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克疾:莫迪访华“重置”中印关系?想多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5-15 06:50

毛克疾

毛克疾作者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印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5月14日到16日,印度总理莫迪对中国进行访问。印度对于中国怀有复杂的情结:一方面视中国为地缘政治的严重威胁,在巴基斯坦、印度洋和边境冲突等方面对中国心存芥蒂;另一方面又视中国为印度经济腾飞的重要推手,在贸易、投资和国际经济合作等领域与中国享有巨大共同利益。中印关系两面性的矛盾恰好也映射在莫迪本人身上:一方面,他所属的印度人民党(BJP)以印度教民族主义闻名,他本人也常常发表对华强硬言论;另一方面,印人党又是主张经济发展的务实派力量,莫迪在古吉拉特邦的成功也大有“中国因素”的影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自然成为了莫迪外交最重要而又微妙的方面,他对中国的访问也自然引起了各方的强烈关注。

加强中印关系的正面因素主要存在于经济方面,而负面因素主要在地缘政治方面,可以说这两方面是中印关系的关键所在。莫迪访华对中印关系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机遇,两国的愿景是能通过访问,在经济合作上更加有所作为,推动双边关系发展,同时也在地缘政治上管控分歧,最大限度弱化其对两国关系的负面影响。

莫迪抵达西安

在经济方面,印度对中国最期待的是市场和投资。对于提出“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工业发展计划的莫迪来说,中国投资能升级印度的技术和基础设施,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则是印度未来工业品的出口地,可以维持印度工业运转。在政治方面,印度总体上也希望和中国保持稳定关系,但始终持有一种略带敌意的“战略模糊”,这既安抚了国内强硬派,也在呼应国际上制衡、甚至对抗中国的声音。由此看来,不会太坏的“经济”为中印关系下限托底,而不会太好的“政治”则为中印关系上限封盖,这两方面就构成了莫迪此次访华难以突破的影响力的边界,如《经济学人》一般说莫迪此访能“重置(reset)”中印双边关系纯属言过其实。

莫迪发起了雄心勃勃的“印度制造”计划,打算在印度大力推进制造业主导的工业发展,然而印度孱弱的基础设施却成了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印度政府未来10年需要投入万亿美元级别的资金对道路交通、电力系统、供水系统以及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才能满足印度走向工业化的要求。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常年财政紧张的印度政府无力独自承担巨额基建投资,私人资本又对投资周期长、效益不明显的基础设施缺乏兴趣,因此投资不足就成了积弊已久的问题。

印度缺乏的基础设施恰恰是中国所擅长的。中国不仅有成熟、适用的技术,还有富余产能和资金可供投资。虽然说印度和中国一个有需求一个能供应,但是理应火热的投资关系却异常冷淡:中国早已成为印度的第一大伙伴国,但在印投资存量仅占总量的0.14% (2012-2013),排在第31位,排名甚至落后于经济低迷的俄罗斯。中印贸易来往频繁说明经贸关系密切,而投资偏低则反映了中印关系的扭曲因素。

换句话说,大多数时候不是中国不想投资,而是印方对中资深怀戒心,投资环境整体较差。其实不管是比较高端的高铁、核电,还是基础性普通土建工程,比起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者,中资企业对印度项目都有较强适用性和竞争力,因此改善中印投资关系的关键在于印度自身。

有报道指出此次莫迪访华,中印将签署约100亿美元的投资协定。签订这样规模的协议对于中印这样的巨型经济体而言并不算太难,真正的挑战是落实签订的协议,毕竟去年习近平主席访印期间达成的2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现在还在艰难推进中。

