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莫·赫许:杀死本·拉登的N个版本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9-11 08:35

西莫·赫许

西莫·赫许作者

美国记者,普利策奖得主

本文《猎杀本·拉登》是普利策奖得主西莫·赫许所著,由于美国媒体拒绝发表,他只好转投《伦敦书评》。这篇万字调查报告如此轰动,以至于《伦敦书评》网站一度崩溃。当时美国政府在第一时间(5月11日)就出面反驳,说报告“大部分是编造的”,而美国媒体则质疑赫许的调查欠缺一手材料。赫许因调查越战期间的美莱村屠杀而获普利策奖,早在2013年,他就向《卫报》表示美国官方版的“射杀本·拉登”是场大骗局。在差不多两年时间后,他发表了这篇“充满了错误和彻头彻尾的谎言”(白宫原话)的调查。

本·拉登之死向来众说纷纭,一手材料里也矛盾重重。执行任务的海豹突击队员说罩着长袍的拉登和他们展开了枪战,但路透社报道说美军击毙本·拉登时,他身上仅有一条内裤。有个美国官员还说当海豹突击队员破门而入时,拉登正在看黄片。真实的情况到底如何?我们是应该信美国政府还是普利策奖得主?今天正是9月11日,观察者网全文翻译,以飨读者。

据说海豹突击队破门而入时,拉登在看这个……(网友恶搞图)

四年前,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美国海豹突击队夜袭一所高墙深院,暗杀了奥萨马·本·拉登。这场暗杀使总统奥巴马的第一届任期达到全盛,也成为他二进白宫的重要助力。自始至终,白宫方面都强调这是美国单方面的行动,巴基斯坦军方高级将领及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事前一无所知。但真相并非如此,并且奥巴马政府就此事发表的其它许多声明也都存在不实之处。白宫版本的刺杀本·拉登听起来就像是刘易斯·卡罗尔在写《爱丽丝漫游仙境》:在大规模国际搜捕展开之际,身为目标人物的本·拉登当真会认为距伊斯兰堡不过40英里的一个度假小镇是绝佳的避难所和“基地”总部?但据白宫所言,他就是藏在眼皮子底下了。

在白宫的一连串谎言里,最明目张胆的莫过于声称巴基斯坦军方的两位最高将领——陆军参谋长阿什法克·帕尔韦兹·卡亚尼将军和三军情报局局长艾哈迈德·舒亚·帕夏将军——对美国的这次突袭行动毫不知情。尽管有大量的报道提出质疑,白宫方面仍不松口。2014年3月19日,卡洛塔·加尔(她是《纽约时报》的通讯员,在阿富汗工作了12年)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称一位“巴基斯坦官员”告诉她,帕夏在突袭之前就知道本·拉登在阿伯塔巴德。这种说法遭到了美国和巴基斯坦官方的否认,调查也未能继续下去。2012年,伊姆蒂亚兹·古尔(他是伊斯兰堡智库调查与安全研究中心的主任)出了本名为《巴基斯坦:奥萨马之前与之后》的书。书里提到,他同4个情报局的卧底人员有过交谈,他们都声称巴基斯坦军方一定是事先就知道这次行动的——这也是当地的普遍观点。而今年2月,退休的阿萨德·杜拉尼将军(他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是三军情报局局长)在接受半岛电视台(观察者网注:半岛电视台是一家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的阿拉伯语电视媒体,多次率先播放本·拉登和其他基地组织领导人的录像声明,被称为中东的“CNN”)采访时说,当时三军情报局的长官们不知道本·拉登的藏身处是“很有可能的”,“但更有可能的是,他们确实知情。当时的计划也许是在一个适当的时间里将此公之于众。也就是说,他们想和美国做笔交易——有奥萨马·本·拉登这样的人物在手,你不可能就这么轻易把他交给美国人的。”

我在今年春天联络到杜拉尼,把自己从美国方面搜集到的暗杀本·拉登行动的始末缘由告诉了他:从2006年起,三军情报局就把本·拉登囚在阿伯塔巴德的一个院落里;而美军的突袭行动是得到卡亚尼和帕夏批准的,也是在他们的许可下,运送海豹突击队的两架直升机才能在不触发警报的情况下越过巴基斯坦领空,在阿伯塔巴德降落;再有,白宫方面自2011年5月起就声称中情局是通过追踪本·拉登的信使来找出其下落的,而事实是,美国出了高达2500万美元的赏金,从三军情报局的一个前高级官员手里得到了这个情报。奥巴马下令展开突袭,海豹突击队也完成了任务,这些都是事实,但这两个基本事实之外的其它许多声明,有许多是虚假的。

“如果你把你掌握的情况报道出来,巴基斯坦人将感激不尽,”杜拉尼对我说,“长期以来大家对本·拉登事件的官方口径已经不抱信任了。(你的文章)将激起一些负面的政治评论,也会点燃某些人的怒火,但人们总归喜欢听到实话。再说,你告诉我的东西同我以前的同事告诉我的基本一致。他们在本·拉登被杀后就一直在追查真相。”他说在突袭不久后自己就得到了消息,说是有人向美国告密,暴露了本·拉登的囚所;而美国人过河拆桥,陷卡亚尼和帕夏于不义。

下文所引美国方面的信源大多来自一位退休的高级情报官员,他是最早得知本·拉登下落的人之一。他对海豹突击队事前的训练及事后大量的行动报道都了如指掌。另外两位美方知情人长期担任特战司令部顾问,手里有着最确凿的信息。而在巴基斯坦方面,我也得到一些消息:奥巴马迫不及待地公开本·拉登的死讯,在三军情报局高级官员和军方头头当中引起了一场大恐慌。——杜拉尼之后的反应就是如此。白宫方面并未对此作出回应。

是一个不速之客挑起的事端。2010年8月,一位前巴基斯坦情报局的高级官员同乔纳森·班克取得了联系,班克当时是美国驻伊斯兰堡大使馆中情局分部的主任。他提出以华盛顿在2001年公布的赏金来交换本·拉登的下落。中情局并不信任那些不速之客,所以总部派来了一个测谎团队,而这个人通过了测试。“我们现在得到的料是,本·拉登住在阿伯塔巴德的一个院子里,但要怎么去证实他的身份呢?”这位退了休的高级情报官员告诉我说,这就是中情局当时的困扰。

之后,美国人先是在巴基斯坦人面前装傻。“我们担心的是,要是巴基斯坦方面知道有内鬼,他们就会转移本·拉登。因而只有很小一部分人知道告密者的身份,”退休官员说,“中情局的当务之急是检验消息的可靠性。”中情局对软禁本·拉登的院子进行了卫星监控,还在阿伯塔巴德租了栋房子,作为前方观测基地。房子里的工作人员都是巴基斯坦人和外国人。这个地方日后成了中情局同三军情报局的碰头处。阿伯塔巴德是度假热点,有许多短期出租的房子,所以此地并未引起很多关注。中情局还为这位告密者制作了心理档案。(他和家人被秘密送出巴基斯坦,安置在华盛顿地区。如今此人是中情局的顾问。)

