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克疾:从海参崴转机去库页岛,遇上一飞机中国人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8-24 09:43

毛克疾

毛克疾作者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印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给全世界的印象是广阔、荒凉、艰苦和无法忍受的严寒。对于中国人来说,对于这块土地还可能要再加上一层“熟悉又陌生”的复杂感受。2016年7月份,我有幸参与李希光教授带领的清华大学“大篷车课堂”,前往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和萨哈林岛(库页岛)进行走访和调研。

这次俄罗斯远东之行对我来说非同寻常,作为一个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我带着好奇心和使命感记录下了旅途之中发现的良多细节,而这些小小的细节所折射的恰恰是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来国际舞台上演的风云变幻。这里是日俄帝国主义争霸的战场,冷战东西方对峙的前线,日韩“东亚奇迹”经济大潮席卷的腹地,又经历过苏联解体剧变、俄罗斯能源经济狂欢、当下油价崩溃的萧索,当然还有中国崛起日益显示的区域存在感——可以说,很难再找到像俄罗斯远东一样的地方,融汇了历史和地理的机缘,见证了政治和经济的消长,以实景向世人呈现一幅浓缩的百年沧桑画卷。

大篷车远东之行的第一站是萨哈林岛。萨哈林岛地处欧亚大陆最东缘,西隔鞑靼海峡与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相望,南隔宗谷海峡与日本北海道相望,东边北边是西太平洋的鄂霍次克海。曾几何时,台湾岛只能算中国第二大岛,而当年的库页岛才是第一。

由于从北京没有直接飞往萨哈林岛的航班,只能经由海参崴转机。海参崴是滨海边疆区首府,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因此中国飞往俄罗斯远东各地的旅客一般都会选择在此中转,海参崴也就成了各色中国人的集散地。

这次飞行,大部分同机的旅客是中国人,他们的身份、职业、旅行的目的都各不相同,却都来到远东开拓,可以说处处散发着强势中国经济的存在感。同行的有来自四川新都的石油工程师,他们是中海油的员工,要趁着短暂的夏季去检修北方马加丹外海的石油钻探平台;有来自山东日照的菜农,他们受雇于一批早年移民俄罗斯的黑龙江老板,要在秋天到来之前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肥沃的黑土地上种上一批西红柿和马铃薯;有来自广东深圳的通讯专家,他们是满全世界跑的华为工程师,要在海参崴附近安装一批新出口到俄罗斯的设备;还有来自浙江义乌的商贩,他们经营着自己的公司,要去几个远东城市,把大批在国内已经落伍了的服饰倒腾到俄罗斯的大卖场里。

虽然我和这些形形色色中国同胞的谈话大都限于三个经典“哲学”问题:“你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但就凭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已经给我足够的震撼。遥想当年,苏联还是农工商全方位领先老大哥,新中国建立工业体系的基础就是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和大批援华的工程师。现如今,苏联已成往事,在远东地区留给俄罗斯的是残缺的工业体系、凋敝的农业生产和生涩的商业市场,而大批中国的工程师、农民、商人就趁机来到这里,补全了俄罗斯远东地区不甚完整的经济拼图。

北京时间凌晨0点出发夜走海参崴,到达已经是当地时间早晨6点半。太阳还没有升起来,西北太平洋的海雾让人感觉黑云压城。海参崴其实是中国对这个城市的称呼,当年这个盛产海参的海湾还是大清国吉林将军的辖地,而俄罗斯人则在占领之后称这座城市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征服东方”,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离转机飞往萨哈林的时间还有几个小时,窗外的阴霾、室内的空荡再加上睡眠不足让人感觉精神压抑,不过在候机厅一角发现的一台自动售卖机却引发了我的强烈兴趣,压抑感顿时一扫而空。如图所示,这是一台贩卖文化衫的自动售卖机,文化衫上面印着各种各样的主题图案,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我心里暗自高兴,如果想观察俄罗斯社会价值观点,再没有比这更好的视角了,因为什么样的图案卖得好,店主就会选择什么样的图案出售,而这完全是消费者“用钱投票”的结果。

我仔细观察了自动售卖机上供应的各种图案,发现他们大致可以被分为四大类:首先,最多最显眼的主题是普京个人崇拜,代表图案是他穿飞行员套装、超人服的酷照等等;其次,怀念苏联主题的图案也为数众多,代表图案有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工农雕像、象征共产主义的镰刀锤子图案、象征苏维埃政权的五角星等;第三,代表西方流行文化的“非主流”和“小清新”图案也很受欢迎,代表图案有歌手艾薇儿,反战符号,威士忌酒瓶等;最后一类主题可以归为“俄罗斯自豪感”一类,代表图案是穿着俄罗斯特色的卡通形象、代表俄罗斯的灰熊等。

