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雨子:盘点2023中国电影市场

来源:观察者网

2024-01-03 08:24

聆雨子

聆雨子作者

影视文化学博士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聆雨子】

2023年的中国电影,走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后疫情时代”,此等大背景中,“复苏”二字已不仅是期许和目标,更是亟需实体化、亟需被看到的进行时态。

中国电影在本世纪初前二十年里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总体量一度在2019年到达642.66亿票房的峰值;谁承想,那之后寒冬骤降,2020年的204.17亿、2021年的472.58亿、2022年的300.67亿,艰难跋涉,一路挣扎。

而在2023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回到549.15亿。对比之间,稳中向好、恢复元气的基本面显而易见。

“复苏”既成进行时态,也成客观现状。故而复盘2023年时,我们有理由使用一个相对乐观和底气充盈的语境。

也要看到,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样式和文化消费选择,电影并非孤立的赛道,它的兴旺,本质上是今年文旅市场大幅反弹的一个体现端口——虽然经济大环境还在回调,但人民群众好像都憋坏了急着要玩点啥和看点啥:各位只要想想,今年你在社媒上刷到过多少次的“演出一票难求”、“景区人山人海”、“根本约不上”、“根本排不到”……

图自新华社

档期与“日常性”

之前几年的中国电影,最鲜明的形态,就是两极化的、“大树底下不长草”的不均衡分布:你觉得它不够景气,但它不时能抛出一两个超大体量的、形成全民热议的、舆论聚焦度奇高的作品,但在这一个惊喜万分的爆点与下一个不期而至的爆点之间,它的走势,总是非常平庸。

也就是说,看电影对国人而言,始终更像一种“过节方式”,而非一种“生活方式”。

前者只是一种局部事件,后者却是一种日常存在。我们缺的就是“日常”。

也正因此,即便走入2023,中国电影注定会沿袭上述结构、继续保有对“档期”的依赖——特定时间内、高度浓缩后的集中输出,是最接近“过节”的同位语,是最能拿来保底、兜住基本盘的票仓。

不过,档期也非铁板一块的概念,也会时好时坏。

春节档一如既往坚挺,总票房超67亿元,为影史同期第二高,《流浪地球2》和《满江红》双雄会,各自跃居中国影史票房排行榜第六和第十,另有《无名》《深海》《交换人生》等梅花间竹,把开门红一炮打响。

图自电影《流浪地球2》

国庆档则多少略显失望,总票房27亿元,虽好过去年的15亿,但相比再往前连续三年40亿元上下的黄金周,还是逊色明显——考虑到这还是在张艺谋(《坚如磐石》)与陈凯歌(《志愿军:雄兵出击》)两大巨头携手出场的前提下,竟成近5年里唯一没有单部票房过10亿的十一,这尴尬更成不争事实。

其间固有客观原因:本土亚运赛事的收视分流、旅游热潮带走许多潜在观众……但虑及“国庆”在集体情绪上的特殊性,大概更直接的问题在于,之前作为国片强势推动力的“主旋律大制作”,在多次重复性生产的思维定型下,积累了审美倦怠、进入相对和缓的调整期,也到了寻找新的实现路径和突破口的时候。

真正让人瞩目、堪称意外之喜的则是暑期档。无论是《消失的她》《八角笼中》《封神》《长安三万里》再到《孤注一掷》所联缀形成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门产品迭出的内容盛景,还是5.05亿观影人次、206.2亿票房总额、前五名票房均破15亿、一举刷新同期最高收益和场次纪录的数据奇迹,都无愧“史上最强”之名。

至于其它散落的冷门小档期,基本呈“平稳过渡”态,五一档有《长空之王》《人生路不熟》和《检察风云》等完成度较好的片目,表现相对抢眼,情人节档与七夕档就缺乏亮点、由春节档与暑期档“就近吸纳”,至于作为2023开篇的元旦档,由于彼时防疫政策刚刚放开,更是被几近忽略。

