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戈: 如何让民营企业真正觉得是“自己人”?

来源:观察者网

2018-11-03 08:15

刘戈

刘戈作者

央视财经频道评论员,《改变美国的时刻》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刘戈】

习近平总书记在和民营企业家座谈的时候,说“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这话语重心长。企业家们表示,这个定位非常的形象、生动、贴切、温暖人心。

但反过来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些民营企业家先前生出觉得自己不是“自己人”的误会呢?

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图/新华网)

所谓“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这些没有根据、根本不值一驳的非理性言论为什么会广泛流传,并且让一部分民营企业家将信将疑呢?究其原因,是他们切身体验的经营环境变化。

最近几年,尤其是2018年以来,一些企业的确在经营中遇到了麻烦,有的甚至已经威胁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这种麻烦是他们在过去的经营过程中从没有遇到过的。和国有企业相比,这些问题在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这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银行抽贷带来的连锁问题。

中国企业的融资模式以银行为主。在过去高速发展阶段,很多企业为了尽快抢占市场,向银行大量举债,导致公司的负债率较高。而为了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去杠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金融机构的主要任务。一些金融机构在去杠杆过程中,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例如不管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企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只按照企业的负债率进行考核,导致原本正常经营的一些企业被误伤,而原来就比较困难的企业一下就陷入了绝境。

之所以产生普遍的“一刀切”现象,又和监管部门加强对银行内部责任管理的要求相关。作为监管部门,为了杜绝过去普遍存在的“以贷谋私”现象,要求银行对呆坏账必须责任落实到人,甚至出台了呆坏账终身负责的严格规定。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务部门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自然在信贷审核上从严、从紧。

抽贷带来一系列的连环反应。一家企业被抽贷,导致其资金链紧张,此时对上下游产业链也必然会采取缓付应付账款的的做法,导致以前没有银行贷款、经营正常的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经过几年时间的持续积累,部分企业应收账款已达资产总额60%以上,众多中小企业的承受力在2018年更是达到极限。企业经营的情况传导到股市,导致投资者信心下挫,股市下跌,又让之前尚未经历抽贷之忧的上市公司遭遇股权质押爆仓风险。

以房地产产业为例,众多在二、三、四线城市进行房地产开发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都遇到了因为抽贷导致的资金链断裂问题。开发商房子才建了一半,因为银行停止贷款,只能借高利贷,拆东墙补西墙,走向旁氏骗局。民间金融以及P2P的资金大多进入了这个深不见底的黑窟窿中,现在,随着民间融资链条断裂的案例越来越多,这些企业连高利贷也借不上了,必然面临关门停工的结局。

资料图来源:东方IC

经过一系列的传导和放大,民营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国有企业因为有众所周知的信用背书,面临抽贷的可能性要小得多。有的反而因为有雄厚的资金,此时对一些陷入困难的企业进行收购,客观上产生了“国进民退”现象,让民营企业家产生了自己不是“自己人”的看法。

那么现在经济下行压力的根本原因是“去杠杆”吗?

其实“去杠杆”是为了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不得已做法。如果没有之前的“去杠杆”,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坏账率爆发式增长,从而导致一些银行倒闭,进而拖垮整个金融机构——那将是一个真正的灾难时刻。美国1930年代的大萧条,就是由于股市暴跌导致挤兑风潮并进而引发近万家银行的倒闭,使经济全面崩溃。

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虽然和当年的美国有天壤之别,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过渡时期。这是一个巨大而艰难的转型过程,而从政府到企业界对此都认识不足、准备不足。  

工业化中期结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工业品全面过剩问题。过剩的产品从钢材、煤炭、水泥、电解铝到造船、汽车、住宅、电脑再到服装、鞋帽、家具、玩具、食品,几乎涵盖了中国制造业的绝大多数门类。这种状况和美国上世纪20年代所发生的生产过剩属于同类问题。

美国从1865年开始进入工业化发展的快车道。此时南北战争结束,横贯东西海岸的铁路建成。这两件事同时发生对美国意味着统一的大市场形成——来自南方的黑奴和欧洲的农民以及来自西部的大量矿产、煤炭、木材同时向位于东部和中北部的城市聚集,产生了纽约、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斯堡等一些工业城市。

从1865年一直到1929年,美国用了65年的时间完成了中期工业化。在这65年中,美国经历了“镀金时代”、“进步时代”和“浮华时代”,创造了人类工业史上的奇迹。尤其是1920年代的美国,金融业的高度活跃伴随钢铁、房地产、汽车为代表的的重工业化狂飙突进,创造了著名的“柯立芝繁荣”。

从1929年的10月股市开始爆跌,到1933年底纽交所的道琼斯指数从300多点跌到40多,美国经济整体进入大萧条,正好是三年多的时间,和2015年中国股市的剧烈波动,到2018年经济下行压力骤然放大的时间周期高度吻合。

大萧条时期,失业的人们拥挤在街头

中国经济遇到的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固有的经济周期性问题,和美国在经历了“柯立芝繁荣”之后遇到的经济危机有一定相似性。虽然和1929年的美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但中国所应对的条件和环境和当年的美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经济领域发生的是一次“大洗牌”而不是“大萧条”。因为体制不同,只要不发生大的判断失误,中国有足够工具和手段抑制经济的断崖式下跌,在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中所积累的调控和管理经验都会发生作用。

而“去杠杆”就是为防止产能过剩之后所必然经历大转型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所进行的提前“排雷”。因为对转型的艰巨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不得不进行的“去杠杆”对于不少民营企业家的切身体验就是不被当做“自己人”。

要扭转这种印象,一方面要尽快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也要把中国经济转型所必然要面对的艰巨性、风险性讲深将透。

加快金融体系改革,真正使金融机构在对待民营企业发展上不戴有色眼镜是让民营企业感受到自己是“自己人”最有效的方式。

一方面,应当要求银行改革现有的风险评价体系,用更全面客观的体系来评价企业,解决基层业务人员看到民企绕道走的心态和惯性。现有金融体系中在金融产品、信贷审批、评价标准等方面也要做出适应新经济的转变,使中国金融体系支持创新驱动发展。

另一方面要在资本市场实现突破,让民营企业能够靠自己的本事在市场上更容易地获得直接融资。以中关村为例,共有333家上市公司,108家在香港、美国上市,67家独角兽公司无一不是在纳斯达克诞生,而没有诞生在国内资本市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为此,应加快多层次发展资本市场,建成一个真正有活力拥抱新经济的新型资本市场。

习主席说“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当民营企业在最关键的金融领域不再受到歧视之后,其他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民营企业家也就不会把自己当外人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李泠
民营企业 国有企业 贷款 美国经济 中国经济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