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一周军事观察:普京向西看 哈格尔向东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4-13 10:16

施洋

施洋作者

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席亚洲

席亚洲作者

独立军事评论员,IT业观察者

本周,面对东乌克兰的再度动荡,西方媒体关于普京策动“第二个克里米亚”的指责甚嚣尘上。面对看似日益危急的乌克兰局势,口头态度强硬的美国却迟迟没有实际动作——他们的国防部长正忙着在中国参观航母,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与此同时,中国又一型常规潜艇启程前往上海进行海试,其时髦与复古兼备的外形引发了外界对其性能配置的猜测;此外,美国又提出计划2016年部署海基电磁炮,试图在技术上引领世界潮流。

普京“大兵压境”

本周一,本就困难重重的乌克兰新政府再受重创:顿涅茨克的游行人群攻占了州政府,并宣布成立独立的共和国,请求普京出兵。 随后,哈尔科夫和卢甘斯克两州也出现类似事件。虽然乌克兰政府迅速出动特种部队夺回了政府大楼,并且派遣东部的机动部队(乌克兰第6集团军第25伞兵旅)进入顿涅茨克,但有了克里米亚前车之鉴,俄罗斯将再次出兵的消息迅速成为街头巷尾争论的话题。

哈尔科夫、卢甘斯克、顿涅茨克均位于乌克兰东部

东乌克兰发生游行的3个州是乌克兰工业重镇,也是其主要的国产能源产地——顿涅茨克的煤矿在俄罗斯暂停对乌天然气出口后显得极为关键。由于他们都说俄语,俄罗斯族人口又占了不小的比例,许多人纷纷猜测俄罗斯在事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4月7日,顿涅茨克亲俄民众示威,并在安全局大楼门外设置了路障

西方第一时间再次给予俄罗斯严厉的口头警告。美国国务卿克里8日指责俄罗斯煽动了东乌克兰的暴乱,并威胁将给予俄罗斯更多的制裁;美国财政部同时宣布对更多的俄罗斯官员进行制裁;美方甚至宣称有证据证明俄军已在俄乌边境集结了4万军队,准备必要之时“入侵乌克兰”。

讽刺的是,西方此番指责,首先就是声称俄罗斯一手策划了东乌克兰的游行。一个月前为俄军进占克里米亚辩护时,普京重要的论据之一,便是西方势力策划了在基辅街头的游行和暴乱行动——继美俄拿反了“人权与主权”的台词本后,美俄两国又一次实现了角色反转。

无论从成本上还是难度上而言,俄罗斯干涉东乌克兰局势都不现实。一方面,俄罗斯族并不占据当地人口的绝对多数,缺乏煽动类似行动的基础;另一方面,东乌克兰地区没有类似俄乌驻军协议这样的法律文件,俄军在这一地区的行动缺乏法理上的支撑;再加上东乌克兰的人口、面积都远超克里米亚,俄军就算想真正控制东乌克兰,其调动军队的规模也应比起克里米亚危机时大得多,俄罗斯建国至今进行的师级规模合成演习少得可怜,数万人越境作战行动想要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就它目前的力量,难度非同小可。

对乌克兰新政府而言,控制这三个州的难度远远小于有俄军驻扎的克里米亚,而作为该国的经济命脉与防御门户,它们的重要程度也远远超过克里米亚半岛。如果丢了克里米亚后再失去这三州,不但乌克兰新政府几乎笃定下台,整个乌克兰也将彻底分崩离析。因此在克里米亚问题上束手无策的乌克兰新政府,在顿涅茨克等地的表现却十分积极:乌克兰第6集团军第25伞兵旅作为该集团军唯一的机动兵团已经前往顿涅茨克;特种部队干脆冲进会场驱逐示威者,并夺回了被占据的州政府大楼……

4月8日,乌克兰特种部队在哈尔科夫市地方政府大楼前

俄军要应对行动起来的乌克兰新政府,难度显然要远远高于克里米亚。

俄罗斯目前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停滞,该国第一季度的经济形势恐怕已经不允许普京再有大规模的对外行动开销了——除非这种行动本身是为了维持普京政权的民意支持率。

不过,普京在东乌克兰还有操作余地。美国政府对俄罗斯的制裁看似凶狠,但在是否增兵东欧、是否支援乌政府等实际层面的问题上,却语焉不详——这不,美国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本周访问了北京,与中国讨论了“新型大国关系”,还参观了中国唯一的航空母舰辽宁号。

亚洲和乌克兰孰轻孰重,看来美国人已经给出了答案。

 

 

 

低调的“新人民币”

