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戈登:为什么我说人们关于哈佛入学歧视的指控找错了重点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8-13 09:10

彼得·戈登

彼得·戈登作者

《亚洲书评》编辑,著有《白銀之路:中國、西班牙美洲及全球化的誕生》

【翻译/ 观察者网陈雅莉】

彼得·戈登认为,亚裔美国人的确需要更高的分数才能被录取。但是大学并不只是为了惠及学生而存在,它要考虑到什么才最有利于社会。

哈佛大学曾被由几十位亚裔美国人组成的团队提出诉讼,控诉它在大学招生过程中存在歧视现象。他们声称亚裔需要更好的成绩才能被录取,而这从数据上看是很有道理的。

据报道,美国司法部正在推动案件调查。身为校友,又是两个(现在大学已毕业的)华裔美国孩子的父亲,我承认这件事和我并非毫无利益相关。

然而,尽管被称不公,但在被录取的学生中有超过20%是亚裔美国人,而亚裔只占美国人口的6%。因为人们认为能力在各种族之间是相等的,所以这看起来并不像是公平问题,而更像是关于什么才算“更有资格”的疑问。

在这件事上,哈佛并非独例。招生办一直强调“整体性”评估和“多样性”的适用,但不论这有多大好处,也不能劝阻那些因为要给另一些看起来“不够资格”的其他族裔学生腾地方而被拒绝录取的学生。

“成就也许与能力相关,但更与机遇相关”

很早之前,当我在香港为母校进行校友招生面试时,经常被问说“要怎样才能被录取?”通常我的回答是:“这并不是看你曾取得什么成就,而是看你毕业后能做出怎样的成就。”

我也不能担保在招生办大门后有着怎样的操作流程,但大学应该以能力或潜力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录取。不论是学术上的成就还是课外获得的成果,它也许和能力挂钩,但更与机遇息息相关。能力的确是平均分布在社会经济和各族之间,但机遇很显然不是。表面上看,招生结果若与社区种族结构有明显出入,会产生严重的问题。

这并不是说将种族本身作为标准就没有问题了。但还有其他方式来调整这个范围,比如将社会经济背景纳入考量范围。有些学校就很看重这点。

大学不完全是、甚至主要也不是为了惠及学生而存在的:没有人“应该被”录取。鉴于他们得到了众多纳税人的赞助,人们可能期望大学能最大化“教育附加价值”,即将重点放在最需要的学生以及毕业后能创造出最大社会效益的学生身上。而那些成绩最好的进不进来并不是很必要。

“考试只是一个不完美的潜力测试工具”

能力、潜力以及社会效益,都不是清晰、直观的数据。学校招生办也不是万能的,他们没有火眼金睛。并且主观性会——而且一般都会——受到误导,哪怕也会有好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监督。由于在大学的社会功能上缺乏一致看法,这项监督的本质会成为争论不休的政治话题。

无论如何,只要精英大学名额仍是稀缺资源,那么仅仅按照以成绩和过往成就的数据为基础来发配名额就不太会——尤其是在这个辅导和招生咨询盛行的时代——得到理想结果。

美国大学教育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独特——高度分散,大量自主。但对于录取时重分数的香港本地大学来说,仍然可以学到许多。考试只是一个不完美的潜力测试工具。而现在考试成绩已经和社会经济地位相关联了,那种纯粹只看成绩的招生系统也许能永存,但并不会缓解社会僵化。

这些原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场争论在美国被定位为种族正义,但它往大了说,更是关于社会要如何分配宝贵而不可分割的名额的疑问。香港的大学入学名额同样有限,因此这个问题在这儿也存在。

(翻译/ 观察者网陈雅莉)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雅莉
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 哈佛大学 种族歧视 华裔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

胜利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