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下|马丁·雅克:我对中国的预测是太乐观,还是太保守?

来源:观察者网

2017-12-18 07:44

马丁·雅克

马丁·雅克作者

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高级研究员

“中国的崛起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美国的衰落是不可逆转的,美国人也许不能接受这个现实”,“我们英国面对衰落很有经验,我十分了解这一心态”,“特朗普认为他能让美国再次伟大,但我认为他做不到”,这些精彩犀利的点评来自观天下第13期的演讲内容——“我对中国的预测是太乐观,还是太保守”,主讲人为马丁·雅克,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资深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下文整理自演讲录音。

观察者网:2009年,《当中国统治世界》这本书出版以后,您对中国做出了很多乐观的预测。那么,如今您怎么看待当时的这些文字?

马丁·雅克:首先,我要感谢观察者网以及“观天下”团队组织此次活动,也感谢诸位能在周日的午后来到这里。

《当中国统治世界》这本书于2009年6月在英国首次出版,书中阐述了5个主要观点。

第一,中国将于本世纪20年代中期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第二,在全球发生的西方化过程已经走过巅峰时期。未来,随着中国崛起影响的扩散,将会在全球越来越多地看到我称之为“中国化”的现象。

第三,中国的政治制度一点也不脆弱,而是非常强大、有活力,而且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第四,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不同,当然中国会借鉴西方现代化的一些元素,但其现代化是非常独特甚至是独一无二的。

第五,中国不会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大国。今天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2009年,当时全世界对中国的印象、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国当时对自己的看法大多还仅限于经济方面。中国当时还只是一个经济现象。而我的观点是,上述这些只是阶段性的。随着中国持续崛起,中国将不仅仅只是一个经济现象,还会成为一个政治现象、文化现象、军事现象、道德观念现象、思维方式现象。换句话说,中国将越来越展现出一种有巨大影响力的全球性大国才会具有的特征。

当然,我在书中还提出了很多其他观点。例如,中国首先是一个文明型国家,其次才是一个民族国家。这个观点是我首创的。还有其他观点我就不详细赘述了。我想着重指出的是,当时书中的这些观点并不符合人们的传统认知。当时西方眼里的中国也不是这样的。即使在中国,中国人看待自己国家的眼光也并非如此。这本书在中国出版后获得了媒体详细的报道,不只是书名的缘故,还因为书中的观点在中国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只过了8年而已,人们对我书中观点的看法就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的大多数观点,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被视为是对事实的陈述。

历史的发展比我预想得要快得多,当时很多人还只是觉得我讲的东西很有意思、有争议性。总之,一方面,我早前提出的那些观点现在已被证明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坦率地说,历史的发展进程比我预想得要快很多很多。

观察者网:那么您觉得现在的世界大势是怎么样的呢?

马丁·雅克:我想,历史发展进程之所以比我和大家预想得要快,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发生了金融危机。总的说来,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的特征在于中美两国的国运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新的国际格局已然形成——中国越来越强,而西方,尤其美国已经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下面我们看几张幻灯片。图1是2000年至2020年各国实际GDP增速曲线,最上面的曲线代表中国,然后依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曲线急剧下降代表着金融危机时期,此后虽然有所回升,但并未完全恢复到最初状态。这个图表明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经济逐年的变化情况。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西方经历了失落的10年。大家都记得日本也经历过失落的10年,那是90年代,近30年了经济依然低迷。

图1

图2是2005年-2017年英国人实际工资的变化情况,通过此图可以看到金融危机对普通人的影响——实际工资自金融危机后从未恢复到往昔水平。直到今天英国人的实际工资还是低于2007年的工资水平。我预测英国人的实际工资要到2024年才能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

图2

图3显示的是近10年来西方国家家庭实际收入停滞不前的情况。立柱的数值是收入维持不变或有所下降的家庭的比例。可以看到,最夸张的是意大利绝大部分家庭的收入都没有出现增加,仅有不到20%的美国家庭生活水平有所提升,荷兰的情况要好一些,法国要更好一些。最下面的是25个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情况,这些国家里有近70%的家庭收入没有增长或出现了下降。这张图体现的信息来看,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西方国家之所以产生如此多政治问题的根源所在。

图3

我们再对比一下同时期的中西方。图4是2000年-2020年中国人均GDP的变化情况。大概从2005年开始,中国人的收入出现了快速增长。

图4

在我人生的这70多年,甚至是整个20世纪或更长时期,西方社会一直有一个通行的观念,就是说我的孩子会比我们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所以在英国,人们认为未来一代会比一代生活得更好。然而金融危机的到来打破了这一观念,甚至将其推向了相反的结论。

