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不够,降分录取是最差选择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7-29 18:00

马平

马平作者

媒体人,前工程师

看到国家卫计委修订执业医师考核标准的新闻,我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要求证——的确是真实的中央文件:这是中国日报报道此事的网页:湖南以加试定向招募的方式缓解儿科急救人才匮乏现状

注意:新闻虽然说的是湖南,但文件是发给全国执行的。

至于看法么……把儿科医师换成疫苗你试试看?

为人父母的都知道,现在儿童生下来就要打一系列疫苗,有个专门的防疫本告诉你什么时候应该去防疫站的注射点。现在,假设某种必打的疫苗,比如说乙脑疫苗吧,定价过低,厂家不愿意亏本生产,纷纷转产其他产品,结果全国防疫系统的存货不足以给今年的新生儿接种。怎么办?

普通的办法是提高国家定价;文艺一点的方法是让各个厂家来竞标,在保证生产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价低者中标。但如果国家拿出一套方案,说要不我们降低一下疫苗标准,分两次测试,再给不合格的那些次品一次加试机会。两次测试的分数加起来如果超过合格线,就允许疫苗进入防疫站的药箱,第一次低于合格线的测试结果就忽略掉吧。你觉得媒体会怎样报导?社会舆论将有什么样的反应?去打疫苗的家长又是什么想法?

类似的反应乘以10,用来评价这个全国性文件比较符合逻辑。

当然,我不是完全站在医生一边来说这个话。我多少了解一点大型医院收入分配潜规则,多少知道一点医药代表工作方式,从更深层次的逻辑来说,这个事实说明急诊科拿医药回扣的机会少,儿科拿医药回扣的风险大(相对其他科而言)。换句话说,现在医生内部分配黑色收入(真的是黑色,很多是用患者人命换)的机制虽然能刺激一部分医生的积极性,但即便在医生群体内部也制造了很大的不公平,以至于影响许多重要科室的积极性。长期以来国家用明规则来管理医药技术标准,用潜规则来刺激积极性的制度必须得到根本变革,甚至整个医药系统的市场化思路都要重新审视,因为这是一个完全不透明的市场,市场模型的一般假设根本不成立。

参考阅读,我十一年前写的文章:

一个自锁的结构——我看医患矛盾及当今社会

无论我如何批判现有的医疗改革制度,但就这个具体问题而言,政府在整体上选择了市场经济的时候,又企图在局部采取非市场经济模式来维护政府的面子,维护有关部门(包括医院自己)的伪善,这一定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效率损失乃至动荡隐患。

一定要执行这个制度的话,应该把两次考试相互独立进行。

按照现在的文件精神,是把加试的分数加到原来不及格的总分上,然后决定是否发证,但根据最初等的逻辑也能发现,这既不能证明此人适合当全科医生,也不能证明此人适合当儿科医生。(当然也没有否定)问题错在两次不同内容的考试进行了简单求和。这倒不如在执业医师考试后,另行举行一次独立的儿科医生考试。如果你儿科医生考试独立通过,就允许你做儿科(急救)医生(但不许参与其他科的诊疗)。和原来的方案相比,这样清晰了从业标准,同时可能会增加一些儿科(急救)医生供应。在历史上,类似的助产士制度也是很有效的。

责任编辑:王杨
医患关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国有望实现沙伊复交后又一突破”

“5G、AI和棉花产业变革,帮新疆战胜美国制裁”

继续升级!威胁停学、惊现“狙击手”、学生占领行政楼

“中国制造2025已实现86%,证明美国制裁无效”

“不管枪支教育,却禁掉我谋生工具,这就是我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