“10月份时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都在讨论可行的军事行动。我们是往院子里扔一颗掩体炸弹呢,还是用无人机把他炸死?要不就派个杀手去行刺?不过这样一来,我们就没法证明死的是本·拉登了,”退休官员说,“晚上我们能见到有人在走来走去,但听不到什么东西,因为没有任何信号从那边过来。”

同月,中情局向奥巴马简要汇报了这个消息。据这位退休官员所说,奥巴马的答复很谨慎。“没人能想到本·拉登就待在阿伯塔巴德,这听起来太疯狂了。总统的态度很决绝:‘多说无益,除非你们有证据证明那人就是本·拉登。’”对中情局和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来说,得到奥巴马的支持才是当务之急。他们的盘算是,如果有了DNA证据,如果能让总统相信夜袭本·拉登并非冒险之举,就能得到奥巴马的支持。而要达成这两个目标,就只能“把巴基斯坦人也拉下水”。

2010年暮秋,美国对外继续保持沉默,而卡亚尼和帕夏也仍然一口咬定,他们对本·拉登的行踪一无所知。“下一步就是要想出个办法来,让卡亚尼和帕夏松口——告诉他们据美国方面的情报显示,阿伯塔巴德的某座院落里有个价值连城的目标,问问他们是否清楚那是什么,”这个退休官员说,“这间院子并不是一块武装飞地,它处在三军情报局控制下,四周并没有机枪环绕。”据那位告密者说,从2001年到2006年,本·拉登和他的几个老婆孩子都安然躲在兴都库什山一带,然后“三军情报局买通了当地部落的民众,捉到了他。”(而本·拉登死后出的一些报道说他这段时间是在巴基斯坦的另外某个地方。)告密者还告诉班克,本·拉登当时病重,在阿伯塔巴德的早年监禁岁月里,三军情报局曾命令巴基斯坦军队的少校军医阿米尔·阿齐兹搬到囚所附近提供医护。“真相就是,本·拉登是个病人,但我们可不能这么说,别人会问:‘这么说你们这伙人打死的是个废人,那人还来不及抓起他的AK-47突击步枪就一命呜呼了?’”

“同巴基斯坦人达成合作协议并不费事,因为他们需要美国方面源源不断的军事援助,而援助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提供用以保证人身安全的反恐经费。三军情报局的那些头头们就是用这些经费配置了防弹豪华轿车、保镖和豪宅等反恐设施。”退休官员说。他补充道,五角大楼还会私下拨出应急经费,用以满足那些上不了台面的个人“要求”。“情报局知道拿什么做诱饵,而巴基斯坦人是愿者上钩,大家皆大欢喜。当然,我们也讹了他们一下。我们说,要把他们控制了本·拉登这件事实捅出去,料想他们的那些朋友和敌人”,就是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塔利班组织还有“圣战”团体,“应该不会很高兴。”

据这位退休官员说,在这一阶段,巴基斯坦人对沙特阿拉伯人也有所顾忌。在本·拉登落入巴基斯坦人手中后,一直是沙特在出钱养着他。“沙特阿拉伯人不想让美国人知道本·拉登的下落,因为本·拉登毕竟是他们的同胞,所以他们就要求巴基斯坦人保守秘密。他们担心的是,一旦我们知道本·拉登在巴基斯坦人手上,就会对巴方施压,让本·拉登同我们直接对话,那么沙特与‘基地’之间的关系也会曝光——他们一直在往里面大把地砸钱。同样的,巴基斯坦人也担心沙特会把这个秘密捅出去。他们担心美国方面反而从沙特人那里得到情报,那就没法收场了。所以这个告密者的出现倒不是件坏事。”

尽管两国军方及情报机构表面看来不和,美国与巴基斯坦在南亚的“反恐”合作却已经亲密无间地进行了数十年。像那位退休官员说的,双方为避免非议经常公开对掐,但他们暗地里频频就无人机攻击分享情报,也在秘密反恐行动中并肩作战。与此同时,华盛顿方面对以下事实也心知肚明:三军情报局里的某些官员相信,为了国土安全,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同阿富汗内部的塔利班领导人维持住某种联系。三军情报局的战略目标在于平衡印度对喀布尔的影响,巴基斯坦更把塔利班的“圣战”部队视为一支奇兵,指望它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共同对抗印度。

巴基斯坦拥有核武库这一事实也让局势变得更为紧张。在西方媒体笔下,这颗“伊斯兰炸弹”指不定哪天就会因为某次以色列危机而从巴基斯坦脱手,转移到中东地区某个交战中的伊斯兰国家。上世纪70年代,当巴基斯坦着手建造武器系统时,美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而如今的一个共识则是,巴基斯坦的核弹头数量已经过百。华盛顿方面认为美国的国家安全仰赖于其同巴基斯坦在军事及情报关系上的稳固,巴基斯坦方面所见略同。

“巴基斯坦军队视自己为一个大家庭,”退休军官说,“长官把士兵叫做‘孩子’,互相之间也称呼‘兄弟’。这种情形与美国军队截然不同。巴基斯坦军队高级将领相信自己是中流砥柱,应该对所有人负责,他们把自己视作对抗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守夜人’。巴基斯坦人同样清楚,要对抗印度,就要抓紧巴美关系这张王牌。他们是怎么都不会切断同我们的私交的。”

同其他中情局分支的长官一样,班克的身份也是不公开的。然而,2010年12月初,他被卷入了伊斯兰堡的一场刑事诉讼。巴基斯坦记者卡里姆·罕公开指证他谋杀:据当地新闻报道,罕的儿子和兄弟均死于美国无人机的一次进攻。巴基斯坦当局坐视班克身份被曝光,这违反了外交协议,此事随后更被炒得人尽皆知。中情局将班克调离巴基斯坦,并告诉美联社此举是为其人身安全考虑。《纽约时报》称三军情报局“极有可能”在此次泄密事件中插了一脚。有人猜测说,因为一个月前在纽约开审的一宗2008年的孟买恐袭案里,三军情报局几位首脑的名字也被曝了光,巴基斯坦此举是以眼还眼。不过,据退休官员所说,中情局之所以巴不得让班克回美国,还有一个理由:万一巴基斯坦人同美国人合演的这出“干掉本·拉登”的戏码被人揭穿,巴基斯坦这边总还有台阶可下。他们可以对美国人说:“你是说那是我们联手干的?别忘了,我们刚刚才把你们中情局分支的头头踢出巴基斯坦的土地呀。”

