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莫斯科”号沉没,对俄罗斯意味着什么?

来源:观察者网

2022-04-15 11:46

施洋

施洋作者

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俄罗斯海军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沉没,已经是眼下最大的新闻了。

从“莫斯科”号发生大火和爆炸的消息传出,到俄罗斯国防部宣布“莫斯科”号在拖带中沉没,一共也只有24小时左右的时间。作为开战以来俄军损失的最大装备,尽管有关此事的相关信息依然不多,但仍然可以借助现有的信息进行一系列推断分析。

“莫斯科”号沉没的新闻起点,应该是当地时间4月13日深夜来自乌克兰方面来自敖德萨地区的一系列散碎新闻。这些消息的主要内容,是乌克兰方面发射的“海王星”反舰导弹击中了俄罗斯海军“莫斯科”号巡洋舰,并且引发了爆炸和巨大的破坏。

由于乌克兰媒体在俄乌战争中在夸大对手损失上屡有前科,尽管这种行动出于乌克兰鼓舞士气的动机相当合理,但也因此,乌媒在对俄军的情况报道上一直缺乏可信度,外界一开始并没有太把它当回事。

不过到了4月14日凌晨,俄罗斯国防部承认,“由于火灾,弹药在莫斯科导弹巡洋舰上引爆。这艘船严重受损。船员完全撤离”。这不仅让事件的真假不再有疑问,外界甚至能够直接得出“莫斯科”号巡洋舰起火、弹药殉爆、大破,以及舰员弃舰的事实结论。

不过俄罗斯官方的报道却有意无意地“遗漏”了关键的问题——巡洋舰是因为什么发生的大火和爆炸。俄军自己自然不会不清楚军舰有没有挨导弹,因此这种报道的原因,要么是此次事件真的与乌军无关,纯粹是一件事故,要么这就是为了刻意掩盖军舰被乌克兰攻击的情况。

随后的一天时间里,虽然舆论围绕“莫斯科”号的情况炒作不休,但是各方表态并没有更多新内容:一直观察俄乌战局的美国方面确认了“莫斯科”号受损,但也没有给出至关重要的“事故”还是“战损”的结论;乌克兰方面的媒体发了一堆所谓的“莫斯克”号燃烧的照片和视频,但都被证实是过去其他国家舰船事故的移花接木;俄罗斯国防部则曾经在当地时间的下午发布消息,称“莫斯克”号上的大火和爆炸已经停止,军舰正在拖回俄军港口。

结果到了北京时间的凌晨4点,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消息,表明俄军在将“莫斯克”号巡洋舰拖拽至目的港途中,因此前弹药爆炸引发火灾造成船体受损,该舰丧失稳定性,在狂风骇浪中沉没。

至此,俄罗斯黑海舰队旗舰“莫斯克”号导弹巡洋舰沉没成为事实,尽管舰员伤亡情况未知,但这无疑成了开战一来俄军最严重的损失。

有关1164型,又或者是“光荣”级导弹巡洋舰“莫斯科”号的情况,在互联网上遍地都是。

该舰1979年下水,1983年服役,原名“光荣”,1995年改名“莫斯科”,一直在黑海地区服役,长期以来也是俄海军在黑海乃至地中海的存在象征。

作为一艘排水量超过10000吨的巡洋舰,尽管该舰在俄罗斯时代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改进升级,但是该舰拥有“堡垒”、“黄蜂”、AK-630M三道不同射程防空导弹和近防炮组成的主动防御系统,以及包括多种干扰弹发射系统和“古尔祖夫-A”、“古尔祖夫-B”有源干扰站组成的电子战干扰系统,其防空反导作战能力即使在服役近40年后在俄罗斯海军里也是比较强的。

乌军装备的“海王星”反舰导弹作为苏联研制的kh-35“天王星”反舰导弹的姊妹型号,整体性能水平与“莫斯科”号诞生时美国海军的“鱼叉”反舰导弹类似,都属于小型化低空亚音速反舰弹,拦截它对于“莫斯科”号来说并不是一道答不上来的“超纲题”。

但如果仔细了解1164型的设计和该级舰在俄海军中的使用情况之后,不难发现,由于1164型巡洋舰的对空防御设备没有综合到舰的统一指控回路中,使得防空武器无法在这一系统中进行有效的武器分配和协调,“伐木工”作战情报指挥系统与“堡垒”防空导弹之间的许多数据也无法直接互通,导致该舰的防御体系需要极高的舰员操作水平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战效能。

至于俄海军的训练水平,曾多次与俄罗斯海军进行联合演习演练的解放军算是有相当发言权的。而这些发言中的不少以段子的形式表达了对俄军的复杂态度,另一些则从各种细节上看出俄军在训练和装备保养上的糟糕情况。笔者代表观察者网在2014年登上同属1164型的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旗舰“瓦良格”号参观时,就曾经发现舰上诸如洗消喷淋装置损坏,舰上舱门需要绳缆固定等诸多问题。

