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思义:抛弃中国模式是自杀

来源:观察者网

2013-08-12 17:05

罗思义

罗思义作者

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观察者网特约作者

【按:7月29日,英国国际经济关系专家、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思义先生做客观察者网,与在座嘉宾畅谈“中国模式”。罗思义先生通过各国经济间的对比,结合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数据,分析了中国模式相对于西方模式的优越性。他指出:现在有人想要说服中国领导层抛弃这个经济模式,但抛弃该模式将产生恶劣的影响,对中国来说这无异于自杀。观察者网现刊发演讲全文,供读者讨论。】

我要讲的是几个重要而根本的经济问题: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的特有模式,以及中国经济模式和西方经济模式的对比。

首先,我想介绍一下我是如何开始对中国模式感兴趣的。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起,我就开始对一些经济理论产生兴趣。我当时非常关注长期经济的增长,特别研究了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收集的数据。研究长期经济的最大好处,就是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经济的主要走势。而在当时,用数学建模来研究短期经济也很发达了。但以哈佛大学的戴尔·乔根森(Dale Jorgenson,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等人为代表的,用数学模型研究短期经济的方法在中国没有得到很好的讨论,这是个遗憾。

劳动分工与高投资的必然性

我在中国待了很长时间,发现中国大众传媒中流行的关于经济的论述,很多都是过时的,甚至过时20年以上。不少中国经济学家所秉持的观点,对经济的讨论都有问题。而今天,我也想谈一谈这些影响很大的谬误对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如果大家对经济感兴趣,可以参看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559830984),那里有一篇我研究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理论的文章。许多研究经济的人常犯一个错误:不读经济学家的原著,却读别人总结的课本。当年我也是先通过教科书了解到凯恩斯的理论,但读了原著后却发现和课本有很多不同,直到读完第二遍原著我才确认,是教科书写错了。

其实许多人并未读过《国富论》——亚当·斯密所著的经济史上最重要的一本著作。他们一说到这本书就只记得一句“看不见的手”。我之所以提它,是因为这本书至今仍为理解经济增长提供了最好的理论框架,这也是比知道“看不见的手”重要得多的事儿。该书第一句就奠定全书的基础: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劳动分工。记住,是劳动分工,而不是科技发展、企业家精神等等。但是他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也谈论了科技发展。科技的进步产生于系统内部,劳动分工才是生产力提升的最重要的驱动力。

很重要的一点是,与直接投入相比,生产过程中的间接投入一直在增加。比如,如果我是个80年前的会计,可能需要纸笔算盘等很少的资料就能完成工作。但今天的会计则需要借助计算机、软件等各种科技手段。根本上,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生产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造成的重要结果之一,就是投资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高。这也可以通过测试得到证实。在亚当·斯密写这本书的时候,英国的不动产投资占GDP的5%—7%,但也比其它国家高很多。由于当年缺乏获取数据的方法,亚当·斯密无法用数据证明他的结论。但是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来证明这个观点。现在许多人认为中国经济的投资水平太高,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脚。未来许多国家投资占GDP的比重将会增加得更高,远高于今天的中国。

下面请看一下亚当·斯密的这个模型,我们用数据来证明一下。我们会看到每一个历史时期中最领先的经济体是如何增长的。

 历史上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

首先是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我们来看一下它的投资占GDP的百分比。在工业革命开始的时期,投资占GDP的百分比大概是5%—7%,它产生了2%的经济增长,也是当时历史上最快的经济增长。接下来是美国,它的投资占GDP的比值大概为18%—20%,这带来了平均每年3.5%的经济增长,也使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然后是战后德国,25%的投资带来了5%的经济年增长率。日本,1950—1972年间,投资占GDP的30%左右,带来了每年7%—8%的经济增长。韩国,35%的投资,GDP增速为8%—9%。最后,中国,40%的投资带来了9%—10%的GDP增速。这幅图很明显地表明,在过去300年间,每个新兴的经济领头羊,其投资占经济产值比一定高于过去的经济大国。