白宫密切关注暗杀行动进程

本·拉登囚所与巴基斯坦军事学院相距不到2英里,而3英里开外又有个陆军战斗营总部。如果动用直升机,要不了15分钟就能从阿伯塔巴德抵达塔贝拉·加齐,后者是三军情报局旗下一个重要的秘密行动基地,还是巴基斯坦核武库警卫的训练场地。退休官员说:“正是考虑到加齐的战略地位,三军情报局才把本·拉登安置在了阿伯塔巴德,让他处于全天候监视中。”

在这段时期,奥巴马承担的风险不可谓不大,尤其是考虑到那段不愉快的先例:1980年白宫试图从德黑兰解救出美国人质,结果却失败了——这是造成吉米·卡特输给罗纳德·里根的原因之一。退休官员说,奥巴马担心得有道理。“本·拉登真的在那里吗?这个故事有没有可能是巴基斯坦设下的骗局?万一行动失败,该如何承受随后的政治反弹?”要知道,“如果任务失败,奥巴马就是‘黑版’吉米·卡特,根本没希望连任了。”

奥巴马急欲确定目标人物是否就是本·拉登,而凭证就是本·拉登的DNA。行动策划者们转向卡亚尼和帕夏求助,他们则派出阿齐兹去弄来样本。突袭行动结束不久,媒体就发现阿齐兹曾经的住处就在本·拉登的囚所边上:当地记者在门牌上发现了他的乌尔都语名字。巴基斯坦官方否认阿齐兹同本·拉登存在任何形式的瓜葛,但退休官员告诉我说,美国政府提供的2500万美元赏金里,阿齐兹也有份,因为那份DNA样本证实了本·拉登确实在阿伯塔巴德。(巴基斯坦方面在本·拉登被杀后也成立了调查委员会,阿齐兹在给他们的证词里说,他目睹了当晚的袭击,但并不清楚住在院落里的人的身份,当时有位长官命令他离开现场。)

之后,双方就暗杀任务如何进行继续讨价还价。“卡亚尼最终松了口,但他对规模作了限制。他说人员必须精练,还要一击即中,否则双方就没得谈。”退休官员说。到2011年1月,两边达成了协议,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给了巴基斯坦方面一张问题清单:“你们能保证在袭击进行时不会有外部干扰吗?囚所的具体大小和保卫措施是怎样的?本·拉登的房间在哪里,它们具体的大小是多少?楼梯一共有几级?通向他房间的门在哪里,这些门都是用精钢加固的吗?有多厚?”巴基斯坦方面同意美国成立一个四人小分队,由一个海豹突击队队员、一个中情局项目负责人和两个通信专家组成,他们在塔贝拉·加齐设了一个联络处,为即将到来的突袭做准备。那时,美国军方已在犹他州一个废弃的秘密核试验场里仿照本·拉登的囚所建了一座院子,供海豹突击队的精英队员进行突击演习。

美国开始削减对巴基斯坦的援助——照退休官员的话说,就是“关上了水龙头”。商定的18架全新F-16战斗机迟迟不到,给高层的秘密经费也悬而未发。2011年4月帕夏在机构总部会见了中情局局长莱昂·帕内塔。“美方向帕夏保证援助会继续,而巴方则承诺支持这场暗杀行动,”退休官员说,“帕夏还坚持要华盛顿方面停止抱怨——美方认为在对抗恐怖主义时,巴基斯坦缺少合作精神。”同年春天,帕夏还在某个场合就巴基斯坦秘而不宣捕获本·拉登一事给出了一个直白的解释,他是这么说的:“我们需要一个人质来监视‘基地’和塔利班。”据那位退休官员说,“三军情报局把本·拉登看作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对抗塔利班及‘基地’组织恐怖活动的筹码。他们知会了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头目,让他们知道,如果他们的行动侵害到了三军情报局的利益,巴方就会把本·拉登交给我们。想想看,如果大家都知道巴基斯坦和美国人合作暗杀本·拉登,后果会不堪设想。”

据这位退休官员及中情局里的另一位知情人所说,在帕夏和帕内塔某次会面时,一位中情局的高级官员向帕夏提出一个问题:从本质上说,他本人可否算作是‘基地’和塔利班的代理人?“他说不是,但指出三军情报局需要一些控制权。”据退休官员说,中情局如此解读这番话:卡亚尼和帕夏视本·拉登为“某种资源,比起美国的利益,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存亡”。

一个同三军情报局领导层过从甚密的巴基斯坦人告诉我说,“三军情报局同你们的上级有个交易。巴基斯坦方面虽不情愿,但也勉为其难吧——因为如果不合作的话,不要说个人利益,就连美方的援助项目都会被全部停掉。你们放话说,如果我们不合作,就会被饿死,所以这个交易就在帕夏去华盛顿时达成了。这个交易不但能让水龙头继续出水,还能让我们尝到更多的甜头。”这个巴基斯坦人说,帕夏此行还有一个收获:美国已经开始从阿富汗撤军,它承诺让巴基斯坦在此地享有“更多的自由”。“而我们的那些头头就以国家利益为名维护这项交易。”


帕夏和卡亚尼要保证,当用于这一行动的美国直升机入境时,巴基斯坦的陆空防御系统不对其进行追踪与攻击。在塔贝拉·加齐的美国小分队则承担三军情报局、美国驻阿富汗指挥所的高级军官,以及两架“黑鹰”直升机之间的协调沟通,它们要保证边境巡逻的巴基斯坦战斗机在侦查到入侵者后,不会采取行动。在最初的计划里,突袭完成后,消息并不是立刻就公开的。特种作战司令部下各单位的行动都要严格保密,而且特战司令部领导人和卡亚尼还有帕夏都认为,本·拉登的死讯在一周甚或更长时间里都不会被公开。随后则会流出一个精心打造过的故事:奥巴马宣称DNA分析已证实本·拉登死于无人机攻击,地点是阿富汗境内的兴都库什山区,挨着阿富汗边境。策划这次行动的美国人向卡亚尼和帕夏保证,两国间的合作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双方都很清楚,要是人人都知道巴基斯坦掺了这一脚,暴力抗议是少不了的:许多巴基斯坦人都视本·拉登作英雄,帕夏和卡亚尼及其家人都会有麻烦,而巴基斯坦军队则会公开蒙羞。

退休官员说,到这一地步,本·拉登是无论如何都活不成了:“帕夏在4月份的一次会上告诉我们,既然我们都已经知道本·拉登的下落,他就再也不能冒这个险,让他继续留在那儿。巴基斯坦军队里知道这个行动的人实在太多了。他和卡亚尼不得不把此事原原本本告知防空司令部的长官们,当地的少数指挥官也都知道来龙去脉。”