此前,投资不足主要原因是投资环境不友好:对中资企业的限制多,很多地区(比如印度东北各邦)、行业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彻底杜绝中资进入;对中国人限制多,获得印度商务、劳务签证极为困难;对中方行为限制多,严加执行印度繁琐落后的土地、劳工政策……如果此次莫迪访华能解决印度投资环境的问题,理顺这些中资企业面临的难题,那么两国签订的投资协定才可能真正开花结果。一旦中资企业尝到投资印度的甜头,在巨大的示范赚钱效应的吸引下,其他中资企业就会考虑赴印淘金。一旦形成“投资-盈利-投资”的良性循环,印度投资不足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愿景虽然美好,但想让莫迪自上而下一揽子解决问题几乎不可能,因为各地方邦执政势力各不相同,不能指望他们采取统一的政策。比较务实的方式就是莫迪作为总理整体推进,各地方邦的首席部长负责具体落实。

莫迪曾担任12年的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当时在缺少联邦政府支持的情况下,他多次访问中国取经,还颁布了许多有利于吸引外资的地方性优惠政策。有意思的是,莫迪此次访华的随行人员中史无前例的包含了几位地方邦的首席部长,他们很可能会效法当年的莫迪,在地方范围内先行先试,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此外,联邦层面针对《土地征集法》、《劳工法》的改革一直阻力重重,难以推进,一些地方邦却已经与时俱进修改了这些过时的法律。在这种情况下,中方若能借助莫迪访华直接和地方邦长官接洽就可能产生令人期待的效果。

除了拉投资之外,莫迪此行另一个大目标就是要为印度产品打开中国市场,缓解中印贸易的巨大逆差。2014-2015财年,印度对中国的出口下滑近20%至119.5亿美元,进口则增长18%至603.9亿美元,贸易逆差扩大近30%至480亿美元,这是印度总贸易逆差的三分之一。从产业角度看,印度的工业薄弱,农业和服务业相对发达,因此印度出口中国的产品以初级加工品和原材料为主,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和成套设备(如下图所示)。印度对这种“原材料产出地、工业品消费地”的国际贸易模式并不陌生,而决心“制造业兴国”的莫迪则要改变这种 “带有殖民地印记”的贸易模式,主张对中国加大非原材料产品的出口,尤其是IT服务和药品这两个印度引以为豪的高技术产品。中国市场本来就对印度开放,因此关键问题是印度产品的竞争力而非中国市场的准入门槛。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中印经济互补程度高,中国制造业、印度服务业可以携手走向世界”——在中印经济外交的各种场合被屡屡提起,然而一旦参考现实情况就会发现这种说法的“礼节价值”远高于“实践价值”。虽然从产业结构上说的确是印度服务业强,中国工业强,但是印度想要的中国可以满足,而中国想要的印度却给不了。原来印度对华贸易一直是出超盈余的,当时中国从印度进口大量的铁矿石,然而从2012年起,印度政府开始保护矿业资源,严控出口,印度对中国的出口因此出现断崖式的下跌,积累至今造成巨额赤字。这次莫迪来访会大力推销印度的IT和制药产品,但是理性地说,这些印度的拳头产品在中国不一定适销,因此不能指望他们扳平贸易赤字,反倒是印度农产品有可能通过莫迪来访打一场“翻身仗”。

IT和外包服务业是印度非常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然而面对中国市场这些产品却缺乏适销性。拿软件业来说,印度公司的崛起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美国庞大的软件产业,印度所拥有的大量廉价而又掌握基础技术的程序员代替了美国昂贵的人工,组成了美国软件公司的基础生产线。中国目前软件行业还没有发达到需要大规模流水线,即使有一天中国软件业规模扩张,也不需和美国一样担心人工成本问题,因此印度软件服务在中国的竞争能力值得怀疑。此外,印度服务业竞争力很大一部分来自英文语言优势,这种优势在印度产业和美国、欧洲市场对接时非常有用,和中国市场对接时却基本不灵——至少目前还很少有中国公司需要大量说英文的客服。

印度的制药行业很有国际竞争力,其生产的药品行销世界,也是很多国际组织采购药品的基地。中国和印度在药品研发能力上并没有显著差距,而印度当前的优势并非依靠雄厚的科研实力和生产能力,其实是政策扭曲造成的。

