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从乌镇到华盛顿 中美新互动悄悄发生

来源:观察者网

2014-12-11 08:59

沈逸

沈逸作者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回顾历史,那些具有“第一推动力”的新事件往往都是在阳光下“悄悄”发生的。“悄悄”,只是因为普通人读不懂或者未及感受它的意义。就像今天的网民很少理解互联网本是冷战的产物,悄悄诞生于美国的军事实验室。

最近一个月,从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到华盛顿中美互联网论坛,以互联网之名展开的两国高层间眼花缭乱的互动,或许就是这样的事件。有关互联网的事情不一定能被网民理解,虽然他们将持续享有事件的影响。即便《纽约时报》的刻意报道,也显示出一种老练却落后的局促。

但是理解这一个月间中美互联网世界的事情,绝不会像西方人习惯于将世界的“第一推动力”神秘化为上帝之后那样困难。虽然他们曾神秘地推出了这张弥天大网。

2014年11月19日到21日,聚集了全球数千名数字精英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江南水乡乌镇召开,这是中国6亿网民的主场,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开幕式上宣读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的祝贺信,信中明确指出:“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携手努力,本着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原则,深化国际合作,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互联网世界的主权与开放,和平与安全,只有中国领导人敢于把这些早已被西方主流舆论画地为牢看似格格不入的词汇放在一起大声说出来,让世界去思考,以及,去困惑。

十八大以来,中国上下对复兴之路的政治自觉,对独特发展模式的理论自信,以及中国互联网经济的超常增长,使得中国国家领导人可以轻松拨开网络世界的执念之幕,提醒世界到了思考并探索互联网世界的国家主权与安全合作的发展新时代。

在江南美丽水乡乌镇,中国网信办主任鲁炜匆忙而有力的身影给与会人士和600多名中外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话语、行动,直率、直接。可能当《纽约时报》记者还在欣赏自己对乌镇会议的报道时,鲁炜已经在思考紧接下来的跨太平洋行程。12月1日,鲁炜出席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七届中美互联网论坛,随后又赶赴美国西海岸,与包括脸谱、谷歌、苹果等在内的美国网络跨国企业与互联网巨头们会面。在中美互联网论坛上,鲁炜围绕彼此尊重网络主权为核心,提出了中美互联网交流的五点主张。

从乌镇到华盛顿,两次会议和交流背后所展示的,是某种雏形初现的对话新范式,分歧被说破,心防被捅破,摊上桌面,中美两大国主客场互换,以更加对等的地位,共同探究如何塑造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新秩序。

出席过华盛顿会议的人,在看到中美互联网论坛期间的相关新闻照片时,都会对一个小小的细节有深刻的印象:鲁炜部长在苹果公司的门口与库克总裁握手言欢,面带笑容的同时,另一只手指向对方的胸口;库克总裁则回以同样豪爽的笑容。在乌镇,类似的一幕曾在闭幕式后的午餐会上匆匆闪现,被指向的一方是美国东西方研究所高级副主任布鲁斯。这种场景的背后,通常应该是中美双方就某个问题深入而坦率地交换了看法。更加坦率的表述,就是中美双方就某个问题交换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然后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新的认识或者一致。这种一致,便是某种新范式的初现。在这种新范式中,中国不是简单的响应美方的压力,也不是直接扮演“不”先生,而是走出了重要的两步:第一,明确凝聚并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包括中国所偏好的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新秩序的雏形;第二,在明确承认中美之间存在分歧乃至冲突的情况下,保证持续的、成建制的、战略性的沟通,确保双方不会因为错误的信息引发误判并导致冲突。

鲁炜与库克对视握手

这一互动态势的出现,一如2008年爆发的金融-经济危机将中国推入世界舞台中心位置,颇具突然性。十多年来,美国人以互联网作为最“自由”的武装推行其政治扩张,几乎没有一国能与之抗衡。而扩张带来的并不是繁荣与和平,阿拉伯世界的动荡便是一个最丰富的证明。在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内,由希拉里·克林顿主导推进的进攻性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咄咄逼人,尤其是在中国掀起的波澜,使得网络安全问题快速进入中美战略关系的中心位置;2013年美国发起的对所谓中国黑客的披露以及2014年起诉五名中国黑客的行为,不仅导致中美关系的紧张,而且直接切断中美对话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外交轨道;2013年6月斯诺登披露的棱镜系统,迫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直面美国霸权战略在网络空间构成的战略挑战。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冲击和挑战所构成的复杂背景下,中国开始加速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构建的进程,加速提出中国偏好的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秩序的主张,加速构建中国主导的讨论全球网络空间新秩序的平台的进度。

