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重叠转型的巨大挑战

来源:观察者网

2013-03-27 01:40

马丁·雅克

马丁·雅克作者

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高级研究员

观察者网按:3月25日,《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的作者、伦敦经济学院LSE亚洲研究中心高级客座研究员马丁·雅克做客春秋研究院暨观察者网。马丁·雅克的观点触动海内外学界政界,一些学者与媒体甚至不敢正视他的鲜明观点。马丁·雅克此番在“世界中国学论坛”上发表了闭幕式演讲,翌日,意犹未尽的他赶到春秋综合研究院与研究员们继续探讨“中国道路”。他对张维为教授说:我们有许多相近的观点。不过,分歧总是有的,以下是发言整理。

观察者网全文整理发布此次座谈,以飨读者。

马丁·雅克在春秋茶座畅谈中国经济转型与世界转型

我想要谈的话题不是关于未来几年内总过的发展,而是关于中国未来二十年的发展。有经济学曾对中国GDP做出过这样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GDP会占全世界总量的1/3,美国占大约15%,欧洲约占13%,印度会占19%。虽然这不是一个准确的估计,但是,也可以从中看出世界经济格局在未来可能会产生巨大变化。这个变化将影响中国与西方的国际关系。

从西方看中国:无法理解历史就无法理解中国

西方面临两个巨大的挑战,一是他们从未经历过中国式的迅猛崛起,二是他们对中国崛起的历史意义感到十分陌生。

我们经常会听到所谓的“中国威胁论”。那么中国究竟是不是威胁?

从其他国家的角度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就好像是一场大地震。这是因为,他们没能领会到,这样的变化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交互过程。

首先,西方一些国家,从未见到过一个如此大的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这样迅猛地崛起。即使在当年美国崛起时,他的经济增长率只是3.5%而已。所以许多国家无法理解中国发展所经历的复杂交互过程。

其次,其他国家之所以无法理解中国的崛起,是因为他们没能理解中国崛起的文化根源。在过去的几百年内,西方国家已经习惯了他们自己的一套发展范式,当面对中国崛起的模式时就不得其解。

区别于西方国家,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文明型国家,是一个朝贡制度的国家,而非民主型的国家。这是理解中国的文化基础之一,没有理解中国的历史也就很难理解中国崛起的现实。

在中国看中国崛起:用自身的转型引领世界的转型

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个阶段是前30年,在这30年中开始逐步走向现代化。未来20年是中国现代化的第二个阶段。在前30年刚刚开始迈上现代化道路的时候,中国的经济规模是非常小的,在1978年时只有美国的5%。对世界的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仅仅局限于老挝、柬埔寨等几个邻国。直到过去的十年,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才开始逐渐显现。

在第一个现代化的阶段,中国开始了自身的转变。在第二个阶段,中国主要面临两大任务,第一是完全完成现代化,第二就是去改变世界。中国改变自己,今后就能改变世界。这是非常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转变。

当今中国的转型将引领世界转型,中国领导人所面对的实际上是对世界转型的处理。而中国自身还面临着自身现代化进程还没有完成的现实,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引领世界的转型,并非易事。

我认为,在国际上,美国不会放任中国在各领域崛起、超越自己。美国社会普遍否定中国的崛起,认为由于政治上的因素,中国的经济是不可持续的。对此,美国在外交上对中国有所遏制,在未来要改变美国对中国的看法会更加困难。

回望过去2到3年,中国在东亚地区所遭遇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可以归结为中国在处理一些国际事务上的经验不足。作为世界转型的引领者,中国不应该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仅仅视作经济关系、经济现象。

在东亚地区、英国工业革命时也遇到过相似的问题,人们优先考虑了物质的发展,而没有上升到更为广阔的高度。我们应该把视野打开,从全球角度考虑问题。

有全球视野的中国人:创造力、自信心、拥抱未来的勇气

作为新中国人,需要创造力、自信心和拥抱未知的勇气。这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新的特质。

