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沃尔夫、戴维·皮林:站在世界巅峰的中国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5-05 07:46

马丁·沃尔夫

马丁·沃尔夫作者

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首席经济评论员

戴维·皮林

戴维·皮林作者

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原主编

【观察者网按】世界银行4月30日公布,今年中国经济规模将超美国成世界第一,英国《金融时报》又报道称中国在世行国际比较项目(ICP)“作了一年”为阻止这个统计结果公布。中国经济成功、中国政治成熟的形象跃然西媒纸上。这引起了国际国内各种力量的纠结。5月2日,《金融时报》显然为自己的报道替中国意外“加分”做点弥补,刊发了两位主笔的“大作”——“中国站上世界之巅”,明褒实贬,曲笔勾画,指出中国种种无法克服的弱点和难以弥合的与美国的差距,要让所有不喜欢中国、中共成功的人士因之前的报道“而引起的惶恐不安有所消解”。他们让茅于轼、裴敏欣等“唱衰派”作佐证。但是中国的崛起又实实在在,难以否认,两位主笔的如椽大笔显得左右为难、滞涩犹疑,其一贯纵横捭阖的分析力、想象力和文笔大失水准。显然这是编辑部的命题作文,显示出西方媒体精英面对中国崛起,其内心的矛盾、分裂、惶惶然,又不能闭嘴的尴尬。

以下为英国《金融时报》5月2日组织两位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和戴维•皮林就“站在世界巅峰的中国”(China: on top of the world)一题分别撰写的文章US hegemony will last for years、China is already changing the world;观察者网陈佳静、朱新伟/译。

中国今年或超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美国还能称霸很多年

马丁·沃尔夫

本周传来消息,中国即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体。鉴于1870年代初以来,美国一直被认为是全球第一经济体,如今我们迎来了重要节点。但是,众人的恐慌或乐观情绪则有点儿过度解读。

我们先从计算方式讲起:世界银行(World Bank)主持已久的国际比较项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project, ICP)究竟有何意味。该项目试图比较国与国之间的生活水准。2011年,按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美国的11%。但是,一旦将中国诸多相对廉价的非贸易商品和服务纳入考虑范围,那么中国的人均购买力是美国的1/5。

尽管如此,中国依然是一个穷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人均GDP仅列世界第99名。既然中国近半生产总值源于投资,其人均消费就更低了。

中国毕竟是个泱泱大国,2011年人口总量已经达到13.4亿。与之相比,3.12亿人的美国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因此,哪怕穷得多,2011年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总额就已经达到美国的87%。现在中国应该已经超过美国了。

大家尽可以去争论新数据的准确性。但答案很明显,数据很合理。更为重要的是,从这些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至少有一点可以排除,即中国已然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中国是个贸易大国。去年,中国出口商品总值比美国高14%,但进口商品总值却比美国低31%。然而正是一个国家的市场规模决定了它在全球交易中的影响力。中国尚未成为世界第一进口大国。随着经济相对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离第一并不遥远。

另一个评价经济实力的指标是外汇储备。截至2014年3月,中国外汇储备达到惊人的4万亿美元。但这既是中国力量的源泉,也是中国弱点所在。她花费数年积累的资产,西方央行只需在瞬息之间按几个键就可以做到。没错,中国能抛售这些外汇储备。但她也将成为最大的输家。在这个储蓄过剩的世界里,美国随时能找到其它买家。

美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公司处在全球金融系统运行的中心。这赋予美国在全球金融规模和全球监管细节上超乎想象的能量。这种地位基本上可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原因之一是,中国金融体系难以从巨大的信贷扩张中脱身。

考量全球经济影响力的另一个指标是科技。中国经济的平均生产力远远落后,仅为美国的五分之一。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公司缺少世界一流技术团队(华为公司例外)。相比之下,美国拥有许多世界领先的公司。

美国将先进技术大规模投资国防事业,保证美军具备全球投送兵力强大的军事力量。这种局面似乎短时间内不会改变。美国其实就是个大岛,南北邻居相对羸弱,且对美态度友善。中国就不一样,周围满是强大而贪婪的邻国。美国一直还有强大的同盟建设体系。在这一点上,中国难以企及。