“那些人当然知道目标人物就是本·拉登,而他就在巴基斯坦人手里,”退休官员说,“要不然,做什么用空军来掩护?很明显,这绝对是场精心策划的谋杀。”海豹突击队的一位前指挥官向我证实了这点,他在过去十年里领导和参与过很多类似的行动。他说:“我们是不会让恐怖分子本·拉登活着的。从法律角度出发,我们在巴基斯坦境内干的事就是谋杀。我们也正视了这一点。当我们从事这些行动时,每个人都会对自己说:‘算了吧,我们就是杀人犯。’”白宫最初声称突袭时本·拉登手里握有武器,不外是向那些怀疑者证明,美国的这次定点暗杀计划有其合法性在。尽管亲历行动者对此有不同说法,这些异见也时时见诸报端,美国政府仍反复强调:如果当时本·拉登立即投降,他们就会活捉而非击毙他了。


在阿伯塔巴德,三军情报局的警卫们日夜不休地监视着本·拉登及其妻儿们。他们接到了命令,一旦察觉美军直升机的接近,就立即撤退。整个阿伯塔巴德陷在黑暗中:早在突袭开始前,三军情报局就下令切断了电源。一架“黑鹰”直升机撞在了院落的内墙上,许多机上人员都受了伤。“这伙人清楚必须抓紧时间找到目标人物,否则就可能招来整个镇子的人。”退休官员说。被撞毁“黑鹰”的驾驶员座舱以及通信和导航设备必须用震撼弹销毁,而这又会引发一系列爆炸,几英里外都能看到火光。两架从阿富汗调来的支奴干运输直升机就停在阿伯塔巴德附近一个巴基斯坦情报基地作后援,其中一架立刻就被派往任务地点。但因为这架直升机配有储存燃料的囊袋(供两架“黑鹰”备用),要经过改造才能成为运兵机。——不管是“黑鹰”的被毁还是后备直升机的出动都既伤脑筋又费时间,但海豹突击队仍继续展开行动。他们摸进了黑漆漆的院落,三军情报局的警卫已经撤了,没有发生交火。退休官员指出:“在巴基斯坦,每个人都持有枪支,而那些住在阿伯塔巴德的有钱大人物还配备着全副武装的保镖。但本·拉登的囚所却没有武器。”在当时,任何的反抗行动都足以置海豹突击队于险地。但并不存在什么反抗。据退休官员说,陪同海豹突击队一道进入囚所的还有个三军情报局联络官,他领着他们走进黑洞洞的房子,上到通往本·拉登居处的楼梯。巴基斯坦人早已提醒过突击队队员,第一、二层楼梯平台上的楼梯井是被一扇厚重的钢门封死的。本·拉登的房间在第三层。海豹突击队炸开了钢门,并未造成人员受伤。本·拉登的一个老婆一直在歇斯底里地尖叫,一发子弹——也许是颗流弹——射中了她的膝盖。除去目标人物本·拉登,队员们没有向其他任何人开火。(奥巴马政府则另有说法。)

“他们知道目标在哪里——三层,右起第二扇门,”退休官员说,“他们直接进去了。奥萨马吓得躲进了卧室。两个狙击手跟了进去,结果了他:简单、利落、专业。”起初,白宫坚持声称海豹突击队员射死本·拉登是出于自卫,这让一些队员感到震惊。“海豹突击队的六个”最优秀、最有经验的军士在面对一个手无寸铁又上了年纪的平民时,竟然要开枪自保?房子很破,本·拉登那间囚室的窗户被围上了铁条,屋顶上也布满了带刺的铁丝网。行动规则是:如果本·拉登有任何反抗动作,海豹突击队有权立刻采取致命行动;如果他们怀疑他有某些对抗方法——比如说,他在长袍下穿了炸弹背心——海豹突击队也可以杀了他。他们射死了这个罩着件怪异长袍的目标人物。他们杀他并不是因为他会从袍子里抽出什么武器,而仅仅是行动规则给予了他们杀死目标人物的绝对权力。退休官员说,事后白宫声称打在本·拉登脑袋上的子弹只有一、两粒,这种说法“狗屁不通”。“突击队一进门就结果了他。像他们自己说的:‘我们把他揍得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

杀死本·拉登以后,“海豹突击队员们仍呆在那里等救援直升机,他们中的一些人在飞机撞墙时受了伤,”退休官员说,“紧张的二十分钟。‘黑鹰’仍在烧。整个镇子黑咕隆咚。没电,没警察,没救火车。他们手头也没俘虏。”本·拉登的妻子和孩子们留给三军情报局去审问和重新安置。“官方怎么说都好,”退休官员继续道,“装满电脑和存储装置的垃圾袋纯粹是无稽之谈。这伙人背包里塞满的,不过是本·拉登房里的一些书和报纸。白宫在事后对媒体说当时海豹突击队并不在那儿,因为他们以为本·拉登是在一处‘基地’组织指挥中心。而在那房子里搜集信息的,也不是情报专家。”

退休官员说,在通常的突击任务里,如果一架直升机被撞毁,那根本就没有等待余地了。“海豹突击队要尽快完成任务,扔掉枪支和其它装备,挤进幸存的那架‘黑鹰’ ,脚踩西瓜皮溜之大吉”——就像这句越南俚语说的——“如今这些人却在门口闲逛。要不是他们确信自己能全身而退,他们也不敢销毁被撞的那架‘黑鹰’——比起十几个人的性命,通信设备算什么?他们就在外面,围着院子这么站着,等汽车来接。”帕夏和卡亚尼果然不负所托。

一当白宫方面得到暗杀成功的确切消息,私底下的争议也随之而来。本·拉登的尸体据说是在运往阿富汗的路上。奥巴马是遵守同卡亚尼还有帕夏定下的协议,在一周或者更久之后再公布说本·拉登死于兴都库什山脉地区的一次无人机攻击,还是立即向公众传递这个好消息?被撞毁的这架“黑鹰”给了奥巴马的政治顾问们一个绝佳借口:他们催促奥巴马尽快公布。爆炸声和火光根本就盖不过去,此事肯定会被泄露出去。白宫必须抢在五角大楼之前“说出故事”:等得越久,政治筹码就越轻。

并非所有人都同意,也有人认为必须信守与巴基斯坦的协议。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就是其中最敢于直言的人物。在名为《责任》的回忆录里,他写出了自己的愤怒:

在散会前,也就是说,在总统还没来得及上楼去告诉美国民众这个消息之前,我提醒在场所有人记住这一事实:海豹突击队在暗杀本·拉登时所用的技术、战略乃至行动规程都同我们每晚在阿富汗使用的一模一样……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对突击行动的所有细节保持沉默。这一点至关紧要。我告诉他们,我们需要说的,就是我们已经杀死了本·拉登,仅此而已。所有人都同意不透露细节。这个承诺大概生效了五个钟头。白宫和中情局是第一批泄密者。他们等不及要吹牛和邀功了。他们常常把细节说错……但信息仍是源源不断漏了出去。我火冒三丈,有一次忍不住对多尼伦(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汤姆·多尼伦)说:“这些人为什么不他妈闭上嘴?”但说了也是白说。