图5

如图5所示,左边国家的人们大多认为他们的后代会过得更好,而右边国家的人们观点相反。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比十分明显。在中国,74%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的孩子会过得更好,其次还有印度、印尼、泰国、巴西等国家。而美国,仅有6%的美国人认为自己的孩子会比自己生活得好,这一情况在其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英国在中间,比例正好是一半一半。还有一些国家认为自己的孩子会过得更差,主要是欧洲国家和澳大利亚等。其中比较悲观的是意大利,大多数意大利人认为自己下一代的生活水平比不上自己。最悲观的是日本。

毫无意外,这些经济现实已经对各国政治产生了深刻影响。从2010年-2013/2014年,政治稳定相对来说受到了影响。在过去两三年里,我们也看到政治混乱已经升级,大多数西方国家的民众对政治越来越不满。西方各国统治精英对政府已不抱幻想,对建制派政党不抱幻想,甚至对政治体制也已不抱幻想,其中尤以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和英国脱欧影响最为突出。

我想提醒大家一点,即使在中西方对比如此鲜明的情况下,直到最近,西方仍然有人对中国的未来是悲观的。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虽然迅速但并不稳定,将来一定会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西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除非采用西式民主体制,否则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不可持续的。换句话说,若中国一直采取过去的政经模式,从长期来看,这个国家将无法生存,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都将难以为继。

然而,目前的情况使上述观点看起来像是个笑话。中国从未发生经济危机,也没有发生政治危机。相反,倒是西方发生了经济危机,尤其在美国。1931年西方曾发生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也没有发生在中国,而是发生在西方。而且到现在,还没有看到西方政治危机得以解决的迹象。

观察者网:接下来想问马丁·雅克先生的是,现在的中国处于一个什么位置?

马丁·雅克:下面我们看一下西方发生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情况,两者之间形成的对比是非常鲜明的。虽然中国经济增速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快了,但6%-8%的增速在当今全球经济大背景下仍是一个很高的数字。中国稳定保持了这一增速。我们知道,根据世界银行2014年国际比较项目的数据,以购买力平价标准衡量,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如今,按照上述标准衡量,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美国的115%~120%了(图6)。

图6

西方发生经济危机之后,中国发生了范式变化,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

第一个范式变化在2012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即中国经济由依靠廉价劳动力,制造廉价商品的模式转换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创新经济模式,这一新的经济模式更加注重中国国内消费市场而非全球市场。

第二个范式变化可以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来概括。其实这一概念在邓小平时代,也就是1978年前后是很难想象的。为什么?因为那个时代的中国非常虚弱,你们的父母辈、祖父母辈做出了很大牺牲,帮助国家从贫困的泥潭中脱身。当今中国人面对的未来,已经与30多年前改开伊始面对的未来完全不同了。一方面,你们在未来的生活条件、生活品质、社会繁荣程度都是那时中国人无法想象的;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已经大不相同,19世纪末中国太过虚弱,不得不按照西方制定的规矩生存。关于中国,一位非常优秀的美国作家曾这样说过:“由于自身过于虚弱,中华文明在19世纪末不得不假装成一个民族国家,以适应欧洲人塑造的国际秩序”。而现在,中国可以重新启用中华文明的身份来展望未来,可以以一种更深刻的方式寻求与历史中国的重新联结,中国将彻底摆脱百年屈辱的影响。

第三个范式变化与一个问题有关,即中国将在世界上扮演何种角色?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一些人,尤其是美国人批评中国在经济领域一直在搭美国的便车,一直在免费使用美国提供的公共产品。这一说法当然揭示了一定的事实,但中国的回应也合情合理:我们是世界棋局的初来乍到者,我们还是相对贫穷的发展中国家,达到美国的预期还需要时间。

不过从2012年开始,我们看到了一个很明显的转变。首先是“亚投行”的成立,另外更加引人注目的便是“一带一路”倡议。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也不过两三年时间,中国就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一个被动的角色转变为一个提出了即使在人类当代历史上也堪称雄心勃勃的全球性倡议的国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化的推动者和塑造者。

观察者网:马丁·雅克先生,您刚才提到了西方在金融危机之后所呈现出的面貌,也提到了中国这几年来所呈现的发展趋势。那么这两大截然相反的趋势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马丁·雅克:如我刚才所提到的,在世界局势在加速变化之中,中西方经历的这种完全相反的变化意味着一个历史拐点的到来。我们还不清楚这一拐点具体意味着什么,但我们可以对此有一些基本的判断。