而即使不考虑乌军导弹来袭的拦截情况,按照俄军含糊的“发生爆炸”说,“莫斯科”号巡洋舰的情况也未必乐观。

尽管1164型巡洋舰在设计上相当注重防护,各处弹药舱都分散配置在配有喷淋和注水系统的各个舱室内,但考虑到1164并非1144型那样巨大的巡洋舰,该舰没有配备装甲防护,但即使舰上弹药分散配置,作为重火力的苏联巡洋舰的弹药总量依然十分可观——舰桥两侧每侧有8枚巨大的P-1000反舰导弹,让该舰的舰桥基本是“弹药架防御”,而烟囱之后舰内的8组“堡垒”防空导弹发射装置的64枚导弹则属于“击穿侧壁就是弹药架”的状态,更别说该舰的AK130舰炮系统弹药储备在塞满时可以达到720发(360发/管),任意一处被直接命中或者长期烈火烧烤都可能引发弹药殉爆。

同时,1164型巡洋舰的舰体内轻围壁结构混合使用了钢材和铝镁合金,上层建筑的高层结构采用的也是铝镁合金。这类结构在高温下不仅会软化影响舰船强度,还可能参与燃烧,增加舰上灭火的难度,甚至引发更大规模的破坏——1982年马岛海战时大量采用铝合金结构的21型护卫舰、42型驱逐舰在被攻击后燃起大火,导致舰船损坏程度加剧,最终难以抢救只能放弃。

然而马岛战争的教训尽管今天早已为我们所熟知,但指责一款上世纪70年代设计的战舰没有规避类似设计并不公平。俄罗斯海军虽然对这些缺陷心知肚明,但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对其也只能听之任之。

至于全舰的喷淋和注水系统这种需要精心维护的损管设备能不能正常使用,出事后俄舰舰员有没有全力投入损管之中这样的问题,外界眼下难以快速了解,而正如上文所说,2010-2021年间的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在相关问题上的表现远远谈不上满意,甚至很多时候都是不及格。这虽然不能直接推导出黑海舰队的备战情况,却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俄海军的整体情况。

不难看出,无论是遭遇乌克兰导弹攻击还是在爆炸中受损,如果俄海军人员在应对的过程中,出现诸如发现晚、人员不到位、设备故障、相关系统未启动、操作不熟练、友舰掩护不力、损管失效等一项或者多项“疏忽”,那么这道“送分题”变成“送命题”并非没有可能。

至于军舰在爆炸之后在拖带中沉没,尽管俄罗斯国防部反复强调“该舰丧失稳定性,在狂风骇浪中沉没”,试图用天气原因加以解释,但同样来自马岛战争的教训表明,这样的情况与天气状况关系一般,更多是严重战损后的军舰的“常态”。

无论是反舰导弹攻击还是舰上爆炸,一般情况下都不会直接在水线以下炸开大洞,因此军舰在受损后往往还能漂浮在海上;但一旦舰员撤离开始拖曳,舰上结构的损坏会导致各处进水越来越多,而由于受损军舰整体的水密性遭到破坏,舰上又没有足够的损管人员对其进行处理,很容易就导致战舰沉没。

马岛战争中,被阿根廷军队“飞鱼”导弹击中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也没有当场沉没,而是英军在扑灭火势,拖带了5天之后因为不断累积进水才最终沉没的。

由于俄罗斯国防部从头到尾没有发布一张事故中“莫斯科”号巡洋舰的照片或者任何视频,外界无从推断该舰当时的情况,更无法分辨到底是导弹击中还是自身爆炸。而随着该舰沉没,外界后续拍照分析这一条路现在看来也基本断绝。有关“莫斯科”号如何沉没的情况,可能只有等待俄军相关人员或者俄罗斯国防部未来发布更多详细情况,才能得到更加深入的认识了。

回到俄乌战争上的话,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命名的战舰在军事行动中沉没,无论其具体原因如何,对于参与特别军事行动的俄军士气而言,都是一种不小的打击。而这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军舰命名的重要性。

举一个不甚恰当的例子,二战前纳粹德国建造的“德意志”号袖珍战列舰在二战爆发后不久就被希特勒要求更名为“吕佐夫”号,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担心该舰一旦在战争中沉没会对德国的士气造成影响。而如今的俄罗斯,显然是不得不接受一次这样巨大的冲击了。

由于黑海上的争夺本身在俄乌战争中就属于边缘角色,加上原本俄黑海舰队规模就要比乌克兰海军大得多,而且经过2014年的克里米亚纷争,乌克兰海军又折损了不少力量。2014年之后的时间里,为了增强对黑海的控制乃至对毗连的地中海的力量投送,俄黑海舰队又连续添置了3艘11356R型导弹护卫舰、6艘636.3型潜艇以及一系列轻型水面舰艇,乌克兰海军增添的各种战艇的规模和性能则一定程度上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即使“莫斯科”号沉没,俄海军黑海舰队相比乌克兰海军的优势依旧明显,俄乌海上的作战力量对比都不会有根本变化。而俄乌战争的局势如何,更重要的依然是乌东地面战场上的进展以及战场之外各国之间博弈的结果。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俄乌战争 黑海舰队 乌克兰 莫斯科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国在非洲真正赢得了民心,就连斯威士兰…”

“日企抱团是绝望之举,中国工厂效率质量都是第一”

“她下月访华,尽管特朗普团队表达了担忧”

“中国有能力让梦想照进现实,将赢得史诗般竞争”

美国政府“逃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