历史的力量需要选择自己的代理人。需要有人来为全世界道破一些事情。需要有人把那些有识之士已经感觉到却无法随意表达的观点说出来,将美国互联网秩序带来的困境及其意识形态窠臼捅破!让大家可以不用再欲说还休,进而提出和而不同的对话模式与新的合作竞争机制。习近平的来信表明,中国率先向互联网传统“宗主”国家提出应该如何尊重主权、平等发展的诉求。而由热爱交朋友、说话处事既直接坦率又讲新艺术的鲁炜部长执行具体的挑明任务似乎非常合适。鲁炜喜欢挑明一些事情,打开天窗说亮话,反而获得美国部分企业家、专业人士的理解与尊重。鲁炜部长与库克指间言欢的一幕,扎克伯格书桌上出现习近平著作的一幕,象征意义恐怕还远没有说尽。

2014年初,美国商务部通讯管理局的表态,即正在考虑将对互联网地址和名称分配当局的管理权限移交给某个新的基于多边利益相关方原则组织起来的机构,进一步加速了各相关行为方推动建设、完善全球网络空间新秩序的主张。综合各方的情况,可以发现这个新秩序的构建进程有鲜明的特点,在草案提出方面,目前至少有如下不同的方案:以ICANN和巴西等方提出的NETMundial倡议,以印度在2014年釜山会议前后提出的ITU接手方案,以美国东西方研究所倡导和德国等欧洲国家推动的网络治理与管理方案,和以中国在乌镇会议上初步阐述的以强调“互联网主权”,确保网络促进发展,以及推动“共享共治共赢”为原则来构建的网络治理新秩序,以及作为上述各方主要针对的美国政府事实上执行和推动由美国主导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秩序的霸权方案。这些方案之间的竞争,可以看做是全球体系中各种力量之间竞争和博弈的缩影,是各主要行为体的互动关系在网络空间的投影。

基于上述逻辑,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中国尝试通过乌镇峰会以及此次鲁炜主任参加互联网论坛所推动和倡导的,正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在数字空间的投影。中国提出的网络空间新秩序要达到的目标,无论是和平、安全、开放、合作,还是多边、民主、透明,同样都是中国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极其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将确保中国和其他大国,尤其是目前在网络空间事实上处于霸权地位的美国,能够超越安全困境,在获得足够实力支撑的背景下,真正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就中国方面来说,无论是习近平主席的乌镇贺信,还是在世界互联网大会结束之际发出的九点倡议,抑或是此次在中美互联网论坛上提出的五点交流主张,都可以看作是中国所偏好的全球网络空间新秩序的纲要,或者核心主张。这些主张可以成为最基础的枢纽节点,但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演化和发展出一套完整的体系。这个进程构成的挑战和面对的压力会更加巨大,因为不仅要面对来自美国政府霸权战略的压力,还要面对来自内部结构调整和政策变化之改革的挑战,如果说“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要难”,那么可以说内部结构调整和改革原先政策可能面临的挑战,某种程度上远远大于来自美国网络空间霸权战略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如何在这样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下推动中国互联网战略的成型和完善,把握历史性的机遇,在2015年9月前出台更具可操作性的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结构调整方案,如何在未来构建更加多元、立体、有效的中美网络安全战略对话新机制,推进中美这两个在全球网络空间承担特殊使命的大国以更具建设性的对话新范式,共同推进网络空间新秩序的塑造,实现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共赢,考验着利益相关的战略决策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分析者。

从当下全球网络空间秩序调整的视角来看,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来临,中国既要有直面强大压力的勇气,又要展示能挺起担当的肩膀,新的时代需要这样的中国,而从乌镇到华盛顿,中国人坚定的脚步正在趟出这样一条全新的道路。


责任编辑:钟晓雯
互联网 互联网治理 互联网时代 网络战 鲁炜 世界互联网大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国居然在锯自己骑着的那根树枝,蠢得可怕”

换一种方式,让国宝“回家”

矛头直指哈尔科夫,普京首次公开俄军意图

普京特地去了趟哈尔滨,东北-远东合作前景如何?

中俄联合声明重量级要点,不只有图们江出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