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海:中俄签天然气大单,日本该喜还是该忧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5-30 08:41

刘元海

刘元海作者

东亚史研究者,观察者网驻日本观察员

日媒:做好天然气价格下滑的准备

5月21日,中俄两国持续了十余年之久的俄国天然气出口谈判终于迎来了瓜熟蒂落的那一天。根据这份双方锲而不舍反复磋商才达成的协议,俄国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Gazprom)将从2018年起以每年380亿立方米的规模向中国连续供应30年的液化天然气(LNG),相当于每年输送2800万吨天然气。换算下来,这次中俄天然气合同的平均价格大约为每BTU(英国热量单位,约合1055焦耳)9块半美元左右。这个价格比目前日本进口液化天热气的平均价格要便宜40%。

在中俄双方尚未签订协议时,《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的报道多少都带有些无关自身痛痒的冷漠感觉。大体而言,日本的各大媒体都认为,中俄双方多年以来在天然气价格问题上的僵局不可能在这一次的会谈中简单化解,这次的协议只是中俄双方表现互相支持的政治展示。然而事实上,日本媒体的预测又一次落了空。

中俄能源大单一锤定音之后,日本媒体和财经界的看法呈现出两级分化状况。例如,《朝日新闻》依然执着于从政治层面来看待中俄的天然气协定,认为两国是在各自面临“被国际社会孤立”的危机下才实现妥协的。但是,以大和证券为代表的财经界和许多财经媒体则认为,中俄的这笔交易有可能对目前居高不下的国际天然气价格造成冲击。日本国家和能源企业应当紧跟形势,为有可能出现的天然气价格的下滑趋势做好准备,不少与电力和天然气相关的企业都对中俄能源合作的新形势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每日新闻》社的财经刊物《Economist》的一篇报道很好地反映了日本人对中俄天然气大单的主流看法。这篇报道称,东亚天然气市场的价格势必因为中俄天然气贸易的指导价格而走低,这对为了替换原子能发电不得不长期忍受国际市场高价液化石油气的日本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福音。

实际情况也的确像这篇报道所说的那样,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盟失去了最重要的廉价天然气来源,为了填补这部分的用气缺口,欧洲国家不得不加大从卡塔尔和澳大利亚进口天然气。突发的地缘政治事件也从一个方面推动了国际能源市场天然气价格的攀升。

2013年,日本全年贸易赤字近4成由能源进口引起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极度缺乏能源的日本一直是国际天然气市场上数一数二的买家。根据日本《每日新闻》社的粗略统计,2000-2010年的10年间,日本平均每年进口7000万吨液化天然气,价值3万4500亿日元(约338亿美元)。而在2011年“3·11大地震”之后,由于日本国内强烈的反核民意推动,无论是民主党政府还是今天的安倍政权都被迫启动了能源供给的“去核化”进程。为了弥补关停和检修核电站所造成的能源缺口,日本在地震后的3年内大幅增加了天然气的进口量。仅在2013年,日本进口天然气的总量就达到了创纪录的8750万吨,总价约7万500亿日元(约690亿美元)。日元贬值和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的攀升,使得日本在进口天然气上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日本一些能源政策研究机构预计,按照目前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的走势,5年内,日本进口天然气的年均花费很有可能再增加2万亿日元。

日本是一个自身几乎完全没有油气资源的国家,并且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日本的油气进口以及海外油气资源开发一直依赖与英荷壳牌、埃克森美孚和BP等美英石油巨头之间的合作。因此,日本只能老老实实按照国际能源市场的标价进口高价的卡塔尔和澳洲天然气(对此,日本的石油业界经常自嘲自己是美英石油资本的好学生)。既要维持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的高水准,又要坚持能源的“去核化”,对于像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就只剩下天然气这一个选项了。因为日本国民的环保诉求,重新转向以煤炭火力发电作为日本主要能源供给的选项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但如果按照这样的能源进口战略继续下去,日本无疑将会继续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根据日本财务省去年所做的日本外贸状况统计,由于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的攀升,加上日元贬值的影响,在2011年后的3年间,日本的国际贸易赤字不断扩大。仅在2013年,日本的全年贸易赤字便达到了11万4683亿日元(合1124亿美元),其中接近4成是由能源进口带来的。对于“安倍经济学”的光芒日益黯淡,眼下在政府财政上正面临重大债务危机的日本而言,目前这样规模的天然气进口显然已经变成了难以承受的重负。