上图是留给我印象最深,图中在中国并不出名的俄罗斯卡通灰熊、大妈、啄木鸟暴揍美国卡通形象海绵宝宝、米老鼠、唐老鸭。难道在俄罗斯心目中,与西方的文化对抗还是“主要靠打?”战斗民族的文化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也难怪前不久法国欧洲杯期间200俄罗斯足球流氓球迷可以暴揍上千英国人。不过这一点想来也让人悲哀,毕竟曾经是一个超级大国,现在居然要靠打架这种粗陋的方式来刷文化自豪感。

飞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飞行到达萨哈林岛首府南萨哈林斯克。海参崴的阴霾已经被萨哈林的万里晴空取代。萨哈林的天气非常好,由于纬度比较高,在盛夏7月阳光灿烂的大晴天最高纬度只有25摄氏度,简直像开了空调,神奇的是碧蓝的天空中竟然出现了类似彩虹一样的光晕,非常漂亮。萨哈林岛的夏天如此美妙,要是国内高校能在此设置校区,集中学生前来进修暑期课程那该有多好。

没想到刚刚出机场就遇到一个非常有“俄罗斯特色”的事。图中这个老兄是负责运行李的货车司机,他停好车之后没拉手刹,于是这车就慢慢开始顺着坡往下滑。他回头一看发现情况不对,就赶忙就拉开了车门,一只脚踏在车上,另一只脚连续蹬着粗糙的水泥地,强行用鞋子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刹车”。他就这样随着车溜了几米远,最后居然还真把这辆货车给停住了。作为围观群众,我们几个中国人都看呆了——俄罗斯人干事情果然名不虚传,他们粗糙且高效,讲究一种“暴力美学”。

7月的萨哈林岛有明媚的阳光,晴朗的天空,红花绿草,很像中国农村常见的那种过于艳丽、浮夸而显得不真实的年画。天边那道貌似用美图秀秀P上去的彩虹很让人好奇,后来我就把这张照片给了一个气象专家朋友。 他看了当时远东地区的卫星云图,发现一大片富含水汽的云团从西大平洋飘过来,那时正好在勘察加半岛和萨哈林岛之间,可能是大风把水汽吹到萨哈林岛上空,因此折射形成了晴天彩虹的景象。这景象真是不可多得!

南萨哈林和其他俄罗斯远东城市一样,在苏联解体以后人口开始流入俄罗斯西部发达部分,其次街道显得极为空旷,车不多,人也不多。街边的建筑都是四四方方,中规中矩的建筑,大部分的外墙都显得色彩斑驳,看得出历经了不少岁月。看见这种计划经济时代风格的单位宿舍楼让我想起家乡,一个地处山区的小县城,当年也建了不少这样的筒子楼,而我也出生在这样的楼房里。

进入南哈林斯克市中心,就到处开始出现日韩的痕迹——日韩餐厅、日韩汽车、日韩电器。当年萨哈林岛南部曾属日本领土,称为桦太厅,为了开发岛上的资源日本从其当时的殖民地朝鲜半岛强掠和征召了大量朝鲜劳工。后来苏联打败日本,把整个萨哈林岛据为己有,同时赶走了日本居民,但是朝鲜劳工却留了下来,带现在还占全岛人口的5%左右。日本商品在岛上走俏很长大程度上是因为萨哈林岛和北海道隔海相望,低运输成本的日本工业品比千里迢迢从俄罗斯西部运来的工业品有竞争力。而韩国则离萨哈林岛略远一些,韩国商品走红也要归功于本地强大的朝鲜人社区。

南萨哈林斯克街头最扎眼的莫过于印着日本文字的车辆。这些车大概率是日本淘汰下来的废旧车辆,因为涂装不影响使用,所以粗线条的俄罗斯人就直接拿来用了。除了货车以外,还有大量的日本轿车和越野车也在萨哈林使用。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日本汽车是右舵靠左走,而俄罗斯本国车是左舵靠右走,这些废旧的日本车没有经过专门改装就上路行驶,可能会造成一些安全隐患。俄罗斯本地法律允许左右舵混用吗?从日本车大存量上看,萨哈林当局至少是默许这种行为的。无奈,日韩造车技高一筹,油耗、舒适度、可靠性远超粗犷的俄罗斯车,很多情况下即使二手车也比俄罗斯本国车有竞争力。这些车便宜又好开,谁会在乎左右舵呢?

南萨哈林岛市区最让我惊喜的是保存相当完好的宣传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毫无疑问属于社会现实主义(social realism),主要描写生活、劳动的朴素场景,对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劳动人们有着壮丽的描写。猎手、石油工人、水手、士兵、护士、工程师、矿工正是这些最基层的劳动人民塑造了这个社会,看着这些壁画,一种缅怀的感觉油然而生——“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但是,为什么那个代表人民、歌颂人民、突出的人民的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会被人民抛弃?难道是工人阶级的集体性被现实的残酷解构?

