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民:沙特王储亚洲行,开始寻找美国以外的出路?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2-25 07:39

刘中民

刘中民作者

上外中东研究所教授,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

沙特王储兼副首相、国防大臣穆罕默德·本·萨勒曼·阿勒沙特从2月17日开始展开了为期6天的亚洲三国行,分别到访巴基斯坦、印度和中国。2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沙特王储。

沙特王储的此次亚洲三国之行备受外界瞩目:不仅在印巴两国都受到了高规格的礼遇,还在两国都高调宣布了巨额的投资计划。这是否标志着沙特正在将经济转型的重点目标转向亚洲?沙特与美国曾经“牢不可破”的同盟关系未来是否会有变化?几个月前引发轩然大波的记者卡舒吉遇害案是否会影响到沙特的此次外交行动?未来沙特与中国围绕“一带一路”将会有哪些新的合作空间,对中东地区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针对这些热点问题,观察者网采访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教授,深度解读此次沙特王储亚洲之行。

【采访/观察者网 戴苏越】

观察者网:从此次沙特王储访华的前两站印度和巴基斯坦我们不难发现,沙特在这两个国家非常努力地花钱,数额都达到了百亿美元以上,不仅如此还爽快承诺今后会在这两个国家花更多的钱,沙特这种“土豪”行为背后有什么样的动机和考量?

刘中民:沙特王储此次访问巴基斯坦和印度所开展的经贸和能源领域合作,尤其是相较于原来的能源合作,更加全方位,确实引发了很大的关注。从沙特近年来大力推动的“2030年愿景”来看,这样的举措不仅体现沙特经济发展内部多样化的需要,同时也是沙特目前对海外市场多样化拓展的需求。

过去和沙特有经济联系的主要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但近些年由于美国的能源独立,沙美之间的能源合作基础是有所弱化的。因此近些年沙特在能源领域一直非常重视亚太地区的新兴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还有东南亚一些新兴国家,因为目前这一地区仍然是全球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对中国、印度这些拥有很强的经济发展前景的国家来说,尽管他们自身也在寻求能源的多样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些国家对于石油能源的需求依然是刚性的。在沙美能源合作根基弱化的前提下,实际上不仅仅是萨勒曼政府,早在原来的阿卜杜拉政府时期,沙特在经济上向东看的趋势就已经越来越明显。

观察者网:您认为沙特的这种经济转型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刘中民:主客观的因素都有。

从客观因素而言,从国际能源市场近年来的供求关系格局变化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传统能源的需求呈现一种下降趋势,而新兴国家经济体对于传统能源的刚性需求则处于上升期。包括印度、中国,以及日韩这些国家,从地区结构上看,亚洲地区对于能源的需求在全球能源格局上处于很重要的地位。沙特对于亚洲地区的重视就非常好理解了。

从沙特主观方面来看,2014年以来国际能源市场持续低迷,给沙特的财政造成了比较大的压力。尤其是萨勒曼新政府形成以来,2016年沙特提出“2030愿景”,也是看到了国际能源市场持续低迷,力求要摆脱对石油经济单一的依赖,从这种情况来看沙特“2030年愿景”的内容是非常丰富和庞大的:在经济领域他要拓展经济的多样化,包括发展金融、房地产、民用工业、旅游、娱乐、体育、医疗卫生,环保等等一系列的非石油产业来推动国家的经济转型。这也有他们在国际能源市场低迷的背景下主动求变,主动转型的诉求在里面。简单来说就是实现石油美元的投资多样化。

国际油价连续数年的低迷影响了沙特等中东石油出口国

观察者网:所以说转向亚洲可以理解为不光是因为亚洲新兴经济体对石油的需求大,更主要是看好亚洲活跃的经济因素以及作为一个投资市场的前景。沙特认为在这些国家投资可以获得可观的回报。

刘中民:是的。

观察者网:除了中国,沙特王储访问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两个关系比较紧张甚至是敌对的国家,您觉得这里面有什么样的考虑?毕竟我们觉得因为宗教的原因,沙特和巴基斯坦的关系会天然比较接近一些。

刘中民:对。这次出访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是长期存在领土争端和冲突的两个国家。从沙特和这两个国家的关系的紧密程度来说,历史上肯定是沙特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是长期的传统友好的关系。

