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宁:从外地女孩占用上海资源说开去

来源:观察者网

2013-09-09 07:27

鲁宁

鲁宁作者

资深媒体人

前几天,央视特别栏目《走基层•蹲点日记》,连续报道了一个外地来沪六岁女孩刁芊文为在上海上小学所遭遇的一波三折……这组安排在央视《午间新闻30分》播出的纪实报道,笔者恰好一期不拉地收看了。总的来讲,小芊文的故事“过程唏嘘艰辛,结局皆大欢喜”:在小芊文居住地附近小学女校长反复呼请奔走下,在央视记者全程陪同拍摄的“压力”下,上海有关部门最终为破格录入小芊文开了绿灯。

央视这期节目的主人公小芊文来自山东,父亲斗殴入狱,母亲离家出走,六岁的她跟着摆菜摊的爷爷在上海漂泊了四年。今年夏天,爷爷想把小芊文留在上海上小学,但因爷爷年事已高,在上海无法获取务工证明,无资格参加上海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推出的“综合社保”——也就办不出社保证明和暂住证明,从而小芊文也就得不到入学证明……继而小芊文也就一次次被上海的有关部门婉拒。幸然,茫然无助的小芊文由央视出手相帮。

可令央视未必预计到的是,这一看似圆满的结局,却引发部分上海网民的强烈质疑:有人指斥央视滥用强势话语权,有人质疑契约规则意识不容打破,有人嘲讽央视的选择性典型报道不符合稳定发展的基本方针……一时间,围绕小芊文入学这一特例,排外言论充斥某些上海本地论坛贴吧……对此,笔者不禁要问“上海人民的腔调哪去了”?

在一些激动的网民的评论中,笔者最难以苟同的是所谓上海“本地教育资源被小芊文挤占”的说法。

的确,小芊文的爷爷开不出社保证明和暂住证明——老人家起早贪黑在上海务工,却因年龄关系开不出一张暂住证——但,小芊文爷爷是上海的盲流吗?是上海的包袱和累赘吗?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千余座菜场内,小芊文的爷爷作为数十万外来农民兄弟的一份子,为2400万上海人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供给农副产品。

就全国范围来看,上海可算的上是一座将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实践得最好的城市。可坦率言,尽管接受了多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文化熏陶,一些上海人在小芊文的故事中些许的歇斯底里,无一不体现出一种不对等。面对为上海的发展乃至确保这座城市日常运转而尽职尽责的外来打工者,面对如小芊文爷爷那样为上海洒下艰辛汗水的外来务工老人,那些在论坛上极尽讽刺调侃之能事的网民是否给予他们与付出的汗水所对等的权利?

上海的网民们应当还记得:2007年3月,习近平同志出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时候曾提议将上海的城市精神提炼扩容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那不是简单的“精神扩容”,而是习近平同志针对上海长期存在的“精神弱项”的“必须补充”!

人们不会忘记,历史上的上海,经济总量长期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但是,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上海,尽管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但经济总量只占到全国的4%;1978年,在长三角苏浙沪两省一市中,上海经济总量独傲苏浙,可到2012年,江苏经济总量是上海的约2.4倍,浙江经济总量是上海的约1.5倍。落差令上海挂不住脸,原因固然复杂,但却很值得上海人民深思。

对政治稍微敏感一些的读者们应该有印象:习近平同志2007年3月被任命为上海市委书记不久,习近平同志一反常态亲自召开兄弟省市驻沪办负责人座谈会(按中共的惯例,这样的座谈会通常只须分管副市长出席即可,若东道主特讲礼仪,那么就让市长到一下场,而这已经算是“破例”)。那么为什么这样的座谈会习近平同志非要亲历亲为?

