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一周军评:涉华报告“傻瓜化”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8-19 10:22

施洋

施洋作者

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本周,美国又一次发布了一年一度的中国军力报告。比起去年的报告,今年的报告不仅篇幅大幅度增加,在报告形式和内容上也都颇有新意。但是如果哪个“中国军事通”想着靠这份报告来制定未来美国的军事和外交政策,那毫无疑问是要出问题的。 与此同时,新任美国海军部长在本周公开了美国海军舰载机长期完好率偏低的情况,也让人们对这支世界上最强的海军航空兵部队产生了几分怀疑。

对议员友好的矛盾报告

美国所谓的年度中国军力报告实际上是美国国防部每年向国会提交的一份报告。最早是根据1999年通过的美国2000财政年国防授权法案的要求编纂的,此后每年一稿,从未断绝。

2018年的“中国军力报告”已经是第19年的报告了

尽管对关注中国军队的军迷而言,这份报告可能有些平淡甚至无趣,但对于啥事儿都要掺和的美国国会议员们而言,能够通读和理解这份报告的内容,可能就已经算是个中国军事通了。

作为涉华军力报告,它由美国国防部编制,因此算是“师出有名”的正经报告,有着相当的权威性;作为给国会提交的年度报告,它又有意注重报告的长度和内容深度,因此对媒体和普通人来说更加友好,又有着相当的可读性。也正是这两点,让这份军力报告虽然每年都爆不出什么“大料”,却又每年都能顺利占据一阵子媒体的版面。

这样详实的地图和图标,看起来就很像那么回事

和前几年的报告相比,今年的报告最大的创新,应该是它在版式上的人性化设计。在几乎每一个章节段落的开始部分,报告都设置了黄色背景的“关键词整理”,用2-3句简单的句子将随后的段落内容“精炼”出来。无论是对于向来讨厌繁文缛节,习惯推特治国的特朗普总统,还是对于日理万机、日程排满的国会议员们而言,这种“简化”确实能帮助他们花更短的时间阅读完报告;对媒体那些并不擅长于军事领域的记者和编辑们来说,这种“提点”也能够让减少他们被报告“折磨”的时间,更快提炼出“重点”刊登到自己的首页之上。

这些提炼的关键词对于浏览而不深究的人来说是非常友好的


当然,对于一份本来就只有百余页的报告而言,很多章节里的“关键词”长度几乎都和章节本身差不多了,加上今年报告将原本只是用斜体字标识出来的小节标题也全部“提升一级”成为一个小章节,这使得文章的“关键词”内容变得空前繁多,多少也就显得不那么“关键”。

很多时候,“关键词”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

除了与往年的国会报告相同的6个章节和3个有关中国军队的附录之外,今年的报告额外推出了五个所谓的“特别主题”,分别介绍了“中国在全世界扩展影响”、“中国与朝鲜的接触”、“解放军成为联合作战力量的进程”、“远海轰炸机飞行行动”以及“习近平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五项内容。从过去一年的新闻大事来看,这几个主题确实可以算“特别”,值得专门拿来认真分析一番。但实际上这五个主题总共只有11页,如果刨去其中差不多两页空白和一页地图,实际内容就只剩下8页……这种对“特别主题”的描述,实在也是很充分了。

注意这五个“特别主题”,每个实际上只有1-2页的篇幅

如果仅仅是篇幅少,那么也许最多就是个描述不充分的问题,但是如果仔细看,似乎连这些“主题”的叙事基干都很成问题。比如有关朝鲜的这一章节里,开宗明义就提到“2017年,中国和朝鲜的关系达到了数十年来的最低点”……在2018年上半年中朝领导人三次会面,习近平主席即将访问朝鲜的2018年8月看到这样的话语,一种浓厚的违和感扑面而来。尽管笔者可以理解,所谓的“年度报告”往往都是严格遵循日历时间进行描述和分析的,因此2018年发生的事情确实不应该影响到对2017年情况的判断。但作为一份2018年8月才正式发布的报告,对中朝关系在今年的关系变化即使不予提及,也至少应该以此为标杆,对中朝2017年表现出来的情况进行再次判断。

2017年中朝关系史上最差……那这样的会议是怎么召开的?

