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文:严书记,王主任,“官威”不好使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21-01-26 07:52

吕德文

吕德文作者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吕德文】

3年前被前妻在家长群里的一句跋扈威胁坑下马的“严书记”最近又有消息了。

因前妻一句“否则我通知你们集团领导来给我解释,你对严书记的女儿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而进入大众视野的四川省广安市委原副书记严春风,在新近播出的电视专题片《正风反腐就在身边》里落泪出镜,哭诉如果自己再晚点落马,女儿可能更加跋扈。

资料图来源:《正风反腐就在身边》

对于“严书记”的眼泪,众网友一“呵”而过——毕竟民众对以官压人的做派痛恶已久。

不巧,近日舆论场上也有两位干部因“耍官威”而广受谴责,他们同样事后也受到组织的调查或处分。

大连市友谊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琛明,因为不服从志愿者要求登记身份证号的防疫要求,打电话给街道下属社区卢副书记协调,结果事件曝光后前者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职处理,后者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河南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则因掌掴市政府秘书长,被网络公开举报,河南省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张战伟被免职。

张战伟(资料图/央视新闻)

看来,“耍官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以最近两宗新闻为例,这一判断有两个重要标志:

一是体制内越来越多人不再接受对领导绝对服从这一潜规则。

王主任之所以会受到组织处分,源自于社区志愿者当场对耍特权的行为说不;社区副书记陷入原有的官场潜规则中不可自拔,屈服于上级领导的官威,却受到了惩罚。而张书记掌掴政府秘书长之后,当事人一度容忍,但同样处于体制内的当事人妻子最终还是选择了公开举报。

二是舆论对“官威”的容忍度越来越低。

大连街道办的王主任打电话让社区卢书记协调,让其享有不用遵从防疫规定的特权,还引发了网络上关于“卢书记怎么办”的讨论。而张书记被曝光掌掴下属之后,舆论也一边倒地谴责其耍官威,甚至还直接引起了中纪委的重视。

这些充分说明,公开、公平、公正的规则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潜规则的接受度越来越低。

“官威”何来?

虽然“耍官威”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客观来说,任何一个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如果没有“官威”,怕是很难服众,也就难以推进工作。

通常而言,领导干部的“官威”主要源自于几个方面:

一是体制赋予的。

简单而言,职位的等级及其背后的权力,赋予了领导威信。

大连的王主任,她之所以打电话让卢书记协调,并不仅仅是因为她认识卢书记,而是因为她街道办副主任的身份,理论上可以支配社区副书记。故而,卢书记哪怕知道违反原则,却也只能满足其要求。

有些职位等级,甚至会赋予某些特权。日常所见的是,体制会赋予一定级别的领导以生活上的优待。张书记掌掴政府秘书长,导火索就是秘书长不是市领导,没有资格在特定场合用餐。“开小灶”这事,看似事小,但在体制内,的确是领导之为领导的身份象征。一个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如果有机会和领导一起用餐,甚至也会被看作是有面子、受重视的表现。

只不过,体制赋予的“官威”,其实给的是“职位”,而不是具体某个人。某些领导干部将特定职位所包含的“特权”,视作是个人的专属权力,其实是一个莫大的误解。

王主任之所以会让卢书记为难,是因为她就不清楚,他们这种上下级关系,是建立在职务范围之内的,而任何的职务行为,都有公共规则,不可在职务范围之外行使特权。而张书记之所以如此任性,也是在潜意识中把制度上的“一把手”等同于自己,觉得自己就是规则本身。

二是先赋性的。

有些领导,因为有独特的个人魅力,从而获得了超出一般人的威信。这些个人魅力,可能是因为家庭、学历的出身,自带光环。甚至于,个人的形象特质以及语言的艺术和风格,都会在特定的官场情景下吸引下属。

现如今,地方官场呈现出“层级流动”的特质,越是基层的官员,其跨区域的流动越是困难。从反面看,层级越高的领导,反而越是容易出现跨区域流动。各个层级的党政主要职位,基本上都有回避制度,其结果是每个地方的党政领导往往都是流官。于是乎,地方官场呈现出“上层流官+中下层本地官员”的结构。这些流官,如果要收服人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个人特质。

