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青青| 日本“核共享”政策的渊源:赖肖尔与“核武力”部署

来源:观察者网

2022-08-31 07:48

沙青青

沙青青作者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四川师范大学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沙青青】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东亚国家日本打破多年先例与默契,试图借此重塑本国防务战略。执政党自民党不仅提出要将国防预算从传统占GDP的1%提升至2%,更是公开提议考虑“核共享”的可能性。

2022年7月16日,日本共同通信社从解密档案中获悉1970年前后美国曾向日本政府暗中施压,要求其在美军核潜艇靠港时放宽辐射监测。在美方的压力之下,美日双方以“密约”方式达成谅解。此外,为避免此事曝光后在日本国会遭到质疑,美日当局也串通口径。

换言之,早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日本所谓“无核三原则”便已是自欺欺人乃至欺骗世界的空洞口号而已。实际上,美军核武力在日本的部署还可以追溯到1960年美日安保条约修订之时。

根据共同社最新披露的资料显示,1970年前后,美国曾向日本政府施压,要求其放宽对核潜艇等核动力船只的辐射检测标准

1960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赫脱(Christian Archibald Herter)在美国国会作证时,拿出了两份文件,这是为了批准日美安保条约而准备的。赫脱阐述了当时驻日美军跟日本方面协商达成的协议的基本条款,其中有一些内容就是涉及核武器或核设备的。

赫脱

其中,第一份文件规定,向日本引进核武器或在日本建造核武器及相关武器的基地,都需要与日本政府事先协商。同时,这份文件还讨论了使用驻扎在日本的美国部队来应对朝鲜半岛相关事态的军事协议的内容。如果朝鲜半岛发生战事,驻日美军应如何出动?如果要在日本引进核武器或运输核武器,美方与日本政府应该达成什么样的协议?

第二份文件则总结了美方认为的日美双方关于这些问题的协商和要求的讨论。当然,这些内容全部是保密的。

关于核武器的协商被明确限制在向日本引进核武器的领域,正如其他一些相关文件所揭示的那样,这是一个引进的概念,而不是运输的概念,也不是我们理解意义上的所谓核武器在日本领土、领空或水域过境的概念。

换句话说,如果美国核武装长期部署在日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应该跟日本方面做什么样的协商?

但外界都很清楚的一点是,日本有所谓的“无核三原则”,同时也是唯一遭受过核武器打击的国家,所以日本民间对核问题非常敏感,即便到今天也是如此。事实上,早在1960年日美新安保条约签订的时候,美国政府就已经在考虑如何在日本引进“核武力”(核动力、核武器)或在日本部署“核武力”的问题了,而不仅仅是所谓的“过境”这一概念。

谈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另一位美国政要,即曾担任美国驻日大使的赖肖尔(Edwin O. Reischauer)。最近我们国内还出版了他的回忆录,中文版书名叫《我的两个祖国》,英文名叫 My life between Japan and America。赖肖尔是非常资深的日本问题和中国问题研究者,跟费正清是同一辈人,是傅高义的前辈。1940年代以后,赖肖尔被美军招募;作为对日问题专家,时值日美交战时期,肯定需要他为美军服务。战争结束后,赖肖尔回到哈佛校园,后来也是哈佛燕京学社和远东研究的奠基者之一。

到了1961年,受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的邀请,出任美国驻日大使。就在他出任驻日大使的时间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就是经历“安保斗争”的日本社会氛围十分紧张对立,当时斗争的激烈程度超出了美国政府的预期,美方没有料想到日本民众对日美新安保协议一事的反感程度竟如此强烈。原本艾森豪威尔计划访日,但由于日本国内斗争过于激烈,最终导致整个访日行程被迫取消。

在此背景下,肯尼迪选择赖肖尔,有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赖肖尔是日本问题专家;第二,在日本有广泛人脉;第三,他的姿态被认为比较柔和,对日态度也比较友好,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知日派”或“亲日派”;第四,赖肖尔的夫人是一名日本人,名叫松方春(Haru Matsukata Reischauer),是日本前首相松方正义的孙女,可以说是日本权贵世家的子嗣。所以,派赖肖尔到日本去当大使,有利于缓和对日关系。赖肖尔上任时肩负着缓和日本民间对美国反感的重任。当然,他在任内的确不辱使命。

