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豪:送别2020,迎接中国航天的新一个50年

来源:观察者网

2021-01-03 09:55

石豪

石豪作者

科研工作者、航空航天观察者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石豪】

2020年12月27日23时44分,随着遥感三十三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中国航天的“超级2020”正式收官。

202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里程碑式的一年,更是承前启后的一年。在21世纪20年代大幕升起之时,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在这不平凡的2020年,中国航天都完成了那些壮举。

2020·回望

2020年初,突如其来新冠肺炎对航天活动带来了巨大压力。但是,在这场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灾难中,中国航天依然排除万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20年6月23日,在经历了一次发射前故障导致的推迟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是继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后,第三个建成投入使用的全球卫星导航体系。

从60年代末的“灯塔一号”方案,到1983年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院士提出双星定位设想;从2000年北斗一号首星发射,到2007年北斗二号首星“压哨”升空。直至2020年的盛夏,我们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全球导航星座,全世界的导航定位服务从此有了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力量。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星座 | 图片来源: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正式起航。作为2016年1月正式批准立项的重大项目,天问一号的研制创下了中国速度,从立项到发射仅仅4年半时间。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并没有采用美苏两国发射多颗先导探测器“探路”的方案,而是一步到位,力争在第一次任务中就实现“绕落巡”——环绕火星、降落火星表面、在火星表面巡视。

这是一个面临巨大挑战的跨越式项目,难度极高,在世界航天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但得益于我们在嫦娥工程与载人航天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天问一号对未知的挑战并非“蜀道难”,而是基于科学,拥有相当胜算的。

天问一号将于2021年2月抵达火星,一切顺利的话,我们将有机会看到五星红旗第一次在与地球毗邻的这颗红色星球上升起。

天问一号出征合影 |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精准送入奔月轨道。在采集了1731克月球样本后,于12月17日安全返回四子王旗着陆场,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经历了44年的等待后,人类制造的航天器终于再次在月球获取样品。

嫦娥五号是我国迄今为止研制的最复杂的航天器,包含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和返回器四大部分,重达8.2吨,并且要首次验证月球表面起飞和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但正如人民科学家叶培建同志所说,嫦娥五号从发射到返回没有发生过一个问题,“没有需要我们处理的问题”。

化惊心动魄为云淡风轻,中国航天在2020年迈上新的台阶。

嫦娥五号探测器组合体 | 图片来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2020·传承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消息传来,举国沸腾。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时刻,4月24日也成为了我们国家的航天日。

50年后,在又一个航天日到来前夕,孙家栋、王希季、戚发轫、胡世祥、潘厚任、胡其正、彭成荣、张福田、陈寿椿、韩厚健、方心虎等11位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给习近平写了一封信,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表达了对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坚定信心。

2020年4月24日,新华社刊发了习近平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东方红一号有多厉害?她的发射质量达到173千克,超过前四个国家首星质量之和。由于长征一号火箭运载能力出众,东方红一号的轨道比其他国家的首星轨道都要高,至今依然运行在近地点436千米,远地点2040千米的轨道上,每110分钟绕地球一圈。

东方红一号有多重要?这十一位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在随后的岁月里,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主持东方红一号研制的孙家栋同志,和主持长征一号火箭研制的王希季同志一起,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当年东方红一号总体组的技术负责人之一戚发轫同志,成为了东方红通信卫星和神舟飞船的总设计师;当年亲手按下按钮将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的发射手胡世祥同志,后来成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指挥……

东方红一号任务带出了一代航天人,锻炼了一代航天人。如果说东方红一号是中国航天的第一颗种子,那么今天,这颗种子已经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

东方红一号 | 图片来源:《国际太空》

2020年,东方红的传人继续沿着东方红一号划出的闪耀轨迹奋勇争先。

2020年7月9日,亚太6D通信卫星成功发射。作为人造地球卫星应用最直接、最广泛的种类,通信卫星已经进入了高通量时代。从东方红二号卫星的双自旋稳定平台、覆球波束喇叭天线,到亚太6D的东方红4号增强平台、多波束天线,我们已经能为全球用户提供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通量通信卫星,能与老牌航天强国的同类产品一争高下。

亚太6D通信卫星 |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环境监测与防灾减灾一直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利用航天科技造福全人类也是中国航天不变的追求。上世纪90年代,为了应对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同志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利用小卫星星座进行高时效性全球监测,中国的“环境减灾”系列卫星登上历史舞台。

2020年9月27日,环境减灾二号01组卫星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的第二代环境减灾卫星,用于接替2008年发射的环境减灾一号光学星座。

为什么这么晚才发射?

