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军评:反攻后,乌军的“政治得分”

来源:观察者网

2022-09-18 10:35

施洋

施洋作者

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佬】

本周,战斗烈度仍未显著下降的乌克兰战场无疑是各方关注的重点之一。随着俄军在哈尔科夫方向上的大规模后撤,乌军取得了开战以来在“夺回失地”领域最大的进展,而对于俄罗斯方面,“何时结束战场”和“如何结束战争”则成了看起来比之前更大的难题。与此同时,美国售台的首辆M1A2坦克非官方地亮相,也让这款美国对台军售中的“重点装备”再次进入到了各界关注的话题中来。

“拉直”的俄乌战线

从8月下旬乌克兰军队在赫尔松展开反攻开始,一度陷入俄乌互派无人机引导本方炮兵对轰状态的俄乌战场在双方实际控制线上又开始了剧烈的变动。这其中,相比于赫尔松方向上进展不明显,俄乌两军互有输赢的状态,俄军在哈尔科夫方向上的全面后撤无疑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在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里,乌军先后夺回了包括巴拉克列亚、库皮扬斯克以及伊久姆等多个地区,重新控制了超过2000平方公里的地域,将哈尔科夫方向的战线推进到了俄乌边境已经哈尔科夫州与卢甘斯克州的州界附近。

丢掉整个哈尔科夫以后,俄乌战线“拉平”

面对这一战况,俄罗斯方面的态度则基本可以用另一个战史上的用词表达:转进。俄国防部发言人科纳申科夫表示,目前已将驻扎在巴拉克列亚和伊久姆的俄军重新集结并部署到顿涅茨克方向,以加强俄军在该地区的力量,此举是“为了实现特别军事行动解放顿巴斯的既定目标。俄国防部同时透露,撤退期间双方战斗非常激烈,俄军出动了航空兵、火箭炮和火炮部队对乌军临时部署点、“海马斯”多管火箭炮系统、乌方武器库等目标进行攻击,有超过2000名乌克兰和外国雇佣兵被消灭,100多辆装甲车和火炮被摧毁。

按照俄方的说法,俄军对于这一方向调整部署并将部队后撤是早有准备,只是撤退行动遭遇了乌军的追歼,才引发了激烈的交战。考虑到俄军之前已经将这一方向的主力部队撤走,加上乌军发起进攻时这一方向上俄军的部队规模远少于乌军的情况,以及俄军后撤过程中的轻车熟路来看,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饶是如此,大量来自战场上的影像资料却着实对俄军不利。

一方面,在开战之初第一个月内被俄军攻占的大片区域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夺还,而且是在俄军尚未完成撤退(其所谓“重新部署”)的情况下发生的,在长期以战线变化和俄军夺占领土面积多寡为核心评判成败的俄乌战场上无疑是一次重大挫折;另一方面,俄军在撤退中进行了激烈的后卫作战,也折损了相当的作战人员和技术兵器。从乌方各种渠道发出的信息看,俄军至少损失了数十辆主战坦克,包括T-72BV、T-72B3、T-80BV等多种型号,被俄军抛弃的各型步兵战车,包括近年来才服役的BMP-2M等也不在少数。加上不少阵亡俄军的尸体以及俄军抛弃的各种阵地和营地的照片视频,在更采信乌方信源的人眼里,说是俄军彻底溃败乃至全军覆没似乎也不算夸张。

在俄军向后收缩,战场为乌军所控制的情况下,乌克兰方面在信息发布上无疑占尽优势。他们不仅可以搜集、整理、有意识地宣传各种俄军失败的证据,也能在相当程度上隐藏本方在进攻作战上遭遇的伤亡和损失情况。类似的情景在今年3月底俄军从基辅近郊几个方向后撤时也有发生,乌军在俄军撤退后控制了战场与俄军曾经部署的浅近纵深区域,也缴获和控制了相当数量俄军抛弃的损毁和故障车辆,拍摄了相当多展现乌军战果的影像证据,甚至还生造出所谓“布查大屠杀”这样的媒体事件。

