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绪洋:莫斯科百年图书馆毁于大火,俄罗斯精神能几经雨打风吹去?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2-03 10:05

糜绪洋

糜绪洋作者

俄科院文学所博士研究生

前天的俄科院情报所大火引来许多媒体的关注。“数千万珍贵古籍付之一炬”自然是非常吸引眼球的表述,给这句话再配几张火场惨烈的照片,足以引得读者扼腕叹息几声,这也就足够了,毕竟这事情与大多数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直接联系。再说在这个满天都是坏消息的年代,能让读者扼腕叹息也并非那么容易的事儿。当然,围绕这场灾难还有太多的疑窦,而灾难本身又能折射出当代俄罗斯的诸多困境。

情报所火灾后一片废墟

什么是情报所?

俄科院情报所(ИНИОН РАН)的全称是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科学科学情报研究所,成立于1969年,这个“情报”,用当今流行的话语来表述的话,接近于“信息”或“咨询”。在苏联时代,它的最大职能是搜集、整理西方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并进行摘要、汇编,定期出版。不要小看这句干巴巴的话,由于当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的停滞时期,信息管控十分严格,情报所几乎是知识分子接触西方社科学术前沿的唯一窗口。当然,就连这一窗口也不是人人都能接近的,只有中高级知识分子(科学院员工、高校教师、博士生等)才能进入情报所图书馆。情报所出版的期刊也都是“内部发行”,它们中有不少会流入黑市,虽然价格不菲,但仍会被迅速抢购一空。

苏联解体后,情报所的职能意义大大降低,但仍在坚持编篡相关的材料,没有他们的工作成果,俄罗斯的许多图书馆会乱成一锅粥(当然有了也并不好到哪里去)。

还可以向大家透露一个小秘密。在俄罗斯稍做过些学术工作的人都知道,俄罗斯没有什么像样的论文电子数据库,现有的那些也很差劲,检索功能十分原始,收录期刊少得可怜,我们的知网、读秀等等比它们不知高到哪里去了。情报所网页上就有一个十分好用的检索数据库,虽然只能纯检索,但这在俄罗斯已经属于奢侈品了。当然,奢侈品自然有奢侈品的身价,这项功能只能在情报所大楼内或少数买得起这一数据库的俄罗斯图书馆使用,个人用户每检索一次需付费100卢布,即使按如今的汇率(1人民币约合10卢布)算也相当辣手。另外,我这个小秘密透露得也有点晚了,情报所的网站现在已打不开,因为服务器已经被烧掉了。

图书馆和情报所有何关系?

这个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是有明确答案的。图书馆早在1918年就已经成立,而情报所是1969年才在图书馆的基础上成立的。可以说,图书馆就是情报所的心脏。

情报所图书馆藏书1400万册,因为统计标准不同,硬要给它在全世界的图书馆中排准确座次并不现实。但是它大致可在世界上排二十来名,在俄罗斯则可排第四或第五,在莫斯科则排第二或第三。不过图书馆的价值绝不是一个排名能决定的,可以大胆断言,在社会科学领域,俄科院情报所图书馆是独联体范围内中最好的,没有之一。对于俄罗斯的社科学者以及国外俄罗斯社科领域的研究者而言,这个图书馆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火灾起因是什么?

检察机关已经介入调查。目前最为常见的说法是电线老化或短路。但事情或许远没有这么简单。有的媒体猜测,火灾或许是一些常在楼下戏耍的熊孩子们玩鞭炮引起的。最让人心寒的,是许多有关纵火的传闻。消息人士称,情报所大楼早就计划好要拆除,这块地预留给了一座商场,情报所的工作人员则会被扔到莫斯科郊外七十几公里的一座小镇;火灾之后大楼就会被拆除,商场即将动工;早在去年情报所工作人员就担心单位撑不过新年;从年初起就不停有政府下派的检查团来检查研究所,但检查团成员对研究所的学术成果毫无兴趣,只关心建筑和周围环境;检查团最后一次光临后,想逼迫所长签署一份文件,所长拒不从命;火源地所在大厅里根本没有任何大功率电器,是最不可能发生短路的地方……当然,所有这些有关商场的“消息人士”的话,连带纵火的可能性,在官方层面上都是被否认的。可是谁知道呢?

