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学业水平考试替代高考……

来源:观察者网

2013-10-29 15:27

秦绍德

秦绍德作者

上海社科联主席,复旦大学前党委书记

唐逸如

唐逸如作者

《社会观察》记者,复旦新闻系新生代

上月,媒体报道上海市教委正酝酿一幅“替代高考”改革路线图:逐步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先取代自主招生笔试,并最终取代上海高考的职能。改革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应,学生和家长疑惑:上海高考是不是真的要取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目标是什么?面对传统高考、大学自主招生以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下称“学业考试”),考生们究竟该如何选择?为此,记者采访了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复旦大学前党委书记秦绍德,请他解读这一改革的原因及目标,并谈及对当下高等教育的看法。

学业考试应回归本位

《社会观察》:你曾在高校工作多年,也曾在上海市教委工作过。据你了解,这次高中学业考试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秦绍德:据我了解,这个考试从2006年左右就开始酝酿。当年,复旦大学获得教育部批准的自主招生改革试验学校资格。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到中学缺乏一个类似美国SAT那样的标准化考试。在美国,要考一流大学很简单,你要考哈佛或是耶鲁,首先就问你SAT的分数。我们感觉中国没有这个标准,只好自己搞一个“千分考”的笔试。所以,其实从2006年开始上海就一直在酝酿高中学业考试,但是一直没有推下去。

《社会观察》:没有推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秦绍德:一个是中学不怎么起劲。还有家长也不看好,觉得这一套东西额外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所以,现在上海市教委下决心要把这个考试制度建立起来,我们首先要探寻它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样的改革有些什么好处?我觉得这个考试有一些优点,一个是主张中学生各科都要均衡发展,要打好基础。所以是十门课都要考,没有一门偏废。第二个优点是把集中考试的压力分散了,分散到三年内。这两个优点是比较突出的。

《社会观察》:这次高中学业考试改革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是否真的会替代高考?

秦绍德: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在采访中提到这个考试有两个目的:一是作为高中教学质量监测的重要手段;二是作为高校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依据。我觉得这个考试担负不起这两个责任,也担负不起学生和家长对它的期望。

首先,它作为中学生毕业资格的考试,其指导思想是对的。中学毕业生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只要完成这个教学大纲都可以毕业。至于是及格还是优秀,这是另一回事。所以这个考试的要求不能定得太高,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应该能通过这个考试。既然这个考试是作为一个基本的资格测试,而不是选拔考试,也就无法来替代统一的高考。基本资格考试和选拔考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大学的招生实际上是一种选拔,而且每个学校自主招生考试的选择都不一样。因此,这两种考试的功能不同,如果说最终要替代高考,这个话讲错了,会使人产生很多的误解。但是我也理解,如果现在不讲这个话,学生和家长对你这套东西就不起劲。

第二,这个考试能不能作为中学的学习水平的衡量标准呢?我认为也不行。一个是大家都不认同,还有就是会在这个考试上增加很多负担。所谓教学质量的衡量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不是一种考试可以衡量的,应该有很多指标。而现在的指标就是升学率,所以这样一来中学的教育改革根本不敢进行,哪怕前面五个学期进行了,到最后一个学期还是走高考这条路。

《社会观察》:你觉得高中学业考试改革的意义在哪里?如果不能替代高考,它的定位又是如何?

秦绍德:我认为还是要把这个考试的身段放低一点,回归它的原位。高中学业考试就是测试学生在完成中学教育的时候,他达到了什么水平。至于高校招生要不要采用这个标准,这是高校自己可以选择的。不能给这个考试太多的负担,只能给它适当的负担,然后其他的功能由大学和社会去选择。这样这个改革才能搞下去。我还要说一个观点,我们不能用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势来衡量学业考试。如果用这个思维来衡量的话,就是对这个考试提出了不恰当的要求,使得这个考试将来会误入歧途。比如说,现在中学学业考试太简单,无法体现区分度,那么要有附加题。我觉得这个很荒唐,当然从方法来讲你可以增加附加题,但是不管怎么加,都应该还是在中学学业水平测试的范畴之内,而不应该变成高考选拔的范畴。附加题要是无限加码,这个考试就走歪了。考生不仅要准备考试还要准备附加题,这不是又落进了应试的窠臼了吗?所以不能以应试教育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事情。

三方角力升学考试

《社会观察》:这次高中学业考试的改革同样提出要取代自主招生笔试。作为大学的教育工作者,你会选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替代复旦的“千分考”吗?

秦绍德:首先一点,我认为不能拿学业考试替代大学的招生,不考高考,大学根据这个成绩就可以招生,那就把这个考试又变成了大学招生的应试,这是错误的。我们只是把这个考试的成绩作为大学自主招生选拔的参考,或者说是一个门槛,学业考试和大学招生是这样一个关系,并不会替代高校招生。大学是非常支持这种改革的,而且我们本身就要打破一考定终身的规则,反对中学过早地分科。这样一套考试规则对于大学自主招生是一个很好的衔接。如果这个考试运行得好的话,复旦的“千分考”就会取消了,以这个成绩为准。

《社会观察》:所以大学对于这个考试的改革是欢迎的,但是中学、学生还有家长似乎反对的声音比较多,认为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秦绍德:根据我目前的了解,中学对于学业考试并不是完全支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社会对于中学的评价标准还是升学率。中学校长认为这个考试对于升学率没什么好处,反而是个负担。当然也有一些中学领导追求全面发展,不把升学率看得很重要,那他可能欢迎这个改革。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这个学业考试分散在三年,特别是把最后两门比较重要的考试,语文和数学,都放到高三的下学期,但是根据中学的教学进度,语文和数学到第五学期结束的时候还没教完,现在又决定延迟两个月再考,那这个考试怎么和中学的教学进度吻合是个问题。至于学生和家长的反对很正常,因为学生和家长很现实,他首先要问这个东西和上大学有关系吗?这个和上大学没关系,他就不起劲。

《社会观察》:如果学业考试和大学的自主招生相衔接,中学的积极性是否会更高?

