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救不了“民主”,“民主”也救不了环保

来源:观察者网

2013-02-01 08:31

潘妮妮

潘妮妮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副教授

2012年10月下旬,宁波PX项目抗议事件轰动网络,而在此之前数年,“PX”这个词也曾与厦门和大连的群众集体抗议行动联系在一起。从各地此起彼伏的抗议事件中可以看到,近年来,对化工项目的抵制成为中国环保运动中的主角,而“PX”则成为代表性的符号。

2007年,厦门市民为了阻止本地的PX项目上马而诉诸街头裁决模式,并最终取得“胜利”,在当时,空气中漂浮着普遍而单纯的快乐情绪,庆祝“民意”的胜利。

但到了2012年的宁波,同样是街头裁决,同样是换得政府承诺“坚决不上PX项目”,但这次公众舆论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所谓的“文科生”与“理科生”之争——而各方都无法像以前那样单纯地快乐起来。

首先,原本做好规划踌躇满志的当地政府和企业肯定是不快乐的;其次,对于参与抵制的民众而言,虽然成功阻止了项目建设,不过居安思危展望未来,估计也不会松多大口气;再次,对于预期能从项目中获益的那部分民众,显然也不会高兴;最后,由于PX的负面作用被严重夸大,科技工作者和相关从业人士想必也会有被藐视的心情。反PX运动从厦门轰轰烈烈的浪漫,到宁波则贯穿了更多复杂的现实,这是广泛的烦恼的根源,却是中国环保运动发展之喜。

环保代表符号变迁折射民间环保意识趋于成熟

从90年代末我国的发展逐步步入环境敏感期以来,我们视野中的环保代表符号也历经变迁。从最早的野生动物(藏羚羊),到水坝和江河(怒江水坝),再到今天的化学污染(PX),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民间环保意识和行动趋于成熟的经纬。

最早的野生动物保护,充满了富于文艺气息的抽象关怀,关注重点放在了青藏、新疆广袤的自然中,依靠的是少数京城知识精英、记者和高校学生的“疾呼”和在政府内的奔走,虽然这也获得了当地特定人物的协助,但主导事件进程的仍然是来自发达地区知识分子的想定议程;同时,由于“运动”目标与既定的国家政策方针一致,因此也逐渐与国家行为自然合流。

随后阶段,在持续数年轰轰烈烈的反水坝建设和“江河保护”运动中,环境保护找到了新的力量来源,一方面是国际环保界“反坝”运动的议程设置,另一方面则是大学教育所造就的更广泛的“知识分子”群体,作为运动的社会基础。因着这种“国际化”的价值和立足于城市的基础,环境运动的主体与实际的利益群体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的疏离,这就使得运动中过于宽泛的“民主政治”诉求,压过了对水坝收益和环境损害的实际评估。

到了今天,当引发运动的主角变成PX,某种意义上,我们或者可以喜悦,因为这次终于是实实在在的利益相关者,成为了中国环境运动的参与主体。

忽视“民众”本身的利益抉择也是一种简单粗暴

首先,虽然听上去很不浪漫,但我们恐怕不得不明确一件事情,即对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环保应该是个利益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在普遍的意义上,环境保护和现代化(工业化)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都是一般人喜欢的事情;其次我们却又得承认两者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当下能顺利在一国之内调和两者关系的,要么是把污染转移给了他国,要么就是为此承担高昂的技术成本,这样做的也不过欧洲与日本寥寥数国而已,而这些国家也有苦衷。举个例子,德国要禁核电,却须向全普及核电的法国买电,然后法国也捣鼓着要禁核电了,然后呢?就连最乐观的决策者和评论家,现在也未能拿出被普遍信服的现实方案。

反PX宣传中有一个经常被使用的意象命题:“如果你是一个母亲,你原意为你的孩子做什么?”的确,就像几代人耳熟能详的歌词所描述的:“这里有红花啊那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是“母亲”想要创造给“孩子”的理想情境。但是,作为现实中的母亲,除了环境之外,还会追问更多的现实问题,例如化工项目的建设是否真的会给自己的家庭带来收益从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物质支持?例如项目的发展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可不可能在未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使自己的孩子以后可以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工作而不用漂去早已拥挤不堪的大城市?例如PX是不是真有那么大的危害,如果危害有限可不可能被弥补?例如发达工业国家到底是怎么解决这类问题的等等。

环境运动中的“民众”,从来就不是什么“想象的共同体”,也不是任何纯务虚的“总体诉求”的背景板。让大家为了建设四化轻易牺牲小我,固然是一种傲慢,但是动辄将“环境”与“民主”捆绑,忽视了“民众”本身也有更细致的利益抉择,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简单粗暴?

