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一周军评:边谈边吓的美朝“新常态”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5-12 08:12

施洋

施洋作者

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本周发生的各种军事大事虽然看起来重头的不少,但很多却是徒有热闹,实质意义反而比较有限,比如本周俄罗斯进行的规模不小却缺少新意的胜利日阅兵就是一例;而另一方面,有一些看似稀松平常的表态却反映了中国周边一些重要国家博弈的进展与变化;与此同时,美国海军航空母舰在地中海和中东地区的部署又经历了一轮调整,却显示出美军在航母使用上的掣肘与尴尬。

“金斯坎德尔”与美朝新常态

上周六,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在朝鲜东部元山地区指导了前沿及东部前线防御部队的火力打击训练。在训练中,朝鲜首次公开试射了此前在阅兵式上展示过的新型短程战术弹道导弹;本周四,金正恩又在平安北道新五里指导了前沿及西部前线防御部队的火力打击训练。在训练中,朝鲜再次发射了新型短程战术弹道导弹,并且首次对外公开展示了实战射击的新型自行火炮系统。

这其中既有最新的弹道导弹,也有最老款的240毫米火箭炮

作为外界最为关注的朝鲜武器类型,弹道导弹系统向来在朝鲜人民军的武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最近连续试射的朝鲜短程弹道导弹由于在导弹整体布局、弹体外形乃至部分细节上与俄罗斯研制的“伊斯坎德尔”短程弹道导弹高度相似,甚至连曝光的几款发射车都一样采用一车两弹的设计,但又不像朝鲜的“火星”、“北极星”系列一样有公开的名称,因此军迷们干脆戏称这款导弹为“金斯坎德尔”。

本周出现的导弹发射车,使用的是履带式底盘

这种相似显然不能作为朝鲜引进或者仿制“伊斯坎德尔”导弹的证据,因为只要进一步观察,就不难发现这两款弹道导弹在主尺度、弹翼形状和位置、弹体锥度等细节上并不一致,二者的雷同更多的是因为两者在性能需求和采用的技术路径上的相似性。特别是考虑到朝鲜在短程弹道导弹技术上的苏俄渊源,这种情况更加显得十分合理。

从导弹外形上看,这款武器其实和韩国的“玄武2”弹道导弹也十分相似

朝鲜最早的固体短程弹道导弹是被西方称为KN-02的型号,这款导弹据称与冷战后朝鲜从叙利亚引进的苏制OTR-23“奥卡”弹道导弹有不少的关系,不过朝鲜虽然试射过多次该型导弹,也将导弹送上过阅兵场上进行检阅,但此后该弹却很少再露面。

虽然外界都同意该型导弹是朝鲜固体火箭燃料技术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朝鲜在此后多年都没有继续研制新的固体近程导弹,而是致力于更具战略意义,可以攻击日本乃至美国本土的“北极星”系列固体中程弹道导弹以及“火星14”和“火星15”液体洲际弹道导弹。

外界甚至有观点认为KN-02就是更换发射车的原装“奥卡”导弹

尽管这样的研制顺序和决策看起来并不符合一般在这类高技术武器装备中遵循的先易后难的原则,但对于朝鲜而言,在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优先研制与对美战略威慑有关的装备毫无疑问才是重中之重,短程战术导弹虽然对于常规军力十分重要,但其研制进度也只有在洲际导弹全面取得突破之后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

战略导弹和相关的核武器才是朝鲜需要优先发展的武器

在5月4日的导弹试射中,由于韩国探测到的导弹最远射程为200公里,因此外界一度认为这款导弹应该和出口型“伊斯坎德尔E”导弹一样有不超过300公里的射程,而5月9日的试射中,韩国方面的探测显示该型导弹的最大射程达到了420公里,显示其性能水平明显要超过国际军贸市场能够买到的一般导弹,甚至有可能达到500公里的级别。

虽然目前展示的多种导弹发射车表明,在量产导弹的过程中朝鲜在其运输车底盘的来源上遭遇了难题,但如此的性能,再结合固体燃料的快速准备特点和一车两弹的设计,这款新型弹道导弹无疑能够极大增强战役战术突击能力。

两次试射的导弹发射车在底盘上的差距说明朝鲜在其他工业领域的短板

朝鲜最近的一系列举动,尤其是其重新恢复包括先进武器试验与军事训练的行为,毫无疑问是针对美朝河内会谈中所遇到的情况作出的反应。虽然朝鲜方面显然有意控制其展现力量的层级,美国方面在口头表态上也留有余地,表示朝鲜并未违反其之前的承诺,但美国政府同时扣押朝鲜货船的行动,则表明美朝关系实质上却正快速向着两国关系缓和前紧张的敌对性对峙“回滚”。