但是很遗憾没有,美国人要么以为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是和彩票一样,去年赔的一败涂地,今年转眼就能连中头奖,前后不存在联系和关系,要么就是写作组真的很懒,在2018年1月份就已经把去年的报告写得差不多,但是在8月正式发表之前压根没打算做任何的修正。总之,要是哪位国会议员试图拿着这份题为“2018”实为2017的报告去制定个什么对朝政策之类的东西,那他毫无疑问是要被坑了。


除了这些所谓的关键话题之外,2018年的涉华军力报告中有关中国军力变化最大的一部分描述,大概就是有关解放军的编制序列的部分了。在2017年的报告中,有关解放军陆军的部分还是传统的18个集团军,而在2018年版本里,军改后的13个集团军的番号顺序已经比较清楚了,类似的改动在解放军的海空军部署情况里也有体现,只不过后者因为在涉华报告里一贯没有特别细致的描述,因此在报告里也只是给人一种“有所变化”的笼统感觉而已。

这样的地图虽然可读性很强,但实际上信息的准确程度相当有限

对于美国的涉华报告而言,最大的问题其实并非在于其篇幅或者对“中国威胁”的夸大,而在于报告全部由开源情报综合撰写而成,加上每年的报告在整体上可谓“陈陈相因”,即每一年的新报告都是在前一年的就报告的基础上修正而成,导致报告中对一些琐碎的新闻事件(按照报告发布的时间,其实已经是“旧闻”了)多少有些介绍,但对中国军队目前整体情况和水平的评估与介绍却是严重不足。报告里会告诉你去年中国服役了几艘驱逐舰,正在建造什么驱逐舰,却对中国军队整体的防御性军队的性质不进行介绍,也对美国在亚太地区前置部署的作战力量水平毫不提及。

中国海军的增强,根本上还是为了应对美军在亚太的部署

类似的问题在报告介绍大陆和台湾的军力情况时则有相反的体现。在这份报告里,美军将两岸的军事实力完全采用“斗兽棋”的方式加以展现,而且是一种抽离了技术标准的“简版斗兽棋”。在这种比较中,两岸的地面部队直接以旅级部队的数量作为比较的标准(解放军军改中的“师改旅”正好方便了这种比较),空海军力量则直接以数量相比。于是解放军军改后合成旅强大的战斗力在表格中并未体现,解放军海空军近年来技术装备上的“超车”也没有展示,台军各种员额不足、装备老化的问题自然也没有……这固然是为了方便非军迷的国会老爷们的理解,但这么综合一比较,台军看起来竟然也并未比解放军东南沿海的部队逊色多少,这就很让人怀疑报告对事实的还原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表格,就是美国不少人认为“美军和其盟友还很强”的理由

这种报告评估中的类似问题,让美国国会的许多人在对华军力评估上总是犯下矛盾的错误:一方面认为解放军实力正在迅速增强,并且有着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又认为解放军本身力量不堪一击,以至于美军在亚太地区的各种军事冒险都必然能对中国起到威慑作用。

当然,考虑到美国总统本人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任何“Fake News”的习惯,也许我们也不宜过高估计这份报告可能产生的影响。毕竟当中国发展到今天,本来就已经没有办法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韬光养晦”,与其谴责或者批判这份报告是否客观反映事实,不如做好自己的事,真正让中国军力能够满足一个世界第二大国的需要。


美国海航到底能战否?

本周的美国“防务周刊”新闻中,报道了8月7日美国理查德·斯潘塞在一次媒体会议上透露的美国海军航空兵的战机战备水平。按照他的说法,美国海军已经展开了一项长期的飞机保养工作,以尽可能让更多飞机重返作战状态。这一工作的成果,是2018年初美海军有241架能够执行完整作战任务能力的“超级大黄蜂”,而现在增加到了270架。

作为美国海军航空兵的主力,“超级大黄蜂”的数量就等于美国海军航空兵的数量

美国海军航空兵部队的总体实力在不同版本中因为不同口径的差别有所变化。“防务新闻”引用的报道里,美国海军共有546架“超级大黄蜂”战斗机,而在《国际航空》杂志2018年1月的报道中,这一数字为512架——不管哪一个数字,与241或者270架的数量相比都要大得多,也就是说,在今年年初,美军的“超级大黄蜂”完好率只有44%-47%,而现在经过提升之后,则变成了49%-53%,而斯潘塞更是声称在2017年一度只有1/3的飞机可以正常部署……无论怎么看,这数字都有点低。