一方面,与几年前相比,中国已经在很多方面发展壮大为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雄心勃勃、成功、外向且日益自信。

我来举几个例子,首先,中国出现了创新浪潮。还记得吗,西方曾流行这样的话——“中国的山寨货很好啊,中国人模仿得不错,不过在创新方面,中国人也许永远都做不好”。这种观点当然是不对的,在过去几年里中国人的创新成就非常杰出。

我们在很多高科技领域,包括很多大型科技公司都坐落于美国硅谷——Facebook、Google、Apple、Microsoft等等。但是大家知道在这一领域有多少欧洲公司跻身其中吗?零。在欧洲,一家这样的公司也没有。可在很短一段时间内,很多中国公司,如腾讯、阿里巴巴、华为等大公司已经发展到与硅谷巨头们并驾齐驱的程度。在一些领域,尤其是移动技术领域,中国公司甚至已经领先于硅谷同行。谁能想到情况竟然能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图7

图7展示的是各大公司的品牌价值。大家可以看到2016年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和华为的品牌价值。如果大家看到5年前排行榜上中国公司前几名的阵容,它们会是中国移动、中石化、国有大型银行等企业,根本没有这些科技公司的影子。换句话说,今天的情况不仅是中国高科技企业已经站上世界舞台,对美国高科技行业领导地位带来了挑战,同时这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结果。就在上个星期,腾讯公司成为第一个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的中国科技企业。在企业市值方面,腾讯上个星期已经超越Facebook。如今全球企业市值前五名依次为:Apple、Microsoft、Google、腾讯和Facebook。

第二个例子就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计划,可能会持续几十年。这一倡议将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造成深远影响。这一倡议已经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该倡议涉及几块大陆的很多国家。要知道,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美国“二战”结束后提出的旨在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而“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资金规模已经超过了“马歇尔计划”的12倍。

第三个例子我想与中国心态或自信心的变化有关。上个月,中共召开了十九大。中共全国代表大会成为一个全球性大新闻,而不仅仅是中国国内的大事件,这样的情况还是第一次。换句话说,中国正日益从国际政治体系的一个外部因素转变为规范或标准的制定者。这对中国来说是个全新的角色。

第四就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调。自邓小平在1982年全国党代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来,虽然人们一直在用这个概念,但不太会经常强调。通过做出这些强调,中国意在表明,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不同不仅是在历史、文化方面,二者在政治解决方案之间也存在根本的制度性区别。

中国当下展现的这种新的乐观和自信也体现在18岁~30岁这一代年轻人身上,“微信”一族、无现金社会、共享单车等,这些都是在中国出现的非常有趣的新现象。以往追求新事物时,人们一般会把目光投向美国,但现在全世界已经把目光投向了中国。摩拜单车、ofo已经把他们的单车服务推广到了其他国家,而且中国的移动支付技术要比我的祖国英国甚至美国的类似技术先进得多。换句话说,现在人们谈论中国时不再仅仅围绕高度政治化的议题,也会包括一些大众流行文化。借着中国大众流行文化在全球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对世界各国民众思考方式的影响也在日益提升。

最后,我想总结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许中国领导人或官方不会这样表述,但我个人想说:中国将自己视为一个全球领袖国家的心态正日益明显。

观察者网:马丁·雅克先生,那么您认为美国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

马丁·雅克:下面将我对中美两国的情况做一下比较,该怎样描述呢?很显然,美国正在丧失影响力。在图8中红色代表中国,灰色代表美国,时间跨度为10年。75%的中国人认为自己国家现在的影响力比10年前更大,而在美国只有21%的人有这样的想法。48%的美国人认为自己国家的影响力有所下降,而在中国只有10%的人有这样的想法。

图8

要想了解美国在过去10年里发生了什么,关键词就是“衰落”。我曾在书中指出“美国在衰落”这一点,但有很多人,其中也包括中国人不同意我的这一看法,他们认为我在夸大美国面临的困境。现在事实已经非常清楚了。美国人也许不能接受这个现实,比如说奥巴马就曾表示:“那些主张美国在衰落的人是完全错误的,这个国家并未衰落”。但美国的衰落是实实在在的,其在国际影响力、经济的相对地位方面都有体现。