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只授予药品生产过程的专利,而不对药品本身授予专利,这就使印度医药厂商有空可钻,在稍微修改流程之后就开始生产仿制药。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现在印度仿制药产业已经非常壮大,而且产品量大价低。相较之下,中国比较严格的药品知识产权保护使得国内药企无法像印度企业一样生产、销售仿制药。由此可见,放任印度廉价仿制药进入不符合中国一贯的政策,即使中国放松知识产权政策,大概也会制定国内标准进行仿制药生产,而不是用从印度进口。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莫迪提到的通过药品出口中国缓解双边贸易赤字也不现实。

虽然IT服务和药品的前景都不看好,但是印度农产品的市场却非常广阔。印度在2013-2014财年牛肉出口额高达43.5亿美金,其中越南是其最大的目的地,出口总额为17.9亿美金。根据梅特国际肉类资讯的报告,流入越南的牛肉大部分最终会通过走私渠道销往中国,这样算起来印度牛肉占中国整个进口牛肉约1/3的市场份额。如果印度方面能严格把关质量和卫生问题,价格低廉的印度牛肉即使正关进入中国也具有竞争力。和牛肉一样,印度中南部的水果比如芒果、菠萝在中国市场也具竞争力,中印双方可以借此次莫迪访华的机遇进一步协商,为农产品打开销路。

如果说在经济问题上,莫迪访华还有大量内容可以期待,在政治问题上,很可能乏善可陈。边界问题涉及的争议土地面积太大,达12.5万平方公里,虽然已经进行18轮谈判,但中印双方连实际控制线走向都没有达成共识,遑论彻底解决争议。最近一轮谈判在习近平主席去年访印以后才正式开始,印媒也对这次谈判充满希望,但从后来披露的信息看,没有突破性进展。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访印期间,印度媒体都故意炒作“中国入侵边境”,令中方倍感尴尬,而这次莫迪访华双方有了新一轮谈判做铺垫,因此在边界争端方面不太可能出现突发情况。

而针对中国“一路一带”、“中巴经济走廊”等战略,印度虽然一直没有明确表态,但从行动上看印度完全采取提防的战略。印度一直把印度洋当做安全靠背,因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被视为中国渗透印度后院的举动,对此印方提出“季风计划”串联印度在印度洋国家中的影响力,对冲中国影响力。“中巴经济走廊”也是如此,印度认为中国从东接入巴基斯坦会给印度北部,特别是克什米尔地区造成安全压力。为此,印度保持和美日的频繁互动,对中国形成压力态势就顺理成章。虽然印度没有公开反对中国的举动,但是这种怀疑不会轻易改变,因此期待莫迪访华能改变印度地缘政治的立场是完全不切实际的。同理,虽然中国可能对印度发出“支持联合国改革”的声音,但是印度对成为理事国一事依旧会不置可否,绝不可能轻易投赞成票。

整体看来,这次莫迪访华的氛围一定会异常热烈,中方一定会给足印度面子(比如习主席已经决定破例赴西安迎接莫迪),在人文社会交流方面也做足文章,然而在热烈背后一定要抓住决定中印关系的里子:不会太坏的“经济”为中印关系下限托底,而不会太好的“政治”则为中印关系上限封盖。这种政治和经济的一体两面影响着中印关系,也符合莫迪“一手发展,一手抓安全”的民族主义改革者形象。莫迪治下,不敢说中印关系能有多大改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会为两国关系带来更为剧烈的变化和更多的可能性,而这对两国来说是好是坏只能放在更宏伟的历史语境下才能看得清。

责任编辑:陈佳静
莫迪 印度 中印关系 中印边境 中印贸易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他在以色列监狱中死亡,联合国官员:极度震惊

俄方通缉泽连斯基等乌军政要员,乌方回应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