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克疾:埃及游记二——不到埃及不知道,中国制造这么火

来源:观察者网

2016-10-31 08:07

毛克疾

毛克疾作者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印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毛克疾】

不久前,我有幸参与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对埃及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的考察活动。在上篇游记中,记叙了埃及的城市面貌,但真正让我惊奇的是遍布开罗街头的“中国元素”。

散步开罗,夜行遇见一家旧货店,店里有各种来路不明的古旧物件,但是我的目光却被一个带有中文的小盒子吸引——原来是一盒中国生产的针头。

这种在中国也不容易找到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埃及老城区旧货店里?想起“中国对外援助”课程提到的“埃及是少数几个中国从未派驻医疗队、也没有援建过医院的非洲国家”,我猜测这不太可能是中国遗留的援埃物资。难道是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被卖到埃及?我带着疑问发了朋友圈,卫生政策专业的田同学告诉我,这种针头是上海医疗器械厂1963年生产的,极有可能是63年周总理访问埃及以后的出口品。另一位兽医专业的同学告诉我,这种14号针头适用于大型兽类,因此很有可能是出口产品。

旧货店的针头只是个小前奏,随后的几天发现埃及的中国元素数不胜数。在国内的时候,看见比亚迪的红色发光后车标总感觉散发着一股俗丽的气息。但是在埃及,这种炫酷的车标极受欢迎。为什么这么说呢?开罗汽车商店一项重要的服务就把普通车标换成发光车标——其他品牌可能还要额外改装更换,而比亚迪则是自带发光,真是既省力,又酷炫。

和比亚迪类似,其他中国民营品牌的乘用车也在埃及马路上大行其道,可以说随处可见。早在2010年,中国汽车在埃及的销量就曾达到了22.5万辆,后来由于局势动荡,中国汽车销量大跌。随着塞西铁腕治理初见成果,国产车在埃及重现辉煌,目前吉利、华晨、比亚迪等品牌都和埃及合作伙伴签署协议,打算在当地建厂设点,实现生产和销售的本地化。望着满街的国产车,真是让人感叹“不到埃及,不知道国产车在国外有多火。”

在国内以摩托车见长的力帆也挺进埃及的汽车市场,在开罗、亚历山大等大城市街道上很常见。类似埃及这种有一定消费能力,但是档次不太高的国家是中国后发工业品最好的练兵场。中国能够利用发展差距,为这些市场提供发达国家不屑生产的中低端适销产品,并培育海外终端市场与中国产品、中国品牌、中国工业一同成长。

目前,在开罗还有大量十几年前、几十年前从苏联/俄罗斯进口的轿车,它们油耗大、噪音大、制造粗糙、舒适性极差(如上图右下角,在40℃的气温下,居然没有空调),不过出于价格低廉也曾在埃及拥有较大市场份额。

目前,国产车在埃及势头强劲,很大一部分就是代替了苏俄系的中低端车辆,但高端车型还是以欧日品牌为主。对于国际市场新军,国产品牌汽车的成绩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开端。由于购买力限制,埃及市场对价格的敏感程度高于品牌,我相信价格实惠的国产车只要比日韩欧美二手车品质高,就能在替代苏俄车系之后开辟新市场。

如果说国产汽车刚刚在埃及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国产摩托车则是王者般的存在。除了少量的本土品牌以外,埃及街道上奔驰的摩托车基本都是中国广大南方农村、乡镇常见的豪爵、大运、宗申、新大洲。在中国大部分城市出台“禁摩令”之后,国内摩托车市场面临萎缩的威胁。很多厂商开始将目光投向经济与中国有10到20年发展差距的国家。

其实,上世纪80-90年代,日本也曾把其国内竞争压力过大的摩托车产业主战场移向与其有20年差距的中国,这也是为什么当年日本“本田王”、“铃木王”、“雅马哈凌鹰”、“大黑鲨”会在中国城乡呈现铺天盖地之势。而今,中国国内摩托车企业早已一步步通过模仿、合资、技改、研创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现在“风水轮流转”,是时候轮到他们出击,放眼全球,大施拳脚了。

上面说到的中国摩托车和汽车只是在埃及大小城市受到热捧,而国产正三轮摩托妥妥是埃及南部农村的霸王。沿着尼罗河一路向南奔向埃及腹地,我发现过去埃及农村常见的毛驴现在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国产三蹦子。

一位天津的同志看见这三轮车就乐了,一连说了几个“狗骑兔子”。原来在华北农村,开三蹦子的进城农民大多都喜欢戴有两个护耳的大棉帽,驾车的时候俩护耳上下颤动活像狗耳朵,而这三蹦子的前轮又像兔子的大板牙,因此热爱相声的天津人民就将三轮车戏称为“狗骑兔子”。

另一种解释就更搞笑了,说早年北方农用三轮车不容易发动,需要快速转动曲柄,而转曲柄的时候三轮车就出发“狗骑,狗骑,狗骑……”的声音,柴油机发动后声音就变成了“兔子,兔子,兔子……”因此这种三轮车就被称为“狗骑兔子”。在千里之外的埃及农村见到了华北城乡结合部风味的“狗骑兔子”,难怪这天津哥们瞬间就乐坏了。

