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书友:不用争了,海德格尔就是反犹分子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3-05 11:33

林书友

林书友作者

媒体人

近期在德国主流媒体上,有关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与纳粹德国之间的话题再度成为焦点。他被普遍认为是整个二十世纪乃至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也同时因30年代与纳粹德国合作,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一职而饱受争议。随着去年《海德格尔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第94、95、96卷(这三卷又被学界普遍称为《黑色笔记》,Schwarze Hefte——观察者网注)的相继出版,其中包含的明确反犹言论又再度引发德国社会的高度关注。近日《黑色笔记》的第四卷也得以出版,这再次冲击着德国的社会舆论。与此对照的是,德国弗莱堡大学亦决定取消原来海德格尔曾担任的现象学教席。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不过鉴于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版权也于今年到期,有关纳粹与反犹主义的话题或许又将对德国社会的舆论场产生持续震荡。

德国主流媒体近期持续关注“海德格尔与反犹主义”这一议题。《汉诺威汇报》2月11日曾披露,在《黑色笔记》中,海德格尔将大屠杀称为“犹太人的自我毁灭”。

《法兰克福汇报》2月27日报道,鉴于《黑色笔记》包含明显的反犹主义内容,弗莱堡大学已经决定提交撤销现象学讲席的申请,准备将其改为分析哲学的讲席;而这一讲席恰恰是海德格尔任教弗莱堡大学时执掌的职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该校校长兼哲学系主任刚德尔教授自己就是德国现象学学会成员,同时也是一名海德格尔研究专家。

按照德国的学术体制,教授讲席通常不会随便进行调整,不少讲席甚至可以有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撤销讲席可不是什么小事,那么《黑色笔记》中到底包含哪些震惊世人的内容,何以在德国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引起如此之大的震荡;而海德格尔、犹太人以及纳粹之间到底又有哪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呢?

1889年9月26日,海德格尔生于德国施瓦本地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德国作家萨弗兰斯基在其著作《海德格尔:来自德国的大师》一书中披露:尽管年幼时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海德格尔本人却终生从施瓦本的大地上汲取精神力量;在他学术生涯的后期,主张“思想”与“诗”的特殊关联,高度推崇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同样来自施瓦本的浪漫主义诗人的诗句,如今也在汉语中脍炙人口:尽管不知出处也未尝深究,许多营销的策划文案也特别喜欢“诗意栖居”这样的字眼。

中国的房产营销文案中也“酷爱”荷尔德林的诗句

值得注意的是,纳粹德国也有“血与土地”这样的宣传话语,也试图把对乡土的眷恋转化成一种行动的力量。不少人始终怀疑,海德格尔从骨子里就是个坚定的纳粹分子,法里亚斯所著《海德格尔与纳粹》就坚定地抱持这一观点。当然也有为海德格尔辩护的:山东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原教授张祥龙曾在其著作《海德格尔传》中明确对法里亚斯的著作表达了批评意见:“前一本书(指《海德格尔与纳粹》)虽然在法国等地造成轰动,但质量和写作方式有很大问题。全书多处可见牵强附会、断章取义、事实偏差和逻辑推理的错误。”至于海德格尔后来为什么做了纳粹的“同路人”,张教授对当时的情况做出了分析,最后给出了这样的判断:“总之,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他只是在短期内未看清纳粹运动的实质,而做了它的同行人。他的思想与纳粹从根底上就有重大不同。在双方都看清了这一点井认识到无法弥补之后,就决然分手了。”

《海德格尔传》认为法里亚斯写作的海德格尔传记是“哗众取宠

不过,随着《全集》中关于《黑色笔记》的内容于去年陆续出版,以往关于海德格尔与纳粹思想之间关系的种种争议或许将就此终结。《黑色笔记》中包含大量由海德格尔本人写下的反犹言论。《全集》中《黑色笔记》三卷的编辑、德国伍泊塔尔大学哲学教授彼得·特拉夫尼在其2013年底为《时代周报》的一篇投稿文章中,就曾以《一个新的维度》为题揭示了海德格尔与反犹主义的明确关联。

特拉夫尼教授是《黑色笔记》的编辑人

特拉夫尼教授指出,“世界的犹太化”是海德格尔本人对二战思考中的重要一环。在海德格尔看来,就总体而言“世界的犹太化”控制了经济与政治;这种“世界的犹太化”体现为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和现代性,并由此造成了人类“不在家”悲惨生存图景。

