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青青:安倍遇刺阴霾下的日本社会,风会往哪个方向吹

来源:观察者网

2022-07-10 08:32

沙青青

沙青青作者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四川师范大学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沙青青】

2022年7月10日,日本第26回参议院选举正在进行投开票。只是,原本以为这会是又一届波澜不惊的选举,但在前首相安倍晋三意外遇刺身亡的阴霾下,选举本身以及选后事态变得诡谲起来。

现在,人们知道起风了,但不知风会往哪个方向吹。

7月9日,运送安倍遗体的灵车抵达其东京的住宅。图自美联社

唯一的悬念:支持修宪势力能否过2/3

日本参议院的前身即战前的所谓“贵族院”。1946年,随着美国推动的“政治改革”,日本的“两院制体系”得意保留,“贵族院”则被改造了如今的“参议院”。较之众议员每届4年的任期,参议员任期更长,每届达6年之久。与随时可解散的众议院不同,参议院每届任内不进行改选,每三年改选一半议席。

战后日本历任总理皆来自众议院,而国会的议事规则也以众议院优先为原则。例如众议院通过的法案若在参议院被否决,那么众议院可以再次对该案进行表决,若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出席议员赞成,法案便可直接通过。

目前日本参众两院的议席总数

今年的日本参议院选举,各大政党545名候选人将角逐125个参议院席位,其中74个席位是选区代表、50个为比例代表;此外今年还有一个补选议席,总计125个。候选人数量为27年多来最多的一次,其中女性候选人181人,约占33%,亦为历年来最高。

众所周知,目前日本国内政治日趋右倾,自民党一党独大、在野党尤其是中左翼势力式微的基本格局在中短期内难有改变。此次日本参议院选举最值得观察的点其实是自民党以及支持修宪政党势力的议席,能否超过三分之二。根据目前日本宪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若要实施修宪,需要国会众参两院各三分之二以上议员提出动议,并经全民公投半数以上同意方可通过。

在2019年参议院选举中,尽管时任首相的安倍晋三当时取得所谓“国政选举六连胜”,但未能维持参议院三分之二的优势,使得当年的“修宪”企图受到牵制。根据共同社在2022年6月18日对此次参议院候选人的调查,50.1%的候选人表示“倾向赞成修宪”、“反对修宪”者为46.6%。而此前几年,日本社会的修宪意愿的调查数据显示,反对意见一般略超50%。

对于执政的自民党-公明党政权来说,若能在此次选举中赢得56个议席,便能继续在参议院维持过半优势。尽管根据日本共同社6月底调查显示,自民党在比例选举中的支持率不足30%,但在野党也并未因此获益。

有鉴于近年来参议院选举的投票率有越来越低的趋势——2016年投票率为54.70%,2019年仅为48.80%,创下新低,基层动员力更强的自民党仍将维持绝对优势。另据7月6日共同社最新发布的“舆论调查”显示,自公两党有望在此参议院选举中赢得超过60个席位。

而在野党这边,由于去年众议院选举中立宪民主党、日本共产党以及令和新选组等左翼势力的“野党共斗”效果不彰。此次参议院选举,各党派又陷入各自为战、彼此竞争的状态。而立宪民主党的选情则不容乐观,议席有可能会少于改选前的23席,甚至有可能会低于20席。日共则力保现有的6个改选席位,令和新选组预计能获得3个席位。

与之相对,虽同为在野党,但政治立场比自民党更激情的右翼政党维新会则可能挟去年众议院选举的“跃进势头”,有望在参议院同样获得议席增长,并对立宪民主党形成夹击。

在修宪议题或所谓“国防议题”上,维新会与自民党主流持一致立场,积极主张修宪并给予自卫队宪法地位,甚至主张所谓“对敌基地的主动攻击权”。若维新会大幅增长,那么自民党以及支持修宪政党势力的议席就有望再次突破三分之二。

