰生抵达巴基斯坦,出席在伊斯兰堡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 社交媒体
2014年莫迪上台后,印度左翼与中左翼政治力量被边缘化,印度人民党基于意识形态偏好,采取了亲美西方的外交政策,印度定位为“西南强国”(South Western Power),实际政策上更强调印度与西方的共同立场和利益,淡化了印度同金砖国家具有的共同利益。
这样,印度在金砖里也扮演了消极的角色,例如反对金砖扩员,反对在金砖合作中推进具有修正美西方国际体系的一些举措。当然,由于中印关系的恶化,印度一度在上合组织和金砖合作中奉行“逢中必反”的做法。
不过,这次的喀山宣言里,很多条款的通过是比较令人难以想象的,多少还是彰显出印度在金砖里讲团结了。例如,第30条中明确写:
“30.我们重申对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局势恶化和人道主义危机的严重关切,特别是以色列军事进攻导致加沙地带和西岸暴力空前升级,造成平民大规模伤亡,被迫流离失所,民用基础设施遭到广泛破坏。强调加沙地带迫切需要立即、全面、永久停火,立即无条件释放双方所有非法拘押人质和被拘留者,不受阻碍地向加沙地带持续大规模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停止一切侵略行为。谴责以色列对人道主义行动、设施、人员和分发点的袭击。为此,我们呼吁全面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第2712号决议(2023)、第2720号决议(2023)、第2728号决议(2024)和第2735号决议(2024),并欢迎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卡塔尔及其他国际和地区层面为立即实现停火、加快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推动以色列从加沙地带撤军所作的持续努力。呼吁遵守国际法。我们对加沙地带冲突进一步加剧紧张局势、导致极端主义蔓延及其他地区和国际层面严重负面后果感到震惊。呼吁各相关方保持最大克制,避免行动升级和挑衅性言论。认可国际法院在南非对以色列提起的法律诉讼中采取的临时措施。重申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同时坚持致力于实现以包括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有关决议在内的国际法、阿拉伯和平倡议为基础的“两国方案”愿景,包括建立以国际公认的1967年6月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与以色列毗邻和平共处、享有主权的独立自立的巴勒斯坦国。”
要知道,2023年巴以冲突爆发后,莫迪是第一个支持以色列的国家,令国际社会大跌眼镜。究其根底,还是莫迪治下的印度与以色列存在意识形态上的亲近。同样,莫迪本人也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在闭幕的讲话中,他说,“金砖国家是一个随时间流逝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组织。通过向世界树立我们自己的榜样,我们必须以集体和统一的方式,提高我们对全球体制改革的声音”。
不过,也不要高估印度对金砖的支持。莫迪在离开新德里发布的行前公告里,强调的是去访问莫斯科,喀山之行是加强印度和俄罗斯的战略关系。印度更重视的是金砖经济合作的价值,高度评价金砖的新开发银行,关注的是全球发展议程、改革的多边主义、气候变化、经济合作、建立弹性供应链、促进文化和人际联系等问题,印度不太强调战略上的价值。
意外之三:中印关系的“突然改善”
中印关系的“突然改善”是这次金砖峰会前最大的“意外”了。10月21日,印度外交部国务秘书唐勇胜(Vikram Misri)在记者会上明确表示,印度和中国已就边境巡逻达成了协议。10月22日,中国外交部也证实双方通过外交和军事渠道就有关问题达成解决方案。这意味着,自2020年爆发的中印边境西段的军事对峙的局面,基本画上了句号。
协议方案显然是在过去数年的博弈和谈判中摸索出来的,只有互谅互让才可能实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结果。按照印度高级军官对媒体的透露,两国军队以后将按照商定的时间表在边境有争议的地点进行巡逻。这意味着,对印度而言,重新获得了在天南河谷进行巡逻的可能。对中国而言,既有的领土主权主张和立场没有受到挑战和破坏,同时中国在争议地带进行巡逻的权利也一样会得到协议的对等保障。
协议的达成似乎很“意外”。但是,结合世界大势和印度外交套路来看,中印能够此时打破僵局也有一定必然性。
首先,印度这些年对华战略中使用“美国牌”的价值在不断下降,相反其风险却在不断上升。过去四年,中印关系的下行与中美关系的恶化是同步的。印度通过“边境对峙”牌向美国纳了“投名状”,同时也通过“美国牌”来施压中国。然而,在四年的边境对峙中,中国坚持立场不动摇,不为“美印步步勾连”所动,导致印度认识到对华打“美国牌”也不太好用。而且,随着美印防务关系加深,两国都声称共享“价值观”,但是实际上却都认为彼此是“异类”,二者赤裸裸的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暴露无余。
其次,印度原本指望通过投靠美国阵营,获得印度崛起的大好机遇。但是,过去四年,印度逐渐意识到,在一个日益对抗性的世界中,“投靠”美国的战略成本和代价太高,而获得的战略利好却太少。由于与美国的战略勾连,印度牺牲了同俄罗斯、伊朗等传统友好国家的善意和战略友谊,同时它也没能获得美国盟友的广泛支持和认可,相反加拿大等五眼联盟国家仍继续支持“卡利斯坦运动”。美国推动同中国的“经济脱钩”,却没有给印度带来多少经济利好。
围绕锡克教领袖在加遭暗杀事件,加拿大与印度的外交矛盾升级,于10月16日宣布相互驱逐6名外交官。 视觉中国
再者,印度对华政策的失败,加速了印度对华政策的调整。与中国的边境对峙,导致印度背上了巨大的军备负担;旨在与中国经济脱钩的政策,却导致中印经贸数据不断攀升;对中国人员的签证政策,却导致印度企业在技术和生产上的困难……在印度邻国外交中,以中国为防范对象,却导致印度在邻国外交中遭遇了系统的挫折,一个接一个的邻国中出现“反印”的政府和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印通过高层的频繁密集的沟通之后达成边境巡逻协议也就不意外了。在解除了印度设置的中印关系正常化的前提条件之后,中印两国领导人的会晤就顺理成章了。
2024年10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喀山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会见印度总理莫迪。莫迪就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提出设想和建议,习近平主席对此表示原则赞同。双方更具体地规划接下来的战略接触和对话,双方都同意,接下来要发挥好两国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两国外长和各层级官员开展对话,要在多边场合加强沟通和合作。
更重要的是,双方认为,本次领导人会见具有建设性和重要意义,同意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处理中印关系,不让具体分歧影响两国关系大局,为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推进世界多极化作出积极贡献。
中印关系的改善,显示出印度的外交战略又在尝试逐步回调到“多向结盟”。作为金砖合作机制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印关系的双边改善,无疑为喀山宣言的通过也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
不过,在看到印度给喀山金砖峰会带来的“意外”之外,其实背后仍是印度深层的“不意外”。战略上的“摇摆”其实是印度外交的基因,这些年,战略摇摆让印度莫迪政府近些年来挣得盆满钵满,各方的极力拉拢让印度收获一系列战略收益,更直接地收获了显耀的国际能见度。
同样,印度的自信和大国情怀在金砖峰会上表现的也是一贯稳定。例如,莫迪主张“我们欢迎加强金砖国家之间金融一体化的努力……由印度开发的统一支付接口(UPI)是一个巨大的成功故事,并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用”。只要想想印度对外贸易体量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就能理解印度这种想法所呈现出的自信。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