观察者网众网友及粉丝,不妨细品习近平同志在座谈会的这段讲话:“上海将认真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把自身发展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来筹划和推动,一如既往地重视和推动与兄弟省区市的合作与交流,学各地之长、补自己之短、创上海之新,更加主动服务全国,为全国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陈良宇时代的上海一直标榜自己“追求卓越而服务全国”,可兄弟省市未必领情,也不服气(别的先不言,经济总量就放在那儿)。到了习近平同志主政的时候,上海理智地放下了身段,承诺“学各地之长、补自己之短、创上海之新,更加主动服务全国……”,其讲话的语气除向兄弟省市表明上海的态度之变,显然要缓释和改善上海与周边乃至中央的关系。

“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皆有自己的反义词,这儿笔者不说也罢。笔者只简略复述两宗十余年前的采访经历和由此引发的思考与感慨。

新世纪初,崇明岛大开发被提上日程,上海有意将此开发放在今天“上海自贸区”建设等量齐观的历史的高度,即放在国家战略层面。受所供职报社委派,笔者带相关同时奔赴崇明岛采访一周,最终写成《崇明岛大开发缺的不仅仅是长江隧桥》万余字新闻综述稿。这篇稿件笔者至今记忆犹新。

可能一些读者不是很了解,笔者在这里对上海的开放开发历史进行下简短回顾:百年上海前后经历过两次地理大跨越,一次是上世纪初跨越苏州河,另一次是浦东开发开放跨越黄浦江,都为上海的大发展提供了超越人们想像的巨大原动能,而崇明岛大开发项目中的崇明长江隧桥的建造是堪比前两次地理大跨越的项目。

可是,崇明长江隧桥建设继而建造跨越崇明连接江苏南通的另一半长江隧桥的设想(江苏方面积极性比上海还高),几乎与浦东开发开放即同步规划,但直到2004年年底才姗姗开工兴建,直到2009年底才得已建成。原因无他,长长十数年的迟疑只因上海不够睿智和缺乏大气的患得患失——陈良宇时期上海的某些官员担心,一旦崇明长江隧桥过早贯通苏北,会不会出现“酒肉穿肠过”——即上海中低端制造业顺长江隧桥大幅流向极具用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优势的苏北腹地等的可能性。

从而,由于过于拘泥于“算小账”,上海少说浪费了约六七年的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机。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更确切讲直到2010年世博会之后),上海原有经济增长极相继进入衰退周期。尽管上海背水一战开始结构调整,但此时的综合调整成本(譬如人才引进成本、用工成本、土地成本、人员安置成本)早已高到离了谱,另上海不得不为此支付巨大的调整代价。设想,当年如果主动“腾笼换鸟”,对各种资本以“放”促“引”,今天的上海为了保持全国经济中心的脸面必定不会至于弄得如此焦灼、急迫和艰辛。

再举一例。由于上海“跨江北进”战略迟迟未决,江苏方面又实在等不起,迫使经济外向度极高的苏南地区和急起直追的苏北地区,挤出发展资金先是巨资兴建苏通长江大桥,再是下决心先期开发从南京到南通的沿长江系列外贸港群。又由于在长江口港群建设中,浙江明显感到“被挤压而不够公平”,又迫使浙江筹资大兴宁波港,并最终建成了目前吞吐量稳据世界第一的宁波-舟山港群。与此同时,由于苏南外贸走上海港老与各种隐形的“不畅快”长期相伴,又迫使苏浙共同出资兴建“苏嘉乍”高速,经杭州湾跨海大桥与宁波-舟山港群连为一体。

今天,打开长三角交通图,一幅令上海人不好意思直面的图景是,从长江北岸的南通经苏通大桥、“苏嘉乍”高速到杭州湾跨海大桥,犹如一个横卧的大写的“V”字,通过北面的长江和南面的钱塘江,把上海“孤立”在了“两江”的中间。

得益于多年从事区域性经济发展选题的调研性报道和评论,笔者积累的采访本上记录有更多令人感慨的“上海案例”,限于本文的篇幅只好打住。可笔者不能不再多说几句的是,从围绕小芊文求学所引发的“上海争议”,再到上海曾经因缺乏习近平同志所倡导的“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而一次次错失与兄弟省区“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其内在文化机理、气局胸怀、是完全相通的。

今天,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年代,反思“小芊文”事件中的种种杂音,既要就事论事,更当跳出事件本身。心有多宽、天就有多大。一座城市的心胸是否开阔无比,直接和间接决定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快慢。这关乎到上海的未来。

责任编辑:关一丁
农民工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俄方通缉泽连斯基等乌军政要员,乌方回应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