这样的故事甚至已经开始,剧本甚至都没有修改

伴随着乌军在哈尔科夫方向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乌军在战场上的各种行动也都被赋予了其本不存在的合理性——乌军在赫尔松方向发起的不甚成功的进攻作战被当成了声东击西的佯动,全然不顾乌军在这一方向上投入了远多于哈尔科夫方向的兵力兵器,也进行了规模上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火力打击准备。但相比俄军已经在撤退和重新部署中,一线和后方兵力都明显薄弱的哈尔科夫方向,赫尔松方向的俄军一开始就打算进行坚守,兵力和作战准备都更加充分,甚至还为了阻挡乌军炸了大坝让因古列茨河涨水,因此赫尔松方向的乌军攻击力度更狠,伤亡也更大,但打出来的效果却并不如哈尔科夫这边。

无论是对于领土寸土必争的乌克兰,从一开始就扬言要恢复卢顿两州疆界的俄罗斯,还是对于俄乌战局都高度关注的国际社会,“战线在哪里”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俄乌战争进展以及双方胜负的关键性指标。这其中既有战线和领土得失作为战场胜败判断相对直白客观,不像双方损失容易被掩盖和捏造;也有双方对于领土的执着追求——在战争爆发前就已经实质上独立的卢顿两州参与战争的主要诉求就是将其疆界拓展到其原本的州界;而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此次军事行动,很大一部分目标就是建立从2014年占领的克里米亚到俄罗斯本土的陆上交通线;至于乌克兰,它在2月24日之前进行的军事准备和行动为的就是完全占领卢顿两州,之后的作战目标则拓展为收回包括克里米亚在内的全部乌克兰传统领土;如果向上提炼和追溯,这种对于领土的执念甚至还包含了欧美传统对于战争的看法,以及所谓“俄罗斯没有一寸多余领土”的民族性总结……至于战争最关键的“有生力量”,随着俄乌的大规模战争打了半年,外界对双方的短板也愈发理解:乌克兰看来兵力不愁,只要有北约足够的军事援助就能打下去;而俄罗斯则还有足够多的苏联冷战武器家底,只要能动员起数量客观的青年加入军队,俄军就还有发起进攻的能力。

不过随着战争的进行和消耗,双方的境况也逐渐发生着变化。站在容易观察的装备角度,最近半个月的战争中俄军损失的坦克装备里除了一部分俄军战前换装的T-72B3外,还出现了一些被乌军俘获的T-80BV、T-72B乃至T-62M主战坦克。虽然这其中的T-62M大概率只是俄军提供给东乌地方部队的装备,而非俄罗斯正规军的作战力量,但T-80BV和T-72B坦克的大量出现依然表面了一个情况,即俄军战前装甲部队的新锐主力——超过1400辆的T-72B3/B3M坦克以及数百辆T-80U坦克在半年的俄乌战争中已经受到了相当的折损,因此需要将老旧的T-72B坦克甚至不少原本存储在仓库中的T-80BV坦克解封启用。而与此同时,T-80U在战场上的日渐罕见,则表明原先装备该型坦克的近坦4师等部队虽然在人员上遭遇的伤亡不算严重,但在装备折损上却已经差不多“换了一茬”。尽管在乌克兰的作战环境中,T-80BV和T-80U似乎并无使用上的本质区别,但俄军装甲部队损耗程度却能从中看出不少端倪。

俄军损失的T-72B3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补充

类似的,乌军在哈尔科夫和赫尔松方向发起进攻中也存在这更加严重的技术装备缺乏问题。同样还是坦克这件核心装备,战争初期乌军一线的机械化部队使用的主战装备主要是苏联时期的T-64BV主战坦克,而在最近的战斗中,这种标准装备出现的频率已经越来越低,取而代之的是乌军一些少量改装,长期不用于乌东方向战斗的装备,如T-72AMT、乌克兰自行改装的T-64BM等,以及大量从波兰获得后加装了爆炸式反应装甲的T-72M1坦克;来自北约国家援助的自行火炮和装甲输送车更是占据了此类装备上镜的绝大多数……即使这样,乌克兰军队机械化步兵缺乏载具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乌军不仅将不少援助的高底盘防雷车作为一线作战的装甲输送车,还利用皮卡编组了专门的摩托化部队参与反攻——尽管这种高机动性的部队在追击撤退俄军过程中体现了一定作用,但总体上依然是装甲车辆不足之下的凑合之计。

