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上观网|从《人民的名义》看反腐制度,这位读者当时就写了首歌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5-05 21:07
【文/观察者网 张雅琦】现象级大剧《人民的名义》在上周迎来大结局,一度破8的超高收视率已然成为国民爆款。在这两个多月的追剧时间内,观察者网也紧追热点,发布了70多条相关新闻,和读者一起从剧中讨论到剧外,留下了上千条评论,其中不乏充满亮点的思想交锋。
一分没动赵德汉,胸怀宇宙孙连城,挖地哭坟祁同伟,背锅大侠李达康,追完《人民的名义》观网读者记住了谁?
事实证明,霸道书记比霸道总裁受欢迎多了。
正面人物吸粉无数,一些大反派也是塑造得有血有肉。
反派让人可恨可怜,主角侯亮平却......
看来这部剧男主是用来推动剧情的,反派是用来爱恨交加的。这就是神剧成功的秘诀吧!
下面这位读者直接升华了,让小编这个媒体工作者也受益良深:
归根结底一句话:
剧中,公安,检察,法院,纪委统统有人下马,连小学生都能腐败。真应了“小皮球”说的那句“不花钱办不成事”。
腐败风气的难题已经形成,如何解题自然是头等大事。靠信念?靠体制?集权好还是分权好?谁来监督监督者?观网读者的见解更深一层。
整顿吏治是从古到今我国治国理论中的重要部分。首先我国的治国理论家在用什么人上几乎不分门派,高度一致认为必须使用贤能的人,就是人才。贤人就是有办法能干事的人,能保住国家和人民的人。因此治理腐败首先就要从选拔机制开始,从源头卡住。
可是光源头卡住不够,谁知道你这水流出去后半路会不会被污染了?所以要建立监督纠错问责机制。对于发生的错误,应该有所整改,可是怎么整,整到什么程度,就因人而异了。自古以来凡是干事的能事之臣都面临一个困惑,如果做事,肯定出错,万一出错,在一个党争和腐败的环境里立刻就会变成政敌攻击的口实,一个不小心官位不保,甚至连身家性命都保不住,所以大家就有了隐瞒错误,美化现实,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动力。这里我觉得应该采用法家的办法,让“凡事皆有法式”即有法可依,人人按照规矩来,不能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执行好已经设计完善的制度,不过话说回来了,要是真卡的这么死,那遇到新情况恐怕就不会办理了,因此应该有针对新情况,对现有的制度在不违反大原则的情况下的变通处理并形成新制度,可具体到人,这种变通就可能变成腐败,因此用人是关键。
分权是一种好办法,但是分权往往产生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分权,大家干不成事情,于是也就负担不起责任。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就是美国的金融危机,到现在无法责任到人,一笔糊涂账,没人负责。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国会山作证,问他他知道问题,可是手里没权,搞不定这事。
制衡不是重叠掣肘互相否决,让大家什么都干不成。明朝朱元璋是分权的高手,可是他死后王朝里的权力迅速走向专权,地方上原本省内行政,司法,军事三权分立。可在他死后仅仅到他儿子时就出现了大权一统的巡抚,把控两省或一个大省的总督。废除丞相本来是为了保卫皇权,结果导致皇帝的工作成几何级数暴涨,皇帝不得不设立内阁帮助办理政务。可是新生的内阁却比任何丞相都专权。明代是唯一一个皇帝下发的圣旨可以被臣下合法否决的朝代,内阁拥有封驳权,即看也不看,直接退回,或者看了退回的权力,皇帝如果不是特别强势有时就只能干瞪眼。说到底,权力不够大就办不好分内的事情,就承担不起责任。可是如果权力过大,那就会干预到不属于自己的事务上,造成许多决策失误。
我们所说的权力过大往往指的是权力的异化:
1. 他的职位管不到这些,却非要插手。
2. 在他的职权内的事务,用违反规定的办法处理。
3. 想方设法打擦边球。
4. 分工不明确,架空某些部门,导致集体领导失效,失去监督。
权力过小也有问题:
1. 明明是我的事情,别人偏要乱插手,我还不能怎么地。
2. 被架空了,实际上啥也干不成,不如混日子,也只能混日子。
3. 重叠掣肘,干成一件事太费劲,累死了,心累。
4. 真意见没有,全是各种无谓的批评,解决办法呢?不知道,也没人想,他们想做的就是跟我过不去,抢夺权力。
这些都是腐败,都是麻烦,因此过大过小都不合适,合适的权力才最好。合适包括两个概念,一个是大小力道合适,一个是作用范围合适,最后是事权清晰,可以追责,不会被无谓牵连。
治理腐败是一个长期过程,与其“严打”,不如“积微”,大病要严打,严打之后为了防止复发,毒瘾反复,就要从小事上做好。要建立官场风气无小事的概念,时刻警惕,心怀群众,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里,严格遵守纪律。如此而已。什么叫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里呢?
“我是你朋友,我是XX省XX市市委书记,但XX省XX市市委书记不是你朋友。我可以帮你忙,但是市委书记帮不了你。”这里的朋友也可以替换为任何一个亲近的角色,比如妻子,丈夫,父母,孩子,等等。
管干部就是管人,不管什么制度,目的都是提高人的素质。要是像沙书记说的,一些干部的素质已经低于普通国民,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当好干部?