当然,宁波反PX事件中,民众选择了相信“PX致癌”这个信息,并亲自促成了项目的废止,这里并不存在对错,因为民众享受了项目废止的正面效应,也当然会承担废止的负面结果,而对正面效应和负面效果的比较则会影响到他们在下一次类似事件当中的选择。这就与以往的著名环境事件中由异地知识分子为民众“代言”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更强调特定的道德价值,而价值是不可妥协的。

环保也要脱去道德标签还原本来面目

那么,在以往的环境事件中担任主角的“知识分子”和精英活动人士,应该在未来担当什么样的作用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的答案是:提供有用的理性知识供民众自主选择,以便更好地界定“利益”的实际内容。

我们会发现,这次宁波PX事件中被搞得头疼不堪的还包括科技工作者和“理科生”这样的知识阶层。换言之,在以往的环保运动意象中,被认为是“环保”坚强后盾的“知识分子”和“受教育的城市年轻人”,展现了他们在现实中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一部分强调反PX的深远政治意义之神圣不可侵犯,另一部分则试图用“科学”来证明PX并无严重后果,以强调运动的非理性及其危害;这种争论被戏称为“文科生”与“理科生”之争。

长期关注中国环保运动的都会发现,在以往的意象描述中,坚持工业项目“上马”的都是“官府”和“企业”,是散发着权力和金钱臭味的“反派”,而反对的则是“中立的知识分子”、“弱势的居民”和“青春的学生”这样健康的形象,而环保运动则是道德正义与世俗邪恶的交战,因此舆论可说是一边倒。而在宁波PX事件中,尽管主流媒体还是主要偏向“废项”一边,但在网络舆论——有趣的是,这恰恰是早期的环保运动引以自豪的言论平台——上则呈现出两分。一方面,支持无条件废止项目的“文科生”指责用“科学”为项目辩解的“理科生”是“收了政府的钱”的“五毛”;另一方面,“理科生”则用“初中化学不及格”、“中国科普道路任重道远”等网络语言对“文科生”进行反唇相讥,甚至有人认为反PX运动中或存在“房地产商”、“竞争对手”、“外国企业”等“利益因素”,是有人蓄意“煽风点火”。

虽然相互攻击的姿势较为难看,或有损“知识分子”的形象,但是在争吵中,我们可以看到虚无缥缈的“价值”已经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双方都在号称捍卫普通民众的利益,区别仅是对具体利益内容的解读。仔细想想,比起以往运动中知识分子进行纯道德讴歌的圣洁形象,这种纯现实的争吵能够为民众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帮助他们做出让自身利益平衡和最大化的选择,不是么?

告别诗情画意,宁波反PX运动多少有点菜市场的味道,人多嘴杂,谣言纷飞,科学缺席,“民意”汹涌又有点非理性,法律有些无所适从,官员应对有些无所适从,知识分子赤膊下场,“文科生”和“理科生”互相抓脸,到处弥散南腔北调的讨价还价。尽管心烦意乱,大家还是必须振奋起精神,认识到这才该是“环保”的本来面目,表面上是无序的人多嘴杂,但正是要脱去“好人”和“坏人”的道德标签,将真正的利益、道理和价值摊开在众人面前,才可能去比较、筛选和平衡,最后形成真正的有序,而这个过程将颇为漫长,而且政府、知识阶层和民众自身想必都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少一些快意恩仇,多一些细致算计和制度建设,至少,问题是具体的,也能找到相应的着力点。


新闻链接:

大连PX项目正在搬迁

宁波市政府:坚决不上PX项目

超越精英与民粹博弈的初级阶段——从宁波PX项目群体事件谈起

责任编辑:小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国首次暂停,以色列深感担忧”

习近平抵达巴黎开始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

刚有“明显进展”,巴以停火又陷僵局

他在以色列监狱中死亡,联合国官员:极度震惊

俄方通缉泽连斯基等乌军政要员,乌方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