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柔柔:中国文化走出去,哪些方面还可加强

来源:观察者网

2018-12-25 10:08

苗柔柔

苗柔柔作者

法国“中国与卢瓦尔协会”秘书长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苗柔柔】

西方的圣诞文化,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了中国,只不过其中本身带有的消费主义元素,与中国当代发达的市场经济相契合,被“内化”为一个约会节、购物节。

中国文化常常展现强大的包容性和同化能力,但在西方依然主导全球文化的情况下,如何走出去一直是难题。

今年,笔者应邀参加了第五届北京市文化融合发展项目合作推介会。此会由北京市文资办、北京市贸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中国动漫集团联合主办,不少机构企业介绍了他们的文化产品、服务平台和合作项目。

在文化融合沙龙上,笔者受邀作为讨论嘉宾发言。因为一直在做中法文化教育交流工作,对中国文化如何在国外繁荣发展比较关心,就在会上谈了自己的看法。

在笔者看来,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存在着三个缺乏和一个有利的局面。

第一,缺乏带有中国鲜明特色的、老少皆宜、通俗易懂的文化产品。

以比利时的《丁丁历险记》 为例。

比利时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尽管说法语,但是在文化大国法国的笼罩下,比利时的文化很难出彩。可自从《丁丁历险记》横空出世,先后被译成近60种文字,总销量达2亿册以上。它幽默风趣,老少咸宜,贴近生活又简单易懂,大大提高了比利时的文化地位,树立了正面的国家形象,使得比利时这个小国轻易地被无数外国人接受和喜爱。

而中国现在虽然有了上至《红楼梦》《三国演义》,下至《喜羊羊》《熊出没》等口碑很好的文化产品,但或因蕴含的独特文化元素太深,不易被外国人理解,或因时日尚短,功力不足,国际影响力还远远不够。

据说2007年的《秦时明月》动画被翻译成7种语言版本,发行至美国、加拿大、法国等37个国家和地区,但是笔者在法国网站上找了找,也许方法不太对头,只找到几条报道性消息,没发现有多么大的影响。

第二,缺乏系统性、即时性地介绍中国现状的产品。

在法国能够接触到的介绍中国的文化产品,大多由外国媒体控制的渠道所选择。从《红高粱》到《霸王别姬》,从电影到纪录片,都是按照西方人的口味来挑选的。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中国,但是作用有限,很多产品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一方面,固然挑选渠道掌握在别人手里,中国自己没有决定权,但另一方面我们拿不出非常吸引人的东西,能够让人家愿意抛弃一切成见地接受。

前两年笔者曾受邀给一个法国农业团做中国经济的报告。关于中国农业的一些基础数据和资料,比如常种植的作物产量、受中国人欢迎的农产品、进出口种类等等,这些在中国网站上都很容易找到;但是在法国查询法文资料,要么数据很老,要么很零碎,很难快速地对中国农业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所以最后,笔者的报告大受这批法国农业工作者的好评。

可见,外国渠道的偏见和中国渠道的信息不足,构成了外国人对中国认识的不足和扭曲。

第三,缺乏面向初学汉语者的课外读物。

现在世界上学习汉语的浪潮方兴未艾,在法国超过十万人学习汉语,据说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一亿。但是,这些具备了初步汉语水平的人却很难找到适合他们的课外读物。

笔者去过的孔子学院,藏书不少,但是要么是全中文的大部头,要么是全法文的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没有通俗易懂的读物能够帮汉语初学者巩固提高中文水平。

中国人学法语,有拼音的基础,很容易通过字母顺序来查找法文词典学习法语生词。但是法国学生却不太容易掌握查找汉法词典的本事,基本上所有生词都是老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课下复习,只能一遍遍地重复枯燥的课本,没有兴趣盎然的补充读物。有一些简单的书籍,却是给小孩子学习汉语用的,不适合这些高中和大学的学生。

一般来说,这些书籍最好配有中文生词的读音和外语的语义解释,否则的话,法国学生很难自己去查找学习。但是此类书籍投入的精力巨大,受众面却狭小,得不偿失,没有几家出版社愿意做。

当年笔者初到法国,语言还不过关,每天钻研笔记和指定参考书,啃得晕头胀脑。后来发现去市政府的图书馆借几本《丁丁历险记》,读起来既轻松易懂又开心减压,顺便还增长了不少词汇量。

而一个有利,就是互联网的存在,大大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外国人拍的东西,很多误解和偏见,甚至故意歪曲事实。笔者曾看过一个法国记者采访三峡工程的纪录片,其中一段拍到了三峡移民。画面里记者问几个村民:“你们高兴离开村子吗?”由于原始录音没有完全消掉,笔者听到村民们回答:“高兴啊”,但是翻译法语却是“我们没有选择。”

三峡大坝(资料图/视觉中国)

通过互联网这个有效工具,中国的消息就可以绕过西方媒体控制的渠道,直接面向西方受众,这样就可避免西方媒体的挑三拣四、恶意歪曲,可以把中国最真实的面貌展现给西方人。

在法国,其实能够查到不少与中国相关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要么是西方媒体筛选过的,要么是中国官方发布的。受西方媒体的长期宣传影响,外国人对中国政府网站的消息一般心存怀疑。而中国很多网站的消息,又过时死板,缺乏生动鲜明的形象,且网站各自为政,零打碎敲,看上去似乎什么消息都有点,一细查,吸引人又有用的东西不多。

如果打造一个综合的文化产品发布平台,能找到各种即时又有趣的报道、节目和信息数据,把中国的形象声音以各国文字宣传出去,一定能吸引大量的外国观众。

实际上,现在的西方人已开始对中国的文化倍感兴趣,如有老外开始追捧中国的网络小说。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这股风潮蔓延到各个领域,星火燎原。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李泠
中国文化 法国 西方媒体 孔子学院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哥大挺巴抗议持续,美众议长称国民警卫队应适时出动

中央金融办:金融政策的收和放不能太急,防止大起大落

安理会表决:俄方否决,中方反击美方指责

“6年增加两倍”,美军高官又炒:中国速度“惊人”

NASA局长抹黑中国登月,连专业常识都不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