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拥堵vs法国式拥堵 

来源:观察者网

2012-10-11 11:05

刘学伟

刘学伟作者

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旅居法国30余年

今年中秋国庆黄金周已经落下帷幕,但是黄金周引起的热议话题——高速路和景区的“中国式拥堵”的话题还在继续。

在这次关于“中国式拥堵”的大讨论中,笔者非常欣慰地发现:还好,我们的自由派没有把长假的拥堵症结归因于制度和贪腐。具体如何解决“中国式拥堵”,各路人才都在谏言献策,笔者主要想从笔者所体验到的“法国式拥堵”来进行些讨论。

笔者居住的地方在法国的巴黎郊区。这里是世界最著名旅游区,对于西方大城市的常年拥堵和节假日格外拥堵有长期的体会。

巴黎市区的人口约为226万,大巴黎包括郊区约800万人口。围绕巴黎,有完整的像腰带一样围绕小巴黎的一环高速路;基本完整的,平均据巴黎10公里的二环高速路(A86);和还缺了大约一半路段的,平均距巴黎30公里的三环(A105)。

巴黎是欧洲大陆第一大城市,其长期的拥堵自不在话下。笔者居住巴黎东郊,距一环线15公里。如果在周末或深夜车流有限时,开车到一环只要10分钟。但每天早晚上下班高峰时(7-10点和17-20点),开这同样一段路平均需时40分钟。特别拥堵时则要1到1.5个小时。应对的最良方,第一是使用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前提是没有重物需要携带。第二就是错峰早行或晚行。

其实巴黎市政府多年以来,一直在执行一个减少巴黎市区停车位,和拓宽公车专用道,相应的自然是压缩私家车道的措施,有意识地制造私家车在巴黎使用的困难,以引导大家尽量使用公交系统。

不过,巴黎倒没有使用单双限号等措施解决拥堵。说到底,巴黎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城市,数十年来,人口变化很小,因此交通流量并没有中国式的年年飙升,交通状况也就不会有中国式的每况愈下。

说到假期度假引起的交通流量高峰,法国其实也就做了一件事,就是提前安民告示。把预计拥堵的时段分为红、橘、绿三等,个别时候还会有最高等级的黑色预警,通过媒体广为公布,提醒大家尽量错峰出行。即或如此,高峰来临时,整个法国拥堵数百公里也是常事。大家预先知情,而且年年如此,习以为常,自然情绪比较平和,不会怒骂连天。堵个顶多数小时,当天之内,终究还是到得了目的地。

须知法国纵横不过一千公里。一天之内,驾车从任何一处到任何另一处,都足够。

法国是一个成熟的发达国家,各个方面,包括产能,包括城乡人口分布等,说得好听,都很稳定,说得不好听,都是长期的停滞不前。高速和普通公路网,或城市的整体面貌也是一样,根本看不到中国式的到处大兴土木,几年不去一座城市就面目全非的状况。比如我居住的那个巴黎郊区城镇,20年来,建筑面积也就增加了20%左右。一个公共汽车总站就造了三年,还远未完工。

你信不信?巴黎人口最多的时代是上世纪1918-1940年代,人口规模达290万。以后人口持续缓慢减少。到1999年减至212.5万。此后才开始恢复缓慢增长,一年才不过增长万把人。

我们再说法国的餐饮旅游设施。法国是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每年入境的外国游客,多过法国总人口。但法国有足够的旅游设施,接待这所有的游客。到了旅游的最旺季,顶多游客要到数十公里外的郊区留宿。餐厅则从未爆满,排队是相当的例外。只有埃菲尔铁塔等屈指可数的最热门景点最热门时段可能排队到2-3个小时。最根本的是,所有的景点都进入稳定或温和增长的状态。笔者在法国居住已近三十年,那百万人空巷,通衢大道水泄不通只见过一次,就是1998年齐达内率领法国足球队以三比零战胜巴西后,法国人在香榭丽舍大道狂欢24小时。

就在上周末,笔者到巴黎凡尔赛门去参观“汽车博览会”,10个馆,超过十万平方米的展厅,也是人流汹汹。个别展厅(比如德国的)也是达到只能看见后脑勺的中国式拥挤水平。只是报上说,看的人多而买的人少,绝大多数人如我等也就是来开开眼界而已。

说来说去,中国年年出现的各种奇迹,几乎都是发展过速惹的祸。一旦发展过速,自然不可能处处均衡。以长跑为例,万人马拉松的奔跑情形永远是有先有后,不可能均衡,而当下的中国可是有13亿人在参加这个已经持续了34年的狂奔!而且中国几乎遇到的每一个奇迹都是前所未历,如何能够解决,都得摸索试探。西方发展在前,我们当然有许多东西可以借鉴。比如如何造高速公路,以及高速公路的管理办法。当然中国也有自己独特国情,比如疆域那么大,人口那么稠密,西方就没有,合适的管理办法自然也就不是都可以抄来的。

说去说来,在当今这个普遍萧条之世,在任何一个还算大的方面的发展,用得上“爆棚”、“井喷”一类词的地方,大概也就只剩下中国了。

当然,为了解决拥堵,除了那个必然耗资巨大的广修更多高速路的主意外,笔者建议是否可在所有的高速路和一级国道上广设摄像头,把拥堵信息集中到一起,然后据此向现在已经广为流行的GPS导航系统提供充分实时车流量信息,让大量驾车人适时科学选取备用绕行路线,以提高车速,避开拥堵。这个办法的费用肯定比造更多的高速路不知便宜多少,而且还可以给广泛绕行公路沿线带来巨大商机,以及提供比如追寻犯罪车辆之类的附带效益。

最后笔者想用一个比较长的比喻来结束本文对“中国式拥堵”和“法国式拥堵”的讨论。

当下的中国,就像一对刚刚开始恋爱的男女青年,浑身精力过剩,要找地方发泄。恰好的是,他们有太多的地方发泄精力。比如他们还需要结婚成家,养育孩子。他们还需要买房买车。他们还需要为自己创建一份称心如意的事业。他们还缺很多的东西:比如孩子还未出世,将来能否养育成才纯属未定之天。比如房地基刚买下,那个建房子的工程真的很浩大,花园里还只能是一片狼藉。比如事业刚起步,将来能发展到什么规模,还有待极多的努力。

而当下的西方,则像一对年逾70的老年夫妇。他们曾经有过辉煌的岁月,积攒下了相当丰厚的财产,儿女也都养育成人,分家另过。现在老两口住着偌大的房子,却没有人气,房屋的修缮即缺人力,也缺心情。后花园的泳池已经多年干涸,无人使用。委托给经理人的生意现在也遭到后来者的竞争,日显艰难。后人在安乐窝中长大,已经不习惯辛勤劳作,不愿意接掌生意。给他们的遗产,日见消耗,那坐吃山空的警讯,不断响起。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中国式拥堵”,依笔者看,那不过是青年脸上的青春痘,不消几年就会消失无踪。待到那满脸络腮胡须长出来,他就会是一个能顶天立地的堂堂男子汉。

本文作者刘学伟,观察者网专栏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历史学博士。点击进入刘学伟专栏

责任编辑:朱八八
旧文资料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

哥大挺巴抗议持续,美众议长称国民警卫队应适时出动

中央金融办:金融政策的收和放不能太急,防止大起大落

安理会表决:俄方否决,中方反击美方指责

“6年增加两倍”,美军高官又炒:中国速度“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