观照上述情形,似可得出如下启示性结论:

第一,在“释放与激活观影热情”的课题下,内容的丰富性依然是不容争辩之王道,故而排片的单一化已成档期大忌,前述表现不佳的时段,都是思维定势很重的那些——情人节档被认定只能上映爱情题材,一旦在这序列里暂无精品力作,该档期就直接扑街;更极端的例子是清明档,前几年都有“生死面前的亲情故事”来撑场(《我和姐姐》与《人生大事》),今年没这种电影,此档期便几乎消失。

第二,越是依赖头部产品、依赖单体大片的档期,越存在断崖式下跌危险,比如之前总靠大场面战争题材取胜的国庆档。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广受赞誉的暑期档,恰恰是所有档期里延续期最长、最具有时间宽度和弹性、也就最不像“过节”而最像“过日子”的存在——我们最稀缺、最渴望重建的“日常性”,在这个繁荣的夏天,得到了些许正面的回应。

类型与“多元性”

方才提到,中国电影在“头部”始终没虚过:前几年至暗时刻里,还涌现过《长津湖》这种投入产出都高居影史前几名的王者。

现如今,中国电影也仍有“攒一波大招”的能力和举动——集聚业内优质资源和前沿技术、完成一两部攀爬当前电影工业潜能上限的大制作。2023的此中代表即为《流浪地球2》和《封神》,巧合的是,它俩一个年初、一个年中,一个指向未来想象、一个指向洪荒远古。

可见中国观众并不拒绝感官愉悦、并不拒绝“视听盛宴”级享受。

但如果吹毛求疵的话,《流浪地球2》是延续既成系列,《封神》的立项和准备也早在疫情之前就有启动,它们并非绝对意义的“本年度酿制”。何况《流浪地球2》的热度相比第一部有所下降,《封神》的主创们在下半年又惹出许多舆论争议,“中国大片”的正名之路,依旧任重道远、希冀着更多源头活水。

图自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那么真正该加以注意的,是日趋坚挺的“腰部”。

电影的迷人性里本就包含多元性:你无法判定哪类故事才意味着绝对的先进与落后,它注定该用自己的多样,去呼应和再现世界的多变、人性的多维。

故而,一个理想状貌下的电影生态,首先就得“琳琅满目”。

至少,2023年里,我们没怎么看到之前总被诟病的盲目扎堆、劣质翻拍、山寨跟风等现象的继续泛滥,在“中等成本类型片”的输送上,它还是做到了“货品充足”的。

这里面有对各种样式的完备布局:悬疑(《消失的她》)、动作(《93国际列车大劫案》)、灾难(《惊天营救》)、罪案(《三大队》)、运动(《八角笼中》)、歌舞(《热烈》)、军旅(《长空之王》)、爱情(《一闪一闪亮星星》)、喜剧(《保你平安》……足以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喜好舒适区。

也有对社会课题的全域覆盖回应:《坚如磐石》反腐,《消失的她》两性,《八角笼中》城乡,《我爱你》老龄化,《热搜》网暴,《茶啊二中》教育,《人生路不熟》职场,《忠犬八公》宠物……触及诸多热点、焦点、燃点与痛点。

更有和当下生活的同频共振、催生出诸多话题热议:《消失的她》引发对两性关系、婚姻信任的大讨论,《孤注一掷》和“缅北电诈骗局”这一国际性焦点对应,《我本是高山》启动了围绕党性与信仰的检视,《长安三万里》点燃又一轮国学热和诗词热,《满江红》更是让许多地方的岳飞遗迹跃升为必到景点……

类型的叠加缝合也仍被屡用不爽,尤其“罪案题材”因自带悬疑和反转剧情加成,且能向人性、道德、法律的各种深度思考散射,成为万能嫁接对象。

国漫整体还谈不上大盛、但维持住了“每年都提供亮色”的好传统:《长安三万里》与《深海》“梦回国风”,揭开浩瀚的、星辰大海般的文化奇观;《熊出没·伴我熊芯》之类大IP,在多年加固后,也趋于高度圆熟。