这种情况发生的根源,则来源于美朝在本轮和谈开始之初就存在的对情势判断自以为是的错位。美方一直认为是美国对朝鲜的高压政策和严厉的制裁才促成了朝鲜的妥协,接下来应该讨论如何按照美国满意的形式解除朝鲜的和武装;而朝鲜政府则觉得是本国对美国的战略威慑让美国放弃了对朝高压,接下来应该自然解除对朝鲜的制裁。

当双方都认为是本国的强硬举措让对方服软才坐到谈判桌前的时候,必然都会对达成对己方高度有利的谈判结果充满期待,也导致各自提出的诉求间的差异要比正常求同存异的会谈还要大。而当谈判最终的走向与这种预期截然不同时,失望、愤怒自然就成了表达情绪的主要形式。

美朝双方从亲密相见到彻底闹翻之间,仅仅相隔了几天而已

美朝之间的这种认识错位在当下并非一个特例。当下中美两国在经贸摩擦领域的谈判虽然与军事问题无关,但美国政府决策层在对谈判情势上的过度自信与认知误差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如出一辙。从对双方基本实力判断的失准开始,到对单方面利己的“一边倒式”谈判结果不切实际的盲目追求,再到对对手不加掩饰的蔑视与不尊重和谈判破裂后的推卸责任……美国在这些安全问题上陷入的僵局,与本届美国政府的“个性”不无关系。

美国对监视已久的朝鲜商船实施扣押,对于朝鲜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对朝鲜而言,眼下除了继续恢复对美国的军事威慑行动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由于发生在作物生长季节的干旱、热浪和洪水等自然灾害,朝鲜2018年全年粮食产量刷新了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仅为495.1万吨,比2017年下降50.3万吨。而今年的情况更为严峻,朝鲜预计要从国外进口159万吨的粮食,但目前仅有20万吨在计划执行当中,而国际救援组织许诺支援的粮食总量仅为2万余吨,剩下还有136万吨的缺口。

由于美国发起的制裁,朝鲜目前又很难从国外进口足够的燃料,也缺少必要的外汇,用于进口足够的化肥、现代农具和种子。虽然说朝鲜人民在“苦难行军”年代有着丰富的度过粮食短缺时代的经验,但毫无疑问大规模粮食配给的减少对于朝鲜的国家建设会有极为不利的影响。

粮食问题看起来虽然没有那么刺激,却对朝鲜的稳定至关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朝在军事领域重新开始的“隔空对战”,在更大范围内其实是两国乃至美国与东亚多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竞争。美朝之间这种一边对峙一边接触的状态显然还会继续下去,而决定其“胜负”的,未必在于谁的力量更强,而在于谁能够更加稳定地将国家发展下去。

美国航母“回到波斯湾”

美国又一次对伊朗发起了武力讹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在5日发布的一份声明中称,正向伊朗沿海派出一艘航母和轰炸机作战群,声称将在“伊朗一旦侵犯美自身利益和美盟友利益的情况下使用武力”。

博尔顿作为美国当代政治保守主义的代表之一,说点硬话完全不奇怪

随后在5月9日,原本在地中海区域巡航的“林肯”号航母穿越苏伊士运河进入红海,进入美国海军第五舰队的管区,在地理上和军事上都正式进入了中东地区;5月10日,美国中央司令部空军发布了照片,显示一批4架B-52H战略轰炸机已经抵达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表明博尔顿的威慑言论也是“言出有信”,并非他在针对其他东亚国家的时候那样“口惠而实不至”。

B-52H部署到中东,对于伊朗也就是虱子多了不痒的层次

不得不说“林肯”号航母及其所属的航母打击大队一直非常忙碌,在过去的半个月里,该舰和“斯坦尼斯”号航母打击大队一起在地中海水域执行说起来是对俄罗斯在黑海和叙利亚力量的威慑行动,而在一个月前,“林肯”号航母打击大队还刚刚离开美国东海岸没多久,当时在第五舰队管区乃至波斯湾地区执行对伊朗威慑任务的则是后来前往地中海的“斯坦尼斯”号——该舰的此次巡航最主要的任务实际上并非前往哪个地方进行示威,而是将该舰的母港从美国的西海岸转移到东海岸,因此各种沿途的力量展示某种程度上只是“捎带进行”。

5月6号的时候,“林肯”号虽然还没有离开地中海,但“斯坦尼斯”号已经穿越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了

不过这也形成了一个奇怪的情况:美国海军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一直经常性地保持一个航母打击大队在第五舰队管区执行对伊朗的威慑,同时美国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也一直维持着航母打击大队,以便对叙利亚沿岸以及黑海地区的俄罗斯军事行动做出及时响应。

