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烨评《捍卫者》:捍卫牺牲的力量

来源:观察者网

2017-10-06 10:39

沙烨

沙烨作者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风险投资人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沙烨】

一个人的记忆是个体对其生活片段的选择性重构,并形成自身认可的叙事。而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则是这个民族对其历史事件的选择性侧重,并形成这个民族的集体叙事。什么对一个民族更为宝贵?是历史上的哪些时刻,光荣,还是苦难,胜利,还是牺牲?

一部《捍卫者》,描述了中华民族近代史里最沉重篇章中的一段。看后令人悲痛难忍,激愤难平。淞沪会战,国民革命军营长姚子青带领六百壮士,誓死保卫宝山城。面临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日军,他们有的只是智谋,勇气,还有鲜血和生命。围城七天,日寇不断疯狂进攻。日军船坚炮利,无休止地狂轰滥炸。烈士们拼死抗敌,一一以身殉国。宝山城破后,仅剩的二十四壮士,在巷战中全部壮烈牺牲。

《捍卫者》排片和票房皆低,影院观者寥寥。在这块姚子青们用生命捍卫的土地上,人们是否已经将他们遗忘?

图/ 东方IC

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历经百年国耻,承受了无数的战败,不平等条约,和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的羞辱和瓜分。一九三七年爆发的全面抗日战争是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最后抗争。

凤凰涅槃,向死而生。八年的抗战是民族最大的灾难,也是民族重生的起点。抗战中人民生灵涂炭,死亡人数过两千万。无数惨烈的战役,大多以失败告终。一寸山河一寸血,将士们明知以卵击石,却总也义无反顾。这些惨烈的失败孕育出了我们民族的新生。那些牺牲的烈士,他们的英魂重新锤炼出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从一盘散沙,到血肉长城。民族精神在血与火的洪流中铸成。

这民族精神,穿过了我们几百年的沉沦,让我们和中华文明历史上最壮烈的那些时刻相连。民族的气节,不可折断的精神,跨过时间和空间,在先烈身上传递。它让我们直面难以承受的苦难,无法摆脱的逆境,和不可能战胜的敌人。它让我们有勇气为民族和国家做出最后的牺牲。它是跨过易水不回头的荆轲,它是精忠报国的岳飞,它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它是驾驶军舰撞向日军主舰的邓世昌,它也是与宝山共存亡的姚子青,和抗战中的无数英烈们。

图/ 东方IC

这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不再是东亚病夫,而是睡醒的雄狮。淞沪会战八十年后的今天,中国重回世界之巅。我们航母出海,火箭登月,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中国奇迹为世界瞩目。在世界的舞台上我们重新享受久违的荣光。这所有荣耀的背后,是我们从那百年的苦难和牺牲里磨练出的精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光荣和胜利稍纵即逝,它们只能让我们享受过去的成果,却无法为未来提供动力。苦难和牺牲却刻骨铭心,它们是历史撰写的悲剧,也是历史创造的契机。中国那百年的苦难和牺牲,和其铸成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现代化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它们代价艰巨,得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之,铭记之,拥抱之。

在《捍卫者》影片里,姚子青殉国之后,日军念其英勇,向其尸体致敬。影片借敌人之手为姚子青争取荣耀,而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却不珍惜自己的英雄。想之令人扼腕。只不知当我们的民族需要新的勇士时,还会有多少人记得姚子青们,嘴里会念着那句:“丈夫许国,不必相送。”?

图/ 东方IC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抗日战争 淞沪会战 中国电影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他在以色列监狱中死亡,联合国官员:极度震惊

俄方通缉泽连斯基等乌军政要员,乌方回应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