不过就算失火原因真的只是简单的短路,这也不仅仅是天意。早在前年的消防检查中,研究所就因多项违规并被勒令整改,但在去年的突击检查中,一切都还是老样子,于是只能对研究所课以罚款,至于在发生火灾时这些违规有没有得到整改,现在无从得知。一位参与救火的消防员表示,如果楼内稍有些高端的消防设备,那么火势就绝不会蔓延成这种样子。

情报所火灾现场

损失到底有多大?

这件最揪心的事情仍不明朗。情报所图书馆的藏书并非如媒体强调的,以古文献为主,而是以近现代文献见长。但是,年代近不意味着价值低,仍有许多馆藏是全世界独此一件。一位做苏联共运史的研究者就透露,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苏联中央政府要求地方上出版的各类手册、宣传画、报刊都需上交一份至这家图书馆,一旦这些材料受灾,那么她的研究生涯也就告终了。不巧的是,俄罗斯的文学研究重镇——俄科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如果读者诸君还有印象的话,国内诸多学者花了几十年时间翻译并于去年夏天出版的皇皇巨著《世界文学史》就是他们编写的)前不久被迫把自己的图书馆搬到了情报所,与情报所图书馆合并,如果世文所的图书馆受灾,对文学研究也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具体损失仍待评估。研究所工作人员的表态较为乐观,所长彼沃瓦廖夫院士在看了书库的情况后表示书库并未过火,可能只是部分藏书浸水受损。然而科学院主席福尔托夫却比较悲观,他最初估计15%的馆藏(即210万册)被焚毁,在昨天又将这一数字扩大到20%(即280万册)。乍一看大相径庭的表述很可能说的是一回事。研究所的书库位于楼下两层,而三楼主要是办公区域、阅览室和书目卡片。从照片来看,火势主要在三楼发展。研究所的大楼设计准则是底下两层(书库)可以承受直接轰炸,但三楼的建筑材料却十分轻便,因此在过火后,三楼迅速坍塌(消防人员因此无法靠近,这也是大火过了整整一天才被扑灭的原因),底下两层至少从表面来看没有受损。即使底下两层的书库没有受到大损失,光三楼的损失也已经够大。更何况书目卡片被全部烧毁意味着书库资料陷入彻底的无序和混乱之中。雪上加霜的是,有参与扑救的消防员质疑20%的数字,他认为,根据他在火场(包括书库)看到的景象,最终能否有20%的馆藏幸免都是个问题。

火灾刚发生时,有的受访社科学者表示,虽然书籍都已电子化,但这场大火仍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创伤。现在看来,这些学者实在是太天真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后来接受采访表示,电子化了的书籍只占全部馆藏的2%,电子化进程停滞的根本原因就是没钱。

没钱,可以说是苏联解体后文教机构最致命的伤。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我们或许根本难以想象,在独联体国家的大多数图书馆,找书仍是通过翻图书卡片进行的。连电子检索系统都搞不起,那么馆藏电子化就更是天方夜谭了。情报所的消防设备老旧无疑也和经费匮乏息息相关。许多近些年去过情报所的人回忆说,楼内外已经开始有零星的塌方,楼外曾经的喷泉如今不仅早就没了水,还长满了杂树(已经不是杂草了),即使没有经受这场大火,大楼看上去也像是被荒弃已久的废墟。

如今很少有人记起,25年前,同样的悲剧已经发生过一次。那是在1988年12月的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图书馆(其馆藏至今仍排名世界第11)的一场大火烧掉了几万册珍贵藏书,几百万册图书浸水受损,数万册发霉。同样是由于经费匮乏,这数万册发霉的图书至今都没能被修复,只能被放在无菌袋中,常年搁置在冷库里。当年火灾后,德米特里·利哈乔夫院士(当之无愧的俄罗斯国学大师)炮轰科学院领导层玩忽职守、处置不力,并将大火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相提并论。25年后,俄罗斯科学院的主席依然把大火和切尔诺贝利并举。不知道早已弱不禁风的俄罗斯学术界还能经受几场这样的切尔诺贝利。

火灾前的情报所图书馆,外部显然已经疏于维护

责任编辑:陈轩甫
俄罗斯 图书馆 火灾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

胜利会师!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