退休官员说,奥巴马的声明是仓促拼凑下的产物,而他那群政治顾问更将其视作政治文件而非正式文告,因而无需通过国家安全部门的批准。在接下去的几星期里,这一系列自私自利、漏洞百出的文件制造了舆论场的大混乱。奥巴马称白宫是在去年8月通过“一条可能的线索”,发现本·拉登就在巴基斯坦。但在中情局许多人看来,这一声明指向了某个具体事实,比如说,有人告密。所以白宫方面又发明了一个新的故事,说是中情局无与伦比的情报员们发现了本·拉登的一个通讯网络,正是通过它,本·拉登才能一直遥控指挥“基地”组织。奥巴马还表扬“一小支美国队伍”在行动时没有伤及平民,他说:“在一阵火力交接后,他们杀死了奥萨马·本·拉登,之后派人守住他的尸体。”这么一来,又得编造两个细节:那场从未发生过的交火究竟是怎么进行的,那具尸体后来又是怎样处理的。奥巴马接着又赞扬了巴基斯坦人:“值得注意的是,得益于我们同巴基斯坦之间的反恐合作,我们才发现了本·拉登藏身的那个院子。”这一声明又把卡亚尼和帕夏置于险地。白宫方面只能忽视奥巴马的讲话内容,命令所有人在面对媒体时,坚称巴基斯坦从头至尾都未参与暗杀。奥巴马高调暗示他本人及其政治顾问们事先都不能肯定本·拉登就在阿伯塔巴德,他们得到的只是“大概”情报而已。细节正是在此基础上丰满的:为了证明他们杀对了人,海豹突击队让一个6英尺高的队员躺在尸体旁作参照(众所周知本·拉登是6.4英尺);之后又声明对尸体进行了DNA测试,结论很明确,被杀的就是本·拉登。但据退休官员所言,在海豹突击队的早期报告中,并没有说清本·拉登的尸体(或其中一部分),被运回了阿富汗。

退休官员说,被奥巴马此举弄得心烦意乱的不止盖茨一个。“但只有他在抗议。奥巴马出卖了所有人,盖茨不过是其中之一。这并不是什么战术。事实是,美国人同巴基斯坦人的确有协议在先,但并没有考虑到万一情势有变,该披露什么不该披露什么,并没有什么应急措施——这一点甚至都不在讨论范围内。因此,当事情真的不妙时,他们就只好临时抱佛脚,编个故事来应付。”某些谎话还是有其正当理由的:要考虑到那个巴基斯坦泄密者的人身安全。

奥巴马讲话才刚结束,白宫记者团就收到一份简报,上面说杀死本·拉登是美国“长期以来精细且高度发达的情报工作所达到的巅峰”,情报工作人员们全力追踪本·拉登的通讯团队,据信其中的一个同本·拉登的关系十分密切。记者们被告知,中情局人员及国家安全局分析专家组成的一个特殊工作队追踪到了阿伯塔巴德一座价值百万美金、警卫森严的大宅。在几个月的监视后,美国情报界以“高度的自信”认定里面的目标人物身价不菲,他们“通过评析,认为此人十有八九就是奥萨马·本·拉登”。简报还称,美国突击小队的成员在进入宅子后同对方发生了冲突,三个成年男子被杀,其中两个据信是本·拉登的情报员,另一个就是本·拉登。在记者们问到本·拉登在当时有否采取自卫时,一个情报官确认说:“他在当时确实有过反抗,他是在双方交火时被杀的。”

第二天出场的是约翰·布伦南,他那时是奥巴马的高级反恐顾问。他肩负重任:既要替总统歌功颂德,又需为其文过饰非。他那份关于突袭及事前计划的声明更为详尽,但同样充满误导。布伦南很少在公共场合讲话,他说海豹突击队的一组人承担了这一任务,他们得到的指示是,尽量活捉本·拉登。他说,就美国政府掌握的信息看来,巴基斯坦政府或者军方并不知道本·拉登的下落:“在我们的人和飞机撤离巴基斯坦领空之前,我们都没有去联络巴基斯坦方面。”他强调奥巴马作出这一暗杀决定的勇气,补充说在突袭开始前,白宫都没有得到确信,证明“本·拉登就在那个宅子里”。他说奥巴马“下达的命令,在我看来是切近记忆里最具胆识的总统令之一”。在布伦南嘴里,被海豹突击队杀掉的人增加到了五个:本·拉登、情报员和他的兄弟、本·拉登的一个儿子,还有那个据说是被本·拉登用作肉盾的女人。

当被问到本·拉登是否朝海豹突击队员开了枪时(一些记者被告知确实如此),布伦南开始复述以下这段堪称“白宫防身咒”的说辞:“他同那些进入屋子的人交了火,但具体情况究竟如何,坦白说,我不知道……发动恐怖袭击的本·拉登就在那儿……住在一个远离前线的地方,躲在一个女人后面(他把那女人拉到前面当人肉盾牌)……我觉得这些都说明了这个人的本质。”

盖茨也反对布伦南和莱昂·帕内塔生拉硬扯,说美国情报机构是通过水刑及其它种种逼供方式,才最终得到本·拉登的下落。“当完成任务的海豹突击队还在飞机上时,各种说法就已经在国内传开了。情报机构的人清楚真相,”退休官员说,“这些故事是一群返聘的中情局老官员编出来的。行动策划者请他们帮忙掩盖,所以这些老前辈就出谋划策,说干脆就承认我们是靠了严刑逼供才挖到关于本·拉登的一些情报的。”而那段时间里华盛顿正在考虑是否要给那些逼供的中情局间谍量刑。

“盖茨告诉他们说这行不通,”退休官员说,“他从来都没想过要同流合污。他很清楚这会大大影响到前程,明哲保身才是上策。但政府、中情局还有五角大楼都认为这个说法可行。海豹突击队里没人料到奥巴马会发表电视讲话,向全国公布这次突袭。美国陆军特种部队火冒三丈——本次行动‘作业安全’,在他们是引以为豪的。”退休官员说,特种部队担心“如果这次行动的真相被泄露出去,白宫那伙人会怪到海豹突击队头上”。

白宫的对策是让海豹突击队闭上嘴。5月5日,突击队的每一个成员(他们已经回到了位于弗吉尼亚州的基地),以及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的一些领导人都被要求填写一张由白宫法务室起草的保密表,任何在公开或私人场合讨论这次任务的人,都会受到民事处罚,还会被起诉。“海豹突击队很郁闷。”退休官员说。不过,和时任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的威廉·麦克雷文将军一样,大多数队员都保持了沉默。“麦克雷文气不打一处来,他知道自己被白宫耍了,但当时他还是个彻头彻尾的军人,并不熟悉政治操作。他清楚,同总统唱反调总不是件光荣的事。在奥巴马公布了本·拉登的死讯之后,所有人都只能绞尽脑汁,编出个说得过去的故事来,而这次行动的策划者们,就只能留下来背黑锅了。”

