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谈媒体智能推送:不能为聚合而迎合

来源:人民日报

2017-03-30 14:42

《人民日报》3月30日14 版刊发评论文章《媒体推送:不能为聚合而迎合(新媒观察)》。文章指出,信息从传者到受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流动,受众接触信息要经过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阶段。在对信息的选择上,受众会根据自己的“文化地图”接触那些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新媒体时代的各种推送、定制都是沿着读者兴趣的路径,读者很容易每时每刻都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里。久而久之,观点就会极化。

文章反问:“媒体一味地投其所好究竟是好是坏?媒体对受众该迎合还是引导?”

以下为原文:

在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面前,受众选择权究竟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声称为受众量身定制的媒体,是否真的能勾勒出一幅现实社会的真实图景?根据大数据而来的推送是否一定科学?在定制推送的时代,媒体究竟该给受众推送什么?

新媒体时代,受众阅读的路径依赖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关注。比如,在搜索引擎中搜索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会搜到不同的结果,原因在于搜索引擎的某种推算方法,它会根据用户的阅读偏好推测他的观念倾向,从而决定推送的内容。

最近,美国上线一款APP——“Read Across the Aisle(简称RAA)”。在读者阅读界面的下面,有一个类似光谱的色条,受众可以看到自己阅读的内容处在光谱的哪个位置,一旦你走向极端,它会提醒你注意阅读内容的均衡性。开发者希望通过这样的观照,让读者对阅读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促使阅读内容丰富,观点多元。

英国《卫报》最近也推出一个全新的板块——“戳破你的泡泡”(Burst Your Bubble),每周选取5篇值得一读的保守派文章,虽与该报自身立场不完全一致,但可以拓宽读者视野。栏目负责人詹森·威尔森表示:“口味不同的读者们如今很难找到适合自己、有高质量内容及审慎评论的新闻推送。”开设这样的专栏,为的就是给“那些想要了解保守派想法,但没时间整合的读者”提供信息。

信息从传者到受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流动,受众接触信息要经过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阶段。在对信息的选择上,受众会根据自己的“文化地图”接触那些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新媒体时代的各种推送、定制都是沿着读者兴趣的路径,读者很容易每时每刻都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里。久而久之,观点就会极化。

媒体一味地投其所好究竟是好是坏?媒体对受众该迎合还是引导?

新媒体时代,媒介信息日益碎片化,受众接触媒介时间日益碎片化。我们看似比过去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但未经整合的碎片化信息往往只能提供观察真相的一个维度,有时难免流于表面化肤浅化。因此,媒体不能一味给受众提供他想看的内容,而是应该为他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全画幅社会图景,警惕被互联网放大的各种偏见和认知误导人们的行为和选择。

移动互联时代,媒体的样态和运作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媒体的角色和功能并没有根本性变化。其功能依然主要是如下四种:环境监测、舆论监测、社会整合、文化传承。

传统媒体时代的“把关人”模式确保了媒体实现其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今天,“把关人”被“鼠标”取代。传播学者彭兰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网民通过点击、转发这样的‘鼠标投票’,可以决定什么内容上头条,成为‘10万+’。过去是媒体把关,现在变成了全民把关。但集体的判断与选择并非总是优于专业媒体的判断和选择。”简单地以数据为标准来衡量新闻价值,很容易使人们对外界的认知和判断产生偏差。

互联网时代,媒介的技术发展和商业价值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但不应忘记,媒体不仅有商业的属性,同时还需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媒体不仅有义务为读者定制一个他感兴趣的头条,同时也有责任全面而深入地告诉他周围世界到底在发生什么。

责任编辑:李丕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指控好比说中餐菜单能监视食客,笑话”

“严看死守,光干部餐食费就十多万,最后还是烧了”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