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一周军情:有了机场 南海怎么斗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5-31 09:28

施洋

施洋作者

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本周南海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却因为美国在话语上的“突然强硬”而成了舆论焦点。美方多名高级官员的强硬表态,加上中方在此敏感时刻发布的《军事战略白皮书》,以及中美两国在香格里拉峰会上的一番唇枪舌剑,使原本停留在“风水”学术层面的南海岛礁问题,在媒体眼里一下子似乎成了新时代的“古巴导弹危机”。中美两国在南海的“战略碰撞”究竟会以什么形式发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除此之外,本周还有好几件新武器亮相。不过相比已经耗尽大家槽点的印度国产航母第三次下水,中国沈阳出现的大型无人机,无疑才是更具悬念也更值得关心的高技术。

南海是中国的壁垒

中国在南海的大规模填海已经持续了一年多,不仅几座新的大型礁堡已经基本完成了土建工作,连几条机场跑道也都初见雏形。然而,自上周CNN记者乘坐的反潜巡逻机被中国喊话驱逐起,美国对待中国建设的态度却从之前的几乎不闻不问一下子变得似乎“忍无可忍”。美国新晋国防部长卡特先是提出“12海里领海宽度不适用于以前被淹没而现在露出水面的岛礁”,接着又表态“美国将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飞行、航行和执行任务。”而在香格里拉峰会上,卡特更是再次对中国在南海的填海表示了高度担忧。

每年更新“中国明年就崩溃”论调的章家敦最近又就南海发言,认为南海会成为战场,可惜就连最疯狂的美国将军大概也不会这么想

中国外交部以及军方在新闻发布会和香格里拉峰会上,都针锋相对地对卡特的言论做了相对的回应,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卡特前后,美国媒体和另一些政客学者也纷纷加入了这一轮的“宣示”,以寻求存在感:一向主张强硬的共和党人麦凯恩公开主张向南海周边国家提供4.25亿美元的“巨资”以加强军事建设;CNN则警告如果中国的填海造岛行动继续下去,这三个岛礁将会成为该海域上的战略基地,而这正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甚至“料事如神”的学者章家敦也大胆预测“南海将成下一个爆发严重武装冲突的大战区”……

如果无视麦凯恩或者CNN代表的美国“民意”,仔细分析卡特代表的“美国官方(军方)态度”,再比对中国方面的表态,不难发现,双方言语交锋中其实存在着“精确的错位”:卡特一再强调“中国新建的人工岛部分不具备12海里领海宽度”,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有关“自然状态下高潮露出水面的礁盘拥有领海主权”的提法并不矛盾(虽然美国签署了该公约却没有批准它);中国在南海上更多强调的是九段线这一“由历史形成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反对将《公约》强行套用到南海的主张,因而中国方面对于“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和相关权利主张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历代中国政府所长期坚持,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无需通过岛礁建设来强化”,此表态也回避了人工岛是否享有领海主权的问题。中美双方围绕南海的表态不存在直接冲突,反而存在着一点共同立场,即对于《公约》在南海上是否使用持不置可否的态度。

谷歌地图展示的中国某地沙漠中模仿航母的靶场卫星照片,被弹道导弹砸得坑坑洼洼

2015年美国海军情报部的《中国海军报告》中提出,中国的“第一层防卫圈“已经完全覆盖南海,美方认为在这里中国主要使用的兵器是潜艇和反舰弹道导弹。在南海基地群建立起来后,这一情况将发生改变

即使按照《公约》,自然状态下永暑礁在高潮时有一块约4平米的出水礁盘,赤瓜礁也有1.3米的火山岩露出水面,这两个岛礁虽然不具备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却依然符合主张领海的礁盘定义。可见美国“否认中国南海岛礁主权”的话题更像是媒体缺乏国际法知识下制造的一个伪命题。