没过几天,早先声明里一些夸大和失实的细节就包不住了,五角大楼又公布了一系列澄清文告:是的,本·拉登被射死时手无寸铁;是的,本·拉登也没拉他老婆做人肉盾牌。大体说来,媒体还是能接受白宫这种解释的——为了抚慰媒体界对暗杀细节的狂热探求,出现些小漏误也都情有可原。

为刺杀本·拉登,海豹突击队不得不杀入重围:这一谎言经久不衰。迄今为止,海豹突击队里作出任何公开声明的,只有两个:马特·比索内特写了本名为《艰难一日:海豹六队击毙本·拉登行动亲历》的实录,是关于这次行动的第一手资料。此书在2012年9月出版。两年之后,罗伯·奥尼尔接受了福克斯新闻的采访。而在这之前,两人都已离开海军。他们都朝本·拉登开了枪。两人的说法在许多细节上都有出入,但基本上都成了白宫版本的佐证:在描述海豹突击队突入重围,杀与被杀都在电光火石间时,更是如此。奥尼尔甚至对福克斯新闻说他和他的队友都以为“自己会死”,“我们演练的次数越多,就越发意识到……这次任务是有去无回的。”

但退休官员告诉我说,在海豹突击队最初的任务报告里,并没有提及交火,甚至没说遇到过任何的反抗。比索内特和奥尼尔之所以将其渲染为危机四伏的戏剧化场面,是内心深处的虚荣在作祟。退休官员说:“本·拉登从头到尾都没反抗,这个事实让海豹突击队很挂不住脸。他们当然要拿出种说法,证明自己如何临危不惧。这些人在酒吧喝酒吹牛时难道会说那天是‘轻松一日’?省省吧。”

退休官员说,交火情节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另一点上:如果说本·拉登是束手就毙的,那他的警卫们是干什么用的?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恐怖分子身边,肯定会有24小时的贴身保镖。“再有,被杀的人里面还必须有个情报员。但这人根本不存在,我们也不能把他凭空变出来。巴基斯坦人已经被拖下了水,这时候也只能跟着我们唱戏。”(突袭过去两天后,路透社登出了三个死者的照片,说是从三军情报局某个官员手上买到的。迟些时候,三军情报局的一个发言人证实了其中两个就是传闻中的情报员和他的兄弟。)

奥巴马向全国宣布拉登死讯


突袭结束第六天,五角大楼记者团看到了一批来自本·拉登住处的录像带。政府官员告诉他们,海豹突击队带回了大量的录像,这些只是一部分。他们的战利品还包括15台电脑。其中一卷带子里有个片段:面无血色的本·拉登裹在一条毯子里,孤零零地盯着电视——屏幕上正是他自己。一位不知名的官员告诉记者,这次突袭掘开了一个“无价之宝……一个前所未有、极尽丰富的恐怖组织领导层资料库”,为破解“基地”组织的行动提供了至关紧要的线索。这位官员说这些资料表明本·拉登“一直都活跃在‘基地’高层,就‘组织’的战略、战术以及实际运作发号施令……他可不是傀儡”,在阿伯塔巴德那个指挥控制中心里(他们就是这么描述的),“他继续经营‘基地’、策划阴谋,甚至连一些战术上的细节都亲自过问。”这个官员说:“可以看到,他是个多么活跃的演员,而近期展开的那场突袭是如何关乎大局。”他补充说,这些资料实在太过珍贵,所以政府正动手组建一个跨部门的专案破解组。“他可不是那类单单只会部署行动计划的恐怖分子。这个大人物向‘基地’输出的是运作理念,‘基地’的其他成员们都要听从他的特别指令。”

但这些都是无中生有:根本没那么多能让本·拉登施展拳脚的恐怖活动。据这位退了休的情报官员说,中情局的内部文件显示,自2006年本·拉登转移到阿伯塔巴德以后,只有数得过来的几起恐怖袭击可以追究到本·拉登的那些“基地”余党头上。“一开始,他们告诉我们,”退休官员说,“海豹突击队从阿伯塔巴德带回的资料装了好几个垃圾袋,情报人员们研究这些东西,每天都能挖到料。过了段时间,他们又说,情报人员汇总了所有的材料,要把它们翻译出来。但都是空雷而已。他们的每一次声明到头来全是假话。这是个皮尔丹人式的大骗局。”(观察者网注:1912年,英国皮尔丹地区发现了一个类人猿头骨——科学家认为这正是人类和猿类之间进化缺失的环节。直到1953年,科学家才发现这个头骨是拼凑出来的:头骨属于一位中世纪死者,颚骨来自猩猩,牙齿则是黑猩猩的。这颗“皮尔丹人”类人猿头骨,不过是个赝品。)退休官员说,巴基斯坦人把大部分来自阿伯塔巴德的资料都移交给了美国,他们过后还把那幢宅子夷为平地。本·拉登的妻儿们在三军情报局手里,美国人无法接近他们。

“做什么要编出个‘宝藏’来?”退休官员说,“因为白宫必须制造出本·拉登还手握大权的假象。要不然,干嘛杀他?所以才发明这个故事,说有个情报网络在本·拉登和‘基地’间来来去去传递信息和指令。这都是要强调本·拉登大势未去而已。”

2011年7月,《华盛顿邮报》上刊出篇文章,看来似乎就是对某部分“宝藏”的总结。其内容之自相矛盾,更让人叹为观止。文章称,6周的解密工作已促成了400多份情报报告;文中指出要小心“基地”的阴谋,但并没说清那具体是什么;文章还提及已经逮捕了一些“以间接或直接方式出现在本·拉登往还邮件里”的嫌疑人。《华盛顿邮报》并未鉴定这些嫌疑人的身份,也没想到要同当局口径一致:政府早已声明,阿伯塔巴德的那幢宅子是没有网络的。文章说对“宝藏”的解密收获了几百份的情报报告,但又引用了一些官员的说法:这些情报报告的主要价值并不在其实用性,而在于它们可以让“分析专家们对‘基地’组织有更为透彻的了解”。

2012年5月,西点军校一个私人研究团队——恐怖主义活动打击中心发布了一份175页的本·拉登资料翻译件。翻译活动是在一份联邦政府合同下展开的。记者们发现,在这些翻译件里,根本不存在之前的种种宣传。帕特里克·考克伯恩写道,在美国政府的最初声明里,本·拉登是“盘踞在阴谋网络中心点的蜘蛛”,而翻译件却显示:本·拉登害着妄想症,“同外界的接触有限”。

退休官员认为西点军校文件的真实性颇可怀疑:“这些文件与中情局反恐中心之间并无联系,也没有经过情报机构的分析。中情局有没有:1)宣布自己有个重大发现;2)公布文件来源;3)描述解密文件的方法;4)公布解密过程时间线;5)说明是谁出面公布的,这些解密工作又在哪里进行;6)在信息生效之前就公布了敏感的结果?”没有专业情报人员会认同这一童话故事的。