我认为这种模型倒不是什么中国特色,只是300年来一个持续的趋势。亚当·斯密提出理论200年后的这份数据,也证明了他对经济增长所做出的预测是正确的。在亚当·斯密之后,包括大卫·李嘉图、马克思和凯恩斯在内的很多大经济学家都赞成他提出的这个理论。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很多中国人否认这个模型。高投资确实带来高增长,这幅图说明了这点。我认为,未来几十年,可能还会有另外的国家投资更高,增长更快。比如印度在1960年后的投资就上升很快,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印度近年来经济增长很快。我们再看这幅图,它用不同的颜色说明了不同区域经济增长和投资的关系,粉色部分的亚洲,28%用于投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亚洲经济增长快。一些中国人在毫无数据证明下跳出来反对增加投资,要求降低投资,我认为这会带来不可避免的经济增速减缓。

为何亚洲经济增长如此之快

全球劳动力分工的重要性

现在的数学建模,对短期的经济波动和长期的经济趋势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也易于我们区分研究和对待。这是哈佛大学的戴尔·乔根森关于美国经济的研究,他的研究周期是10年甚至更短。首先我们看一下中间投入(intermediate input)。什么是中间投入?它是某些行业的产出要投入到其他行业的生产过程。测量中间投入,实际是在测量经济体中劳动分工的程度有多高。从数据可以看出,1977—2000年,美国中间投入的增长率是GDP的115%,每年比GDP增速快15%,这也再次确认了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理论。这种分析框架一般比较难收集数据,通常只有小部分国家有条件来研究。能收集到数据的国家,比如日本、韩国、中国和美国,都可以得到一样的结论:中间投入比GDP增长更快,也再次印证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力分工的预测。

对于大多数国家,你无法获得数据,因为劳动分工很难测量,有时候只能通过测量商贸往来这种间接的方式来测算,所以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要进一步地劳动分工就必须加入国际贸易,只有极少数大国才能不靠贸易而自足。我们从许多国家的经济数据中看出,国际贸易规模大幅增加,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所以,虽然严格来说国际贸易不能证明劳动分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但它也是个重要的测量指标。我们可以观察这些数据: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就越快。这也反应了一种国际化趋势:分工越来越庞杂和精细。很多小国家在国内无法实现如此精细分工,所以它们不得不投身于全球化浪潮。这也就在一个侧面证明了,进口替代战略(import substitution strategy)是行不通的。请记住,亚当·斯密认为最强大的力量是劳动分工,第二是投资所占的比例。

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内,即使有很高比例的投资,经济也可能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因为劳动分工是更重要的因素。这也是为什么采用了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如前苏联、阿根廷、印度等,经济走向了失败。虽然他们投资占比很高,但没有发展他们的劳动分工。

这也可以在中国经济历史数据中得到证明。在1978年以前,中国也增加了投资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但是没有取得很好的经济增速,因为当时的中国经济还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状态。在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既参与了全球的劳动分工,又保持高投资,中国经济就走向了腾飞。

 

 

 

投资越来越重要

从接下来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经济增长最快的部分就是中间投入(intermediate input),它的增速甚至比贸易的增长还要快。而第二重要的是资本投资,美国经济增长的50%来自于投资。投资是仅次于劳动分工的经济增长因素,比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增长和劳动人口(Labour)增长更加重要。我认为,当一个经济体越来越发达,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来越大。对中国来说,未来投资所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

如果我们把所有经济体看做一个整体,约40%的经济增长来自投资。这份数据是通过研究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数据后得出的,基本包含了全世界GDP的95%。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是36%,略低。在发达国家,占53%的GDP增长是由投资所驱动。这证明,两百多年前的亚当·斯密对经济增长趋势的预测是非常正确的,同时也意味着,当中国越来越发达,投资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关于美国经济增长的细节

在下一幅图中,红色表示发达国家,投资驱动占比最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即生产力的提升)对蓝色表示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驱动力,高于其对发达国家的作用,这或许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正在科技方面奋起直追,所以占的比例会更大些。再下一幅图是G7国家(发达国家),投资对经济的驱动作用占比都在50%-60%,和美国相似,说明发达国家的情况都一样。

在不同经济模式中一些因素的贡献

以G7为例的分析

下面这幅图是东亚的发展中国家,它们在全球发展中国家里是最成功的。这些国家基本处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中间阶段,中国也是其中之一。前面三个数据说明,类似中国这样的东亚发展中国家,投资驱动所占的比例(47%)比世界其它发展中国家高(37%),但比发达国家又低一点(52.9%)。所以,我们可以从逻辑和数据上反驳中国某些人所谓“投资太高经济会走下坡路”的谬论。注意,时下流行的经济观点的支持者们往往不敢引用数据,因为一用就难以自圆其说。

