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一周军评:属于中美俄的“战略轰炸机竞赛”

来源:观察者网

2020-05-31 08:42

施洋

施洋作者

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本周,俄罗斯官方媒体报道了俄罗斯开始生产下一代远程战略轰炸机PAK DA首架原型机的相关报道,标志着俄罗斯在下一代战略轰炸机的研制上暂时领先了其“老对手”美国空军;而美国空军在最近连续多次使用B-1B战略轰炸机在全球进行的行动,也表明战略轰炸机这一装备在当下时代里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同时在本周,台湾军方证实已经向美方求购岸基鱼叉反舰导弹,并因此在台湾岛内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也从中暴露出台湾军方、政界以及科研领域对于“自主研发”装备之间貌合神离的立场差异。

新一代俄罗斯战略轰炸机

5月26日,俄罗斯塔斯社援引消息人士提供的内容报道称,俄罗斯已经开始制造其下一代远程轰炸机项目(PAK DA)的第一架原型机,这一代号为“产品80”的项目已经完成了设计工作,与制造相关的材料转运工作已经开始。另有消息声称,PAK DA首架原型机的座舱制造工作已经在进行之中,整机的总装按照计划将在2021年进行。

目前相对最为可信的PAK DA战略轰炸机外形推测

尽管该机的设计部门——图波列夫设计局的媒体服务部门拒绝对这些消息进行评论,但2019年12月,负责国防事务的副总理阿列克谢·克里沃卢奇科曾对媒体透露,该机已经获得俄罗斯联邦政府的批准,图波列夫设计局也已经在着手进行具体的设计工作,并且进行飞机各系统的研制和测试。今年2月,克里沃卢奇科还表示为该机配备的发动机将在今年内开始测试工作。

在有关PAK DA的新闻之后的第二天,5月27日,俄罗斯国防工业部门对外表示,第二架图-22M3M超音速轰炸机的原型机已经进行了超音速试飞工作,表明俄罗斯空军对于图-22M3系列轰炸机的升级和改进还将继续,考虑到俄罗斯此前已经开始着手的复产图-160M战略轰炸机的工作,俄军在战略轰炸机领域“巩固一代,量产一代,研制一代”的思路已经非常明显。

虽然并不是完全的战略轰炸机,图-22M3M依然是俄军远程航空兵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俄罗斯是苏联战略空军力量最主要的继承者,但与美国空军的战略力量发展相比,俄罗斯战略轰炸机在冷战结束后的发展历程要坎坷艰巨的多。由于90年代全面崩溃的经济形势和四分五裂的工业体系,俄罗斯远程轰炸机航空兵在冷战后的前十几年,一切努力都只能用“收拾”来形容。俄罗斯通过债务谈判从乌克兰换回了8架图-160轰炸机,又通过将喀山飞机制造厂内苏联时期遗留的4架未完成的图-160进行续建,将其机队规模从解体初的6架增加到17架(2003年坠毁1架)。直到2014年,图-160机队才开始逐步接受包括航电系统等的升级。

从2015年开始,俄罗斯军方提出了重新复产图-160的计划,并计划在2021年完成第一架全新制造的图-160M2轰炸机,2023年开始以每年3架的速度进行量产。2018年,俄罗斯正式向喀山飞机制造厂下达了10架图-160M2的订单,目前生产工作正在按照计划进行之中。尽管生产的仍然是冷战时期设计的旧型号轰炸机,而且订单所消耗的经费无疑会影响到处于研制中的PAK DA,但这一批订单对于俄罗斯航空工业恢复战略轰炸机的生产能力和重新打通相关的产业链而言极为重要,对于PAK DA日后的量产也必不可少。

不过到目前为止,这批全新的图-160M2还没有一架正式下线的

相比之下,PAK DA战略轰炸机作为俄罗斯在冷战后,上世纪90年代末期才开始启动的远轰炸机研制项目,在技术路线上与苏联末期作为图-160后继型号的预研项目的差异可谓巨大。苏联时期的图-160后继者原本计划是继续高空高速路线,最大飞行速度要求在3.5甚至4马赫级别的“钛合金怪物”,而如今的PAK DA战略轰炸机则变成了一款使用飞翼设计布局,飞行速度只有亚音速,强调隐身性能,具备12000公里的航程,最多可以携带30吨弹药,或者实现长达30小时留空能力的“俄版高级B-2”。当然作为一款战略轰炸机,虽然已经有了外形想象图,但更多的详细情况目前依然是高度保密的,该机具体的设计和配置,也要等到轰炸机原型机完成总装下线之后才能大白于天下。