到2011年6月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以及巴基斯坦境内的各家媒体都报道说阿米尔·阿齐兹已被巴基斯坦当局拘留审查。报道称阿齐兹是美国中情局的线人,一直在监视本·拉登住所与外界的联系。阿齐兹后来被释,但退休官员说,美国情报机构无法查出是谁把阿齐兹捅出去的,这本来是高度机密的情报。华盛顿方面认为他们“不能冒险,让人知道阿齐兹还有份参与了本·拉登DNA的获取”。他们选中了48岁的巴基斯坦医生沙基勒·阿弗里迪做替罪羊,他也算是中情局的兼职工作人员。阿弗里迪在五月底被巴基斯坦政府抓了起来,指控他勾结中情局。“我们让巴基斯坦人去查阿弗里迪,”退休官员说,“而真相必须被遮得滴水不漏。”很快就有报道说,中情局曾通过阿弗里迪的协助,在阿伯塔巴德当地打着预防接种项目的招牌,试图拿到本·拉登的DNA——这个计划并未成功。阿弗里迪并不受当地卫生机构的管辖,有人向他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乙肝疫苗。而此地宣传这一预防接种项目的海报则满坑满谷都是。之后,因为同某个极端分子过从甚密,阿弗里迪被控叛国,要在牢里呆上33年。对中情局项目的这则曝光在巴基斯坦激起了普遍的民愤,并导致了其它一些国际预防接种项目的流产(如今它们也被视作美国间谍活动的幌子)。

退休官员说,阿弗里迪早在这一计划前就被中情局招募了。他参与的是中情局另一个独立的情报工作:在阿伯塔巴德及其周边地区搜集恐怖嫌疑分子的资料。“他们计划以接种疫苗为手段,拿到村庄里恐怖嫌疑分子的DNA。”阿弗里迪并没有试图去取得本·拉登及囚所内其他人员的DNA,那则报道只是一个仓促拼凑而成、颇不高明的“中情局谎言”,试图保护阿齐兹,掩盖真相。“现在好了,”退休官员说,“一个了不起的人道主义工程,本来可以为当地农民做点有意义的事,现在沦为一个骗局,讽刺得很。”对阿弗里迪的判决后来被推翻,但因为谋杀罪,他仍留在监狱。


奥巴马在向公众披露这次突袭时说,在杀死本·拉登后,海豹突击队还“守着他的尸体”。这一声明引来了麻烦。在原先的计划里,本·拉登的死讯要在暗杀后一周多时间里才会公布,而其死因是无人机轰炸,地点在巴基斯坦-阿富汗的边境山脉,并且是在DNA测试之后,才能确认本尊。但在奥巴马宣称本·拉登死于海豹突击队之手以后,所有人都想看一看那具尸体。记者们被告知,本·拉登的尸体先是跟海豹突击队一起飞到阿富汗贾拉拉巴德一个美国军用机场,然后就直接上了在北阿拉伯海进行日常巡游的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所以,在死后没几个钟头,本·拉登就被葬到了海里。在5月2日约翰·布伦南那场记者会上,记者们也只是对葬礼起了疑。他们的问题简短、精准,几乎没得到回答。“他死后被葬在海里的决定是什么时候做的?”“葬礼是同暗杀计划一道制定的?”“为什么你们觉得这么处理是个好办法?”“约翰,你们在这件事上咨询过穆斯林专家吗?”“有葬礼的录像吗?”在问到最后一个问题时,奥巴马的新闻发言人杰伊·卡尼前来救场:“让其他人来出下风头吧。”

“我们觉得,要给他一场正统的伊斯兰葬礼,”布伦南说,“最好的方式就是花上这些周折,把他葬到海里。”他说他们咨询了“相关的专家”,而且美国军队绝对有能力“遵照伊斯兰律法”来举办这一葬礼。布伦南未提及在穆斯林律法下,葬礼进行时必须有一名伊玛目(观察者网注:此处指清真寺的祭司)在场,也没有任何信息显示卡尔·文森号上正巧就有一位。

《名利场》(观察者网注:美国一份杂志,内容涉及政治、文化、时尚)上登了一篇重构暗杀本·拉登行动的文章,里面说在到达贾拉拉巴德后,本·拉登的尸体被清洗了一遍,还被拍了照片——作者马克·鲍登曾采访过许多政府高官。他写道,穆斯林葬礼必备的其它程序都在航母上进行:“本·拉登的尸体又被清洗了一遍,然后被裹进一幅白色尸布。一个随军摄影师在日光下拍摄了整个葬礼。时间是5月2日,周一早上。”鲍登这样描述拍下的照片:

一张显示出尸体被包在一卷沉重的裹尸布里;在接下去的一张里,它斜躺在一条滑道上,脚露在船外;再后面的一张,尸体碰到了水面;之后,可以看到尸体刚刚沉入海面,水波正往外扩散。最后一张照片里就只能看见浑圆的涟漪了。奥萨马·本·拉登的皮囊得到了安息。

鲍登措辞谨慎,文中并未提及他是否亲眼看到了这些他描述的照片。他在不久前告诉我,他并没见到照片:“我常常会对自己无法亲自证实某些东西而引以为憾,但接受我采访的人是我所信任的,他说他看到了照片,还做了详细的描述。”鲍登的文章使原本就饱受质疑的所谓海上葬礼越发显得蹊跷。葬礼已经引发了一大波对《情报自由法》的诉求(观察者网注:新闻界为反对政府对新闻的“选择性”发布,常会采取这一途径),但大部分都未得到回应。有人想追踪照片的下落,五角大楼回复说他们检查了所有的影像资料,并未显示葬礼上拍下了任何照片。其它涉及葬礼的要求同样遇挫。——原因要待五角大楼的一项调查后才显豁:有传言说电影《猎杀本·拉登》的制作人得到奥巴马政府的允许,接触到了那些机密文件。五角大楼于2013年6月在网上公布了相应的调查报告,当中指出,麦克雷文将军已下令从军队的所有电脑里删去同此次行动相关的所有文件,并将备份转移到了中情局。得益于中情局的“豁免权”,这些资料幸免于《情报自由法》的束缚。

麦克雷文此举意味着外人将无法得到卡尔·文森号的非机密航海日志。海军日志神圣不可侵犯,既有记录空中活动,甲板、工程部、医疗室状况的,也有记录作战指挥控制信息的。它们顺次记下了船上日复一日的事件,如果卡尔·文森号上果真有过一场葬礼,那么日志里肯定会有记录。

卡尔·文森号上的海员们绝口不言葬礼。这艘航母在2011年6月结束了为期6个月的部署,当船在加利福尼亚州科罗纳多基地停驻时,卡尔·文森号突击队指挥官、海军少将塞缪尔·佩雷兹告诉记者,全体船员都收到了指令,不能谈论葬礼。卡尔·文森号船长、海军上校布鲁斯·林德赛对记者说,他无可奉告。卡尔·文森号船员卡梅伦·肖特告诉伊利诺斯州丹维尔市《商业新闻报》,船员们未被告知任何有关葬礼的事情,“他所知道的就是新闻上报道的那些。”这家报纸写道。