日本各主流媒体对于参议院选举结果的预测

尽管“修宪”与否是决定国家走向的重大抉择,但对绝大部分日本普通选民来说,可能更关心眼下飞涨的物价和经济民生。稍早前,针对日文推特的分析显示,热搜第一名的话题是“消费税”,第二名是“涨价、涨薪”,第三位则是宏观意义上的“经济”,有关“新冠疫情”的内容在参议院选举的相关推特热搜中仅排第四位。相较之下,在2021年的众议院选举中“新冠疫情”则是排名第一的。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的选前调查,受访选民最关心的议题依次为:景气恢复;年金、医疗、照护;安全保障及外交等。

《日本经济新闻》的选前调查

在选前多场公开辩论、政见发表会上,围绕日元极速贬值、物价飞涨以及电力短缺等一系列话题时,在野党曾努力展现出一些难得的战斗力,立宪民主党党首泉健太就把这一轮通货膨胀称为“岸田通胀”。而岸田文雄则一如他的很多西方同僚一样,将责任一股脑儿全部推给“俄乌战争”。

搅乱一潭死水

外界对于周日参议院选举的投开票结果预测都认为,自民党将继续维持较为稳定的执政状态,而就在野势力来说,本来也不对参议院席次增长抱有过高预期。本次选举唯一的悬念,就是上文提到的支持修宪的势力能否突破2/3这一门槛。

然而,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身亡事件,突然将这潭死水搅浑了,其产生的涟漪甚至可能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影响日本的政治和社会。

本世纪以来,日本政治生活都比较平稳,鲜有类似暴力事件发生,选举议程也相对波澜不惊。除了2009年出现政权交替、民主党主导的联合政权上台之外,日本政坛几乎没有发生令人震惊的事情。

但安倍遇刺这一突发性事件,可能映射出来的是日本国内社会民意极化的现象。虽然日本社会表面看似平静,但它的部分民意结构、社会情绪确实在起变化,极化趋势无论左右都有所体现。

根据日本警方透露信息来看,凶手山上徹也曾在海上自卫队服役三年,在其供述的动机中拼凑出与某宗教团体相关的事迹;海自服役的经历可能让他能熟练地改造操作武器,至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联系,目前暂不得知。当然,由于凶手的这一背景,日本防卫省紧急发表声明,称正在做内部相关调查。

基于上述公开信息以及过往的事例来看,山上徹也对安倍的行刺到底是一种基于意识形态的带有政治目的行动,还是纯粹的个人恩怨,或者其本人精神状态存在问题,此类可能性暂时都无法排除。

日本历史上确实有政治暗杀传统,但主要集中发生在战前,战后还是比较少见的。稍稍回顾一下,最近的一起针对政治人物的刺杀事件是2007年山口组的黑道人士暗杀长崎市长伊藤一长,当时也是使用枪支致人死亡。2007年的暗杀事件在日本引发很大震动,而且很巧合的是当时的首相正是安倍晋三,这是在其第一次首相任内。当时,安倍还公开表态要惩办凶手、追寻真相。

再要往前推,其实就是安倍晋三的外祖父岸信介遇刺事件,虽然被凶手捅了一刀,但躲过一劫。事后发现,行刺凶手是比岸信介更极端的右翼民粹分子。当时日本社会正处于安保斗争风起云涌之时,而岸信介又是安保斗争的矛头所在,其本人在国内也不招人待见,于是政权就到此终结,接替上台的便是池田勇人政权。

此外,差不多时候,还发生了针对社会党党首浅沼稻次郎的行刺事件。但这些政治暗哨事件都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间上距离现在也比较远了。

不过值得提一点的有意思的巧合是,在国内大众熟悉的日本知名政治事件“二二六政变”之前,曾发生过另一起重大事件,即“5·15事件”,当时日本国内的一帮法西斯青年军官行刺首相兼外务大臣犬养毅。而巧合的是,今年正是“5·15事件”90周年,事变主谋也是出身海军青年军官;联想到眼下这起突发事件,似乎有些“历史的押韵”的味道在里面了。

大阪朝日新闻报道“5·15事件”

