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从细微处体会新中国——这个国庆不用倒马桶

来源:观察者网

2014-10-03 08:48

施洋

施洋作者

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这是共和国的第65个国庆。在这65年里,中国有了两弹一星、载人飞船、航空母舰、三峡工程,有了最快超级计算机和数不清的跨海大桥;我们成为全球最大工业生产国,“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甚至有人给我们戴上了“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高帽。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或许都太宏观、太高深了?那么我们就从衣食住行用五方面,来谈谈“身边的新中国”。观察者网65周年国庆特别策划专题,献礼共和国。祝祖国母亲节日快乐!】

1932年11月,上海《东方杂志》向全国各界400余知名人物遍发通启,征集“中国梦”。到12月5日截止时,共收到142个人的244个未来梦想。其中著名历史学家、暨南大学教授周谷城的中国梦是“未来中国首要之件便是:人人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

广大90后、00后也许难以理解这样的“梦想”,但只要翻翻故纸,就不难找到这样的文字:

每天早晨,沉睡的城市都会被熟悉的声音吵醒:“噢……马桶拎出来噢哟……痰盂罐带出来噢……”随着叫声,只见一个人推着辆用厚木板做成的长方形厢柜人力车。整个厢柜只有顶上开了一扇活络的天窗门,可以翻上关下;厢柜车的末端开有一个圆的下水口,口上绑有一段粗橡皮管。这些由环卫所专门派的人力“倒马桶车”,在统一时间上门回收各家各户马桶内的污物,装满后集中送到专用码头装船运走,或者是直接运到近郊农村施肥……

这并不是民国旧景,而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老城区的日常一幕。在基础设施尚不健全、人均居住空间甚至不足1平方米的地方,今日司空见惯的抽水马桶在当时却难觅踪影。

1964年的上海南京路,一辆木质马桶车招摇过市,即使在东部发达地区,这种场景也要延续到80年代才开始罕见起来

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上海尚且如此,可以想见,今天在卫生间里默默无闻的抽水马桶,仅仅在30多年前,还是全国范围内不折不扣的“明星”。

笔者好友曾回忆,即使到90年代初,某所东北省会的学校里,因为担心学生们弄坏好不容易安装的抽水马桶,校方一度锁上抽水马桶的隔间,强令学生们使用充满恶臭的旧式旱厕——时代正在变化,但在那一代学校领导眼里,抽水马桶的“珍贵”依然毋庸置疑。

让“明星”走下神坛为何这么难?

抽水马桶与洗手间瓷砖、浴缸、脸盆等陶瓷制品统称卫生陶瓷。既然是陶瓷,就逃不过淘泥、印模、烧窑、成瓷等几道工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陶瓷生产史的国家,制造这样一种1883年就开始推广的抽水马桶似乎并非难事。

但国产抽水马桶的滥觞不在景德镇,而要从河北唐山的两家工厂说起。1914年,唐山启新瓷厂开始生产中国第一批卫生瓷器,新中国成立前,同属唐山的德胜窑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启新瓷厂是国内最大的卫生瓷器生产商。

启新磁厂生产出中国第一件卫生瓷老照片,可见照片中有洗面盆,蹲式恭桶等几件产品

与普通陶瓷不同,抽水马桶的陶瓷需要长时间浸泡在水甚至污水中,同时还要承受巨大的重量和应力。这要求此类陶瓷有很低的吸水率和吸附性,同时还具有可观的强度。在陶瓷中,只有在1200摄氏度以上烧制的高温瓷才符合这些要求。这不仅要求使用高能量的燃料,也要有与之配套的专门窑炉及控制设备。

在美国和德国这些二战之前就普及了抽水马桶的国家,卫生陶瓷的生产早已实现了彻底工业化,不但原料开采制取使用成套机械,生产工序也高度机械化,注浆用压缩空气加压、干燥用电动风筒加速、烧制的窑炉则使用燃油和燃气作为燃料,并用先进的温控系统。一系列工序以生产线的形式安排——可以说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才保障了抽水马桶的廉价推广。