东亚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对于反对者的辩驳

那么,让我们再看看反对者怎么说。

第一种反对声是说,中国的投资很低效。

但这是错误的。所谓投资效率是指,需要何种程度的投资方能带动GDP产生1%的增长。每产生1%的GDP增长,投资规模占GDP百分比越低,投资效率越高。我们来看看中国和印度,每产生1%的经济增长,约需占GDP总量4%的投资。用国际标准来看,中印的投资效率是很高的。这也解释了中国经济为何快速增长:一方面投资比例高,另一方面投资效率也很高。我们再看看美国在金融危机前的效率图,7%的GDP用于投资可以带来1%的经济增长,其投资效率比中国几乎差一倍。而这幅图的时间轴之所以截止到金融危机,是因为危机后,美国的投资效率更低,投资24%的GDP只带来1%的经济增长——已经在图之外了。

中、美、印带动GDP产生1%增长所需的投资占其GDP的百分比

再看看具体数据。印度,30%的固定资产投资除以GDP增长的速度,就是它的投资效率。我们可以看到中印都是4%。有人说中国的投资效率在降低,这一点倒是真的,但我们必须看到,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所有国家的投资效率均有所下降。而中国相比其他国家,做得相当不错,其投资效率虽然下降了,但仍然高于其他国家。

在2002至2007年间,中国的投资效率,3.4%的GDP投资带动1%的GDP增长;而在2006至2011年间,这个比值变成了4.1%。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的投资效率由7%变成24%,法国由9.7%变成43.6%。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投资效率确实没有以前高,但在国际比较的视野下看,还是远比大多数国家高效。

第二种反对声:中国已经投资够多了,不用再投资了。

请看两个数据。第一个,美国的人均铁轨长度几乎为中国的10倍,我们不难发现中美两国的交通系统效率存在巨大差距。同理,美国积累资本已经有200年了,而中国在现代经济意义上的积累投资才30年,底子很薄。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2011年的投资大概占GDP的47%,美国为15%。第二幅图可以看出资本的积累,美国的人均物质资本积累至少是中国的8倍。中国投资的绝对数值和美国差不多,过去少些现在多些,但如果看人均值的话,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四倍,所以人均值是很小的。

中国资本额要赶上还需很久

关于“克强经济学”的一些探讨

接下来和有名的“克强经济学”有关。

我无意跟总理唱反调,但我愿意和总理的一些顾问就某些问题再商讨一下。这里需要强调,我所讨论的“克强经济学”,不是政府已经颁布的政策,而是指媒体上拉虎皮当大旗打着“克强经济学”旗号的那些言论。

 

 

 

我们通过一些数据来跟美国进行一个比较。根据经济学家于明姜(Khuong Minh Vu,音译)尚未对外公布的研究数据,美国1990—2010年的GDP增长中,50%来自投资,29%来自劳动力,21%来自全要素生产率带来的技术提高。这种构成是典型的发达国家结构。

按照对克强经济学的一般理解,这一理论是说:降低投资所占比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所占的比例。我来说明为什么行不通。如果投资部分从50%降到40%,那为了保持同样的经济增速,全要素生产率要从21%增加到31%,也就是增加50%。在任何经济体中,生产效率提高50%都是非常困难的;而我们从前面的图表也可以看出,中国的投资效率已排在世界前列,如果还要把效率提高50%,基本不可能。

很多推崇克强经济学的人认为,投资和生产效率对经济的贡献应该大致相等,投资降低多少,生产率就需要提升多少,数据证明这行不通。

接下来我们通过商业周期来看一下这个情况。

这是我发表的另一篇比较凯恩斯和邓小平的文章。之前我们看到的是投资如何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影响,现在看看投资如何对固定的商业周期带来影响。凯恩斯接受了亚当·斯密对于投资的判断,即随着时间推移,投资在经济中的比重会增高。在亚当·斯密的年代大概占5%—7%,但在凯恩斯时代这个比例已经到了18%—20%。凯恩斯指出,随着经济体发达程度的提升,投资波动破坏经济稳定的能力越来越大,也就是在过去5%—7%的投资中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小于后来百分之十几的投资的波动对经济的影响。