美国还具备“软实力”优势:影响力巨大的流行文化;世界顶级的高等学府;无与伦比的科研基础;世界许多地方仍然向往美国对自由和民主理念的承诺,虽然后者常常言行不一。中国的政治制度对外界缺乏吸引力,其历史文化也比美国来得陌生。

我们可以稳健地预测,中国经济未来将持续增长。中国的科技水平与军事实力也引人期待。但如果美国治理得当,中国这个崛起中的大国想要像美国那样影响世界,那还得等待很长一段时间。

诚然,我们正迈入必须承认和适应中国实力和影响力崛起的时代,特别是在全球性治理的时代。权势转换殊为不易。

鉴于两国差异巨大,整个转换过程可能异常棘手。本周发布的报告仅仅是一段小插曲,眼前的道路漫长而曲折。

(翻页请看戴维·皮林文章《中国已在改变世界》)

 

中国已在改变世界

戴维·皮林

邓小平说“韬光养晦”的时候,未曾料到国际比较项目的统计学家会来捣乱。本周,世界银行主持的合作项目迫使中国“出柜”,称按照平价购买力计算,中国今年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北京方面谨守改革开放之父的建议,低调行事,对上述统计结果颇感不悦。本周发布的国际比较项目报告中,中国国家统计局就其统计方法持保留态度,称“不符合官方数据的结果”。遭到严密控制的媒体并未欢呼雀跃,而是对中国突然晋升世界第一经济体这一事实低调处理,或者干脆保持缄默。加州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政府学教授裴敏欣说:“中国知道这是会计学的小把戏,算不上实质性的里程碑。”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的谦逊态度反映了对现实的深刻认知。中国最多只能算是中等收入国家,人均收入低于秘鲁。中国的技术能力远逊于美国等西方经济体,包括宿敌日本。军事上,中国绝没有美国那样的全球影响力。她的说服力也不够。中国缺乏足够炫目的政治体制来左右全球舆论。她的亲密盟友是朝鲜、巴基斯坦等国。85岁的经济学家茅于轼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思想建构者之一,他对最新数据的态度颇为审慎和冷静。他同意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同时认为,这只不过反映了中国作为第一人口大国、拥有13.6亿人的事实。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体量很大,但这仅仅因为人多。”茅先生说,“中国大而不强。”

他表示,中国人自19世纪以来因为国力孱弱而屡遭“凌辱”,对现在的经济实力感到很高兴。但其他许多方面,中国仍然落后。“中国对科学发展贡献甚少……中国政治不民主,社会有很多不稳定因素。”

茅于轼在毛泽东时代经历数次清洗,现在甚至被认为观点激进。他和许多人一样,预测将来会因为过度投资和负债而爆发金融危机。

不过,《中国统治世界》的作者马丁•雅克提出,总有人预言制度震荡,但这不能妨碍我们看清事实:中国崛起将改变世界。“现在仍然在否定中国,看不清根本趋势。”他说。中国已经越过了好几个里程碑——最大出口国、最大制造国、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速度超过几乎所有人的预测。他预计,到2030年,中国很有可能占全世界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一,经济体量超过欧洲和美国的总和。“很多东西没有被雷达探测到。一旦“超越”(sorpasso)时刻来临,感觉就像睡觉时突然惊醒一样。

中国崛起已经改变了世界。中国成为低成本的世界工厂,削减了许多物资的成本。这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力,虽然数亿名中国工人拉低了欧洲工人的工资。

中国作为原材料的进口国,已经开始改变巴西、澳大利亚、蒙古、安哥拉等资源出口国的命运。考虑到中国方面的资源需求量,如果非洲经济最终能够活跃起来,那也颇为可观。

茅先生虽然批评中国政治经济的许多方面,但他明言“中国对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国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从地缘战略上考虑,中国虽没有美国那般军事实力,但已经具有地区性影响,坚持捍卫自古以来拥有的领土。看看中日钓鱼岛争端,与越南、菲律宾等南海周边国家的冲突便知一二。

马丁·雅克认为,冷战后美国在亚洲的“霸权”地位不可持续,而上述领土争端是“以中国为核心的新兴地区秩序的第一波阵痛”。中国步点轻盈,徐徐而至。

责任编辑:张苗凤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

种地要先交钱?官方再通报:镇党委副书记被免

习近平: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

驻美大使谢锋:中国不是雅典,也不是斯巴达

王毅会见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中国永远是最坚定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