相比之下,中国当时的生产水准远远不达标:民间传统的木柴燃料根本无法加热到所需温度,使用木材做燃料的大量龙窑、阶级窑、景德镇窑因而都用不上;燃煤由于热值较高,往往被用于更为急需的工业用途;至于燃油燃气烧窑,在油荒的50年代根本没有操作性。

在历经35年的发展改进之后,1949年全国卫生陶瓷产量,算上陶瓷洗面盆和洗涤槽等也只有6000件,考虑到一个抽水马桶需要3件陶瓷(即坐便器、水箱和反水弯),在中国找一件国产抽水马桶比找一个进口货还要难。如此情形下,推广高质量的抽水马桶自然无从谈起。

 

 

 

当然,“陶瓷之国”还是能勉强凑合的。但在国内推广抽水马桶的过程中,小工厂生产的中低温陶瓷抽水马桶虽然容易吸水染污,不易清理且有异味,却因为成本低廉、工艺简单且便于量产而逐渐大行其道。

与窑炉类似的工艺问题在建国初期的抽水马桶生产中比比皆是——当时中国半手工业作坊式的陶瓷制造业依旧承袭了上千年来的工艺传统,在工业时代显得落后不堪。陶瓷原料都是在矿山中直接开采的大块石料,再运到陶瓷厂靠人工破碎,然后用水碓或者地碾子磨碎瓷土,不仅效率低下,细腻程度也不足;注浆采用简单的人工抱桶方式,即由工人向石膏模型内逐个注桨,待其自然干燥,不仅效率低产量少,注浆时带入的空气还容易形成气孔和针眼,导致马桶在受力情况下开裂甚至破碎。

这一时期,只有唐山两家工厂能产出质量较好的抽水马桶,靠的就是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生产工艺——德国和日本引进或者唐山仿制的球磨机等简单机械,以及相对先进的燃煤倒焰窑。不过对于全新的人民共和国,唐山生产的抽水马桶有着更加重要的使命——1955年以后,两家工厂就承担了生产出口卫生陶瓷的任务,而当时他们的产量占国内卫生陶瓷的1/3。

传统的抱桶注浆工艺,目前仅有小工厂和试制产品使用

谁助推了抽水马桶大扩散?

70年代之前,中国的卫生陶瓷产量经过恢复和发展稳定到了年产50-70万件的水平,并在1958年突破了100万件,但中国的抽水马桶却依然没有普及多少。

究其原因,一则产量仍偏低,陶瓷工厂虽然新建了很多倒焰窑,并且标杆性地建设了更先进的隧道窑,但人工抱桶注浆技术的保留使得生产效率迟迟无法提高。除了出口,大部分产品被用于更加急需的公用建筑以及政府设施中,而在民居中的厕所,即使是公用,也仅仅配备冲水便槽。

二来抽水马桶的推广需要自来水管网的普及作为基础,而后者意味着大量的钢铁。中国当时年产几百万吨的钢铁,都要优先供应给重工业。

在抽水马桶普及前,贴瓷砖的冲水便槽已经属于高端设计

到了70年代,虽然中国已经先后研制成功了两弹一星,可是普及抽水马桶依然是一个遥远的目标。笔者父母第一次目击抽水马桶,都是在浙江杭州的大型国有宾馆里,而民居中,当时只有那些县以上级别干部的新建宿舍使用了抽水马桶。1972年我国卫生陶瓷产量66.7万件,甚至比大跃进的第一年还少了十几万件;产品依然沿袭民国时期的旧款式,几乎都能从上世纪30年代的产品目录找到对应者,被业内称为“老八件”。

 

 

 

中国的技术人员并非没有创新的意识或者勇气,但最初的尝试却因为技术不足遭遇了惨败:60年代初,北京建工学院教师李树德设计了包括抽水马桶在内的“6201”和“6202”两大套卫生洁具,由唐山陶瓷厂和唐山建陶厂试制生产。但当时中国依然沿用上世纪初的老生产工艺,结果“6202”在生产了几件样品试验后就没了下文,“6201”则一直处于合格率极低的状况,每生产一套抽水马桶平均要废弃4套不合格产品,结果只作为政治任务给毛主席纪念堂进行小批量生产。中国人首套自行设计的抽水马桶就这样败走麦城。