图自电影《长安三万里》

连素来小众不讨喜的纯文艺片,也有一点抬头:《宇宙探索编辑部》《永安镇故事集》《白塔之光》《脐带》,或真实或荒诞,各有千秋地准确描摹了特定人群的精神脉动。尤其《河边的错误》《涉过愤怒的海》与年初的《无名》,在制作、卡司、营销语态上,已经非常熟稔地使用各路商业化和娱乐化要素,却又并未以主动折损作者性、妥协掉文艺气质为代价,几可看作国产文艺片追求市场双赢的一个新阶段。

主题与“现实性”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从总体上看,中国电影坚持现实主义路线,更加密切地与当下主流观众群体对话沟通和良性互动,并在电影工业化方面不断提升,这促成了中国电影整体性的进步和发展。”

注意这几个表述:现实主义,对话沟通,良性互动。

很显然,在“内卷”、“打工人”、“社畜”、“躺平”争相成为关键词的年月,提供情感弥合与抚慰、让大家相信“总有人在无条件关心着自己”的故事,顺理成章地化身为民众的优选。

在前文列举的那些影片中,如果要寻找归纳一条隐形的主线,那“人的回归”,尤其是“人之处境的回归”,大概够得上这一公约数:人在婚姻中、在城乡间、在战争里、在犯罪现场、在少年时光、在老去暮年、在与他者的相处中、甚至在大历史和远古神话的深处,拥有着怎样的生命活性,分享着怎样的生命困境。

围绕此所展开的洞若观火的觉知体察和共情悲悯,让“社会情绪”日益成为一部电影的成功关键词。与“人”的深度对接,释放、呼应、激荡起观众内心早就存有的涟漪,成为中国电影的共识性秘钥。

与之呼应的,是今年“大家一开始没准备非要看”、“大家后来纷纷去看了”的电影颇多。

凭借“用脚投票”来破圈、来一点点堆叠出影响力,成为常态现象。尤其在暑期,《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乃至《封神》均是如此。

图自电影《八角笼中

这自然由于,人们是口耳相传着,意识到了、发现和反刍出了在某部电影里,存在戳中自己、代入自己的东西,并乐于将这些东西,继续外扩分享。

作为附带结果,“点映”飞速进阶为2023中国电影的营销关键词——先放给一部分人看,再让一部分人去告诉更多的人,这背后,显然也要有底气的仗持。

无论如何,相比靠炒作、靠明星、靠广告铺天盖地把大家第一时间忽悠进影院,由口耳相传的口碑效应逐渐扩大的关注占比——由“人”本身众筹起、组接起的传播链条,对电影这样的内容产业而言,显得更加健康。

但必须警惕:“社会情绪”始终是一把双刃剑。

它也可能被利用成急功近利收割快钱的利器,包装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话术修辞,落在一些更含混也更廉价的表述里:励志、和解、成功、亲情羁绊……见筐都是菜。

今年许多挂上“现实主义”旗帜的电影最终仍然出现了热度与口碑的倒挂,其困局还是来自“真正的现实主义含量未必经得起考评“上:不过是蹭了现实刻板偏见的流量、吃了现实立场撕裂的红利、迎合了现实口水战的一地鸡毛。

更勿论叙事逻辑上的硬伤、设定上的扁平、结尾往往会出现的过度煽情之类老毛病。

也许,找到了路,距离“走好了路”,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来自现实和“人”的最有力的震撼、警醒、启迪,有了苗头,但还远远不够。

进口与“贴近性”