沙特立国以来,泛伊斯兰主义对外推广和传播伊斯兰教是沙特外交领域的重要方向,包括在“2030愿景”里也提出要进一步巩固自己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里的地位。在1947年印巴分治,也是巴基斯坦刚刚独立的时候,沙特就对巴基斯坦予以经济上的支持,甚至把泛伊斯兰主义的一些宗教国际组织的总部设到了巴基斯坦,在经济上也对巴基斯坦予以援助,所以巴基斯坦可以说是他们向南亚地区乃至亚洲地区推行泛伊斯兰主义的一个重心所在。

反过来巴基斯坦对沙特也有相应的回报,一方面是双方在共同推广泛伊斯兰主义,另一方面在军事安全领域,沙特这个国家现代军队的发展是比较落后的,到目前为止,沙特很多军官的军事培训仍然是由巴基斯坦的军队来负责的,因此双方基于这样一种传统的历史友好关系,小萨勒曼把巴基斯坦作为首访国家这点并不奇怪。

沙特军队

观察者网:虽然说无论是从宗教和历史上来看,沙特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明显更加亲密,我们看到这次沙特也在很小心地平衡与印度的关系,尤其是这次沙特王储甚至在访问完巴基斯坦后重新飞回首都再出发一次前往印度,您觉得这种操作透露出什么样的信息呢?

刘中民:这次沙特结束对巴基斯坦的访问再折返,从表面看非常奇怪,外交史上很少有这种情况出现——访问完一个国家又回去,外界解读是对双方的重视和平衡。但我觉得这个现象也不可做过分的解读,因为沙特目前在卡舒吉事件之后面临国际压力,国内的政治局势由于比较激进的改革以及王室斗争也相当微妙,小萨勒曼目前是沙特的第二号人物,甚至已经是一个准第一号人物,也不排除是因为沙特国内有什么事他需要回去处理,这只是我的推测。

对沙特而言,这次访问也是对印度、巴基斯坦一个平衡的外交。我们知道,恰好在他访问的时候,印巴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发生争端,印度甚至指责巴基斯坦的安全部门参与了克什米尔的冲突,使得外界推测沙特是否想要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扮演一个调停者的角色。在我看来,从沙特的宗教情感上来说肯定是偏向巴基斯坦方面的,但是这次沙特更多的是要开拓和加强印度的能源市场,这里面政治、经济的因素也都有,印度的能源进口既大量从沙特进口,也大量从伊朗进口,这里面从政治层面上又包含了沙特和伊朗博弈的因素在里面,因此此次访问沙特肯定是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经济层面,进一步加强与印度的能源以及其他领域的合作。

观察者网:毕竟印度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体,经济转型中的沙特没有必要为自己政治上制造更多的冲突从而阻碍经济合作。

刘中民:不过据西方媒体报道,这次沙特的访问也引发了一些引起印度方面不愉快的因素,小萨拉曼在访问巴基斯坦时说联合国对极端组织、恐怖组织名单方面应该更加平衡,潜台词说的是他们认为现在巴基斯坦有好多宗教极端组织是不应该列入了联合国名单的,也就是说在这个表态的潜台词还是站在巴基斯坦的一面,也引起了印度方面的不满。不过沙特不会对印巴冲突做表态,因为这次同时访问两个国家本身就有开拓性的意义,因此沙特不会很直接地介入到双方的争端中去。

印度总理莫迪用一个热情的“熊抱”迎接沙特王储。图片来源:东方IC

观察者网:看来对于沙特来说,拥有能够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之间维持平衡又能两边得益的政治智慧,本身也是一个很有挑战的事。另外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印度作为一个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家,内部涉及伊斯兰教的冲突矛盾问题也是很难处理的。

刘中民:或多或少会有,其实沙特一直以来对外传播伊斯兰教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这样的问题,不仅是对印度,对巴基斯坦也是“双刃剑”。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度肯定会有所估计到,包括印巴喀什米尔争端地区对印度进行攻击的激进份子并不是仅仅来自巴基斯坦,部分极端分子是来自中东。不过印度和沙特在这方面都可能是心照不宣,目前不会过分地把这些潜在的担忧公开化。

观察者网:您刚才还提到了沙特在巴基斯坦的投资除了自身的经济转型还有地缘政治博弈的因素在里面。

刘中民:是的。这次一个很重要的是200多亿的投资很多是投在了中巴经济走廊,这里面从沙特来说,既有经济的考量,又有政治的考量,从经济的考量来说,中巴经济走廊释放出了巨大的投资潜力,为沙特参与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提供了机遇,他自然就想分享中巴经济走廊的好处。中巴经济走廊未来的前景是要从瓜达尔港通过陆路实现能源运输,这对沙特未来肯定也有潜在的影响。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巴经济走廊的溢出效应。