所谓的“航行自由”则更是一个笑话,美国官方虽然反复强调这一原则,但并没有中国损害这一权利的证据。南海岛礁周围,中方虽然警告,却并未阻挠来往船只和飞机。连美国巡逻机自己都知道中国“并未阻挠往来的民航机飞行”,只有CNN的主持人在认真臆想“被警告的民航机遭遇的‘可怕经历’”。

中国在南海填海已经持续一年多,美国却选在几乎木已成舟之时才“如梦方醒”地大声抗议,如果他们没有迅速枪毙一批本国情报分析人员或者立即派出航母,那只能说明抗议的“姿态”大于“实际”。

有没有情报人员被枪毙笔者不知道,反正西太平洋唯一的常驻航母“华盛顿”号已经启程回国换料大修,而接替它的“里根”号要到8月才会来日本,示威的航母一时半会儿根本看不到。

南海会不会大冲突,只要看看中美两国海上战略的定位就不难了解。

中国海军的战略调整在本周公布的《中国军事战略》首次得到了明确阐述:在强调“海上军事斗争准备”的同时,将原本的“近海防御”变更为“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相结合”。南海对于中国海军而言,不仅是显然的近海(参见笔者的《白皮书说的是“远海护卫”,南沙是咱的近海》一文),还是一个与战略核威慑相关的“壁垒海域”。

鼎盛时期的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实力强大


时至今日,为了重返深海大洋的需要,美国已经开始了切切实实的准备,未来中美海军的潜在冲突地点,将在西太平洋的深远海域

“壁垒海域”最早是苏联海军的一套核威慑理论,它强调为了让战略核潜艇能够安全地保持战略核威慑,需要在苏联周边建立一定区域的战略核潜艇活动区。按照苏联的设定,从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的港口向外延伸2000-3000千米的海域都是其壁垒海域,海域外层则是苏联海军几乎全部主力构建的“防御蓝带”。这里既能够让潜射核弹覆盖北美大陆,又受到苏联海空军力量的严密保护而绝对安全。

中国需要壁垒海域的理由与苏联类似。中国周边也只有南海水深较大,符合战略核潜艇安全进行战备执勤需求,因此中国海军近年来优先加强南海舰队和海南岛防御,并将战略核潜艇主要基地设在三亚,这算是此设想的初步实践。南海西沙、南沙岛礁的建设,则是中国对壁垒海域的强化和巩固,即外交部所提的“满足必要的军事防卫需求”。

当然,满足军事防卫需求与加强南海公共服务是一件路径高度相似的工作。岛上的大型雷达站可以为过往飞机船舶提供导航,自然也能做海情空情监控;机场能够起降大型飞机进行海上救援、输送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必然也能起飞战机进行巡逻、航空反潜与对海/对地打击;可以派出执法船进行护渔护航,显然也可以驻扎作战舰艇进行安保巡逻。对于这些,美日媒体尽管有刻意渲染的成分,但南沙岛礁明显的军事特性,我们不需要讳言。在这里修筑机场、港口和雷达站,能够极大地节约巡逻南海的兵力和成本,使我国拥有比苏联更安全的壁垒海域。至于航行自由,连台湾海峡这样的兵力密度都阻止不了其成为重要水道,南海的情况同样能以此类推。

冷战时期,苏联曾经一度想以古巴为基地,在美国近海部署核潜艇,图为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苏军潜艇在美国沿岸活动情况草图

但最终苏联发现,这种在美国附近部署核潜艇的想法实在不现实,此后改为在北极海域着力建立“壁垒海域”,以确保导弹核潜艇的安全,图为在摩尔曼斯克附近发生的核潜艇事故方位分布,可见这一地区是苏联核潜艇的“老家”

冷战时期,试探、挑衅苏联的“壁垒海域”是美国舰艇的重要任务,双方不时发生冲突。但在战时,这里对于苏联来说将是一块安全的地区,冲突将发生在远离这里的地方

对美国海军而言,在中国近海发起一场战争显然是没有胜算的,所以章家敦教授的预言恐怕还要一如既往地落空。但美国海军还是会切切实实地为冲突做准备,只不过,那不是在南海,或者“第一岛链”的任何地方。