从技术的角度看,亚音速隐身布局的战略轰炸机从难度上要远小于最大平飞速度接近4马赫,最大升限25000米的超音速战略轰炸机构型。特别是对于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来说,目前构型的PAK DA只要一款推力足够、油耗较低的无后燃器涡扇发动机就能满足需求。俄罗斯航空工业既可以提供现成的型号,也可以在已有产品基础上发展新的改进产品。至于大型飞翼布局在飞控和机动性上的问题,在有大量类似布局的飞机开发经验俄罗斯航空工业眼里,应该不成问题。而机载武器方面,俄罗斯在近年来研制和装备一系列新一代机载打击武器都将应用于PAK DA上,从相对传统的隐身空射巡航导弹到空射高超声速导弹,俄军在现役图-95MS、图-22M3和图-160系列上进行的各种新武器试验,最后也都会反映到PAK DA的弹舱里面。

而为了兼容这些不同尺寸的弹药,PAK DA的弹舱设计也必然值得期待

尽管战略轰炸机的首要职责毫无疑问是担负一个国家空基战略核威慑的运作平台,但在当代,战略轰炸机搭载各种常规武器进行远距离大量弹药的投送与精确打击,也已经成为了超级大国对战略轰炸机使用的标准方式。就在本周的5月26日,两架从美国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出发的B-1B战略轰炸机在一架KC-135R型空中加油机的支援下,飞临巴士海峡附近的南中国海军上空进行巡航飞行,5月27日,又有两架B-1B战略轰炸机在两架KC-135R空中加油机的支援下从关岛出发,穿越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和对马海峡,再经轻津海峡海上空绕行返回。

两次巡航任务中,B-1B都抵达了可以对南海和东亚大陆进行防区外打击的发射阵位,尽管B-1B目前已经被取消了安装核武器的能力,成为一种纯粹的常规打击的轰炸机,但该机凭借强大的载弹量和各类先进精确弹药的使用能力,依然会成为东亚地区不可小觑的作战力量。在此之前的实战中,美国空军和俄罗斯远程航空兵更是不止一次出动战略轰炸机,对远离本土的敌方目标发射巡航导弹或者投掷精确制导炸弹。特别是在俄罗斯在叙利亚境内的作战中多次使用战略轰炸机,无疑也让俄军对于战略轰炸机在常规战争的价值有了更加切身的认识。

相对于美俄这两个有着丰富战略轰炸机研制和使用经验的国家,中国虽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从苏联获得了一批图-4重型轰炸机,但由于综合国力以及国家战略的限制,解放军对于战略轰炸机的认识和使用长期缺乏完整的概念,直到本世纪解放军装备和使用轰-6K等一系列国产远程轰炸机之后,解放军对于战略轰炸机的价值和需求才有进一步加深。从这个角度来说,尽管中国的轰-20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工作已经正式开展,但无论是其研制进度还是未来原型机出现后试飞的进度上,相比已经轻车熟路的美俄,中国航空工业作为这个领域的“新玩家”无疑需要经历更多的考验。


令人迷惑的“国防自主”

5月28日,台湾“国防部副部长”张哲平在专案报告中确认,台湾已向美方求购岸基机动“鱼叉”导弹系统,同时还在今年4月要求美方对“岸防巡航导弹系统”进行报价。

消息一出,台湾政界和“中科院”就对这一消息产生了不小的反响。毕竟一方面,蔡英文当局长期以来就以打着“国防自主”的旗号笼络岛内工业企业,争取选票,顺便从中“雁过拔毛”蹭点油水;另一方面,台湾近年来在自行研制武器领域取得的建树不多,除去各种自说自话“世界先进水平”的轻武器之外,以“雄二”和“雄三”为代表的反舰导弹系统算是其中水平较高的一类产品,而恰恰台湾要在这一领域洽购美制武器,不由令人生出疑惑。

并不多见的“鱼叉”岸基机动型反舰导弹

按照美国方面官员透露的消息,在美国向台湾方面提出出售“鱼叉”的时候,台军并不希望购买“鱼叉”这样的老型号,而直接像美方提出希望购买美军正在计划采购的新一代反舰导弹(NSM)系统。显然这样的“僭越”举动超出了美方的预期,因此并未答应台方的要求。但就是这么一件连台军自己一开始都有所嫌弃的装备,在正式确定要购买之后,台军竟然还就“鱼叉的优点”编出了个子丑寅卯来,也是令人啧啧称奇。