面对能源进口导致财政持续失血的现状,安倍政府也是在尽可能地寻找对策。日本首相一方面在新出台的“能源基本计划”中宣布必须要肯定核能在日本能源供给中的“基础地位”,另一方面也在寻求更为廉价的天然气供应来源。

 

 

 

10年前日本搅局,俄国放弃中国方案

无论从供给还是运输方面考虑,俄罗斯依然是日本所能考虑的提供额外的平价天然气的最佳来源。事实上,不仅日本这么想,长期以来俄罗斯在远东的天然气出口战略原本也是以日本而非中国作为重要目标来制定的。

回顾一下俄国在远东地区的天然气开发战略的形成过程:上世纪90年代,叶利钦政府便确立了依托雅库特共和国的恰扬达(Chayanda)凝析气田,建设直抵俄罗斯远东太平洋沿岸的天然气管线的计划。在这一计划中,被选定的天然气出口对象国并非中国,而是日本和韩国。此后,无论是在俄日的远东天然气管道合作项目上,还是在2012年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天然气出口港建设计划上,俄日之间在天然气领域上的合作确实一度领先于中国。

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固然与早先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依然与日本有较大差距有关。但长期以来,中国以煤炭和石油为基础的能源结构也使得对天然气的需求远不能跟日本相比。并且,不能忘记的是,中国本身也是一个天然气生产国。直到近10年前,国产天然气在满足中国自身需求的同时,一直都还能有所出口。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在21世纪头十年的迅速发展,中国能源需求对外国进口资源依赖程度的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燃煤和石油造成的空气污染也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于是,调整能源结构,在城市经济生活中更大比重地使用清洁能源成为当前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一个新方向。

在这个大前提下,中国的天然气消费在中短期之内就会出现巨大的增量。根据测算,202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将有可能增加到3000万立方米。因此,虽然在总的消耗量上,日本仍然独占亚洲国家的鳌头,但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日本的进口增量达到中国这样的幅度是不可能的。因此,普京将远东能源开发计划的重点逐渐偏向中国并不是一种心血来潮的短期行为,而是在充分考虑东亚能源市场结构变化趋势后作出的判断。

必须指出的是,普京的远东能源战略是与其开发远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方针紧密相扣的。很多读者可能都记得,在10年前的中俄石油管道谈判中,最终由于日本的搅局,俄国采用了更有利于日本的方案(即“哈大”与“哈那”线之争)。过去,普京一直希望能够通过俄日的能源合作关系,推动日本认真地参与到在他看来与俄国重新崛起息息相关的西伯利亚开发中去。但是,令俄国人感到遗憾的是,尽管叶利钦、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一再以能源合作为契机,向日本伸出了“友谊与合作”的橄榄枝,但是日本囿于自身从属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战略格局,以及单纯只想从俄国寻找廉价替代能源的投机心理,始终没有对俄国人的诚意予以令人满意的回应。尤其是,当此次乌克兰危机方兴未艾之时,安倍政府再一次表现了日本一贯在此类问题上对美国“不假思索”的追随与拥护。

在这种情况下,普京重新审视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内外形势,选择与中国发展有长远预期的全面深入能源合作便是顺理成章的了。从这次的中俄协议来看,俄国不仅确定老牌的恰扬达气田作为主要气源,还圈定了位于伊尔库茨克地区的科维克塔(Kovykta)气田作为后备气源。这个科维克塔气田是目前俄罗斯在远东西伯利亚地区最具开发潜力的天然气资源之一,俄国此前从未将这一气田的资源用于出口。恰扬达和科维克塔气田与俄国向日本输气的萨哈林2号气田完全不是在一个层面的。由此也可以看到,普京总统在这次协议中满怀着诚意。日本如果还想再参与远东天然气开发的话,就只有真正地在能源合作上拿出一个“靠得住的合作伙伴”所应该有的诚意态度来。

现在,俄国远东能源出口战略的大方针已定,尽管日本媒体和财经界对于俄国在供给中国需求之余还能为日本剩下多少份额猜测不已。但是,如果日本不能以一种带有真正诚意的态度来参与俄中能源合作大局的话,它就只有去继续忍受卡塔尔和澳洲的高价天然气了。

责任编辑:小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

涉及俄罗斯,美国又对中企下黑手

内塔尼亚胡警告布林肯:以色列不会接受

“这是美国自信心下降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