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退出《中导条约》后,美国的中程导弹将如何针对中俄?

来源:观察者网

2018-10-31 07:57

施洋

施洋作者

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尽管距离正式通知和生效还有半年以上的时间,但从特朗普派博尔顿赴俄向普京说明退出《中导条约》的相关情况来看,美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退出这个当年曾经占过大便宜的条约已经是大概率事件。那么接下来,特朗普要怎样挥舞中导武器,对付中俄两国呢?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冷战连营

在特朗普宣布退出《中导条约》的时候,他虽然炮轰了一圈的国家,但是核心议题在外界看来只有两个:一是俄罗斯明明已经违反了《中导条约》,我为什么要遵守?二是中国都不加入《中导条约》,我也不要!虽然用双边条约之外第三国的状况作为自己违约的理由这件事儿在国际法专家眼里显得很荒谬,但博尔顿在俄罗斯的态度却表明,特朗普也许真的是这么想的。

凡是我自己没占到的便宜那都不是便宜,前人占了的那就得退了再占一遍

理论上说,特朗普退出《中导条约》既然是要摆脱对美国的束缚以获得“实际利益”,那美国自然是要研制和部署各种陆基中程导弹,甚至给他们配备上核弹头,才可能让这种透支美国国际信誉的行为“有所回报”。既然特朗普把退出条约的责任甩到了中俄两国头上,那么欧洲与东亚毫无疑问就会成为美国新中导的部署地。

《中导条约》限制了美国研制和部署中程和中近程的陆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在冷战中,这主要包括美国陆军在欧洲(主要是驻德美军)部署的“潘兴1A”和“潘兴2”两种弹道导弹和UGM-109陆基“战斧”巡航导弹。时代进展到今天,虽然美国因为条约限制,没有直接研发这两类导弹,但美国在中导技术领域却并没有任何的盲点,只要美国愿意,无论是全新研制,缩短洲际导弹射程以获得更大的战斗部或者将海基、还是空基导弹改为陆基,美国都能在相对短的时间里拿出可用的陆基中程导弹型号。

因为中导条约的限制,美国现在只有舰载的“战斧”,可是把它改成陆基也没啥难度

在冷战欧洲的情况下,陆基弹道导弹本身的采购成本并不便宜,1982年每枚“潘兴2”弹道导弹的采购价格要大约420万美元,而一枚能够投掷8-10个核弹头的“三叉戟 I”弹道导弹的价格在1985年大约要1400万。但如果算上发射载具的成本,半挂牵引的“潘兴2”发射车和造价动辄十几亿美元的核潜艇(毕竟在冷战的核战争条件下,他们本质上都是“一次性”的装备)相比,则是明显占据优势,当然这样的便宜让陆基导弹没办法有潜入水下的隐蔽性,只能依靠额外加固防护设施或者自身的地面机动来保存自己。

这类武器的部署,在欧洲整体上还是“整旧如旧”,而且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毕竟部署这些武器还是要对抗俄罗斯,冷战时期的导弹部队以基地为核心,借助欧洲相对完善的公路网络进行机动和在预定地点展开发射的形式在如今不仅依然适用,在北约空中力量占据优势的今天还更加安全。加上北约东扩,如果将这些导弹部署在东欧,不仅能够轻易威胁莫斯科甚至更东面的俄罗斯地区,由于导弹飞行时间缩短,留给俄罗斯的预警时间也会更短,让导弹更加难以拦截。

在欧洲恢复冷战时期的部署态势并不困难

亚太中导:地狭人稠,何处下脚?

但是美国的中程导弹如何在亚洲进行部署却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历史上美军在亚洲部署中短程和中程导弹的时间非常早,但持续时间却很短。上世纪50年代,美军曾经在台湾和韩国部署过一款使用核弹头、射程1000公里的“斗牛犬”地对地巡航导弹,针对的是中国东南沿海和朝鲜半岛北部,但是在1962年以后该型导弹就停止部署,转而在日韩部署战术核武器。

在欧洲地区,由于公路网发达,陆基导弹可以沿着公路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高速机动,很难被精确定位和快速打击,类似“潘兴”这种使用履带式底盘或者SS20这样有轮式三用车的型号更是可以直接在野外进行机动发射,而在东亚地区美军可能部署中程导弹的地方,虽然公路交通网同样发达。但由于日韩狭长的领土、高度的城市化以及巨大的人口密度,并没有广阔的陆地可供机动和发射。

