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军评:在苏-35身上我们还能学到什么?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1-01 14:05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本周作为2016年与2017年相接替的一周,似乎有承载了各方面”年终盘点”的意味。一方面,各方媒体都在盘点2016年发生了什么;另一方面,似乎作为“年度计划”的一部分,不少在过去一年里大家挂念的武器装备都在这周集中爆料,争取“搞个大新闻”。也正是因此,这周里不少我们十分熟悉的武器装备赶着年末再次现身,也让人们对2017年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还有什么要向俄罗斯学?
本周,号称中国空军的“圣诞礼物”的第一批4架苏-35SK战斗机被确认已经抵达了遂溪的空军航空兵某师,正式纳入中国空军序列,并开始进行飞行训练。至此,传了很多年的中国采购苏-35的消息终于以买家秀的形式尘埃落定。虽然这个秀并非十分高调,但至少苏-35购买交付一事已经确定。毕竟年关将至,协议上白纸黑字的2016年不能变成2017,要是没有完成时间节点,责任方可是要吃罚款的。
围绕苏-35本身也出现了许多争论,直到军网的宣布才算一锤定音
不过有些出人意料的是,此次苏-35从我空军部队组织人员赴俄接受培训,到飞机从共青城出发,从东北入境再飞到南部战区的作战部队,虽然一路上都有蛛丝马迹可循,飞机在抵达目的地后,网络上也出现了若干张涂有中国空军标志的苏-35SK的照片,但在互联网上却有不少的网友,出于各种各样的理由,对苏-35SK的来华坚持表示“不相信”。短短几天之内,他们从战机来华一事“无图无真相”开始,一直不愿意承认苏-35SK抵达中国的消息,不少人还言之凿凿地将真实的中国空军苏-35SK照片称为”PS”并且煞有其事地找出了所谓的“原图”,全然不顾中俄空军的苏-35战机在具体配置上实际存在的差别;另一些人则在发现苏-35SK真的来华之后大呼“失望”,认为我国航空工业至今还要引进苏-35SK是无能的体现,甚至是航空发展战略上“逆向民族主义”的逆流。
争论从塔斯社的报道开始,到圣诞当天趋于白热化
对于照片和苏-35SK来华的事实真假,笔者以为目前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了。任何人不管情感上多么不愿接受(在2012年的时候,笔者也曾经很认真地觉得我国不需要引进苏-35),在面对事实的时候,首先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像歼-20战机首飞时一些台湾媒体一样认为是“PS”的想法显然是不利于分析真实情况的。
至于认为引进苏-35是“逆向民族主义”的,其出发点也不难理解。中国空军自行研制的歼-20战机已经开始交付空军部队,其大规模量产计划也已全面铺开。作为中国第一种,也是全世界继美国之后首先交付部队的第五代战斗机,该机的性能毫不逊色于全世界最先进的F-22A隐身战斗机,在面对各种传统第四代战斗机甚至各种4.XX代的战斗机时,更是具备全面的压倒性优势。在这种时候转而继续向俄罗斯采购没有那么先进的苏-35,看起来确实是有些许不可理喻。
正如此前观察者网的文章所言,“正房大妇”名分已定,再纳妾确实有点费解
苏联/俄罗斯的航空工业作为新中国航空工业成立初期的样板,在中国航空工业建立的历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上世纪50年代的大规模援助建设工程就是这个航空工业的苗圃,而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延续至今的大规模产品技术引进工程,则可以算是一副极好的拐棍,帮助当时的中国在追赶世界先进航空技术水平之时走得更稳。
中国航空工业和中国空军的发展目标之一,当然是要最终甩掉这一副拐。不过在歼-20刚刚交付部队没多久的现在就把拐朝地上一扔,合适吗?合适不合适,还得看看苏-35和中国当代航空工业的问题。
毋庸置疑,随着歼-20战机的交付部队以及中国在五代机技术上的全面突破,中国航空工业在战斗机领域的最终产品上,已经在综合性能上超越了俄罗斯的战斗机。这直观地反映在歼-20与T-50两款五代机所代表的技术水平和研制进度上。不仅如此,歼-20技术所衍生的诸如歼-10B/C/D、歼-11D、歼-16等四代半战斗机也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客观地说,苏-35的航电系统虽然颇有特色,但其以无源相控阵雷达为核心的苏-35在这一领域可能不占优势,而在机载武器领域,由于俄罗斯下一代空空导弹研制进展的延迟,苏-35依旧只能使用上世纪末的那套俄制空空导弹,随着中国新一代的霹雳-10、霹雳-15等空空导弹的服役,中国在这一领域也将建立起优势。
无论是“雪豹”雷达,还是R27+R77+R73的“老搭档”空空导弹对中国方面都没有太大吸引力,来中国的苏-35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改动是可以想见的事情了