美国的衰落突出表现为两大症状。第一,美国社会正日益两极化,社会分裂加剧,导致国家治理越来越困难,很多政策无法实施。第二,它开始向内看,开始仅关注自身。大家知道当一个国家走下坡路时,它会收缩,它会说:“我们曾经伟大,我们要再次创造能够孕育出曾经那种伟大的条件”。

我们以特朗普为例。首先,他放弃了美国1945年之后实施的外交政策。其次,他反对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启的全球化浪潮,尽管美国曾在全球化中扮演着先锋角色。由此可以看到美国不只是收缩,还有日益明显的孤立主义倾向。特朗普还是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在美国这个多种族的国家,特朗普认为美国的核心、美国的领导层应该由白人而非其他种族主导。第三,特朗普不欢迎一个多极的、多样化的世界,他坚信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国家,美国应该展现自己的实力。

不过,很有趣的是,特朗普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承认美国在衰落的政治领袖。他认为自己能够扭转美国的衰落趋势,能够使“美国重新伟大”。但我认为他没有这个能力,他一定会失败。

观察者网:您刚才提到特朗普虽然提出“使美国重新伟大”,但肯定会遭遇失败。为什么您认为美国的衰落是不可逆转的呢?

马丁·雅克:我认为,21世纪发生的重大事件之一便是美国的衰落。当一个国家走向衰落的趋势一旦开始,便很难逆转,当然我指的是相对衰落而非绝对衰落。当一个伟大的国家走向衰落时,人们都是难以相信。他们会说“我们的国家非常伟大”、“我们是全世界最棒的”。很少有政治人物有勇气把真话、实话讲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大家不喜欢听。

当一个国家衰落时,会有什么典型表现呢?人们会不开心,他们会说“这不是真的”,他们会试图抓住过往的辉煌。人们会寻求自保,而不会着眼未来,不会再进行战略性思考。我十分了解这一心态,因为我是英国人。我们英国人在衰落这件事上经验非常丰富,我们可是专家,可以说我们拥有衰落学博士学位。从1945年开始,实际上在“一战”之前,英国就已经开始衰落了。可是,即使今天我们英国人依然不相信我们的国家衰落了。我们仍旧认为英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大英帝国曾经统治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我们才不需要欧洲,因为我们自己就很伟大。大家都想跟我们英国做生意,呵呵。

我对美国的未来非常悲观。承认衰落对美国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美国是由欧洲移民创建的一个新世界。尽管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当地印第安人已经有了自己的记忆、历史以及活动的地理范围,但后来它们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自从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以来,它就一直处于上升态势,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逆境。虽然经历过经济衰退和大萧条,但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美国一直都在走上坡路。

在当前如此严峻的挑战面前,我认为美国并非一个很有韧性的国家,人们最后可能会发现,美国其实是个颇为脆弱的国家。当一个国家出了问题,社会将出现分化和对立,国家会走向分裂,所以美国当下发生的情况并非偶然。大家可以看到,在美国,内战遗留的裂痕开始隐现,比如邦联旗如何使用的问题,关于罗伯特·李将军的雕像拆除的争议等。我认为,从长期来看美国走向分裂的危险是非常大的。

最后,我将以英国衰落及其影响为例总结我的回答。1945年,大不列颠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全世界的五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国的。但从上世纪40年代末开始,尤其是60年代,大英帝国开始分崩离析。从那时起,英国只剩下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现在,苏格兰民族主义势头凶猛,几年前的公投结果显示两派势力非常接近,有45%的苏格兰人希望离开英国。我认为很有可能苏格兰最终会走向独立。届时,英国将只剩下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而北爱尔兰也会在某一天离开,它们会与爱尔兰共和国统一,建立史上第一个爱尔兰人统一国家。那时我们可怜的不列颠将只剩下英格兰和威尔士了。

当国家开始走向衰落,一些人认为这不过是暂时现象。但我认为,历史上有很多例子证明,衰落是永久性的。大家可以看看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后者曾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帝国。我唯一能够立即想到的可以逆转衰落趋势的国家只有中国。中国走到今天,也曾经历了非常艰难的时期。

观察者网:那么,您认为遭遇了百年耻辱的中国没有走向分崩离析,反而走向崛起的一些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马丁·雅克: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重新思考中国崛起的原因。对此,人们已经给出了许多解释,但我认为那些解释过于聚焦现在、太过于局限。随着中国持续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应该挖掘地更深一些,探究背后真正的原因。