再者,从安倍遇刺现场来看,可能国内民众会比较吃惊,作为前国家领导人、现日本最大政治派阀领袖,其日常安保力度显然有些不足。事实上,这在日本是常态。去过日本旅游的人可能会在日本街头碰到某些政客的活动,只要目睹过现场,就对出现今天这样的暗杀暴力行动就不觉得奇怪。用我们的话来说,安保漏洞实在太多,几乎是一种不设防的状态。尤其跟美国这类国家相比,比如奥巴马卸任后,作为前总统仍享受VIP级别的安保待遇;相较之下,日本首相退任后,就是一个普通的国会议员,鲜有特殊的安保措施。

这也说明这次刺杀事件中比较诡异的一点,根据目前公布的消息,安倍前往奈良辅选的行程其实是前一天、也就是7日刚刚公布的,相当于是临时增加的行程。换句话说,凶手对刺杀安倍的准备时间并不长,甚至说可能并不是一个处心积虑、长期准备伺机而动的计划。

在日本选举季,一些前首相或前高官站在街头路边孤零零演讲的场景是很常见的,日本民众也见怪不怪。比如前首相菅直人,一个人站在车站前演讲,最多有一个助手站在旁边,路人走过甚至都不会理睬。再比如刚退任的前首相菅义伟,不久前在关西地区辅选,场面也没有浩浩荡荡的安保人员。在日本国内,像这类政治选举的辅选活动,属于非国家事务行为,因此一般情况下不会清场。除非是作为首相出来,才可能有这类待遇,如果只是一般政党领导人,参加辅选活动是没有这种待遇的。

而且,正因为是选举季,在这些场合,政治人物更希望展现出一副亲民姿态,跟选民近距离亲切握手、鞠躬感谢等行为就非常普遍。这其实也反映出日本政治文化的一个特点。

当然,这些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外界看来如此粗糙的暗杀行动居然能成功,甚至凶手距离安倍本人咫尺之远。

会不会推高投票率?

如果我们观察最近二十年的日本社会,有一个明显的感受是日本民众长期对政治较为冷淡,割裂感很强;若跟近邻韩国相比,这一差异就更明显了。

从近几届参议院选举情况来看,整体投票率不断下降,上一次选举也就是2019年的时候,投票率已跌破50%,这是非常低的参与率。换句话说,普通日本人对政治不敏感也不关心。

安倍遇刺正好发生在参议院选举前两天,事发后,日本总务省很快便做出响应,无计划推迟周日的投开票,保持原来的状态举行选举。

这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会让选前的社会气氛发生微妙转变。有一种预期是,有可能推高参议院选举的投票率,因为它可能会刺激部分日本国民对国政的关心热情,甚至让此次选票带有某种应援票的意味。这是第一点可能的变化。

更何况,某些自民党人士毫不意外地对此加以利用。例如,参议院议员候选人佐藤启9日上午在自己推特写道:“昨晚我亲自到医院向夫人(安倍昭惠)致上最深的慰问,克服所有悲伤继续前进,我一定会赢得这场选举,请赐给我一臂之力。” 为自己催票的意味浓厚。

截图来自佐藤启推特

第二,事发后在野势力纷纷表态,从主要的反对党立宪民主党,到令和新选组、日本维新会等等,都一致谴责暴力、谴责凶手,大意是虽然政见不同,但对于这种暴力行为必须予以谴责。

其实,在野党也很担心这一事件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边际效应。仅就选举层面来看,本来今年的选举态势就不容乐观,在野势力不大有翻盘的可能性,可以说输得很稳;但即便如此,如果此事再引发民众对自民党的同情票,情况就更不妙了,这是在野党不乐见到的,所以目前态度都比较低调,希望事情能降温。也就是说,客观上自民党的选情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受益。

当然,更不能忽视的是,日本社会的反应,尤其是社交平台上,保守派、甚至极右翼势力开始发声了,还有针对凶手海自背景的诸多揣测等等。假如这个事件为右翼团体利用,成为压制中左翼言论、为其自身政治目的正名,或是从舆论上刻意炒作,引导日本民众往他们期待的方向理解,恐怕就是不太乐观的发展趋势了。所以,已有不少日本政论人士或相对中立的政治人物,表示出了这种担心,呼吁媒体和民众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不要轻易下判断。

而且,可以预见,此后日本官方或媒体也会不断释出新消息,特别是关于凶手的人生经历、家庭背景、是否与某些特定团体或机构有交集,这些消息还引发新一轮的发酵。

谁来填补权力真空?