本周,我国一艘新型常规潜艇在武汉被装上浮船坞,随后被送往长江下游。按照以往中国潜艇的建造规则,这艘潜艇将前往上海,并在东海地区进行广泛的测试。从艇体轮廓看,该艇是中国039型潜艇的最新改型——北约称之为“元”级,中国网友以此衍生出“人民币”的昵称。

039BG型潜艇在码头上完成舾装后准备进入浮船坞

039A/B型系列诞生至今已有近10年的历史。作为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最先进常规潜艇,该级艇目前已下水至少12艘,成为中国海军最新一代水下力量的中坚。此前出现的039B型潜艇最主要的改进是增加了斯特林机作为动力的AIP(观察者网注: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设备,将潜艇在水下的续航时间提升到至少2周。而这艘新潜艇最大的特别之处,在于潜艇上全新造型的艇桥了。

作为潜艇在水面航行时才会用到的设备,艇桥在设计上采用非耐压结构,水下航行时则被充满了海水。这意味着这一设计除了提供水面航行的指挥位之外,最重要的是减少水下阻力和噪声。此前有消息称,039B的水下噪声性能没有达到军方理想的要求,并要求设计单位进行重新进行设计改进。以此推测,这个造型上看似德国214型潜艇的艇桥,考虑也不外乎这两个方面。

与此同时,新型潜艇的螺旋桨被包裹起来,一下子难以判断其结构。有人曾猜测该艇采用了新型的泵喷推进器,但从图片来看,红布包裹下的推进器呈现圆盘型,更像是大直径螺旋桨。

或出于保密原因,图片有涂改,但仍可看出它基本上呈现圆盘状,而非圆筒状,应该仍是传统的螺旋桨(图片来自HSH论坛)

除了这几项主要改进,这条新型潜艇看起来仍然与元级基本一致,其拉长的艇身内也安装了我国自行研制的AIP系统。至于武器系统,应该也与以往的元级基本一致。对于高速现代化中的中国海军而言,保持技术上的连续性,在小步快跑中维持装备的持续批量生产,是比单纯追求先进程度更加重要的事情。

不过比起研制新型潜艇,美国海军的步子迈得比中国大得多,他们已经开始将目光瞄向一些革命性的海战武器。

 

 

上舰的电磁炮

本周,美海军消息称,美国将在2016年开始电磁炮海试工作。消息称这种武器将大幅度降低海军的弹药费用,提高美国军舰的打击能力。美海军称,将用“米利诺基特”(JHSV-3)号联合高速试验舰上作为这种武器的海上试验平台。

美国通用原子能公司研制的电磁炮

这种武器将被安装在“米利诺基特”(JHSV-3)号联合高速试验舰上进行测试

电磁轨道炮的发展历史并不短,从上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它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电动机,其作用是将巨大的电能转化为弹丸的动能。它的开发难度极高,主要是发射炮弹所需的瞬间能量极高,电流、电压都极为巨大,储能设备、放电设备等都要到20世纪80-90年代才逐步具备可行性。

人们最早研制电磁炮的设想是用来发射质量极为巨大的物体,比如从月球上抛射矿石到地球之类。今天,虽然不能与地月矿石传动相提并论,但类似用途的直线电机已进入实用阶段,这就是美国“福特”级航母和中国未来航母将采用的电磁弹射器。它可以在几秒钟内将40吨的舰载机加速到起飞速度(180节以上),还可以针对不同重量和起飞速度的飞机选择不同的弹射速度,有利于在航母上搭载多种类型的舰载机。

电磁炮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用来发射超高速的炮弹。这是因为火药发射的弹丸飞行速度不可能高于炮管内火药气体膨胀的速度,而这个速度是有理论上限的。在上世纪80年代,炮弹的初速已经接近这个上限,再提高已经很难。电磁炮如果能够超过这个极限的话,自然就具有更大的潜在破坏力。因此,电磁坦克炮就成了一个研发重点。

理论上电磁轨道炮的弹丸可以达到3500米/秒的初速,美国军方资助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中心研制的电磁轨道炮已经可以将2千克的钨芯穿甲弹加速到3000米/秒,具有9兆焦的动能。不过,90年代以后,随着穿甲理论的变迁,新型穿甲弹的初速反而有所降低,主要依靠设计更合理的炮弹来提高穿透力。所以对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所放缓。