但是有一点不能忘了,那就是在对比中国空军的技术装备时,必须考虑到武器装备的进度和中国空军的规模。歼-20当然好,但产量目前还不大,未来即使全面增产能够实现,其昂贵的价格和相对有限的产量也不可能让空军全面换装。歼-10D、歼-11D目前还处在研制阶段,歼-16则因为机载雷达的问题面临无法发挥全部性能和修改设计的困扰,目前能够批量列装部队的四代半战机只有歼-10B/C系列,四代半战机的产量上又显不足。中国空军还有数百架歼-7等着换代,对新装备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在四代半甚至五代机成为新战机的主流时,尽管四代半战机的产量目前也不够大,但现在继续生产标准四代机显然不如装备四代半战机明智。苏-35SK虽然和中国最新的战机比不占显著优势,但和空军大量服役的歼-10A、歼-11B相比,性能优势却是明显的。在目前的中国空军里也是“20之下,千机之上”。加上苏-35战机已经在俄罗斯空军磨合服役多年,差不多已经把新装备初期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解决了,可谓状态正佳。这也就是一直以来外界分析中国空军采购苏-35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在于补足产能,更重要的是让中国空军转产装备四代半战机的过度中不要出现力量的缺口。
也许也正因为这个时间节点算得上最后一个机会,俄罗斯方面才加快了交货速度
这种“无缺口”的思路,实际上贯穿了中国空军此次接收苏-35的始终。尽管由于交货制度的原因,最终苏-35战机从俄罗斯飞往中国的旅程依然是由俄罗斯飞行员执飞。但中国空军在俄罗斯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地勤和飞行员的培训却并非没有回报。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在苏-35正式交付中国空军的第二天,这些飞机就开始在驻地上空进行试飞和训练。这无疑也是证明苏-35已经成熟的标志。
至于苏-35的优势,推力矢量系统和整合相关设备的综合飞控无疑是该机的一大亮点。我国在推力矢量技术研究上虽然不晚,近年来研制的几款涡扇发动机也有好几款配套研制了矢量喷口,但由于没有进行过装机试验,虽然在结构上已经有所突破,但在如何综合应用矢量推力上依然显得经验不足。苏-35战机作为俄罗斯推力矢量技术的集大成者,其矢量推力不再像当年出口印度的苏-30MKI一样需要单独的操纵杆进行操作,自然也是中国空军值得借鉴的产品。
苏-35的117S发动机所具备的推力矢量技术对于中国来说也还有学习的价值
还有一样就是苏-35机上的发动机。随着我国引进苏-35以及机上配套的117S发动机,相关的发动机维护大修设备也将配套引进。虽然该型发动机并没有比歼-20上已经装备另一款俄制发动机有明显的优势,但该型发动机依然可以给中国并非高枕无忧的航空发动机工业作为重要的参考。
至于之前各方讨论的所谓苏-35战机携带国产武器的问题,实际上我军在现役的战机上部分解决了这一问题。目前我们已经观察到中国空军的苏-30MKK携带国产的电子战吊舱,也看到了海军航空兵的苏-30MKK2使用国产PL-12空空导弹。很显然,类似的解决方法也会被应用到苏-35身上,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把国产装备嫁接上俄产战机对于中国而言也是驾轻就熟的活了,让苏-35换一套“行头”也不算太困难的事情
中国航母未来的路?
在年底的最后一周里,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首次远海训练也是让人惊喜连连。辽宁舰不仅突破了第一岛链的限制,还潇洒地绕着台湾省的东部兜了个圈。航母编队也进行了初步的合练,从公布的视频来看,海军还进行了高密度的舰载机飞行训练,可以说是有模有样。一些媒体甚至提出了所谓“中国航母形成战斗力”的说法。
辽宁舰编队,就是一个字,漂亮
不过在笔者看来,航母的战斗力形成相当复杂,特别是以美国海军的航母及航母战斗群来看的话,任何一种作战模式都不是航母单舰可以完成的。因此所谓航母战斗力的形成,不仅包括航母自身的作战能力,也包括与整个伴随编队协同执行各类作战的能力。此次辽宁舰的远海航行训练虽然演练了大机群起降的科目,但舰载机在训练中并未有挂配训练弹,因此这次的训练更多还是以舰载机作业为主;在公开的航母编队画面中,承担航母护航的3艘导弹驱逐舰和2艘导弹护卫舰分别来自东海和南海舰队,似乎更像是两大舰队交接航母护航任务过程中并肩航行时的留影,很难说这是一个具备严格意义上战斗力的航母编队。
全甲板放飞前的辽宁号,这是苏联海军从未实现过的
当然,如果以俄罗斯海军的标准来看,辽宁舰早就形成战斗力了。