我给出的第一个原因是中国的人口规模。19世纪欧洲崛起,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家都处于上升趋势。当时的主流观点都认为,与亚洲人口大国中国和印度相比,规模较小的欧洲国家更便于统治、更具有创新精神和灵活性。换句话说,人口少的国家相对于人口规模庞大国家更具有优势。

到了21世纪,出现了完全相反的图景。很快,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再过一些年,印度可能会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后第三大经济体才是美国。那些较小的欧洲民族国家将处于不利地位。

从历史角度来说,在19世纪的地缘政治、科技水平背景下,作为小国的确是有优势的。但在21世纪,情况完全不同。为什么?这自然有一系列原因,其中全球化就是原因之一。在全球化时代,国家规模和人口已成为重要优势。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悠久的历史。美国这个国家是一个现代的产物,最初这是优势,但后来变成了劣势。我认为悠久的历史可以为一个国家塑造出一种韧性。历史经验,有好有坏。即使是坏的经验,也能从中学到一些东西。中国拥有历史经验的宝库,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很熟悉,中国人与自己的历史有更深刻的联结,中国人熟悉祖先留下的经典著述。我想这就为中国人提供了规模巨大的资源。而且中国人也凭借这一点培养了强大的自信,不是那种傲慢的自信,而是由古代中国卓越成就带来的自信。

第三个原因就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中国是一个非常难以统治的国家。为什么?因为它太大了,中国有14亿人,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口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大的。人口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离心力,意味着潜在的分裂倾向。当然人们希望利用更强大的向心力将国家凝聚起来,但现实情况是,中国一直是一个很难治理的国家。

当然,从历史角度来说,(这一复杂局面)也意味着某种优势。无论在中国的帝制时代还是在社会主义时代,中国领导人都在思考如何把国家凝聚在一起,如何创造出一种包容性和一种平衡感,这也是儒家学说所倡导的。所以,对包容性和均衡发展的看重是中国政府治理国家的一个核心原则。

如果中国也像美国和英国在1980-2010年期间所做的那样,今天的中国就会遭遇非常严重的社会动荡,这是我个人的看法。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中国政府大举投资于扶贫事业。现在中国还有2000万贫困人口,我认为中国在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上会取得胜利,我想他们会处理好这件事。两年前我曾与王岐山会面,他对我说,必须解决腐败问题,日益严重的腐败现象对中国的国家治理危害极大。这个问题解决之后,中国就要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我认为这个思路是对的。作为一个体量庞大的国家,中国对包容性和均衡发展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而西方近些年发生的事情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四个原因在于,其实中国根本就不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国家,中国是一个文明型的国家。你不能把中国和丹麦、瑞典或英国放在一起对比,这些都是很小的国家。中国是一块大陆,用当下通行的全球话语来说,中国自己就构成了一个亚世界体系。中国人口占全球的18%或19%。这就为我们回答下面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视角:中国如何看待自己?中国如何看待自己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在民族国家之外,很难建立高于民族国家层面的治理体系。很多全球机构都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些机构受制于代表西方利益的势力集团,它们是某些民族国家利益的传声筒。高于民族国家层面的治理体系是很难运转的。你可以看一下欧盟面临的困境。

当今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面临的危机是什么?我给出的答案是治理赤字。富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自己照顾得很好,它们可以做好民族国家的分内之事。但世界上还有大片的其他地区,比如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东、中亚等,这些地方长期以来都深陷治理赤字困境。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领袖国家,中国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怎么体现自己的领导力?提出怎样的相关倡议?我认为,中国的历史经验将对解决全球治理赤字问题做出宝贵贡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一种宏观视角的体现。“一带一路”倡议可以说就是中国自身经验的一种推广。为什么中国能提出这样的倡议?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有过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

观察者网:那么,未来中国应该注意哪些风险?又存在哪些挑战?

马丁·雅克:目前,中国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根据清华大学的预测数字,中国GDP将在2030年占到全球的34%,中国的经济规模会比美国和欧洲的总和还要多8个百分点。尽管这些只是预测,也许不会那么快发生,不过我认为早晚会发生的。也许不会那么快,也许发生得比预期更快。谁知道呢?