济源的张书记,虽然是一把手,却是从省纪委直接下放的“流官”,在这之前和济源本地官场几乎没有任何交集。能够掌掴下属,恐怕其个人作风上算是比较强势的。但强势要转化为“官威”,其实是需要一系列条件的。最简单的道理是,其强势要有可预期的后果。

按当前的干部使用制度,一把手主政一方的时间,平均大概是三四年。这意味着,刚刚到位的一把手,作风强势一些,哪怕是对下属有点人格侮辱,下属恐怕还是有所忌惮。但假设人们的预期是一把手在本地的时间不会太长,其强势也是“强弩之末”。因此可以想见,真正的强势是“不怒自威”,非要用掌掴下属来体现自己的强势,恰恰是其权威已经式微的表现。

三是能力证明的。

客观上,“政绩”是最重要也是最为稳定的官威来源。一个领导,无论其职位有多高,个人魅力有多大,如果没有做出造福一方的政绩,怕是无法获得普通干部群众的认可。

在地方官场中,基层干部其实有两重身份。

他们是官僚体系的一员,有一个有作为的主要领导,干出一番事业出来,符合大家的期待。

从官员晋升制度看,政绩仍然是最重要的依据。并且,通常可见的是,发展得好的地方,“出干部”的机会更多——一把手如果要让下属心悦诚服,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其仕途有希望;而地方发展好了,不仅一把手更容易晋升,连带着也更有条件提拔下属。

此外,他们还是地方群众一员。

基层干部的家庭和切身利益都在地方,他们本人的流动性也不大。在这个意义上,他们对政绩的评判,或许和这些流官还有些许差别。简单而言,基层干部因为更了解实际,也更注重长远和根本,对实绩也更在乎一些。而对于很多流官而言,需要考虑的或许是如何在任期之内出成绩,这注定了其对政绩的考虑有较强的功利性。

为何“耍官威”?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仍然是对地方官员最重要的评价标准。问题在于,真正具有开创性的,对地方有深远影响的官员,其实是可遇不可求的。这种官员的出现,往往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官员,不仅个人能力超强,且有个人魅力,还需要在执政的地方有深厚根基。某种意义上,个人能力和魅力都是可以塑造的,但执政根基却需要经验和人事关系的积累。矛盾之处在于,异地任职的规定,恰恰是一种限制主要官员对某一地方有过多影响的制度设计。

由此可见,“耍官威”首先是作风问题。

现如今,仍然有一部分官员将公权视作私权,将职位权力当作个人权柄,本质上是未在灵魂深处认识其权力的来源。而从反面上看,也有一部分下属屈服或追逐“官威”,将对个别领导的服从视作官场的生存之道。因此,地方官场中的依附关系泛滥其中,各种团团伙伙难以根治。

在更深层次上,“耍官威”其实是个别领导失去威望的表现。

领导干部如果尽心尽力为民办事,办事公道,讲规矩,就会竖立起威望。即便是自己的权力受到挑战,也可以通过制度和纪律加以保障。而通过“耍官威”来宣示自己的特权,恰恰表明其已失去了把控全局的能力,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尤其是,今天的地方官场,已经不具备完全封闭和自我循环的条件。一方面,党和国家的各种规章制度,已经将地方治理纳入了正规化轨道,试图通过个人的超级权力来营造独立王国,几乎不可能。另一方面,今天的社会也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普通干部群众既可以通过正式的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实现权利救济。

这个意义上,“耍官威”已经过时。领导干部需要节制自己的权力,不能任性;而普通干部也需要正确看待上下级关系,通过人身依附关系获得好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返璞归真,上下级之间是同事关系,在工作上是合作关系,上下级只是分工不同;在人格上则是平等关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基层干部 基层治理 市委书记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

他张嘴就来:不寻求与中国贸易战,但中企作弊…

乌克兰暗示西方“双标”,美欧:你们和以色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