但考虑到这几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虽然美国海军十分骄傲地将地中海地区的两个航母打击大队称之为“二十万吨的外交努力”,但在美国并没有打算对这两个地区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情况下,这样的经常性力量明显是有些过剩了。毕竟就算需要发动外科手术式的惩罚性军事打击,几艘驱逐舰上发射的一波巡航导弹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被称为“大国竞争”关键地区的西太平洋海域里,美国海军长期没有任何随时可投入使用的航母打击大队力量。第七舰队的核心“里根”号航母从去年年底开始就在横须贺港里接受例行的增量维护,预计要到今年6月份以后才能出海执行任务;“黄蜂”号两栖攻击舰虽然在部署了一小队F-35B战机之后能够帮助航母“分担”部分任务,展示一种所谓的海上力量存在,但该舰在4月底也正式返回日本修整,结果导致除了在西海岸南加州外海附近进行恢复性训练的“罗斯福”号外,美国在整个印太地区实际上没有可用的航母力量。

以至于在5月美国海军要同亚太地区多国海军在南海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甚至进入中国南海岛礁12海里区域内的时候,整个美军在南海水域的水面舰艇力量就只有3艘导弹驱逐舰,甚至在多国联合编队中,看起来最像核心舰艇的反而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出云”号直升机航母。

堂堂美国海军,结果却像是给日本自卫队打杂的

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数量本来就十分有限,特别是在“福特”号航母因为技术问题迟迟无法投入实际部署的情况下,美国海军原本就只有10艘航母可以使用,而由于资金的紧张,美国海军在航母维护经费上又捉襟见肘,甚至到了要以提前退役废弃“杜鲁门”号这样的手段来“讹诈”美国国会,强行让国会为该舰的换料大修买单的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海军随时可以投入全球热点海区的航母数量,实际也只有2-3艘,这其中如果还将2艘航母部署到地中海,那么在亚太地区无船可用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里根”号航母目前仍然在港内进行准备工作

如果硬要美国海军在这样的状态下加强在印太地区的存在和力量,则唯一短期内有操作性的建议就是让美国第七舰队长期性搞“996”工作制了。其实在美国海军“菲茨杰拉德”号以及“麦凯恩”号驱逐舰发生严重的撞船事故之前,第七舰队就已经严重超负荷。诸如舰艇缩短甚至取消恢复训练时间,直接在接船后执行重要海上任务;延长舰艇在海上执行任务的周期,推后舰艇回港进行维修保养的时间等等,目前第七舰队的状况与其说是“出勤率锐减”,不如说是该舰队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正常的作战强度。

随着“林肯”号进入红海,加上更早之前“斯坦尼斯”号已经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从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继续其前往美国东海岸的行程,美国海军在地中海的力量在半个月之后,又恢复到了一艘航母也没有的“常态”之中。

确实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海军只有两次同时在地中海水域里同时部署过两艘航母,但如果这种部署只是航母正常调动运作中自然出现的“巧合”,那么这份所谓的“外交努力”甭管有几十万吨,事后看来都更像是美国外交官顺势而说的便宜话,毕竟地中海周边的情势与半个月前并没有什么明显区别,美国海军航母在全世界各地的巡航,这时候看起来也更像是按下葫芦浮起了瓢。

随着“斯坦尼斯”踏上前往美国东海岸的最后一段路程,这艘航母对于美国海军的部署任务暂时也就“不可用”了

这也可以被看作是当代美国航母运用出现的问题。由于可用的航母数量持续减少,但美国实际需要派遣航母“摆平”的事情却有增无减,而且由于不少地区的国家反介入力量的增强,冷战刚结束时候那种一个航母战斗群可用搞定一个战略方向的事情如今在很多地方已经不再奏效,而海湾战争时期那种调动5-6个航母战斗群在一个国家周边密集行动的盛况更是不复存在。无论是缩小航母战斗群为现在打击大队的规模,还是使用“神出鬼没”的部策略,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事多舰少”的根本矛盾。

要用一艘航母面对多个地区的问题,自然会防不胜防

至于减少美国航母的使用范围,将其集中用于问题最为棘手的热点地区的设想,虽然早就有人提出,但至今也没有在实际操作层面获得应用。今后美国海军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利益攸关的我们而言,显然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施佬
航母 航母战斗群 美国航母 朝鲜 朝鲜火箭 朝鲜局势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

种地要先交钱?官方再通报:镇党委副书记被免

习近平: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

驻美大使谢锋:中国不是雅典,也不是斯巴达

王毅会见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中国永远是最坚定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