与汽车、两轮摩托的“驰名商标”属性不同,埃及的中国三轮摩托并不是国内耳熟能详的品牌。不过,仅仅凭借它们眼熟的车体配色、亲切的动力布局、还有略带乡土的气质我就可以确定,这货绝对是100%纯血统的中国制造,可谓“土鳖不土,战斗力五”。

然而,问题出现了——上图三蹦子所属的CMG居然百度不出多少相关资料。难道是我判断有误?经过几个小时的询问和搜索,最后通过一位经常混摩托车论坛的亲戚才得知,原来CMG的国内同款叫做“龙嘉摩托”,是浙江宁波的一家规模不算大的企业。这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在国内竞争压力太大,早早布局海外市场,到现在已经是埃及南部地区连续多年的三轮车销售冠军,属于埃及的行业龙头,这真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

其实说到中国产品,在埃及可见度最高、知名度最高的还是手机,从高级百货商店到路边维修点,到处都有中国品牌的身影——通常华为走的是较为高端的专门店渠道,而Vivo,OPPO则选择和其他品牌混合经营。

为我们开车的埃及司机穆罕默德自己用的就是一部华为手机,他说选择华为是因为性价比很高,比其他品牌要划算。物美价廉的中国手机不仅为我国制造业赢得了可观利润,更重要的是,中国手机产业凭借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生产和成本创新,碾压式地把智能手机这种原本颇为高端的商品变成了普通日用品,让更多像司机穆罕默德一样的发展中国家普通人能够用得起。

在埃及,不但中国生产的工业品广受欢迎,中国的文化周边产品也开始慢慢进入普通人的生活。我们在埃及一家大型商场考察的时候,居然碰见一位年轻的埃及母亲推着“喜洋洋和灰太狼”的主题童车带宝宝逛商场。

回想三十年前,我是由母亲推着“铁壁阿童木”主题童车上街的。不知道《喜洋洋和灰太狼》有没有在埃及电视台上映,但是这些带着文化属性的商品能够流行,已经为文化的进入打下了基础。

文化输出的是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是价值、习惯、乃至生活态度,是口水歌、肥皂剧、甚至低俗娱乐,而绝少是那些束之高阁的东西。很多人将文化传播片面理解为传播“文化精粹”,出现了一群外国人热衷读儒经、练书法、打太极的现象。

但实际上的文化传播规律却是“下里巴人”远胜于“阳春白雪”,从生活习惯、生产习惯、日常生活下功夫才最具效率。举个例子,有一群埃及人在志愿者的引导下,画着脸谱学着唱京剧;另一群埃及人一边嗑瓜子,一边靠着绣有“一帆风顺”的麻将席上诈金花——哪个对于中国文化更加亲密?“一帆风顺”、“诈金花”、“嗑瓜子”植根于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而那些“精粹”的文化元素却大多脱离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在埃及最有趣的一段经历发生在国王谷地下50米的法老拉美西斯三世(Ramesses III)的墓穴中。为了保护壁画,埃及的地下墓穴一般严格禁止游客拍照,但是当我们一行人进入墓室以后,保安却主动引导我们去拍一个闪着绿黑光芒的精美雕像。

出于对这种过度热情的警惕,我用英文回了一句“这里禁止拍照”,保安觉得自讨没趣,就径直走向下一群中国游客。在他的引导下,这群中国游客糊里糊涂地拍了照。这时“热情之谜”终于解开:保安他开始缠着“违规拍照”的中国人要钱,死缠烂打之下中国游客一人丢出一把人民币散钱才得以脱身。

谁知,大发横财的保安转身就主动找我搭讪,说他每天讹诈中国游客得到了大量的5元、10元、20元的人民币散钱,但找不到银行兑换,更花不出去。他急于兑换成埃镑。当时国际汇率是1人民币兑换1.4埃镑,但是为了现金,这个保安居然提出按1比1兑换,也就是说我只要给他1埃镑他就给我1人民币。我想着反正就要离开埃及了,留那么多埃镑也没用,就把他的人民币按优惠价给全收了。当他拿出一大叠花花绿绿的人民币时,我还是真被吓了一跳,一点居然有将近2000元,就这样我用了2000埃镑换到了价值2800埃镑的人民币。

这埃及保安每天辛辛苦苦在阴暗的坟墓里讹诈数以百计的中国游客,到最后却还是被我这个中国人剥了一层皮;而我居然在这个有4000年多年历史的地下50米法老墓室中见证了人民币国际化的伟大历程,想来也真是太有趣了。

埃及之旅过得飞快,差不多是时候说再见了。埃及,我一定会再回来的!

*本文鸣谢风云学会会长@中科大胡不归,风云学会会员@达雅的修改建议,清华大学发展中国家博士项目@段九州博士的学术指导,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网红沈姣姣的阿拉伯语支持。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马密坤
埃及 中国制造 中国元素 出口 中国汽车 华为手机 科技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