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妆品企业加速引入海外人才,重点挖角韩企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7-12-08 21:55

【观察者网 综合报道】又有韩国企业的人才被中企挖走了!此前,韩国媒体曾先后报道有韩国的飞行员电池工程师跳槽到中国同类企业的新闻。这次,轮到韩国的化妆品企业被挖角了。

中国化妆品企业挖角韩企

据韩国经济新闻网站newspim12月6日报道,中国本土化妆品企业正成为韩国该行业人才的“黑洞”。报道称,中国企业希望通过吸收韩企人才的方式迅速提升竞争力。其中担任过中层管理人员的人才最受青睐,涉及的领域则包括品牌管理、化妆品容器设计、柜台装修、营销等多个方面。具体的福利则包括:加薪50%、包住、报销往返韩国的费用等。

像广州的某个品牌已经打算将韩国员工数提升到40名,还以“naturerublic”品牌的人为核心推出了新品牌“rojank”,还有一广州品牌同样有着20-30名韩国员工,其中两三位还是副总级别。另据路透社的报道,像韩国伊蒂之屋前品牌主管金东英,珂莱欧前主管金回俊等也已被中国知名的化妆品企业聘请。

界面新闻报道称,韩企推出新品牌的速度很快,因此在韩国品牌商工作的人有丰富的品牌概念设计、式样生产、测试、推广、培训等经验。此外,韩国、日本与中国同为亚洲区域,化妆品产品设计与中国消费者在肤质、概念、喜好等方面更加贴近,整体走在全球化妆品市场的发展前沿,人才自然也更受欢迎。

不过,业内人士称,虽然存在涨薪挖人的情况,但不至于翻倍,因为中国本土的工资水平已经很高了。而且,更好的薪资福利并不是海外人才来中国工作的唯一原因,中国飞速发展的化妆品市场与消费需求,也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事业发展机会。

图片来源:360智库 数据来源:欧睿咨询

还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来到中国市场的海外人才,可能在本国的职业上升空间有限,过去他们负责一个小团队,来到中国可能肩负起更大职责。”

市场研究机构英敏特2016年底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女性仍对韩妆趋之若鹜,约33%的受访者表示韩国品牌是其最常购买的品牌,位居所有品牌原产国之最。

起步晚,发展快,需要借助外籍人才

据界面新闻12月8日报道,实际上,我国化妆品企业大约在5年前就开始引进有外企科研背景、海外经验的优质人才,只是随着近年来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快速增长、本土品牌实力的提升,对人才的需求量更大了。

报道称,2016年我国化妆品市场容量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已经成为化妆品消费大国,从单个市场规模来看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而市场研究机构欧睿(Euromonitor)预测,中国化妆品行业将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预计到2021年市场容量将达到4337亿元,2017至2021年年均复合增长率5.4%。本土品牌以不断壮大的本土市场为土壤,市场份额从2012年的12.8%上升到2016年的17.6%,相比之下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正在下降。

虽然本土品牌市场占有率在上升,但外资品牌目前仍占据优势市场地位。本土品牌由于生产和消费基础较薄弱,并受到资金、技术及人才等方面制约,难以在品牌策划、产品开发、质量保障等诸多方面与外资品牌相抗衡。

报道介绍称,本土化妆品公司的历史最长才20年左右,之所以发展起来一方面由于本土快速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用户对化妆品需求的激增,另一方面是因为抓住了渠道优势或找准了一个好的概念。渠道优势曾让品牌实现了销量翻倍增长,但当这些low-hanging fruit(容易摘到的果子;可轻易实现的目标)摘得差不多时,本土化妆品都已经意识到,最终要回归产品品质和品牌建设。

不过,销量和品牌知名度可以通过砸钱打广告快速建立,但产品技术和开发能力则很难在短时间内积累,因此从更有经验的日韩、欧美市场寻找专业人才,成为本土品牌较快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方式之一。而这些外籍高管或专家的职责分配取决于本土品牌不同的发展战略和需求,他们或负责公司整体研发业务,或主管某一个品牌或项目。

界面新闻认为,短期内,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增速发展依然会吸引大量海外美妆技术、管理人才,这些相对成熟和先进的经验会帮助本土化妆品品牌的品质升级。但这一趋势并不会持久往上走,一方面外籍人才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区隔不利于沟通,而本土人才正在不断成长;另外,对于有出海计划的本土品牌来说,可能更需要熟悉不同市场定位、销售状况以及行业法规等相关人才。

责任编辑:李焕宇
化妆品 韩国 韩国人 人才 人才流失 人才引进 日本企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