赖肖尔与松方春

整个60年代,日本的社会斗争风起云涌,各式各样的造反运动特别多,比如众多学生抗议上街等等。赖肖尔总体上采取了相对克制的方式来处理这类问题。即便他任内遭到日本过激人士的刺杀,受过伤,但态度依然比较温和。在处理某些具体问题时,能发觉赖肖尔的手段是“绵里藏针”,讲得好听一点是城府深,讲难听点就是非常狡猾。

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核武力”部署到日本。1964年11月,美国的一艘核潜艇“海龙号”(Sea Dragon SSN-584)驶入位于日本九州的佐世保港。战前,佐世保港长期以来是日本的重要军港,战后也成为日本自卫队和美军的基地。当时,“海龙号”是史上第一艘驶入日本的核动力潜艇,这一事件在日本国内引发巨大的政治影响。九州的市民、学生都聚集起来前去抗议,甚至还引发全国性的抗议潮。

海龙号

抗议者搭建的观察塔(每日新闻)

不过,面对强烈的社会反弹,赖肖尔主导的美国驻日大使馆认为,对于以当地学生为主的抗争运动,应该采取克制态度。在赖肖尔看来,核潜艇首次进入日本虽然导致了激烈的抗争,但此后美国只要将核潜艇驶入佐世保港的行为常态化,采取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那么当地民众就会慢慢习惯,同时也会意识到核潜艇开进佐世保并不意味着立刻就会发生核战争或者有核威胁;久而久之,日本老百姓也就习惯了。

而且,事实上美方也正是如此操作的。第一次停泊的时间可能是三天,第二次就变成四天,以此类推逐步增加,甚至待上十天半个月;驶入频率也越来越高,刚开始可能核潜艇每三个月停泊一次,之后就变成了两个月一次、一个月一次等等。

这一行动一直延续到1968年,核潜艇已成“常规”。下一步,便是直接把美国“企业号”核动力航母(CVN-65)开进日本。

1968年驶入佐世保的企业号(时事通信社)

虽然当时也引发了不少抗议,但美国驻日大使馆认为,1968年参与抗争的人群基本上都是大学生,只要抗争主体是大学生,便不足为惧;换句话说,没有普通市民广泛参与的社会抗争运动是不足为惧的。事后,也印证了这个判断是正确的。1960年的安保斗争是全社会抗争,从学生、工人、农民、小业主到中产阶级,都有参与其中;但是,到了1970年前后,抗争运动的主体只剩下学生了。市民去哪了?绝大部分市民正在享受成为中产阶级的幸福感。

1964年东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日本经济腾飞已经开始。大家都有好日子过,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为什么还要造反?为什么还要上街?美军来驻扎就驻扎,对普通人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实质上的影响?既然看不到,那也就不关心。普通民众该吃吃该喝喝,不懂事的大学生们闹就闹吧。

上图为去年的一则新闻:美国核潜艇第四百次进驻佐世保港。

这时候,已经不会再有任何人把美军的核动力潜艇、甚至带有核武器及核导弹的潜艇进入日本港口或日本境内,视为需要抗议的事情了,人们习以为常。如果现在去日本横须贺参观,更是如此,甚至可以看到美国“第七舰队”核动力航母在开进开出,而上面可能就携带着核武器。

近年来,日本政坛内所谓与美国“核共享”的呼声变得越来越大,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正如2022年8月8日中国裁军大使李松指出的那样,日本国内近来反复出现寻求与美“核共享”的声音,还在向本次审议大会提交的报告中删除了以往报告提及的“无核三原则”(即“不拥有、不生产、不引进核武器”)。这是否意味着日本的核不扩散政策出现重大调整?日方欠《条约》缔约国和国际社会一个交代。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朱敏洁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

胜利会师!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