按照台军此次透露的情况,如果一切顺利,台军采购的10余套美制的岸基机动“鱼叉”导弹系统和相关的目标导引系统将在2023年交付台军,目前的美方报价为17亿美元(约合510亿新台币)。而按照台军的说法,之所以选购“鱼叉”而不是台湾自产的武器,原因之一在于按照台军规划的“歼敌50%”作战目标,现有的岸舰导弹力量有所欠缺,依靠自产,台湾的产能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生产目标;加上美方承诺会在这款导弹上提供台军所缺乏的军标GPS信号,赋予“鱼叉”更加精确的对陆攻击能力,使其对地攻击能力远优于台军自产的导弹。

相比NSM,能在当代给“鱼叉”说出一堆先进性,也真的难为了台军

台军目前的岸舰导弹部队均编入所谓“海锋大队”,目前编成7个作战中队和1个机动中队,其中1-7作战中队都编制有岸基固定的反舰导弹,第7中队和机动中队同时还有机动发射的反舰导弹,未来几年,台军还将列装数个机动中队,总计装备近百台“雄风二型”和“雄风三型”反舰导弹机动发射车。按照台军每年生产数十枚反舰导弹的规模,光是满足目前新增的机动中队所需的导弹供应就已经很吃力了,在不增加额外产能的情况下,确实没有余力再在几年内增加10余套反舰导弹系统和相应的导弹。而相比台军现有所能获得的民版GPS信号,美军承诺给台军的军标GPS的确也能有更高的精度,而且台军自己也确实没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一信号差距。

但这事儿在台湾研制导弹的“中科院”眼里却是另外一回事:论导弹性能,“鱼叉”与“雄风二型”都是亚音速反舰导弹,在突防能力上半斤八两,射程上最新型的舰射或者陆射“鱼叉”可以达到150海里(278公里),“雄风二型”增程型虽然只有250公里,但和“鱼叉”也差不了多少;至于“雄风三型”虽然射程上要逊色于“鱼叉”(增程型“雄风三型”仍然在研制和试验中),但其超音速在突防能力上带来的好处无疑更加明显。产能问题上,台湾反舰导弹上各种依靠特殊渠道进口的零部件的获取在多数情况下不成问题,而各类自产设备以及导弹的总装能力,只要增加投资也不难获得。

至于所谓“军标GPS”,作为以反舰为主要任务,具备主动雷达作为末端制导手段的反舰导弹本身对于目标的外部信息情报就是“有个大概就行”,而所谓的对陆攻击任务,在台军内部已经有使用“雄风二号E”巡航导弹的791旅在的情况下,指望专用的反舰导弹能在对陆攻击上发挥多大的作用实在是有点儿舍本逐末。更何况美军给台军军标GPS的承诺并不牢靠,在台海战局有变的情况下,比起可以持续获得的民版信号,军标GPS反而更加容易被美军在第一时间里切断。

这时候反倒是啥也没有的“雄风”导弹更加靠得住

比起导弹的性能之争,台军这批采购的“鱼叉”导弹还有一个潜在的危险:全世界购买过岸基机动发射“鱼叉”导弹的总共只有两个国家——丹麦和韩国,其中丹麦的“鱼叉”导弹早在2003年就已经退役,目前只剩下韩国一家还在使用,而台军如果还想要用“鱼叉”兼职对陆攻击,势必还要对这套少人问津的系统进行不少的改进。如此一来,这些“鱼叉”系统能否如台军所愿,在2023年开始交付使用就更加值得怀疑。

在采购类似“鱼叉”这样台湾能够制造相似装备的武器的问题上,台军的想法显然更加倾向于“进口货”,毕竟花一样的钱,美制装备的性能不大可能显著逊色于自制产品,可靠性显然还要高过自制型号,也不会有和“自己人”打交道时为了政治需求硬着头皮接收次品的糟心事;作为本土装备生产商的台湾科研机构则无疑想要“肥水不流外人田”,靠着所谓“国造”的“大旗”在有限的采购军费尽量分一杯羹;至于那些决定购买谁的产品的台湾政客,“自制”还是“引进”的关键既不在于性能,也不在于是否真的有利于本土产业发展,而在于决策的当下到底是选票优先还是所谓的“美台关系”重要。至于这些装备能不能真的在战场上有好的效果,他们反而毫不在乎。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施佬
轰炸机 战略 空军 中国空军 俄罗斯 台湾 台湾海军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

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