安倍晋三在自民党内扮演的角色和江湖地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谢幕不下台。安倍第二任期内摘得日本战后在位时间最长的首相这一“殊荣”后,虽然不久便从首相大位上下来了,但他并没有从日本政坛消失,相反异常活跃。外界早有猜测,甚至不排除他内心仍有第三次上台的念想;毕竟与当下世界主要国家领导人相比,他年龄不算很大,不到70岁,客观上也具备“再战”的条件。

如稍稍回顾安倍下台近一年内的表现,不仅对自民党内事务积极表态,也会活跃在海外的一些社会活动中、对区域问题大放厥词。此外,他还毫不避讳地对现任岸田政权的一些施政问题,发表尖锐议论。比如,当前日元贬值加通胀之下,经济政策是否还要继续量化宽松;不久前还“点评”了明年即将退休的日银总裁黑田东彦,大意是在选下一任日银总裁时一定要选一个靠谱一点的,言下之意也就是对黑田不满。可见,安倍虽然身不在大位,但仍在自民党内有较大发言权。

这与安倍在自民党内的另一个身份有关,即自民党内最大派系细田派(清和政策研究会)会长。2021年11月11日,安倍卸任首相后不久,就宣布作为该派系领袖回归,参与政局和政策。显然,安倍的目标是维持自身的政治影响力。

作为党内最大派系领袖,事实上他也有能力变相地控制国会的某些议程和权力的风向,以此来牵制现任首相岸田文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佐证前面的一个猜测,即安倍仍觊觎首相大位。

可以说,现在自民党内右翼保守势力的共主是安倍,而不是现任首相岸田文雄。那么问题来了,安倍死了之后谁来当这个共主,无疑会引发自民党内部的权力纷争,或是各大派阀的分配割据。而权力结构一旦进入重新调整期,又会打乱此前自民党党内已经形成的一些共识——目前党内主要是两位大佬,安倍和岸田,但未来这个共识会打乱,至于新一轮谁会起来谁又会下去,结果或好或坏,现在仍很难说。

当然,客观上,这对岸田的长期执政及其在自民党内的地位是有利的。实际上,早在去年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就能看到形势的微妙。当时安倍虽然退居幕后,但为了牵制岸田文雄,他派出了自己的嫡系高市早苗(现任自民党政调会会长),同时打压另一位竞争者河野太郎;他当时甚至为此亲自打电话施压或拜访,这足以见得背后的政治操弄和安倍的手腕。

但是,突如其来的刺杀事件,安倍的突然离世——尚未来得及做任何政治安排、也没有培养起明确的政治接班人,无疑是在自民党内留下一个权力真空。这个真空如何填补、如何被消化,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值得关注的事件。

岸田文雄在个人社交账号中发布与安倍晋三年轻时的合影表示悼念

除了自民党内部的不确定性之外,安倍这些年也身陷日本国内几个重大争议性案件或风波之中,如森友学园、加计学园、赏樱会等贪腐罪案,而这些案件到现在为止其实也没有完全了结,有些事件仍在被追究,媒体也不断有新料抖出来,期间甚至还有因涉及安倍贪腐案件的公务员莫名其妙自杀等等。这一系列事件,到目前没有确切结论。

从这个角度来说,安倍身上背着很多劣迹和包袱,还有一些需要被追究的责任,但随着他的离世,这些事情就很有可能被一笔勾销,或是成了一笔烂账。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安倍遇刺身亡一事,如果其发酵方向如外界所担心的那样,被右翼势力利用以达到他们的某些政治企图,有可能会进一步催生自民党以及相关政党加速“向右转”。