截至11月底,2023年票房过10亿元的11部作品,均为中国本土出品,票房过亿的58部影片里也有39部是国产。

《速度与激情10》以9.8亿元的票房收入位列第12名,已经是今年欧美电影在内地的最佳成绩。

除此之外,《碟中谍7》《变形金刚7》《蜘蛛侠:纵横宇宙》《疯狂元素城》《闪电侠》《夺宝奇兵5》《忍者神龟:变种大乱斗》《黑豹2》《蚁人与黄蜂女》包括《银河护卫队3》,一部比一部惨淡,个个都算难兄难弟。

耐人寻味,曾经是“趋之若鹜”代名词的美国大片,日渐走向鸡肋。

真正激起水花的只有《奥本海默》和《芭比》等寥寥数部,而它们虽品质不坏,却因风格立意上的特殊性——无论是前者所需的历史知识和国际政治知识储备,还是后者所表现出的尖锐女性主义诉求——无意间为自己锻造了较高的接受门槛,于是注定也成不了“国民共选”。

《奥本海默》和《芭比》联动营销,造出“芭比海默”一梗

窘境一方面来自好莱坞的日渐保守化和平庸化,不断重复自己的旧套路,不断吃着老本——你看看它2023年送来的片子,几乎都是玩烂了的超级英雄和漫改品牌——孰料日渐迭代的观影群体,已不是祭起情怀杀就能搞定。

另一方面,也是更关键的:中国观众破除了盲目崇拜的迷信,更愿辩证地平常心看待,而非照单全收“月亮都是外国的圆”。

所谓平常心,不只是“不怕你”,也包括“把你视作平淡无奇的、就在那里的一个常在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2023暑期取消了国产电影保护月的默认行规,大家卸下保护和被保护、抵抗和被抵抗之类宏大叙事的包袱,一起开诚布公、细水常流。

西边不亮东边亮,今年表现最好的“进口”群落,竟属于日本动画:《铃芽之旅》以8.07亿元人民币票房打破日影在中国市场的历史纪录,《灌篮高手》也在几代人的怀旧眼泪间坐收6.6亿元,至于柯南、哆啦A梦、蜡笔小新这些常青树及宫崎骏的经典动画,都纷然聚拢稳定的观众。

然后,久不被注意的合拍片与港片数量不少,在某些时段里作为增益,提供了灵光一现的惊喜:《扫毒3》《爆烈点》《无间之战》《暗杀风暴》等以最擅长的动作枪战路数满足了老港片爱好者,《毒舌律师》则拿出耳目一新的粤式喜剧给予不一样的调剂。

不难发现,相比大洋彼岸的好莱坞,当前进口片里更受青睐的,是那些在地域上、心理状态上、生活体验上更具备贴近性的,来自东亚文化圈的产物——它们的主打目标群体也更明确而稳固,并不以全面破圈为野心,踏踏实实深耕自己的那部分爱好者,反得长久。

因为大家都在成熟,从流量、感官、卡司的看热闹,走向现实锐度、文化深度、哲学高度、内心共振度的看门道。

当然,换个角度想,外来者的低迷,万一被国产电影视为心安理得的“零竞争环境”、从而选择安逸地躺平在舒适区里,也未必是好事。

是喜是忧,就看我们自己了。

尾声

这就是2023年的中国电影现状,一些可喜的上扬,一些正确的选择,一些有新意的现象,一些尚待补充的短板,和一些尚需观察的未定走向。

我们有理由报以乐观和鼓励,也有必要保持自律与自勉。

无论如何,呼唤更多质量为先、内容为王、反映中华民族优秀精神资源、反映人民群众现实呼声、兼具时代性和艺术性的上乘佳作,在这一年、下一年、以后的很多年里,不会改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政府审查最后一刻仍无共识,球踢给拜登

他如何让叙利亚超越“1400年恩怨”?世界都在看

全球科技封锁加剧,中国量子计算如何追赶?

“中国无人机关乎生死”,美国的能行吗?

又一位顶尖华人科学家从美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