因为环境减灾一号太成功了,原定3年的寿命,直到今天依然正常工作,堪称小卫星中的“长寿冠军”。来接班的环境减灾二号更是身手了得,一双火眼能看沙尘污染,能抓焚烧秸秆,能查陆地环境,能救海洋生命,想偷排乱倒的环境破坏者可要当心了。

相信看到后辈的“十八般武艺”,环境减灾一号也能安心退休了。

环境减灾二号 | 图片来源: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

2020年12月6日,高分十四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高分专项)圆满收官。

随着电子技术的革新,有“地球摄影师”之称的遥感卫星也从胶片时代步入数码时代。早期的遥感卫星需要把拍好的胶片用返回舱送回地球,系统复杂、费时费力,而新卫星直接将拍摄的图片以电子信号传输回地面,时效性大大提升。

高分专项是我国为提高遥感卫星水平,摆脱高分辨率卫星照片依赖进口的局面而实施的重大工程,写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自2010年5月正式批准以来,中国用10年时间发射了15个型号共20余颗高分卫星,一步跨入全球遥感卫星第一梯队,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你说为什么编号到高分十四,却有15个型号?

因为还有一颗强大的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简称高分多模卫星。

高分多模卫星多角度成像 | 图片来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当然,高分专项的收官不意味着遥感卫星发展的终结,恰恰相反,各型号的升级组网才刚刚开始,共和国的天眼会更加锐利,共和国的星座会更加闪耀。

但不要忘记,漫天群星,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

东方红一号。

光荣的历史,需要我们传承。

2021·展望

2020年,重大工程捷报频传,而2021年,我们将见证中国载人航天再踏征程。

随着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我国的大型载人空间站将在2021年正式开工建设。2021年上半年,天和号核心舱将由长五乙发射入轨,随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也将发射与核心舱对接。

据我国首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透露,2021年我国将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将6名航天员送入天和号核心舱,随后每年我们都会进行几次载人发射,航天员在空间站内的工作时间从三个月到六个月不等。

这意味着,依托大型空间站,我国载人航天正式进入常态化时代。

天和号核心舱 | 图片来源:大公报

说到中国空间站,就不得不提国际空间站。于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国际空间站已超期服役多年,垂垂老矣,“撒气漏风”也是常有的。2019年9月,国际空间站已经开始少量漏气,而一年后宇航员发现泄漏速度大大加快,不得不两次关闭各舱门以排查源头。

2020年12月29日,俄罗斯称国际空间站漏气的元凶可能是美国舱段内的设备,令空间站本就不明朗的前景进一步蒙上了阴影。近年来,由于美俄交恶和各国财政状况等因素,国际空间站的退役也被反复提及,甚至还有国际空间站退役后俄罗斯舱段“分家另过”的方案。

至于中国,美国在建设空间站的时候拉上了俄罗斯,还拉上了自己的各路盟友,唯独不拉中国“进群”。

因为美国认为中国会因参与国际空间站获益,美国不希望中国航天从自己这得到一丝一毫收获,哪怕是一个美国螺钉也不给。

但是,如果美国再不做点什么,等国际空间站退役,近地轨道就真的只有中国一家的空间站了。真到那一天,美国想好该怎么敲中国空间站的门了吗?

“不逼一下自己,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强大。”

这话真没错,新中国是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诞生的,新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是在西方的千万重封锁中成长的。

自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以来,中国航天走过了整整50年。

50年,星汉灿烂,换了人间。

2021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攻坚,我们还会见证更多、更先进的“中国创造”遨游太空,但不变的永远是建设航天强国的宗旨,不变的永远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新年贺词中所讲: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

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振奋精神,一路向前,迎接中国航天的新一个50年。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中国航天 航天 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

胜利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