记得2010年的时候,我发表了一些关于中国的观点,人们对我说:“不不不,你对中国太乐观了”。我想他们是对的,但我也是对的。中国的确有很多的问题,但中国一路走来还算顺利。下面我将指出中国在未来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

第一,特朗普。特朗普如今的政策与竞选时的纲领基本一致,当初他说要做的很多事情,都已经兑现了。不过他早前提出的中国政策还没有兑现。截至目前,他还没有针对中国实施特别严格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于这一点,我十分高兴,但这不足以支撑我对中美关系未来的信心。特朗普的风格令他很难预测,我也不能排除中美之间爆发贸易战的可能性,这个危险是存在的。

另外,我还想说自冷战结束以来,从未有哪个美国总统像特朗普这样对使用核武器的态度如此积极。他在联合国大会上曾表示,要将朝鲜完全摧毁。说实话,我活到现在这个年纪,还是第一次听到如此真实确切的核威胁。

但是在中美关系上,特朗普并不能完全代表美国。从总体上来说,美国对中国的敌意正变得越来越强,因为全球重心正从美国转向中国。自从尼克松和毛泽东主席会面以来,中美关系的稳定性一直维持至今,而当下中美关系的稳定性已经受到了全面威胁。为什么?因为美国人第一次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已经威胁到了美国的全球地位。过去美国可能认为终有一天,中国也会变成他们眼中的西方民主国家。但现在他们意识到,这样的前景已经不可能了。中美之间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在增加,中美两国领导人需要展现高超的政治技巧和领导能力才能处理好这一问题。

第二,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步入全世界最高的国家行列。基尼系数的数值位于0到1之间,0意味着社会完全平等,1意味着社会完全不平等。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45,虽然不是全球最糟糕的,但也是全球最糟糕之一。

第三,不平等与贫困并不是一回事,两者有一定关系,但含义并不相同。不平等意味着社会总人口中财富收入分布严重不均,而贫困则代表着处于某一收入水平线之下的社会人口绝对数量。我想这背后的原因十分复杂,最主要的是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我觉得中国的基尼系数的确太高了,必须把它降下来。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美国从1980年至今,大约有一半人的生活水平未曾得以改善,社会变得越来越不平等,于是发生了大家今天看到的这些乱象。所以必须对社会不平等问题给予认真对待。

第三,关于自信与自负的问题。关于中国,的确有很多方面值得赞扬。但根据邓小平的哲学,他在著名的“二十八字”方针中指出,中国要善于藏拙、决不当头等等。中国崛起的速度过快,世界上很多国家还不太了解中国,因为在过去200多年里,中国基本上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国家。在冷战时期流行的观念导致很多人对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国家有恐惧感。

中国是一个大国。如果你问我人们在理解中国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哪一方面,我想答案就是“国家体量”。这个很好理解,如果一个人个头不高,当他面对一个巨人时,自然而然会感到害怕或者会变得小心翼翼。所以我认为,中国在变得越来越自信的同时,不应该失去从他国视角看问题的能力。即便中国不同意其他国家的观点,也要体恤他国的敏感触点、情感取向和恐惧感的来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恐怕他国对中国的不满情绪就会逐渐累积。

从历史上来说,中国一直都是个极为谦逊的国家,这种谦卑曾是因为客观形势所迫,但即使今天,在我看来,中国看待自己取得成就时也是非常谦逊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优点。中国越成功,这个优点就越重要。说实话,我很不喜欢美国人的傲慢,不喜欢他们说教甚至恐吓别人的方式,我也不喜欢他们制定规范、领导世界的方式,我们英国人对此十分反感。我希望当中国成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

第四,过渡扩张问题。当一个国家成为超级大国之后,往往会纠缠于过多的事物,它想得到的东西太多了,会在太多的事务上消耗自己的力量。保罗·肯尼迪曾在其名著《大国的兴衰》中将这种现象称为“贪功致败”,中国在未来也可能会遇到这个问题。其实,现在中国就有可能面临这样的问题。

中国是否有足够的实力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不只是经济实力,中国是否拥有足够的政治实力、管理实力、思想实力、外交实力来实施如此宏大的项目?这是值得仔细思量的。21世界中国将持续崛起,我希望,我也相信中国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值得铭记的一点是,从哲学和历史学角度来说,没有任何事物是永远存在的。那些超级大国、那些具有支配性力量的国家,它们也不可能永远保持自己的地位。美国不明白这一点,英国当年也不明白这一点。你不可能永远保持大国地位,出于各种原因,霸权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也是要走向衰落的。

中国将会崛起,中国的实力将得到巩固,甚至主导这个世纪,但中国不可能永远保持这一地位。汉唐盛世并没有持续下去,宋代和明代也没有永远持续下去。中国曾有多个繁荣的朝代,但每一个朝代都有终结之日。中国未来的繁荣也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但我个人认为,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谢谢大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马密坤
中国模式 GDP 大英帝国 中美关系 全球领袖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