这两幅壁画也同样是社会现实主义风格,左边的男知识分子托着人造卫星,右边的女知识分子拿着镰刀锤子脚踩良田麦穗,折射出的是早前那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先进生产力的珍视和先进文化的崇拜。苏联时期科教投入规模极大,且无视市场规律,在萨哈林岛这样偏远的地方也建立了较好的科研和高教体系。因为萨哈林岛石油丰富,所以凭借这笔收入,当年留下的教育体系维护得还算比较好,但是俄罗斯其他偏远地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有意思的是,在那副伟光正壁画的不远处就是一个报刊亭,里面充满这各种暴露和挑逗的小报和杂志,太刺激的内容不宜上照片,总之比国内火车站的那些艳情画册还要劲爆两个数量级。食色性也,人人都不可免俗,都不是圣人完人,普通人当然喜欢“说人话,办人事”,但是话说回来,砸碎那些“客套和虚伪”的伟光正,带来的未必是真诚和秩序,相反可能是可怕的无耻和混乱。在这一点上,东欧剧变以后出现在西方的大批东欧“性工作者”就可以作证,南萨哈林街头的那些肆无忌惮的色情电影商店就可以作证。

在南萨哈林斯克,超市是一个有趣的存在。超市的外墙斑驳,毫无生气,进入内部一看却发现别有洞天,各种各样的商品一应俱全,而且不乏高档昂贵的进口零食和水果。苏联时期普通老百姓极度渴求的轻工业产品现在算是做到了“极大丰富”,其实满足居民的要求真不算太难,只是可惜当时体系僵化,最后尾大不掉。

可能是油价大跌加上克里米亚事件,俄罗斯卢布对人民币汇率这几年已经贬值了近一半多,原来相当于10块人民币的东西,现在只要5块钱。后来和其他俄罗斯人聊起来才知道,由于物流成本和用工成本极高,萨哈林的物价其实高于其他地方,但是拜国际风云变幻所赐,我们这群中国人哪怕是在当地的高档超市也完全感觉不到昂贵。

在南萨哈林斯克,不管是火车站附近的独立服饰卖场,还是专门的服饰大市场,都没有发现可以和此前百货超市相媲美的服装店。可能是俄罗斯人普遍对服饰不敏感?进入这些服装店打探一幅之后,也似乎证明了这一点。这些店里出售的服装如果用国内的观点看,大部分都是低档的或者落伍的。难怪很多中国商人把俄罗斯当成“去库存”的宝地,就像那个在飞机上遇见的浙江商人,把压箱底的老货运到俄罗斯贩卖。

这件黄色老虎图案T恤售价800卢布,按照前几年的汇率大概160人民币,现在相当于80人民币,利润真是不小。在这件衣服的标签吊牌上,我发现原产地居然被隐去了,再定睛一看,原来是土耳其的产品!这就有意思了,俄罗斯因为叙利亚冲突和土耳其结下了梁子,后来土耳其军队居然把在其空域附近的俄罗斯战机直接击落,导致两国关系极其紧张。看来这卖衣服的店家也怕紧张的俄土关系会使俄罗斯国内反土情绪高涨,导致这些土耳其产品滞销,因此就选择隐瞒原产地。由此,俄罗斯民族主义之风盛行可见一斑,就是不知道如今俄土关系转暖,店家还会不会继续隐藏原产地。

南萨哈林的餐厅比较乏善可陈,但是当我进入的时候,惊奇的发现两个俄罗斯大哥居然在边喝啤酒边吃辣条!后来才在当地超市找到这种“辣条”,原来这是一种类似萨拉咪香肠的食物,而且标明是“球迷食物”,难怪在这家类似酒吧的餐厅会有人在吃。

不知道是故意安排的,还是机缘巧合,在俄罗斯吃的第一顿正餐就是已经被中国人谈笑了几十年的“土豆烧牛肉”。50年代,赫鲁晓夫曾经讥讽中国,说“中国的共产主义原来是大锅清水汤,苏联要搞共产主义,起码是土豆烧牛肉。” 后来,苏联在1958年与英美签的美英苏条约,到了1965年,毛泽东写了一首词《念奴娇·鸟儿问答》,“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作为对赫鲁晓夫签约与风凉话的回应。至此,苏联的土豆烧牛肉就变得家喻户晓,成了一道政治名菜。

政治隐喻先放在一边,这道南萨哈林斯克的土豆烧牛肉和国内的相比非常实在。国内是“土豆压倒牛肉”,食客经常找不到牛肉在哪,而俄罗斯是“牛肉压倒土豆”,土豆反倒比较难找,而且这配牛肉比饭还多,简直不是牛肉浇饭,而应该是饭配牛肉。这餐饭真是吃得我心旷神怡,印象深刻。

作者简介:毛克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研究员,南亚问题专家,微博@公文包携带者克疾 ,在《环球时报》英文版、《凤凰周刊》、《财新》、观察者网、中国网、澎湃等媒体发表大量时政评论和新闻分析。请关注风云学会的微信公众号“风云之声”。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钟晓雯
苏联 科技 俄罗斯 中国模式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