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柔柔:跌宕起伏的中法关系能重回“黄金时代”吗

来源:观察者网

2015-12-01 08:58

苗柔柔

苗柔柔作者

法国“中国与卢瓦尔协会”秘书长

2015年11月,先是法国总统奥朗德访华希望取得中国对气候会议的支持,随后中国国家主席第一次亲自出席气候大会,两国媒体和官方纷纷积极表态,俨然中法两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热情合作期。

然而回首历史,中法关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波折潮涌,跌宕起伏。

1964年1月27日,戴高乐将军顶住美国的压力,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简直是一场 “外交核爆炸”,在国际上引起了连锁反应,带动了西方国家纷纷效仿,形成了中国外交史上第一轮建交高潮。这一点法国厥功至伟。

随后中法两国的你来我往在中国外交史上书写了数个第一。

1973年9月,乔治·蓬皮杜总统访问中国。他是第一位访问中国的法国国家元首,也是西欧国家元首访华第一人。

1975年5月,邓小平副总理访问法国。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正式访问西方国家。

1978年1月,雷蒙·巴尔总理访问中国。两国签订科技合作协定,这是中国同西方国家签定的第一个科技合作协定。

1983年5月,弗朗索瓦·密特朗总统第三次访问中国。他曾被认为是亲华派,因为在1961年就力主承认中国,为戴高乐总统了解中国打前站,来华访问,会见了毛泽东主席。1981年2月在竞选总统前率社会党代表团再次访华。

1981年2月11日,弗朗索瓦·密特朗及代表团成员游览定陵,坐在石马上的是后来任法国总理的若斯潘。 (图片来源:新华社)

然而,他第二次当选总统后,1991年和1992年,法国政府先后宣布批准向台湾出售6艘“拉斐特”级护卫舰和60架"幻影2000-5"战斗机,总金额约65亿美元,引发了中国的强烈反击。

1995年希拉克当选法国总统,他酷爱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可以一点不错地背诵中国历史朝代年表,不用介绍就能认出二里头文化三期的青铜器,2003-2005年首先和中国互办文化年。而且他是首位不支持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谴责中国人权记录的欧洲国家领袖,还极力推动欧盟取消1989年以来对中国的武器禁运,更罕见地公开批评台湾的独立公投是不负责任的。这位应该是西方大国里最亲华的首脑之一了吧?

但是,1998年法国在美国的同意下把有2.5米分辨能力的“中华卫星2号”军用卫星卖给了台湾,严重损害了中法的友好关系。

2007年萨科奇上台前,中国对他的感觉也不错。因为在密特朗向台湾出售武器后,当时任政府发言人和预算部长的萨科齐为修补中法关系做了许多工作,促成两国发表了“联合公报”,还说服时任法国总理的巴拉迪尔访华。故此,他上台半年就来华访问,中国和法国签订了200亿欧元的巨额订单。

紧接着,就是2008年奥运圣火在巴黎遭袭事件,和萨科奇公然抵制北京奥运会,然后是坚持要接见达赖,引发中国推迟中欧峰会,震惊欧洲。

奥朗德总统就任后,比起英国在亚投行的带头参与,和德国与中国持之以恒的经贸合作,法国与中国就显得有点不温不火,若即若离了。

历数中法关系中的风风雨雨,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中法关系带有一种非核心利益冲突的功利性震荡特色。

所谓非核心利益冲突,有两个意思:

第一,在意识形态上,中国和法国分属对立的两个阵营,中国秉持的共产主义理念在欧洲看来就是洪水猛兽,属于根本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国际政治上,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一个发展中国家创造了与众不同的发展模式,打破了几百年来白人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形象,吸引了一大批同为第三世界的伙伴们,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在经济方面,中国企业先在本国、后在全世界、尤其是在非洲的“开疆拓土”,削弱了法国的原有利益,而且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这种对法国的冲击只会扩大,不会缩小。因此,在法国看来,中国对法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威胁,不可避免,也无法消除。

但是第二,这种挑战和威胁又不是致命的或威胁到法国根本利益的。中法两国距离遥远,没有任何直接接触,自从法国离开印度支那后,两国就没有了军事利益的冲突。双方各自坚持各自的价值观,最多打打嘴仗而已,动手却是不可能的了。尽管中国对法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但中国也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利润和国际支持,有失有得,法国并不吃亏。现在法国经济连年不振,中国又迅速发展成为第二强国,双方互不敌视、合作共赢显然才是最佳选择。

功利性震荡,就是在两方的关系里,法国对华显然没有稳定的长期战略方针,而是表现出了一种“临时抱佛脚”的姿态,要钱要支持的时候就亲热地凑上来,需要从台湾挣钱和政治捞分的时候就翻脸。两国关系也随之时冷时热,好话说了一堆,但相互信任谈不上。