到了1973年,中国的卫生陶瓷产量突然“暴增”50%,达到105万件,此后更是迅速突破200万件大关。那是许多中国人心目中第一次“抽水马桶大扩散”时代。笔者的祖父一家就是1974年搬进了新建的单位宿舍,摆脱了几十年的木质马桶。当然,对于当时近10亿人口的中国而言,一年几十万件抽水马桶(一个抽水马桶由3件卫生陶瓷产品组成)依然是杯水车薪。笔者祖父的宿舍,正是浙江某县县委机关新建的,而那个抽水马桶则成了许多串门亲友眼中的“时髦物件”。

这一突如其来的“抽水马桶大扩散”,除了当年召开的全国建筑卫生陶瓷生产会议,还源于一件中国工业极其关键的大事——上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建成投产,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648万吨,石油基本自给,彻底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20世纪60年代中期胜利油田投产,同时期,一系列石化生产新技术和新工艺也大大增加了中国成品油自给率。

 

 

 

在满足重工业和国防需求的前提下,中国的陶瓷工业也开始用上原油产品中的重油或者残渣油作为烧窑燃料。1965年,我国第一座重油隧道窑在湖南建成,随后在全国推广。

相比木柴或者燃煤,石油不仅成本更加低廉,而且更容易达到烧制高温瓷所需的温度,也更能准确地控制温度。70年代初,石油自产引发的能源革命终于烧到了抽水马桶上:1971年,唐山陶瓷厂、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和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研制成功卫生瓷重油隔焰隧道窑;1972年,沈阳陶瓷厂建成烧残渣油小型隧道窑;伴随着这一时期煤烧明焰匣缽隧道窑和油烧隧道窑的普及,中国抽水马桶的加工质量大大提高,废品减少,产量也提升了。

与此同时,困扰中国几十年的注浆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此前,坐便器需要分体注浆成形,再粘接组合,费时费力。中国在70年代开发了压力罐式和高位槽式管道压力注浆及与之配套的管道真空回浆系统。不仅减轻了注浆工作强度,还加快了注浆速度。随后在70年代中期,唐山陶瓷厂和沈阳陶瓷厂开发了蹲便器一次成型工艺,1978年,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和唐山陶瓷厂开发出坐便器一次成型新工艺并向全国推广。中国的卫生陶瓷产量也在1981年首次突破400万件,达到476.8万件的新高峰。

马桶坐上传送带,节约人力物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展,中国的卫生陶瓷工业在80年代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大规模引进浪潮。从现代化窑炉到各类注浆机、干燥器、机器人甚至全套生产线,中国均大量引进,改造国内多数落后的生产线,并在广东、唐山等地建起更多新生产线;与此同时,国内陶瓷生产装备也在80年代研制成功,一大批卫生陶瓷加工设备,尤其是微压组合注浆工艺的实现与推广将单位产量提升了最多3倍。这一系列技术的全面进步,使得中国只用了6年就使产量突破了1000万件,并在1993年取得建筑陶瓷砖和卫生陶瓷产量世界第一。

产量的提升带动了抽水马桶这样的“奢侈品”在80年代后期开始快速普及。在80年代早期,一家单位的“效益”好坏还能从他们的公共厕所是用抽水马桶还是通槽厕所体现出来;1986年后的住宅则以设置坐便器作为基本目标;80年代末,几乎所有新建的住宅都已经将独立卫生间和抽水马桶作为标准配置;笔者的祖父在1985年搬入了地方报社的公房时,抽水马桶已经在各家各户安营扎寨。

如今,我国每年生产卫生陶瓷近2亿件,是全世界卫生陶瓷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感谢新中国,在南亚某大国依然将“家中有抽水马桶”作为农村官员选举的硬性条件之时,今日我们中的大多数已经鲜有机会体会那个“马桶拎出来噢”时代的气味与艰辛。

在抽水马桶之前,木质马桶和搪瓷马桶是居民常见的解手工具

责任编辑:陈佳静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