说起辽宁舰,就不得不提到了中国未来航母的发展道路。在推测中国未来航母发展时,媒体经常有一种有趣的分裂:一方面,因为辽宁舰由苏联航母瓦良格号续建而来,加上中国的舰载机技术也来自苏联,目前自建的第一艘航母又是辽宁舰基本结构上小幅度改进的设计,以至于大家总是不自觉地用苏联航母的发展计划(比如“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以及舰上的雅克-44预警机等)来推测中国航母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由于从辽宁舰开始的中国海军航空母舰在舰艇结构上与苏联“载机巡洋舰”的明显不同,以及辽宁舰上舰载机部队设备和运作尚鲜明的美式印记,使得不少的媒体分析起来,就认为中国海军的航母编队必然是以美式大甲板超级航母为发展方向。
我国航母地勤人员的三色马甲配置与美式航母非常类似
在这里,笔者要替苏联海军伸个冤,也要为中国航母未来的角色“算个命”。
长期以来,苏联从1123型开始,经历一连串1143系列,最终止于1143.7(即“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的发展脉络一直饱受海军学者的诟病。原因也很简单,无论是在苏联海军的使用中,还是在舰艇的规格上,这些战舰看起来都更像是一艘“超大型巡洋舰”而不是一艘航母。但对苏联海军自己而言,实际上是十分清楚真正的平甲板航母的意义和价值的。这一点可以从苏联海军一个又一个夭折了的大甲板航空母舰方案中看出端倪。但在苏联的体制下,海军的特殊使命和作战要求让“载机巡洋舰”的需求更加迫切,加上不喜欢大甲板的国防部长对一切的“真”航空母舰都坚决抵制,这才导致了苏联海军在航母发展上的“迂回曲折”,以“载机巡洋舰”的名义上马,老老实实地配备反舰导弹,并利用一切机会加大航母的吨位和航空功能。如果说“基辅”是这个迂回的开始的话,即使到了“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上,这种必备反舰导弹的迂回,仍然没有结束。
最终未能建成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俄罗斯,独此一家的前甲板导弹发射装置
中国海军的航母发展可以说是在苏联航母的基础上开始的,不过到了辽宁舰这儿,虽然没有用上“乌里扬诺夫斯克”号那样高级的核动力和弹射器,但却率先完成了“迂回”的使命,去掉了对中国海军而言无用的反舰导弹发射井。但由于辽宁舰和第一艘国产航母都是基于苏联航母设计进行修改的产物,中国海军的航母就面临着一个难题:载机巡洋舰的基础让其先天有机库面积小、载机量少、航空作业能力有限的不足,而拆掉反舰导弹后,原本的反舰攻击能力又被大幅度弱化(尽管辽宁舰上的歼-15具备发射鹰击-83K空舰导弹的能力,但受舰上长起飞点的限制,该舰组织大机群开展反舰导弹饱和攻击的能力并不乐观),这一切使得中国航母的优先使命依然是以舰载机执行舰队防空为主。也就是说,尽管具备一定的反舰能力,但辽宁舰和第一艘国产航母的主要任务,依然是以舰队防空为主。
即使是经过改装,辽宁舰的机库面积本身也限制了载机量,也限制了能够出动的打击能力
当然,这一切可以通过国产航母未来的进一步放大和引入弹射器来彻底解决,但在此之前,至少有10年的时间,中国海军要面临以两艘防空型航母去面对各种威胁的情况。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在航母编队中,如果航母的打击能力不够乐观,那么用什么来实现对敌方的打击呢。在现有的反介入体系下,这一任务当然是由陆基弹道导弹来承担。但作为航母编队而言,如何更高效、快速地实现打击的任务,显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任务。
对于一个航母编队而言,除了舰载机外的打击力量,那么显然反舰导弹是要义不容辞的。在我军现有的体系里,执行远程反舰任务主要是由鹰击-18和鹰击-12两种导弹完成,这两种导弹射程已经达到了苏联末代反舰导弹是水平,但在突防能力上却并没有显著超出。而随着现代战争交战距离的不断增大以及对手反导作战能力的不断增强,这样的射程和传统的超音速突防作战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战争中攻击反导能力极强对手的要求,更先进的反舰手段,必然是中国海军未来的必备要求。
航天科技集团出口型M-20弹道导弹,基本可视为按照国际武器进出口标准,压着上限,使用东风-15、东风-11系列的技术研制的一种紧凑版弹道导弹,这只是上一代技术综合的产品。采用类似的思路,把东风-16、东风-26、东风-21D等导弹的技术运用到一种足以装进现役垂直发射系统的导弹中去,就可以制造一款具备末段变轨,高超音速滑翔技术的舰射反舰弹道导弹,对于中国海军来说,这是比类似“布拉莫斯”这样的反舰巡航导弹要实在得多的反舰武器
考虑到火力打击密度、生存性等方面的因素,或许可以考虑一种配备大量潜射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的“水下武库舰”,类似苏联“奥斯卡”级核潜艇的设计思路
相比大而无当的DDG-1000,“水下武库舰”或许更适合中国的需求
尽管中国海军的目标依然是真正可以执行大机群攻击任务的大甲板航空母舰,但在可见的未来,这种看似有些“苏联模式”的防空型航母搭配先进反舰导弹的组合,依然将成为中国海军最重要的杀手锏。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