不过,就日本整个朝野板块来看,不会有太大变化。因为当前在野势力、尤其是中左翼势力,本身就缺乏向心力,既没有横向之间的联合,也没有纵向之间的传承,直接导致中左翼势力在日本政坛的式微。比如,日本社民党,如果这次参议院选举中不能保住三个席次,连政党存续都岌岌可危。

但这种状态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国会重要议题会被右翼政党所裹挟。在本次参议院选举中,中左翼政党能够发起政治攻击的点无非是物价和通胀问题,但在一些涉及安全保障的国防问题上、甚至包括修改宪法议题,他们的辩论底气十分低下。比如在是否需要上调日本防卫预算的问题上,中左翼政党只能提出不是不能讨论,但现在要提到2%,幅度太大了;可见,他们的立场已经很软弱了。

相较之下,反倒是那些被我们称之为日本政坛“小右”的政党会不会趁此进一步崛起,像前面提到的日本维新会,就是一个比自民党还要保守的右翼政党,安倍事件会不会对他们造成影响,很值得观察。

这样的猜测并非无迹可循,在去年的众议院选举中,日本维新会的席位增长是最大的,并因此一跃成为第三大在野党。事实上,这次安倍前往奈良辅选,也就是近畿、关西一带,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自民党对日本维新会势力的担忧,虽然政治立场都是右,但也担心自己的一些核心选民被分走。这一势头在关西、近畿地区特别明显,像大阪、奈良、京都一带,日本维新会的势力发展非常迅速。由此再反过来看安倍遇刺,背后值得挖掘的东西就更多了。

2021年,日本举行第49届众议院选举,日本维新会共获得41个席位,几乎是改选前(11席)的4倍,跃居众议院第三大党。

社会上的风,往哪个方向吹?

目前安倍遇刺案件还在调查中,因为发生在奈良,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信息是奈良警方发布的,但从事情重要性来讲,主导权恐怕并不在奈良警方手中,比如是否会上升到警察厅这一层面,警视厅是否会派人参与等。

这里有一个细节可以稍微科普一下,日本针对这类极端犯罪事件或是国内恐怖主义事件,真正的管制主体应该是日本公安警察;如果大家看过名侦探柯南的话,就是安室透所在的组织。其实,公安警察这个体系在日本国内也是非常尴尬的存在,二战前有一个组织叫“特高科”,即特别高等警察,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镇压各种各样的社会异己分子,这一组织到二战结束后被解散了,但它的部分功能被日本公安警察所继承下来了。所以,日本公安警察某种程度上也在发挥类似的功能,但从这个事件中也能发现其本身漏洞不少。

从这一点上衍伸开来,或许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撼动或是促使社会反思相关政府组织的权力架构。有两种可能的趋向,一是原先的这些政治保卫组织重新洗牌,涉及权力架构调整;二是加大日本国内的社会管制,比如对于他们所认为的极端群体加强监视等等,比如酝酿出台一些涉及社会管制的新法案,其实这在安倍执政时期已经预演过一次,就是所谓的“共谋法”,那未来再次推出类似的或者加强版“共谋法”也不是不可能的。

当然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案子本身,也就是凶手到底是什么背景、究竟是什么性质的一次刺杀,如果只是一次“里根式”暗杀,那么事情相对单纯一些,可能主要是整个安保体制会出现变动,但如果凶手的个人经历跟某些政治团体有瓜葛,那么可能会让事情变得复杂,甚至被不断放大走向更为极端激进的方向,这是最令人担忧之处。

总体而言,放到当下世界范围内,这类事件可以被视为政治极化的产物。放眼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政治趋势、社会民意,极端化似乎已经成为主要趋势,其实日本也不例外。从政客到民间,互相攻击性的言行举止不断上演,日渐激进。从这一大趋势来看,安倍遇刺身亡对日本社会来说,恐怕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朱敏洁
日本 参议院选举 安倍晋三 遇刺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

他张嘴就来:不寻求与中国贸易战,但中企作弊…

乌克兰暗示西方“双标”,美欧:你们和以色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