被电磁轨道炮击穿的6块12.7毫米钢板(2.5磅铝制弹丸)。可以看到后面的钢板的穿孔直径出现扩大迹象,表明钢板在高速撞击中呈现类似子弹击穿肥皂时的空洞效应

高初速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用来打击空中目标,尤其是拦截导弹。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研究过用火炮拦截导弹的技术。当然,最后因为火药发射的弹丸初速根本达不到设计要求而作罢。后来,美国“星球大战”中也有一个在地球轨道上部署电磁轨道炮来拦截来袭洲际导弹的方案,现在的电磁炮研究就是从这里起步的。但实用化的高初速电磁炮只是第一步,拦截导弹还需要解决发现、识别、瞄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在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今天,恐怕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美国海军此前也曾有一个利用电磁轨道炮来拦截导弹的计划,但也已经放弃,不过随着反舰弹道导弹威胁对美国威胁的增大,反导大炮的复活也不是没有可能。

此外,高初速也可以用来提高弹丸的飞行距离。弹丸击中目标时的巨大动能也可以大幅度减小对弹丸内装载炸药重量的要求。美国海军现在的研究主要就是考虑这一点。他们的目标是研制一种射程在百余公里左右的电磁轨道炮,利用炮弹的巨大动能来杀伤目标,用来取代价格高昂的“战斧”导弹。

 

 

2006年,美国海军首次展示了一门炮口动能8兆焦的电磁轨道炮原型,这一研究的目标是制造炮口动能64兆焦的电磁炮系统。此后,通用原子能和BAE公司分别制造了样炮参与这一项目。

目前新闻还没有指出究竟是哪一种电磁炮将在2016年装舰试验。英国BAE公司研制的电磁炮2010年12月进行的测试中炮口动能已经达到了33兆焦。而此前美国通用原子能公司则对上世纪80年代末研制的电磁炮设施进行翻修并重新启动研制,计划2020-2025年间研制出一门初速5800米/秒、命中精度5米之内,射程370公里,射速每分钟10发的超级大炮。2012年10月,该公司向美国海军提交了它的第一个原型炮。

英国航空航天公司研制的一种电磁炮原型,图中美国海军测试人员正在向炮内装填弹丸

通用原子能公司展示的一种陆军防空电磁炮方案

美国海军的电磁炮研究可以说定位已经相当明确,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主要的技术困难。如果经费得到保障、技术难题按期被克服,电磁炮上舰是完全可能的,至于这能否改变未来海战的“游戏规则”,涉及到的问题就更多了,尚难预计。在这一方面,中国目前在技术基础上并没有和美国拉开太大的差距,从直线电机这个方面来说,中国的电磁弹射器也已经进入了试验阶段,并未落后美国太多。

不过严格说起来,对于美国海军,电磁炮也并非不可替代,舰载无人攻击机就是一个很好的替代方案。美国海军前几年就曾提出从驱逐舰的直升机平台放飞无人机去执行轰炸任务的方案,这个方案的研制难度怎么说也比电磁炮要小得多,但美国海军似乎对它热情不高。

对于一个技术上领跑的大国来说,如果要维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就不得不在所有可能的技术方向上投入一定的力量,以免追赶者在某一领域异军突起,一举颠覆实力对比。而一旦在某些极具潜力的领域获得非对称优势,那又可以延续军事霸权——隐身技术就是这一思路的极佳体现。这才是美国目前为何明明已经有更加可行的廉价对地支援武器研制的方案,却依然执着地继续推进电磁炮的真正原因。

本周还有一些值得一提的重要武器。

首先是在武汉701研究所露面的一组新型的仿船型建筑,因为它们就建在原来验证航母设计的“航母楼”旁边,因此被推断为是一种新型舰艇的试验建筑。从其规模看,很可能就是传言已久的055型导弹驱逐舰的试验模型。虽然建筑尚未完工,055型的面貌如何现在也不好推断,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那就是这型驱逐舰将远远大于中国以往建造的任何一种作战舰艇。具体情况,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另两件事情则与核武器有关。美国宣布进一步削减核导弹数量的计划,但该计划看起来了无诚意——将导弹从“部署”转换到“未部署”只是将部分核导弹挪出发射井而已,并未根本性的减少核武器数量。考虑到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衰落,美俄核武库间实际上的差距正在不断拉大——上周观察者网军事评论曾经报道的所谓俄军获得新型“边界”潜射弹道导弹,最终被证实只是一些旧式的RSM-54“轻舟”弹道导弹罢了。

从发射井中取出的LGM-30G“民兵3”导弹

责任编辑:陈佳静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抵达贝尔格莱德,塞空军战机为专机护航

习近平抵达塔布,马克龙总统夫妇机场迎接

习近平将抵达塔布,继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

中法关于中东局势的联合声明

习近平同马克龙共同会见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