如果从一些微妙的地缘政治考虑,恐怕也是出于对伊朗的防范,现在印度、日本、伊朗在合作搞一个类似于我们中巴经济走廊的项目,打通伊朗到阿富汗从海上到陆上的运输通道,再加上沙特和伊朗这些年来民族矛盾、教派冲突、地缘政治的博弈,沙特入局中巴经济走廊也潜在包含了通过支持巴基斯坦来防范伊朗、和伊朗竞争的因素在里面。

中巴经济走廊示意图

观察者网:此次大家更为关注的当然还是沙特王储对于中国的访问,之前沙特就曾表示非常愿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您觉得这次会不会有进一步的表态,如果沙特也参与到“一带一路”中,那么未来会在哪些领域有所作为?

刘中民:沙特对于中国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东也访问了沙特,双方当时就签署了很多涵盖“一带一路”的协议,习近平主席当时还亲自出席了中沙延布炼油厂的启动仪式。想从这次小萨勒曼访问中国,“一带一路”合作依然是重中之重,能源合作应该仍然是中心所在。

不仅如此,中沙的能源合作会超越原有的范围,以往主要是他出口石油我们购买石油,近些年来双方围绕能源合作在向上下游领域全产业链扩展,我们参与沙特的上游石油开发,下游的石油冶炼加工,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说就是“能源+”——能源合作超越以往进出口的关系,向全产业链、各领域进行拓展。

从中国来说,尽管我们也在寻求清洁能源、能源多样化,未来很长时期内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仍然是一种刚性需求,这是双方合作的一个基石或者说压舱石。

刚才我们也提到了沙特2030愿景的规划涉及到工业化、教育、信息产业、新型能源领域,这些恰恰是“一带一路”倡议里包含的内容。2014年习近平就提出要和阿拉伯国家建设1+2+3的新型合作格局: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中国和沙特围绕“一带一路”合作,无论是传统的能源领域还是基于“一带一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中沙都在进行合作。另外我们的“一带一路”和沙特的2030愿景很多内容都是相匹配的,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在里面。

中沙合作的延布炼油厂

观察者网:除了经济合作,您觉得未来中沙之间会不会有更多政治交往的空间?

刘中民:谈到和沙特的政治交往必然要涉及到中东地区格局的复杂性。中东的复杂性在于地区、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比较多:传统的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冲突,这些年沙特和伊朗,也就是阿拉伯民族和波斯民族,逊尼派和什叶派的矛盾,对中东地区国家间的矛盾冲突,中国长期以来采取的是不介入争端的策略。

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东时也提出,不寻求势力范围,不培植代理人,不填补权力空间,这都表明中国力求在存在矛盾和争端的中东国家之间开展一种平衡外交,更多的是劝谈促和的角色,在中东地区冲突的争端方之间不选边站队,也不培植自己的代理人。

也正是这样一种政策,中国和西方国家相比有非常鲜明的差别。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基本上把中东国家区分成两种,一种是亲美国家一种是反美国家,而我们跟中东各方甚至是冲突方都保持了比较有好的关系。这次我们看到伊朗外长刚离开中国,沙特王储就来,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东的时候刚刚好是沙特和伊朗刚刚断交。

中国和沙特在政治领域当然也有理念上的分歧存在,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在中东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就是我们可以把中国的立场、主张、建议提出来,但是不把这些方案强加于对方。

说到沙特和中国的关系,近些年来沙特在外交领域无论是沙特伊朗断交也好,沙特与卡塔尔断交也好,沙特对也门发动的战争也好,包括我们跟沙特在叙利亚问题上最初也是有较大的分歧,这些并没有影响到双方政治上总体友好的关系,也实现了高层的互访。习近平主席访问了中东,萨勒曼也在2016年访问了中国,从沙特作为中东地区大国的角色上看,我们要想在中东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肯定也必须要和沙特保持这种沟通和协调。毕竟双方在当前整个国际社会很多事务上还是可以找到共同语言的。

习近平会见沙特王储

观察者网:很多媒体把此次沙特王储出访和记者卡舒吉遇害案联系起来,但似乎王储本人并没受到太大影响,依然享受高规格礼遇,随行的外交大臣也表示:“沙特王储不需要重塑形象,因为他的形象没有受损。”是不是可以认为卡舒吉事件就这么过去了?这次高调的亚洲行是否如一些媒体所说意在“修复形象”?