密特朗总统对台出售武器的决定,事后从相关人员的回忆来看,没有针对中国的政治用心,纯粹就是出于对维持工业制造和赚钱的考虑,加上后来爆出了台湾向法国支付巨额回扣的丑闻,充分说明了密特朗的重心就是经济利益。当时法国经济从1990年开始恶化,1991年和1992年的失业率居高不下,为此不得不实行紧缩经济和严厉的财政政策,但是又造成了财政赤字加剧,社会冲突激烈,如何弥补财政不足成为政府最关心的事情。加上当时中国国力不强,又刚刚从西方制裁中走出来,密特朗权衡左右,认为出售武器的利益大于中法交恶的影响。

而后来中国的激烈反击大大出乎法国的意料,完全超出了它的心理预期和承受能力。1992年,中国政府宣布:撤销部分拟议中与法方的大型合作项目,如广州地铁、大亚湾核电站二期工程、购买法国小麦等;不再与法国商谈新的重大经贸合作项目;严格控制两国副部长级以上人员的往来;立即关闭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最后法国不得不在1993年底,就恢复两国关系达成协议,签署联合公报,“法国政府承诺今后不批准法国企业参与武装台湾”。究其动机,可以用法国电视一台新闻主持人的一句话来说明:“我们在台湾赚了300亿法郎,但我们在(中国)大陆丢了双倍!”

萨科奇就更不用说了,只要看看2006年他在竞选总统时出版的《见证》一书中,有专门章节论述“非洲优先”、“关于法美关系问题”和“关于阿拉伯世界的问题”,中国话题只是和“印度、巴西和东南亚各国”归并到了一起,一笔带过而已,足见当时中国在他心中的分量。萨科奇需要中国帮助法国的经济复苏,需要中国支持法国在非洲的利益,也需要中国支持法国欧洲核心大国的地位和欧元体系的稳固性,但是他也要刷刷自己的西方价值观,用达赖或“人权”来标榜一下自己的“政治正确”。一切都取决于当时的亲华收益和反华收益孰大孰小。

法国不是全球霸主,不同于美国,它没有制衡世界的能力,没有可以无视中国的压倒性实力(现在即使美国也要三思而后行了),既要面对本国的经济萎靡和社会问题的严重化,又要抵抗美国的压力,维护法国国际大国的地位。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和中国的强力崛起,显然当下的法国能力不足,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都在收缩。所以它近年来多次发动对外军事行动,屡屡召开各类国际性会议,都是急于重新树立本国的大国形象,加强对世界的主导权。然而它越是希望主导国际事务,就越是需要中国强有力的支持,因为法国很难凭借一己之力就搞定局面,而中国现在也是世界事务的参与者,实力不俗。但是出于价值观的不同和在国际领域的利益冲突,法国既要拉拢中国壮大自己的声势,又要面对复兴的中国后来居上,以及在叙利亚等具体问题上的分歧,这心态怎一个复杂了得。

一个定期多党竞争执政的制度一方面促进了民主机制,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执政党制定符合国家远期利益的政策,因为不能保证自己一定能够享有相应的好处,反而要冒着失去近期利益得罪选民以及便宜了对手的风险,任何投资国家远期利益的政策都可能是一种政治浪费,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快速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获得既得利益,显然是最好的选择。等到将来弊端出现时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运气好的话甚至可以丢给下一任去解决,造成政策摇摆不定。

尽管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国,大部分西方领导人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出于长期欧美至上的心理,很少有人真正从心底接受并理解这个事实,大多数都有一种抵抗心理,没有真正了解当今中国的分量和操作力。加上各国媒体往往说坏的多,说好的少,有意无意地贬低中国的意义,甚至颠倒黑白、诬陷诽谤也不在少数,长此以往,固然把一大批民众“洗脑”了,但是也忽悠了自己国家的决策人。法国不少议员或企业家第一次到中国来的时候,以为自己会看到一个非洲或者拉美翻版,结果往往都大吃一惊,发现和他们的印象完全不同。根据错误的印象和分析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常常要吃了亏才醒悟,所谓“不撞南墙不回头”。

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法这种忽远忽近的关系还会维持下去,中国从不挑事,法国也承担不起和中国全面翻脸的代价,但是小偷小摸捞点好处的事情还是会干的。即使一个“亲华”或“反华”标签鲜明的人成了领导者,他的政策也有可能变化,一切看当时的利弊权衡罢了。不过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中法关系总体会向良好的大方向发展。如果中国能让法国领导者充分领悟到中国的重要性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坚定决心,中法关系的波折应该会少一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中法关系 法国 密特朗访华 萨科齐 奥朗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