这幅图是美国最近的商业周期,看看2007年第四季度,也就是美国进入金融危机前经济最好的时期,与2013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比较。GDP仍处于增长当中;家庭消费(Household Consumption),净出口(Net Exports)等领域都在复苏;但投资(Fixed Investment)仍然没有恢复到上一个商业周期的峰值。投资减少,就是为什么美国经济目前仍然增长乏力的原因。

 

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增长仍然乏力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

欧盟的情况也与美国类似。

金融危机后,欧盟投资暴跌,拖累经济发展

如果画一幅日本的图,你会觉得日本的图和前面两个非常相似。

我们再看一下中国。与美国相反,投资的增长带动中国的GDP高速增长。

中国在经济危机后,投资依然强劲

全球经济危机后,中国GDP保持高增长,而美欧日持续低迷,显然投资是最主要的差异

我们可以看凯恩斯推荐的保持投资水平的方法。对于保持预算赤字,凯恩斯并未着墨过多,而现在保罗·克鲁格曼和经济学教科书都经常提到预算赤字。很多人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要旨在于预算赤字,可其实凯恩斯400多页的原著中只有两页讨论了预算赤字。许多学府在这部分理论的教学中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把国内的需求分成三个部分: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但这是错误的。因为政府支出,要么是投资要么是消费,不存在独立的“政府支出”。正确的公式应该是,总需求=私人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投资+政府消费。很有趣的是凯恩斯曾经大力鼓吹提高政府投资,后来凯恩斯的追随者则刚好相反,他们要增加消费,降低投资。

所以,现在看一看西方经济危机关于金融方面的问题。

一个很核心的问题是,很多公司不把收入用于投资,于是留有很多的现金节余。如果这种模式持续下去,储蓄余额过高,但是没有投资,经济就会崩溃。在该情况下,政府应该把公司的现金结余用于投资,比如通过发行债券获取现金,防止需求出现暴跌,保证经济的发展。但是政府没有将现金用于投资,而是把这些本应用于私人投资的资金消费掉,于是造成经济体投资整体水平下降。为什么这些国家会做出这样让经济减速的事?第一,因为意识形态上,很多国家反对政府对投资进行干预;第二,它们没有专门的政府部门来做投资。但中国就没有这些问题,因为直至今日,中国既不存在观念上的障碍,也拥有政府机构来进行相关投资。所以套用邓小平的白猫黑猫理论,不管私人投资还是政府投资,只要是好的投资就行。

现在一些人反对邓小平的经济理论,认为猫的颜色很重要。认为政府投资要不得,只能保留私人投资。如果真按这些人说的去做,不知中国会不会遭受今天西方的麻烦。在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时,中国推出很大的政府投资项目,这正好是凯恩斯当年所支持的东西。中国当年这么做并不一定是决策层受到凯恩斯的影响,但很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意思。中国所做的很好的一点,就是政府能对投资的总量进行宏观控制,这也是凯恩斯当年很赞成的。从这点出发,我认为中国的经济模式相对于西方模式有优越性。目前,西方更应该学习中国而不是相反。前面的图已经清楚地显示,在经济危机的几年中,中国经济增长51.8%,美国3.6%,欧盟和日本则出现了负增长。

所以,回到开头,我们可以得出这些结论:

首先,亚当·斯密非常聪明,200年前就得出了重要的正确的结论。他的预测经得起200年后的经济实践检验,证明了他预测的科学性,他是真正的科学家。

其次,中国经济确实有自己的特色,但同时也完全符合通用的经济法则。中国的改革开放意义非凡,因为开放使中国加入了国际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是经济发展的首要要素;第二大要素是高度的投资。

以上两个要素保证了中国成为过去35年表现最好的经济体,也解释了中国经济模式从结构上比西方经济模式优越的原因。现在有人想要说服中国领导层抛弃这个经济模式,但抛弃该模式将产生恶劣的影响。中国很强大,没有任何外力能伤害,只可能是自杀。但中国会不会自杀,我也决定不了。请记住,这些技术和理论因素,对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本文论点由罗思义先生根据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NIPA Table 1.3.3, Trading Economics and Eurostat;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1;OECD Quarterly National Account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Vu,K.M.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1995-2005)等数据及资料计算所得。

责任编辑:包晗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NASA局长抹黑中国登月,连专业常识都不顾了

“中国报价太香,加税50%都吓不跑美国买家”

挺巴抗议席卷全美高校,大批学生遭逮捕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

种地要先交钱?官方再通报:镇党委副书记被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