正因为城市化率太高,自卫队每次调动都搞得很魔幻——如果装备核弹头的中程导弹开上秋叶原街头就更魔幻了

陆基中程导弹在日韩这样的国家部署,最可能的情况就是类似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一样,寻找一处或者几处固定发射基地和预设阵地,进行常态化部署或者机动期间开展部署(考虑到当下日韩等国的征地难度,给一套导弹系统准备几个阵地的奢侈行为甚至都很难发生)。相比之下,在关岛这样完全的美军基地上,将中导系统进行机动部署看起来似乎有点可行性,但关岛的面积并不够大,同样不是机动发射的中导系统的理想阵地。

萨德在韩国名义上是机动部署,其实跟固定部署也区别不大,出了那个高尔夫球场也没什么地方可以发射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广大,有大面积便于机动的沙漠地带,加上澳大利亚是美国二战以来的传统盟友,且对于防备中国也有一定的需求。虽然在历史上没有先例,但美国在澳大利亚部署中导系统,理论上并非不可能。

不过在澳大利亚部署中导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澳大利亚距离中国实在是太远了,即使美国研制一款射程5500公里的导弹部署在澳大利亚北部,其射程也只能覆盖中国的南部地区,无法威胁长江以北的大片地区。相反这类导弹因为能够覆盖东南亚的东盟国家,反而可能给美国的亚太政策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如果选择固定部署,考虑到发射阵地可能会遭遇敌方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等武器的打击,对发射阵地的加固强化也就顺理成章。不过随着当代各种导弹钻地战斗部性能的提升和精度的改善,防御即使常规钻地弹头的打击,所耗费的成本也已经大大提升。这种情况下,固定发射的导弹阵地要么成为一个容易打击的高价值目标,要么就要付出极高的加固和设防成本。

打固定目标,总是比打机动目标方便

在西太平洋地区,美国之所以很早就停止了部署中导,这其中固然有“斗牛犬”导弹性能落后的原因,也有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达成妥协的考虑,但最重要的则是在60年代以后,随着潜射弹道导弹和后来空射巡航导弹的成熟,对亚太地区的核威慑里,陆基发射的导弹已经不是什么特别好的选项。水下的核动力潜艇无论是发射巡航导弹还是弹道导弹,其隐蔽性都要更好,更容易达成“出其不意”的效果;而战略轰炸机携带空射巡航导弹的机动速度则显然更高,在变更发射阵位的过程也更加快捷;就算是水面舰艇部署“战斧”,在机动速度大体一致的情况下,不仅单舰携弹量更大。

斗牛士巡航导弹,曾经的对华核讹诈大棒

如此看来,美国退出《中导条约》虽然用的理由上中俄都挨了不少口水,但真要是退约之后实际部署中程导弹甚至核导弹,在针对中国的亚洲地区的时候比起传统的海基或者空基导弹武器时非但没有明显的优点,在战场生存能力和可部署性上还有显著的缺陷,想要用这东西来遏制中国是相当不划算。相反依托大陆的宽广面积和良好的道路基础设施,解放军的陆基中导部队可以自由隐蔽机动,选择合适的位置和时机,对美国在第一、二岛链上的点状目标展开打击。

不过美国中导的恢复,倒是给了美国一个给中国制造麻烦的手段——输出中导。尽管对于美国而言,在亚太地区部署中导可能并不是什么合适的手段,但对于亚洲的美国盟友而言,哪怕是使用常规弹头的中程导弹系统,对他们来说都意味着本国战略威慑力量的一次巨大的升级。

如果韩国的中程导弹突破了“反制北方”的限制,无疑会造成对中国的新威胁

对于日本来说,这意味着该国能够真正拥有从日本本土威胁中国大陆的打击手段,对韩国而言,这也是其此前从未设想过的武器,甚至对于中国台湾来说,这类武器的输出也将使其确实掌握“打击三峡大坝”的武器和手段,对于中国大陆而言,都是不小的麻烦。由于这类导弹系统的价格远比空射远程导弹或者潜射导弹所需要的系统价格低廉,因此对于这些国家在采购成本上也更容易接受。虽然美国也遵守“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但对于这类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制度,美国的“选择性”遵守没有法理上的障碍,也不缺少实践上的先例。

如果美国真的向中国周边的国家输出这类武器,倒是有可能将地区内的军事格局和未来的地缘政治局面复杂化。当然美国必然是要背负地区内“捣乱”的骂名,不过面对连《中导条约》都能说退就退的美国政府,这一点指责又能算的了什么呢?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于宝辰
导弹 核导弹 弹道导弹 特朗普 中美关系 美俄关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

驻美大使谢锋:中国不是雅典,也不是斯巴达

王毅会见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中国永远是最坚定的依靠

急了?韩媒感叹“从中国来的人少了,包裹多了”

持续强降雨已致广东4人死亡,仍有10人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