美国海军最近决定改造所有的濒海战斗舰,加强传统的防空、反舰和反潜能力,并将新一批濒海战斗舰改造成货真价实的护卫舰;投资恢复建造远洋防空为主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并开发替代现有巡洋舰的“阿利·伯克”block III型大型驱逐舰;海军陆战队将一半的兵力从远东撤出,部署到中国对地巡航导弹射程之外的关岛和夏威夷;空军一方面推进远程反舰导弹(LRASM)的研制装备,一方面在关岛部署更多的战略轰炸机作为反舰和对地攻击平台……美国海军去年发表的一系列著作中都提到“回归深海大洋”“准备传统海上决战”的要求,他们对这一新战略的准备比吹得震天响的“重返亚太”要认真得多。

对于现在只有一艘航母、大中型水面舰艇数量有限、远程攻击航空兵相对孱弱的中国军队而言,远离第一岛链、置身深海大洋上的美军,在未来几十年里依然是几乎无法战胜的。可南海虽是“深海”,却绝非“大洋”,事情就完全不同了……

日本海上自卫队前幕僚长(相当于海上自卫队司令)香田洋二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日本最近“受眼前事态影响过度关注钓鱼岛”,这是需要“务必严厉杜绝”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举。

然而在媒体发达的民主国家,政府对媒体和民间舆论关注的话题做出回应是不能回避的任务。这一点,中美日三国面临的情况并无本质不同。美国防长的表态中,对本国民众进行政治回应的意味更多。不过与中日在东海上就不可退让的领土主权各自强硬不同,南海问题上中美两国所谓的“冲突”背后却不存在真正的对立,在未来的博弈中,双方更有可能通过频繁但温和的试探互知底线,从而摸索出两国在海上的“新常态”。

双身的“神雕”

本周,最让中国军迷感到意外的可能就是沈飞集团机场上那架奇怪的大型无人机了。这架被网友称为“神雕”的无人机少见地拥有两个机身,并且有一对大到不成比例的垂直尾翼和一副超长的机翼。根据现场照片推测,该机机长约20米,翼展则可能超过40米,虽然无法确认起飞重量,但显然已经属于大型无人机。

中国最初试验的“翔龙”无人机由于发动机性能问题,航程不足

改进后的“翔龙”具备了一万公里的航程,为了解决实际遇到的气动问题,对飞机的总体布局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超长的机翼足以说明这架飞机的飞行空域——高空。从美国的U-2到苏联的M-55,高空飞机只要长得不像火箭,十有八九都得有一副如此长的机翼。而根据相关论文以及此前有关中俄联合开发无人机的消息推断,“神雕”无人机最早的来源是一款中俄联合研制的高空无人机,主要作用是空中预警。值得关注的是,许多类似方案在说明其预警机功能时,都强调了“反隐身”。

无人预警机同有人操作的预警机在定位上并不完全一致。一般而言,较为先进的大型有人预警机承担的是大型空中雷达站与空中指挥所的双重角色,不仅要探测周围空域的空情,还要指挥战区内的本方飞机,而一些小型预警机和预警直升机受制于机组和显示屏幕的数量,只承担空中雷达站的功能。无人预警机因为没有机组,自然也只能作为雷达站,指挥功能则要依靠与无人机有数据链链接的地面控制站来完成。由于无人机不需要考虑机组的疲劳程度(地面控制站换班比空中预警机要容易得多),续航时间可以长得多。而且因为没有人员和操纵台节省了大量重量,无人机可以做得更加轻巧,以获得高空优势并取得更长的续航时间——按照俄罗斯的设计,这种无人机的续航时间不是以小时而是以“天”来计算的(虽然俄罗斯也没能实现这一设计目标所需的技术)