刘中民:近几天来西方媒体一直在炒作这件事,去年十月份以来卡舒吉事件给沙特带来了国际压力、国家形象受损的困境,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沙特王储对亚洲三个大国进行访问自然会引起外界的关注。近几天西方媒体的基本逻辑就是沙特在寻求向东看来缓解外交困境和压力,这不奇怪,因为背景性因素在这里,也不排除沙特自身有这样的诉求,因为这次出访客观上有助于改变他们的外交处境。

但是在我看来这两件事情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沙特的向东看是卡舒吉事件出现之前的几年就已经出现的总体趋势,很大程度上和美国与沙特关系,美国中东战略变化有比较大的关系。尽管沙美同盟关系依然存在,特朗普政府在卡舒吉事件上实际上是不计遭受国内外舆论压力依然支持沙特政府,特朗普说得非常武断、非常简单:卡舒吉事件不会影响沙美同盟关系。

美国国内媒体和建制派因为和特朗普之间的矛盾而不断炒作卡舒吉事件,但是此次访问三国实际上和卡舒吉事件没有必然关系。访问亚洲三国对缓解卡舒吉事件的不利影响有没有直接的帮助,我觉得是两回事。因为无论巴基斯坦也好、印度也好,中国也好,在这次访问中都不会提到卡舒吉,不会讨论这次事件。卡舒吉事件使沙特承受的压力是来自美国、来自土耳其,来自西方世界,只不过这次访问是在这件事的背景下,实际上没有必然联系。

声援卡舒吉的突尼斯民众。图片来源:东方IC

观察者网:您如何看待目前沙特与美国的同盟关系,未来这对“铁杆盟友”是否依旧老铁?

刘中民:要从多个层面来看,从双方的政府间关系来看,我觉得是毫无问题的。美国依然是沙特外交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安全上对美国的依赖,是无法摆脱的。但美国是一个高度多元化社会,从美国的社会层面是存在一些对沙特的非议的,9·11事件的发动者多数人是沙特国籍,在奥巴马时期双方围绕9·11事件实际上矛盾很多:奥巴马选择从中东撤军、在中东采取收缩战略,沙特和美国的关系在奥巴马时期出现了严重的滑坡。而特朗普上台之后想重振沙美同盟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变,特朗普首次出访就去了沙特,双方在军购领域签了三千多亿美元的订单。

在沙特以往的对峙中,美国也通过塑造伊朗这样一个地区敌人来强化沙特对美国的依赖。目前面临的就是卡舒吉事件的挑战,美国社会层面,尤其是媒体对特朗普的压力是比较大的。去年特朗普有一个表态说的非常清楚,他说这个事件是查不清楚的,沙美同盟是不会受到冲击的。

观察者网:虽然沙特屡次得到了特朗普本人的力挺,但我们知道现在特朗普本人在美国国内也遭到了很强的抵制,美国政坛这种严重的内斗是否会加深沙特的“不安全感”,从而不仅是经济上的多元化,也想要在盟友上搞“多元化”呢?

刘中民:盟友是不可能多元化的,沙特最主要的同盟只会是美国。但是沙美同盟现在确实面临一些问题,包括特朗普的中东战略,尽管在很多具体问题上很高调,但总体依然是执行了一个日趋收缩的政策,包括宣布从叙利亚撤军,在这些问题上沙特希望美国加大对中东的投入。这也是沙特现在外交多样化的原因所在,所以对于沙特来说是盟友不变,但外交多元。比如军购领域采购俄罗斯的武器,去年国王萨勒曼还访问了俄罗斯,包括这次对亚洲国家的访问。我觉得现在沙特的外交是仍然以沙美同盟为重心的多元外交,这本身也是他在给美国施加压力的一种方式。

观察者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沙特依然坚定跟着美国走,但是多个朋友多条路?

刘中民:可以这么说。

观察者网:非常感谢您精彩的解读。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戴苏越
沙特 中东局势 能源 印巴冲突 一带一路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

哥大挺巴抗议持续,美众议长称国民警卫队应适时出动

中央金融办:金融政策的收和放不能太急,防止大起大落

安理会表决:俄方否决,中方反击美方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