乌军启封的ASU-85

而在人员上,乌军虽然依靠大规模动员实现了数倍于俄军的账面总兵力,但其能够动员的部队规模已经到达了极限,面对俄军相对的火力优势,加上进攻作战必然更高的伤亡可能,乌军在长期进攻作战后能否承受部队的损失并对其进行及时补充,显然要打上大大的问号。至于俄罗斯这边,在不愿进行全国总动员的情况下,俄方也只能选择各种相对低成本的征募手段,诸如动员监狱囚犯,以减刑为条件将其编组成类似惩戒营的部队,或者在各州募集志愿者组成营级部队,同时将现有正规军部队轮换编组,分批回国进行修整,以便能够更持久的进行作战。在这种情况下,俄军在除了卢顿正面以外的其他方向上再进行一定的收缩防御,甚至放弃部分俄罗斯认为“缺乏极端必要性”的地区的情况还可能再度上演。

在双方的底子都不够厚实的情况下,持久作战对双方都属于不利,但正如战争初期的事实所证明的,俄乌双方都无法快速解决这场战争。俄军的快速突击行动胃口太大而兵力不足,乌克兰方面的反击力量面对俄军正经防御时又不够锐利。加上现代战争的消耗巨大,双方都只能在高烈度作战后降低调门囤积下一场作战所需的物资,同时用低烈度的交战填补时间空白。在俄方还有能力进行正常的军工生产,乌军还有能力得到足够的外援物资的情况下,战争会打多久,又会走向什么方向,确实也令人难以预料。

对于俄军来说,人员伤亡和装备的抛弃损失只是哈尔科夫战况的副作用之一,丢失的土地实质上也并无太大的价值,但在舆论已经形成了以战线论成败的心理预期的前提下,哈尔科夫方向的撤退不仅让俄罗斯在宣传上陷入被动,更重要的则是作为一场“政治仗”,乌军成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身的被援助价值,从而可能获得更多的北约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从而将这场战争持续下去,消耗俄罗斯的国力和斗志。

难缠的“台湾艾布拉姆斯”

近日,美台双方在美国举行了“台军新型战车专案管理会议”,商讨有关台军采购的美军M1A2T坦克相关事宜。在过程中,美方安排了台湾官员前往底特律工厂,专程试乘了第一辆为台湾“量身定制”的M1A2T坦克,相关画面也随后曝光。

台军版本的M1A2T

这辆艾布拉姆斯坦克的现身,标志着从本世纪初开始讨论的台湾引进美制M1系列坦克的努力已近进入到准备接收车辆的最后阶段。对台湾陆军而言,这自然是一场欢天喜地的大好事。毕竟台湾陆军在上世纪90年代先后装备了CM11和M60A3两款上世纪二代坦克水平的坦克之后,20多年来在装甲部队的主战突击装备领域毫无建树。

而作为台军对手的解放军在这20多年里在陆军装备上的发展则可谓一日千里,不仅在主战坦克领域实现了从二代坦克国际平均水平向三代坦克世界先进水平的过渡,在其他各种武器的反装甲能力上也有了不少进步,解放军在步兵班组普及了一次性单兵反坦克火箭筒和12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在机械化步兵的步兵战车上普遍装备了反坦克导弹,在合成旅一级普遍配备了远程重型反坦克导弹,在更高级别的火力打击中有诸多可以反坦克的战斗部,台军坦克面对解放军各级反装甲武器都是毫无疑问的“防不住”,而面对解放军主战坦克的时候,更是很难做到“打得穿”。