有说法称“神雕”无人机的气动布局极难控制且机动性不好,但对于展弦比如此巨大的高空预警无人机而言,本身就不需要很强的机动性。这种布局形式确实存在相当的技术难度,2006年时“神雕”项目一度搁浅,其中恐怕也有当时尚无法解决技术困难的原因。不过随着中国电传飞控技术的进步,当年曾让苏联望而却步的气动难题现在却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解决。

美国比奇公司“太空船2000”飞机

美国“白色骑士”飞机

网上有一位参加过ARJ-21“翔凤”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透露称双体飞机和鸭翼运用在大型飞机上技术难度极大,他举出的例子是美国比奇公司工程师表示“太空船2000”和“白色骑士”分别采用鸭翼和双体设计,让该公司耗费了巨资,仍未能解决全部问题。观察者网就此请教了另一位专家,他表示这种说法有依据,但并不准确,鸭翼和双体设计的结合在气动上确实要面对很多挑战,但并非不能解决

几乎可以肯定,双身设计是为了满足装备两套针对不同方向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及相关设备而设置的,而且极有可能采用与机身共型的方式安装。按照我国空警-2000预警机总设计师王小谟的说法,下一代预警机使用共型雷达天线几乎已经成为必然。依照国内的雷达技术水平,“神雕”采用类似设计显然在情理之中。至于机翼前缘或者后缘是否配备共形天线,单凭目前的照片尚无法判定。不过我国采用全向共型阵的预警雷达并非不可实现的目标。

据传,“神雕”的雷达可能采用了双波段设计(或者可根据需要选装不同波段的雷达),可以在X波段和UHF波段工作,这两种波段中,X波段可以提供精确的火控信息,UHF波段则被认为具有反隐身能力。此外,该机的雷达还具备合成孔径工作能力,因此可以用于侦察缓慢移动的地面和海面目标。

不过对于这种无人机而言,能否实现其既定性能,除了电子设备给力之外,发动机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无人机较为轻小,推重比低,发动机的推力需求不难满足。但另一方面,发动机的油耗指标则是无人机能否实现预期长时间续航的关键。

苏联米亚西舍夫设计局提出的M-63-2高空飞机方案

经过细化调整设计后的M-63-2A方案,将两台发动机装在了机身后方

米亚西舍夫M-62方案,该机也是为满足高空长航时要求而设计的,具备61米长的翼展,最大飞行速度0.4马赫,最大留空时间33小时

但上述两种飞机都没有进入研制实际原型机阶段,米亚设计局唯一投入实际运行的高空飞机是M-17/55,该机飞行性能接近美国U-2


苏霍伊公司的S-62方案可能与米亚西舍夫方案有一定继承关系,因为米亚设计局在苏联时代后期的主要分工是设计研制航天器

这一点上,我国的航空动力依然无法让人满意。据传,成飞研制的“翔龙”无人机最初就因为采用了一台涡喷发动机,油耗高出美制“全球鹰”3倍,导致该机的续航力明显不足,后来更换了低油耗的涡扇发动机,才顺利将航程提升到1万公里以上。“神雕”机体更大,采用了一台看来有着大涵道比设计的新型涡扇发动机(型号暂时无法确认),理论上续航时间应该会更长。不过对于该机的动力和续航时间,在进一步新的信息出现之前,恐怕无法妄言。

有消息人士证实,中国“神雕”无人机研制工作确实曾有俄方的参与

虽然“神雕”或许还有俄罗斯血统,但由于苏联时期采用类似气动布局的飞机从未造出实机,“神雕”依然具有开创意义

目前尚不能确认“神雕”使用的究竟是哪种发动机,但可以推测是一种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目前国内公开的此种类型发动机型号并不多

尽管这仅仅是一架原型机,而且还有着不少俄罗斯“血统”,但是毫无疑问,“神雕”无人机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无人机在应用范围上进一步巩固了世界第二的位置,同时也表明中国无人机开始脱离单纯参考美制无人机的研制思路,走上了一条与此不同的新道路。

责任编辑:堵开源
凉战 南海问题 南海 南海岛礁扩建 中国海军 无人机 高空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