这个道理,观网专栏作者、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就曾跟小编聊过这样的观点:
“小布什2000年选举的时候50岁了,那时他一英里跑能够在7分钟以内。奥巴马擅长打篮球,就爱在选举造势现场秀自己的弹性步伐。我们台湾的马英九先生65岁了,前不久一次3000米跑,跑了15分08秒。
“我们的一些干部格调不高。有些人很能干,工作有贡献、有成绩,也经受过一些考验,但仍然会去干违法乱纪的事。我感觉,不完全是思想意识的问题,其中也有格调问题。有的官员就是格调不高,你说他有一点豪迈的吧,也就是能拼酒;有一点幽默感的吧,也就是常说点黄段子;有点艺术细胞的吧,也就是唱个卡拉OK,要不就是字儿写得好,可常常是楷书还没怎么练呢就直奔行书去了。在这一点我们应向国外政治文化中好的东西学习,我们干部格调有待提高,党的思想建设中应加上格调建设。
“党校也是学校,也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其中有“体”嘛。干部应进行格调培育,读书、健身,用积极健康的文化充实自己,充实“八小时以外”。中央党校就应该开设健身课,巴黎的“埃纳”(法国国立行政学院)就一个为数不多的专职教师中,就有体育老师一席之地。”
下面这位读者的意见,恰好跟房宁老师暗合:当年毛主席困惑于如何加强红军和党组织纪律建设无法取得成效,发红头文件吧,军队里文化素质不高的人很多,记不住,就算能记住,也记不牢靠,都是官话,谁记得住?后来想的什么办法,毛主席写了首歌,叫《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很多人都会唱吧。这首歌语意简洁,朗朗上口,劳动工作之余唱一唱可以放松,开心了一起唱歌可以,遇到困难了可以唱。大家不要忘了,歌曲最早就是人民劳动之余娱乐放松的手段,《诗经》里的《国风》就有很多这样的民歌,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也有记录治国之道和立身之道的诗篇。劳动之余传唱一下,周朝把礼乐作为治理国家的方式,有其道理。
本人觉得,如果要实现习大大所说的不想腐的目标,首要在于建立意识,要有腐败即毁灭的意识,要对人民有所敬畏,同时与人民亲近,美国的伞兵有个口号叫做:“我们生来就是被包围的。”中国共产党的口号,私窃以为,可以是:“我们生来就是被人民环绕的,人民支持我们我们就无敌,人民远离我们我们就毁灭。”可是要把这些大话,官话,套话变成深植灵魂的潜意识,让我们的人民领导干部重新变成英勇无畏的“老八路”,恐怕要用点俗气的手段,让他们不知不觉建立这种潜意识,光靠开会,恐怕就会会上坚决表态,会下该咋咋滴。会上热血沸腾,会下继续呆着。(注:这里没打错,发呆的呆)
本人在此按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写一个歌词,作为大家的参考,欢迎提议。同时在此倡议,治理任何组织时要强调纪律的话可以把这个变通改成其他歌词,根据职业特点和需要改变。不要受限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框架可以是X大纪律,X项注意。(注:本歌词取材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八项规定的部分内容后加以变通,不一定完美,但是可以为社会提供思路。希望见到一个认真负责,能真正领导我们走向繁荣富强伟大复兴的中国共产党。)
《三大原则,八项规定》
党员干部人人要牢记,三大原则,八项规定。
第一遵守组织的规定,团结一致,才能复兴。
第二坚决拒绝腐败,那是病毒赶快滚开。
第三一切想着人民的利益,为民服务光荣又高尚。
三大原则我们要坚守,八项规定切莫忘记了。
第一研究不能走过场,形式主义坚决杜绝掉。轻车简从不要搞特殊,简化陪同不要耍骄傲。
第二精简我们的会议,假大空话统统排除掉。切实的解决掉问题啊,效率效能必须要提高。
第三简化我们的文件,文山会海害死我们了。实质内容必须要充满,可发可不发那就不要发。
第四规范我们的出行,那么多人摆什么架子?严格控制出访的人员,严格控制车辆的规格。
第五减少无用的管制,人民群众是我们的青天。不封路啊不清馆呀,血肉联系切莫遗失掉。
第六改进新闻的报道,控制字数控制时长。一切根据价值和需要,社会效果必须要好好。
第七限制文稿的发表,不乱贺信题词题字。除了组织的安排,不许出版著作和讲话。(讲话单行本)
第八厉行勤俭和节约,严格规定住房和生活。吃请宴席不要去,礼品礼物坚决拒绝掉。
我们都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服务是我们的骄傲。伟大复兴是我们的使命,只要努力我们会做到。
国家统一是我们的任务,国力建设是我们的要求。人民的事情放在心上头,日复一日中国会美好。
还有读者的眼光看得更细致,更实在。剧中,侯亮平能一上来就把汉东搅得天翻地覆,撂下一句:“汉东省的反贪工作,从今天开始,上不封顶。”但剧外,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使得基层反腐,尤其是农村反腐必须依从着另一套逻辑。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已经完结,但剧中的情节却不会在现实中完结。各地“蹲式窗口”正在曝光整改,各位“丁义珍”们仍被通缉追捕。反腐这个大话题仍然关照着所有人的现实生活,读者们还有什么高招,继续在这里留言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