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抵制“中国制造”,谁受害?

来源:参考消息

2016-10-31 10:50

据参考消息10月31日报道,自9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争议地区发生小规模交火之后,印度国内本就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一发不可收拾。然而意外的是,印巴较劲,火气却撒到了“中国制造”头上。

进入10月,“抵制中国制造”作为时常可见的关键词,成为印度表达对中国不满的新标签。据媒体报道,自抵制风潮兴起以来,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销量“下降了40%”。在印度最大的批发市场萨达尔市场,摊贩表示库存中国货物出现积压,导致自己在本应供需两旺的排灯节前遭受损失。

然而,在看似喧嚣的抵制声浪之中,不少中国企业在印业绩仍然飘红。一家来自中国的化工产品出口商10月中旬透露,其印度分公司已经完成全年销售指标;在印不断发力的小米手机,在排灯节购物季收货颇丰,18天出货超百万部;国航也将在月底复开北京——孟买间的直飞航线,预示着两国间更为紧密的人员交流。

对抗背后,到底谁是幕后推手?抵制的真正动因何在?中国制造在印是否真的面临困境?

印度抵制“中国制造”(资料图)

谁在推波助澜

9月底19月初,“抵制中国制造”的标签开始零星地出现在印度的社交媒体上。而一封伪造的“莫迪公开信”,则把这场风波推上了第一个高潮。在这封号称“莫迪签署”的伪造信件里,作者动之以情,将“抵制中货”与争取独立期间的“抵制英货”并列,要求印度民众购买国产商品;再加上“为了印度转发”这样的煽情语句,很快在脸书、推特、沃茨阿普等平台形成了病毒式传播。虽然印度总理办公室很快就在推特上发文辟谣称从未发表过此类言论,但信件造成的煽动性后果已经形成。

亚达夫的推特截图

印度抵制“中国制造”推特截图

随着抵制的声音越来越高,一些政客和商人发现了其中的“机遇”,开始“站队发声”,迎合快速抬头的民族情绪。先是执政的印度人民党秘书长推文号召抵制但没多久就自行删除了这条推文。印度“瑜伽大师”拉姆德夫也跳出来呼吁他的信徒拒绝购买中国商品,“因为中国会用从印度赚到的钱支援巴基斯坦”;但其本人正是印度著名日用快消品企业的创办人和拥有者,在过去几年间借助瑜伽和民族概念获利颇丰。

与此同时,当地媒体对这场“运动”的集中和片面报道也成为了推动事件发展的重要力量。几家主流媒体几乎每天都会把相关文章图片放在网站显眼位置,客户端也不时推送此类消息。

为何出现抵制声音

10月6日至7日,第四次中印战略经济对话在新德里举行,两国签署了多项初步协议,加大中国对印度沿海制造业、高铁网络、清洁能源、城市发展等方面的投资,并确保印度信息技术公司更大程度地进入中国市场。

显然,两国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中国并未将印度视作单一的商品市场。利好局面之下,为何出现了这样的杂音?

究其原因,首要的是近年来印度在双边贸易中的巨大逆差。印中双边贸易数据显示,2015年印度从中国进口货物价值582.4亿美元,同比增长7.4%;出口额为133.83亿美元,同比下降18.35%;逆差达到448.57亿美元,占到当年印度整体外贸逆差的三分之一还要多。仅今年9月,印度从中国进口货物总额就达到54亿美元,同期出口却只有9.22亿美元。这对于出口连续下降超过20个月的印度来说,显然不是利好消息。

在印巴关系问题上,部分政客和媒体简单地把中国制造和中巴关系联系在一起,引导民众情绪,也很大程度上助推了此次抵制中国货的情绪蔓延。加之中国在印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等问题上没有和印度“亲密无间”,也让印度心怀不满。

“中国制造”未遇重大挫折

《中国货物销量大跌四成》《节日市场难觅中国货身影》,当这样的标题时常出现在报端,人们免不了对中国制造在印的前途多了一份担心。实际情况呢?

事实上,新闻标题里的大跌四成,所指的不过是排灯节前的特定时间段,涉及商品也仅限于装饰灯具、陶制神像、烟花爆竹、廉价数码产品配件等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货物。同时由于这些货物销量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印度商人通常早在两三个月前就已经下了订单。销路不畅,受害的只能是本国商人,对已经交货的中国企业来说,反而影响甚微。压力之下,部分摊贩甚至将中国货改头换面,打上“印度制造”的标签“欺骗消费者”,以减少自身损失。

 尽管有数个邦的各级官员公开带头抵制中国制造,但总理莫迪在这个话题上却保持了沉默,至今没有表达明确的支持。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部长西塔拉莫更是直接表示“不会出台政策停止进口中国商品”,抵制论的鼓吹者们得到中央政府支持的希望因此落空。

受害的是印度本国产业

在甚嚣尘上的抵制声浪中,仍有理性的印度媒体冷静发声。《印度快报》今日刊文,详述了为何“抵制中国制造”并非可行方案。作者明确指出,抵制运动不但不能削弱中国经济,在印度制造仍然羸弱的当下,反而会对自身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更何况,几乎每件日用品,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中国的部件。抵制运动最终会被证明是不可行、不理智和一时冲动。”

分析两国间的贸易构成,印度自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面向工业的机电化工产品、贱金属及制品、纺织品及原料、运输设备等大宗货物。2015年,这部分货物占到了自中国进口总额的84.2%。而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塑料制品、文具、珠宝及贵金属制品、家具等轻工业产品仅占由华进口总额的约15%。显然,民间发起的抵制运动给中国对印出口带来的影响十分有限。

反观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商品,棉花、铜制品、有机化学品、原油等初级产品占比巨大。显然,相较中国制造,印度的工业制成品竞争力十分有限。在商品自由流动的国际贸易中,质优价廉才是提高本国商品销量的最终途径。而对越急需发展的印度制造来说,来自中国的投资、技术乃至经验不可或缺。如果敌对情绪继续蔓延,最终受害的依旧是印度本国产业发展。

在“印度消费网”的一条报道里,一位不愿具名的印度灯具销售商表示:“如果能在印度采购到价廉物美的货物,为何还要从中国进口。但问题是,我找不到这样的渠道。”

有趣的是记者的一位印度朋友,尽管在脸书上给号召抵制的文章点了赞,但在微信里,他还是恳切地问我能不能帮他搞定直购一款中国产手机的F码:“兄弟帮个忙吧,亚马逊上是在是太难抢到了。”

(参考消息报驻新德里记者 印向)

责任编辑:张晨静
印度 中国制造 印度经济 货物 中国产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结束

习近平将同马克龙和冯德莱恩举行三方会晤

“五一”近3亿人次出游,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

“美国首次暂停,以色列深感担忧”

习近平抵达巴黎开始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