“不在家”是海德格尔早期哲学当中的一个概念,同时也是海德格尔对现代社会的一个重大判断。在中国80年代开始流行法国存在主义的时候,人们只是把这一思潮解读成在改革开放和拨乱反正背景下的思想解放,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思潮与海德格尔这位德国思想家之间的关联,也并未意识到这一思潮对当代世界图景的一种强烈悲观情绪;在当时,人们怀着无比的乐观精神,如饥似渴地汲取一切来自西方的思想资源。在海德格尔最为脍炙人口的哲学著作《存在与时间》中,他明确地揭示,在人类对事物发生理解之前,主导的是一种在整体上被称作“畏”(Angst)的情绪结构;而提示出“畏”并揭示人类存在最为“本真”那一面的,是人类那终将一遇的死亡。借着这种最为根本的“恐惧”,人们才能从日常的工具性生活中解脱出来,发现自己最为内在的自由。而这种工具性生活就在他后来的思想中,被归结为“座架”(Gestell)或者说“技术的统治”。似乎可以这么说,他毕生工作所努力的方向,名义上是“存在”,但后期在他的著作中却包含了对“技术统治”的忧心忡忡。无论是犹太人问题,抑或是纳粹问题,离开了这一主题便无法得到充分理解

《黑色笔记》所构成的三卷《全集》内容在海德格尔死后留下的手稿中亦被称作“思考”,分别写于1931-1938、1938/39和1939-1941三个时期。据特拉夫尼教授披露的情况来看,在这批手稿的第一部分就已经包含了明显的反犹内容。海德格尔本人的确认为,在世界上存在一种“犹太人之间危险的国际联合”。“世界的犹太化”被其视作对世界技术统治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力量。与纳粹思想类似,对海德格尔而言,就“西方哲学命运中德国的特殊角色”这一问题,犹太人问题是一同被思考的。

《黑色笔记》分别被编入第94、95和96卷

在海德格尔的整个学术生涯中,并没少跟犹太人打交道。他多名犹太学生也都成为了日后享誉世界的著名学者,其中包括洛维特、阿伦特、安德斯、施特劳斯还有列维纳斯等等;甚至他那深爱的老师、现象学学派的创始人艾德蒙得·胡塞尔也是一名改信新教的犹太人。他本人特别崇尚“思想本身”的力量,在其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一场著名讲座上,他曾以“他出生,他工作,他死了”这样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不过他本人却绝非一名书斋中的单纯学究:他的经历同样丰富多彩,其中也不乏风流韵事。除了与女政治哲学家阿伦特的那一段著名过往之外,特拉夫尼教授还在08年执教中国期间,在一场小型讲座中透露,海德格尔一生还曾有过20多个女人。

特拉夫尼教授曾一度执教于中国上海

尽管反犹主义是德国政治光谱中的一道绝对红线,不过弗莱堡大学撤销海德格尔讲席的决定还是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青年哲学家加布里尔却表达了反对意见。在去年7月为德国《世界报》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加布里尔认为,海德格尔确实在“本质上”是赞同纳粹主义的。不过,加布里尔却于3月3日在《南德意志报》上撰文,批评弗莱堡大学的这一做法。他认为,弗莱堡大学的做法过于简单粗暴,关于海德格尔与《黑色笔记》之间的关系,尚需要进一步的批判性考察:《黑色笔记》只是海德格尔在30年代和40年代这一短暂时期的记录,是否能够代表他的一贯想法?此外,这一时期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腐化”了他的哲学?更重要的是,该校的现象学讲席是海德格尔从他的犹太老师胡塞尔手中接过的,校方通过撤销讲席的方式表明对海德格尔反犹主义的明确态度,对胡塞尔是否又公平呢?

加布里尔向《南德意志报》投稿,反对撤销该校的现象学讲席

1945年二战胜利,德国在被盟军占领后,曾对纳粹意识形态进行过持久而彻底的清理。今年恰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碰巧的是随着二战的胜利,被德国人视作禁书的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的70年版权也将到期,届时对这本书的重印将不再受德国巴伐利亚州当地政府的控制。近期由《查理周刊》引发欧洲极右翼势力的迅速崛起,又让种族问题在欧洲社会重新活跃起来,这不禁使得海德格尔《黑色笔记》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看起来似曾相识。

责任编辑:钟晓雯
海德格尔 德国 德意志 二战 希特勒 犹太人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继续升级!威胁停学、惊现“狙击手”、学生占领行政楼

“中国制造2025已实现86%,证明美国制裁无效”

“不管枪支教育,却禁掉我谋生工具,这就是我的国家”

外交部回应布林肯:中方从来没有兴趣,不要疑神疑鬼

护栏被冲破!美国校园两派“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