这很像欧洲当年的文艺复兴。当然要掀起一场新的文艺复兴条件是不足的。中国需要发展一些新的心态。例如需要消除政治上的家长作风,要更加提倡中国的传统美德。

未来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中国只是未来开放时代的开始。中国在与西方相处的过程中,拥抱了西方的很多东西,如潮流、品牌等等,他的认同是西方的。

作为一个未来的全球大国,需要有超越西方的自信。这首先,需要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的时候,有更多重层面的对话。另外,则需要中国消除对深肤色人群的歧视。例如在中印关系中,双方应该加强贸易关系以外的交流。

当年的美国在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往往要其他国家诚服于自己的意志。未来在中国崛起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能不能有新的模式、有更深更广更复杂的互动关系?我表示悲观。但如果未来中国的转型、世界的转型能有较为良好的结果的话,我将会非常高兴。

马丁·雅克与嘉宾进行交流讨论

问答环节:

研讨嘉宾:陈平、寒竹、张维为、王韬。

陈平:春秋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中心高级研究员

寒竹:春秋研究院研究员。

张维为:春秋研究院研究员。

王韬:观察者网专栏作者,从事国际贸易。

张维为:您说中国掀起类似欧洲的文艺复兴的条件不充分,但中国的内部经常有关于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讨论。希望马丁·雅克先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马丁雅克:我想从几个方面谈一谈。第一是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在发展上的心态是邓小平提出的“优先发展经济”,一切服从于这个首要目标。到现在为止,中国经济起飞尚未完成。所以,期待中国在国际事务上扮演很强大的功能,对中国来说并不公平。

在治理方面,未来国际金融体系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目前的国际体系是美国主导下建立起来的。这些国际体系在遭遇一系列挫折后,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有太多的既得利益和阻力在阻止转型。

政治上,中国古代并不重视外交。在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外交的主要时代目标,是为了提供经济发展一个最优的国际环境。今天这一观念应该改变。

复兴不应该是一个一尘不变的过程。中国的复兴、尤其是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不能完全依靠政府。不可能靠政府建立机构、制定硬性的制度、规定来实现。这需要靠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也就是所谓的新中国人,具有有全球视野的中国人。他们能更好诠释中国的价值观,如创造力、勤奋刻苦等。这样的中国人才能让中国的软实力再上一个台阶。

王韬:我们知道领导世界不仅是统治权和利益的问题,同时也是责任和负担的问题。美国在1893年就是世界第一的经济大国了。但美国早期一直坚持孤立主义,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42年珍珠港事件之后,才下定决心去负担起领导世界的责任。

中国在过去的30年里一直奉行和平主义的政策,在未来,中国似乎没有兴趣去改变这个状况。那么中国会陷入到类似于美国孤立主义的状况中去吗?如果中国不愿意负担起领导世界的责任,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呢?

马丁•雅克:美国是直到二战时期才成为世界大国的。确实,美国过去一直奉行孤立主义,后来才更多参与全球事务。但今日的中国和美国处境非常不同。从地理上来说,美国本身就比较孤立。但中国在近30年来的经济可谓是全球最为开放的,对外界高度依赖,与世界上的其他经济体已经高度一体化,中国也很难再奉行孤立主义。从这个角度上讲美国想要遏制中国也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中国真的走孤立主义道路,这也是违背它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

历史上的所谓世界霸主的原始积累都先是经济上的积累,后来才把影响力扩大到政治、文化、道德、军事上。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他的崛起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的经济仍然在转型当中。中国与英美的处境是非常不一样的。

寒竹:尽管中国的经济已经超越了美国,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中国必须面对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空间还很大。第二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还需要面对许多自身的问题。你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建议?

马丁•雅克:很抱歉。我恐怕我不能给出什么有建设性的建议,即使是讲清楚这个问题已经非常困难了。

责任编辑:钟晓雯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他在以色列监狱中死亡,联合国官员:极度震惊

俄方通缉泽连斯基等乌军政要员,乌方回应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