“超级大黄蜂”不仅需要满足海外部署,其他部队的训练任务也是必须的

也难怪斯潘塞这样形容美军的机队:马厩里只有累趴下的赛马,但每天都必须去比赛。

斯潘塞所言,咱们得算一算账:无论是241架还是270架,这个数字所指都是“能够执行完整作战任务”的能力,而并非能够升空执行作战能力的飞机。言下之意,如果把部分“带伤出勤”的战机算上,美国海军的实际可用战机数量还能增长一些。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海军的舰载机主要是部署在航空母舰上进行海外部署,按照美国目前日常维持3-4艘航空母舰执行海上部署,每艘航母需要4个战斗机中队48架战机的数量来看,美国海军需要的可部署战斗机大约只有144-192架。考虑到美国海军还有250架以上的“大黄蜂”战斗机(海军陆战队也有差不多的数量)也可以执行上舰部署,尽管他们的完好率未必会比“超级大黄蜂”更高,但也能在每艘航母上部署2个中队,这就让海上部署的“超级大黄蜂”实际的需求数量只有100架左右。

“超级大黄蜂”和“大黄蜂”混编目前仍然是美军的常态

当然,美军也需要一部分战机部署在陆地上的海军航空站,以便用于舰载机部队的日常训练,这一数量大约在140架左右。二者相加,美国海军至少需要240架以上完好的“超级大黄蜂”才能顺利执行海外部署和国内训练任务。这一数字和241或者270架相比,的确已经冗余极小,基本是“贴地飞行”的状态。至于2017年只有1/3可用于部署的飞机(大约只有180架左右)的时候,则必然要么是拆东墙补西墙,要么就只能缺编上阵了。

飞机的完好率从来是航空兵部队重要的考察标准。对于一般的航空兵部队而言,如果人员齐备、装备配置妥当、维修工作进展到位、使用强度也按照规划的话,像美国这样的强国,即使70%以上,乃至更高的战机完好率(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期甚至达到过92%)都是不成问题的。但如果遇到一些不好的条件,其完好率就会出现问题。


一般来说,飞机完好率下降的常见原因,主要是飞机过于新锐或者过于老旧导致的:过于新锐的飞机列装部队时间尚短,其维护保养技术也不完全为部队所掌握,加上刚开始列装的型号本身在技术上不甚成熟,相关备件也不足,因此容易导致新机故障频繁、送修困难,以致于完好率下降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上世纪90年代我军刚开始列装苏-27、歼-8B/D以及歼-7E等先进战斗机的时候也曾出现过,当时许多装备新型战机的部队完好率不足50%,而苏-27甚至有过全部22架战机中仅有9架可以正常使用的极端情况;而老旧飞机因为生产年代久远且使用频繁,一方面本身容易故障,一方面因为许多零备件的停产和库存减少,也会造成修理不及时的情况。

刚刚服役的F-14也是类似的情况

在美国海军航空兵中,目前的F/A-18“大黄蜂”系列战机就属于已经到服役后期的“老旧战机”。由于海军不像海军陆战队一样打算继续留用这些老飞机,因此没有和海军陆战队一样对这些飞机进行升级。按照原本的计划,这些老飞机在退役之后留下的空缺是需要全新一代的F-35C战机加以填补的。美军原计划在2018年就实现F-35C的初始作战能力,但目前美国海军刚刚接收大约20架F-35C,且全部用于训练,而在刚刚批准通过的2019财年的美军预算中,新增的F-35C数量也只有9架。按照这个进度,即使2021年F-35C如期完成了初始作战能力生成,其数量也远远赶不上“大黄蜂”的老化速度。

美国海军的设想仍然会实现,但是来的要慢一些

这样的尴尬情况想,作为美国海军唯一成熟的战斗机,“超级大黄蜂”只能责无旁贷填补这一空缺。虽然美军还有大约100架全新的“超级大黄蜂”战机还未装备部队,未来几年每年还要接收大约24架的“超级大黄蜂”,但考虑到“大黄蜂”现有的装备数量和退役速度,光用这些“超级大黄蜂”顶上“大黄蜂”的缺口,多少是有些困难的。

现役的“超级大黄蜂”作为一种服役不到20年的战机,其完好状态的下降更多是因为过度频繁使用而导致的,因此与“大黄蜂”战机“用完拉到”的策略不同,这些飞机本来就处于“还可以再抢救一会儿”的状态。当然,为了完成“抢修”这一任务,更多的军费预算投入是免不了的。从这个角度看,将目前部队现役,但却因为种种原因失修的“超级大黄蜂”加以维修,是加快弥补这一数量缺口最省钱,也几乎是唯一的方法。

美国能否依靠这一轮大规模翻修“超级大黄蜂”实现海军航空兵战斗力向F-35C全面转换之前的过渡,就要看这些“初老”的“超级大黄蜂”是否能够在修理厂里焕发容光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陈轩甫
海军 美海军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