五角大楼倒的确给了美联社一堆邮件。当中有封海军少将查尔斯·高埃特的报告,他说仪式遵循了“伊斯兰葬礼的传统步骤”,而船上的水手都被禁止观礼。但他并未提及是谁清洗和包裹了尸体,也没说是哪位阿拉伯人主持了葬礼。

突袭发生后不久,两位特战司令部的资深顾问就告诉我(他们掌握着所有的情报),卡尔·文森号上并未有过葬礼。其中一位对我说,本·拉登的遗体是在运回阿富汗后才被拍下照片并完成鉴定的。他补充道:“中情局到那时才拿到了尸体,然后再放出了卡尔·文森号这个烟幕。”另一位同样认为“并不存在海上葬礼”。他补充说:“猎杀本·拉登是幕政治剧,本意在增加奥巴马的军事威望……海豹突击队本该预见到这种喧哗。这对政客来说简直难以抗拒。本·拉登变作了一份流动资产。”今年早些时候,我又向他提及海上葬礼,他笑道:“怎么,他还没沉下去?”

退休官员说,还有个棘手的状况:一些海豹突击队员对同事和其他人吹牛,说他们用步枪把本·拉登射得粉碎。遗体的剩下部分,包括脑袋在内(头上只有几个子弹窟窿),都被丢进一个运尸袋。而在直升机飞回贾拉拉巴德途中,部分肢体又被扔在了兴都库什山区——反正海豹突击队是这么说的。退休官员说,那时他们还没想到,几小时后奥巴马就把这次行动公之于众了:“如果总统按原计划行事,就没必要编个葬礼故事了。但原来的说辞告吹了,本·拉登之死又被公布出来,白宫就面临着‘尸体去哪了’的严峻问题。全世界都知道美军在阿伯塔巴德杀死了本·拉登。恐慌之城。接下去怎么办?我们需要一具‘合用的尸体’,因为我们要通过DNA分析来证实本·拉登的身份。想来应该是海军军官想到‘海葬’这个主意的。高明,这下不用尸体了。一场遵循伊斯兰教法的肃穆葬礼。对外公布了葬礼的所有细节,可当记者依据《情报自由法》要求证据时,政府又用‘国家安全’这个借口挡了开去。这可是补救所有拙劣谎言的法宝——即便口说无凭,也能解到燃眉之急。最初根本就没有把尸体运去海上的打算,也不存在什么本·拉登的海上葬礼。”退休官员说要是海豹突击队员一开始的说法可信,那也剩不下多少能抛到海里的尸块了。

外国网友恶搞:本·拉登的海葬


奥巴马政府的所有谎言、虚假声明和背叛行为无可避免会遭受反弹。“反恐合作中断了四年,”退休官员说,“巴基斯坦政府在过了这么长时间后才同我们重建军事反恐合作——与此同时,恐怖活动在四处兴起……他们认为奥巴马卖了他们。现在他们肯回心转意,不过因为‘伊斯兰国’开始侵入他们的领地,这个威胁无疑更大;何况本·拉登事件已经过去够久,杜拉尼将军这些人也不会再提起话头了。”帕夏将军和卡亚尼将军都已退休,有报道说他们正因在职期间的腐败行为接受调查。

去年12月,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延宕许久的中情局酷刑报告。报告中反复出现中情局官员撒谎的事例,并指出中情局对本·拉登的情报员充其量只了解个大概。再有,中情局实际使用水刑及其它酷刑的时间,要比其声称的时间来得晚。报告发布后,中情局的残忍,水刑及其它令人发指的酷刑:直肠喂食、冰浴、心理战(威胁将强奸或谋杀受审者的家人),都上了世界各个媒体的头条。尽管这份报告使中情局臭名昭著,它仍是实际意义上的赢家。报告的重大发现——即酷刑的使用并未换得情报——已被公众辩论了十多年。另一条重大发现——实际的酷刑比上报给国会的更不人道——则显得荒唐可笑,要知道,这个秘密早就被中情局的前审讯官和退休官员一再地曝了光。情报委员会的报告将那些明显违反国际法的刑罚描述为对规则的违反,或者是“不适当的行为”,在某些时候又称其为“管理失误”。报告并未讨论上述行为是否构成了战争罪,也未指出中情局的这些审讯官或者他们的上司应就这些犯罪活动接受调查。这份报告并未对中情局造成什么严重影响。

退休官员告诉我,在面对国会的严厉问责时,中情局的头头们已经修炼成了专家:“他们会编一些可怕但还没到十恶不赦程度的东西出来。给国会一些听起来恐怖的事例。‘天哪,我们居然把食物灌进囚犯的屁股里!’而那些谋杀,那些战争罪行,以及秘密监狱(比如现在仍在迭戈加西亚岛上的那些),委员会是不会被告知的。中情局的目标就是能拖多久是多久,他们也是这么做的。”

参议院情报委员会499页报告的主题就是:中情局有系统地就酷刑的功效问题撒谎(而酷刑旨在得到情报,使美国免于将有的恐怖袭击的威胁)。比如说对所谓“基地”组织关键情报员阿布·艾哈迈德·科威特的追踪,以及通过他,中情局才在2011年上半年发现了本·拉登在阿伯塔巴德的藏身处。——这些都是谎言。在《猎杀本·拉登》播出后,中情局凭借着智慧、耐力和技巧找出科威特一事也成为了传奇。

在追踪科威特事件上,参议院报告一再对中情局情报的质量与可靠性表示怀疑。2005年中情局就追踪本·拉登问题在一份内部报告里提到,“被拘留者并未给出实用的情报,我们也必须考虑到以下可能性,即他们虚构出某些人物,意在误导我们,或者撇清自己的责任”。一年后的一份中情局电报上说:“我们迄今未能从任何被拘留者口中挖出有关本·拉登下落的有效情报。”参议院报告强调指出中情局的许多官员,包括帕内塔在内,对国会及外界宣称对本·拉登的情报员们使用“加强型审讯方式”(观察者网注:指酷刑)会更为有效,实际上都是夸大其词。

今日的奥巴马已不是2011年春天面临改选的那个奥巴马了。他在伊朗核协议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以及不顾保守的共和党人反对、决意在国会推动这一协议的达成,都说明了这点。即便如此,美国政治中高层只手遮天的现象仍是惯例,伴同这一现象的还有秘密监狱、无人机攻击、特种部队夜袭、越级行动,再有就是:违令者,出局。

(原文载《伦敦书评》,观察者网刘旭爽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刘旭爽
本·拉登 奥巴马 基地组织 巴基斯坦 中情局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他在以色列监狱中死亡,联合国官员:极度震惊

俄方通缉泽连斯基等乌军政要员,乌方回应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