秦绍德:如果所有的大学都实行自主招生了,不举行或者部分举行统一高考,在这种情况下,学业水平测试的地位就上升了。中学也用不着拥护或反对,它只要把它的教学进程和这个考试吻合起来,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但是高考的取消或者部分取消,这是漫长的过程,几乎看不到哪一天会取消。只要有高考这根指挥棒在,中学就不会太起劲。所以,鉴于这三方面的情况,大学是最欢迎这项改革的。上海市实行这个制度的目的,也是想和推进大学自主招生相衔接,我觉得这个考虑是对的。但是它不能替代大学的自主招生,只能作为一个门槛。

自主招生改革停滞

《社会观察》:2006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获得自主招生改革试验学校资格,改革方案更加深入,突破了教育部规定的自主招生人数5%的限制。通过这几年的试验,两所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已经比较稳定了,但是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却并没有扩大试点,为什么呢?

秦绍德:理由很简单,我们最后的一道紧箍咒没有放开。我们有“预录取”,那为什么不叫录取?原因是教育部认为你“预录取”的学生还是要参加高考,这个尾巴没有割掉。你授权自主招生选拔,又要再高考一遍,而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完全去除高考。第二个原因是,目前有些学校自主招生的目的发生了变化。大学自主招生都搞自己的考试,一会儿这个集团,一会儿那个集团,这个其实不正常。教育部好像想放开改革,又不想放开改革。如果要放开改革,复旦本来就是试点,你要是想扩大试点,你及时总结,如果觉得这个办法好,那么你可以授权在一部分大学里推广。现在是又想放开又不想放开,拥有“5%名额限制”的大学越来越多,那就变成各个学校把攫取尖子生作为自主招生的目的,而不是选择符合自己学校要求的学生,改革已经走样了。

《社会观察》:这违背了自主招生的初衷?

秦绍德:对。为什么大学不要通过统一的考试,要自主选拔学生?原因就是每一个大学培养的目标不一样,综合性大学有综合性大学的目标,专科性大学有专科性大学的目标,研究型大学有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因此,大学要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选择适合自己培养目标的学生,这个就是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保证两方的选择权,一个是大学的自主选择权;另一个是考生的选择权,包括他的兴趣,他对未来的期望。

《社会观察》:你觉得在未来,高考和自主招生将是什么样的关系?自主招生还是作为高考的补充吗?

秦绍德:高考和自主招生应该是长期并存的。就看改革是不是敢大胆地推进。现在大学自主招生可能还是一个试点,那就继续试吧。教育部可能怕放开之后乱了,是不是所有学校放开自主招生,都能遵守规则、遵守理念?教育部可能担心这一点,但是你可以逐步放权,一点都没变化,这个是不对的。现在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推广到了浙江、江苏,我在任的时候,安徽、山东也愿意参加我们的自主招生,但是教育部不肯放,所以这个改革就中断了。

《社会观察》:现在社会上对于自主招生也产生了一些质疑,认为这种选拔方式没有高考公平。是不是这方面的顾虑,导致自主招生改革的停滞?

秦绍德:有人论证高考是天下最公平的考试制度,关于这一点我几年前就讲过,表面上看起来你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其实背后不平等。你的这一把尺子,不能衡量一个人全面的素质,比如这个学生书面考试的成绩不是这么高,但是他有很多其他的才能,你一把尺子能衡量出来吗?另外高考考试都有偶然性,你一次考砸了就砸了,这个对他长年累月的努力是不是很公平?还有人认为上海的大学多,要是在上海都实行自主招生了,你的录取率为什么比外地高那么多?网上一直有声音认为这是一种不公平。

我认为只要地区的教育水平差距长期存在,这种不公平会长期存在。有人提出来,要把名额向西部倾斜,你照顾几个名额是可以的,但是并不是一定要把名额分配到各地,平均主义怎么是公平呢?世界上还有富人和穷人,你不能一下子消除贫富的差距。我觉得教育的公平,是指每个出生以后的公民,都应该得到受教育的权利。他家庭很贫困,那政府、社会团体一定要使这个小孩子受到教育,使他的起点是公平的,至于后来他是不是能进很好的大学,这个就没法保证。

《社会观察》:另外有一部分人反对自主招生,原因是认为这项制度的评判标准不清晰。类似“西游记里有几个妖怪”这样的题目,不知道考察学生哪一方面的素质。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秦绍德:可能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但是我觉得这是可以改进的地方。我们在组织教授面试的时候,就规定教授要围绕着基本标准出题,你究竟要考察学生哪些方面?而不能脱离这个标准。考察学生的思维,并不一定要出脑筋急转弯的那种题目,那种题目是趣味性的。参加面试的教授并不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合格的面试教授。大学的招生机构,要不断对面试教授进行培训,对他们提出要求。但这不应该否定自主招生的改革。

责任编辑:小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