两栖突击车和营属反坦克导弹能对台军装甲部队构成重大威胁

M1A2T的到来,则会使这一状态发生不小的变化。尽管美台双方都未细说M1A2T的具体技术配置特别是攻防水平,但从近年来美国向其他国家出口的出口版M1A2主战坦克的情况看,也不难推测M1A2T的大概技术水平。按照美军的一般情况,出口版M1A2通常会使用不含各种贫铀材质的穿甲弹和装甲结构,在火力和防护上比美军自用型号性能稍差,在火控系统上根据用户的承受能力“丰俭由人”,同时在动力上与自用型号保持一致。这意味着台军的M1A2T在整体性能上肯定会比美军目前最好的M1A2sep3等型号差一个档次,很难抵挡解放军诸如96A、99/99A主战坦克发射的最新125毫米穿甲弹,也不可能在遭遇诸如红箭-10这样的重型反坦克导弹的攻击时有很高的生存率。

但面对其他的一些“次级”反坦克弹药的时候,M1A2T相对于台军现役坦克显著提升的防护能力就能起到一些作用。例如解放军目前两栖重型合成旅装备的05式两栖突击车和中型合成旅装备的11式轮式坦克所使用的105毫米坦克炮,他们发射的105毫米穿甲弹在攻击M1A2T的正面装甲最厚处时效果就不会那么好;而我军步兵战车上目前使用的车载或炮射反坦克导弹,在攻击M1A2T正面的时候也不容易达成一击必杀的效果;至于步兵携行的反坦克火箭筒,如果命中在M1A2T坦克炮塔的航向角方向上,实事求是地说,很难靠少数几发命中就能取得有效的毁伤。

台军的目的就是“威胁05”

尽管现代战争讲究体系作战而不是斗兽棋,一两件装备也无法改变战争的格局,俄乌战争的实战经验也证明了数据上的坦克正面防护效果与实际命中其他位置后的效果也是两码事,配备105毫米炮或者反坦克导弹的我军部队在面对M1A2T时也并非毫无办法,但从实际作战效果上,台军的装甲部队在列装了M1A2T后会从原本的缺乏威胁摇身一变为需要重视的威胁之一。从作战心理上,这种相对部分解放军装备能够“打穿防住”的性能又会赋予台军“以武拒统”的信心,从而让敌军负隅顽抗,给我军行动的顺利完成制造更多的障碍。

由于台湾购买的M1A2T坦克最终没有如台湾最初设想的那样更换柴油动力,而是沿用了美军自用型号的燃气轮机设置,加上其极大的战斗全重以及相对宽大的轮廓,该型坦克在台湾服役后的使用、维护显然不容易,而且因为其数量有限,即使以台军目前14辆坦克一个连,一个“联合兵种营”下辖1-2个坦克连的编制安排,目前引进的108辆坦克在除去军校预留的部分之外,也只能组建6-7个坦克连。按照台湾媒体的猜测,这6-7个连既有可能被台军平均分配给台北方向的542装甲旅、584装甲旅、269机步旅和关渡指挥部等4个旅级单位,给每一个旅增加一个战术“拳头”,也可能集中到诸如542装甲旅麾下,成为台陆军在台北作战的一柄匕首,用于在关键时刻开展反冲击,达成台军“扭转战局”的妄想。

从战略上看,尽管“艾布拉姆斯”的入役挤占了台湾陆军有限的军费,客观上阻碍了台军采购更多“标枪”反坦克导弹等轻型武器武装其普通的步兵部队,影响了台军所谓“不对称战力”的生成,但作为一款尚属先进的现代化主战坦克,台军未来将如何编制和使用该型装备用于以武拒统,依旧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并且进行认真分析和谨慎应对的重要问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王世怡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国在非洲真正赢得了民心,就连斯威士兰…”

“日企抱团是绝望之举,中国工厂效率质量都是第一”

“她下月访华,尽管特朗普团队表达了担忧”

“中国有能力让梦想照进现实,将赢得史诗般竞争”

美国政府“逃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