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正富、张维为等座谈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未来图景

来源:观察者网

2013-08-21 09:43

史正富

史正富作者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具有企业家经验的经济学人

张维为

张维为作者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研究院院长,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韦森

韦森作者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华民

华民作者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已经于8月20晚降下帷幕。在数百场演讲活动中,8月19日下午,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春秋综合研究院(观察者网)主办,上海人民出版社承办的“世纪中国论坛”引人瞩目。活动在上海图书馆召开,主题为“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未来图景”。著名学者史正富(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维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社科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韦森(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华民(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等,就中国经济、社会的现在及未来展开对话。这是2013上海书展文化讲坛的重头戏,500多位听众出席,世纪集团总裁陈昕致辞。以下为观察者网根据现场发言整理的学者发言精华,让读者先睹为快。

“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未来图景”座谈会现场

史正富:以“国家级战略投资资金”延续超常增长

具有丰富投资实战经验的史教授阐述了其最新著作《超常增长:1979-2049年的中国经济》中的主要观点,围绕中国是否能够以及如何维持这样的超常增长展开。从管理学的视角上,中国应发挥体制的优越性,建立国家级战略投资基金,形成“超常规购买力”,继续推动“超常增长”。

一、中国未来二三十年经济增长的潜力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目前担心的人比较多。今年几个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好,引发人们质疑:这会不会是一个长期的下滑?

但短期的增长波动和长期的增长趋势不是一回事。从中国经济的过去三十四年来看,有过两次乃至更多次的短期下滑。除了1989年、1997年两个阶段外,大多数的经济增长都是在10%的高位上进行的。在世界经济史上,哪怕是7%都会被认为是超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在中国的环境下,则这个速度会被认为是比较低的。反观过去,我们掉到7%的时候,就会有反弹。这个反弹通常都要长达5年,甚至10年。所以我们从过去的10%左右降到7%左右,是短期现象。

讲座嘉宾史正富

今天,媒体上的负面报道和评论比较多。但是必须从经济学角度,透过这些负面的闲谈,来看长周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从需求方面看,中国没有饱和。我们连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都没达到。因此,市场的潜力和空间是极大的。

问题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经济增长,可以去满足这种潜在的社会需求?目前讲得比较多的,有消费的扩容、消费的升级,消费的升级背后需要产业的升级,产业的升级背后需要城市化。虽然中国现在能够制造几乎所有的产品,但是比较高端的都离不开进口。今天我们讲“中等收入陷阱”,其实是产业不能升级的陷阱。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是推动未来需求面的经济长期增长的必然因素。

反过来从供给方面讲,你有这样的产业、升级的能力和社会总产品供应的能力,能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吗?我们现在谈到资源短缺,水资源不够、土地不够、环境污染,都在阻碍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两个因素。一个是能源。如果我们继续用煤炭和石油,将会是一个灾难。用石油是全球政治的灾难,用煤炭是中国环境的灾难。不找到可以支持中国现代化的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不找到不会引起国际冲突的能源供给,中国的经济增长在长周期的供应上就会有大问题。

另一个就是水。中西部干旱许多年了,长时间下去将是一个大灾难。扭转这个趋势需要增加中国西部的淡水供应,从根本上缓解全国性的缺水。增加淡水的供应以千亿立方米计,这是中国在供给方面的一个瓶颈。相应的还有土地。我们虽然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但是我们只在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上生存,大部分的地我们是不能用的。增加可用地也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要求。

二、实现新一轮“超常增长”的新战略和新方式

我们现在搞的叫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最大的好处当然是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发展;其不可避免的毛病就是收入的两极分化。今天中国收入的分化很严重,比20年前严重很多。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政府和社会的措施,来缓解收入不平等的后果。其中一个是住房,解决了住房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就会减少很多。

内需不仅仅是个人的吃喝住穿的消费,还有公共的消费:新鲜的空气,达标的淡水,安全的街道等。而且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这一类公共消费的增长会日渐提高。而这一类公共消费靠私人企业、个人消费,是无从解决的。

中国未来增长看上去是一对矛盾。经济增长有那么多缺口:水不够、土不够、人才不够、技术不够、房子不够。但反过来一看,它正好是稀缺的。所有上述问题没有一个是基础建设解决不了的。缺的是投资。

因此我提出了“战略性投资”,用于解决水、土、房子等,这种基础性的资源积累,既拓宽了经济增长的空间,又解决了我们过渡时期产能过剩、无处投资的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也有产能过剩。因此,我提议,用新的基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基金的模式,背靠国家财政的支持和国家级的信用,把社会多余的储蓄调动起来,进行这种战略性的、基础结构的投资。通过这些投资,经二三十年的努力,为中国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资本的积累,打造一个全国人民可以安居乐业的外部环境。从而帮助我们的市场经济增长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不在乎增长率的高低,即绝对值,而在于相对值。

我提出的这个说法叫“超常规增长”,超的是什么常规呢?是超越西方市场经济的常规,走的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式的增长战略。这个战略的核心叫“双重推动”,一个是市场经济的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一个是依托中国制度优势做出来的国家级战略投资基金。这会带来额外的2%的增长,会向市场经济提供额外的购买力,即“超常规购买力”,它不是市场经济自然演化出来的。

中国存在一个内生长超常增长力的空间。这就是和中国的国计民生、国家安全长期有关的基础设施。它为我们未来三十年打造出了新的超常购买力,保持一个超越市场经济的较高增长率。这个过程的延续需要做的是保持社会、政治、经济的基本稳定,进一步优化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角色。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问题,生产力层面是能源,社会层面是腐败。最有危害的腐败叫官商通吃,当官的同时经商;其次是钱权交易,这个层面的腐败80%在北京。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下方权力,增加竞争和透明度。

比如,发改委审批项目,不批不就完了吗?那么多批文,最后都批下来了。不妨碍国防安全的,都不要批了,那么腐败就减少了一大半。引进西方的科学管理,实行公务员和准公务员的分别管理。

群体事件中闹得最大的是土地。它本来是个经济问题,不是一个政治问题。为什么不用经济的方法解决问题呢?而是一天到晚“维稳”。在多元化社会里,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诉求。关键是,补贴标准有争议。应该通过司法层面来健全。

因此,我们要实现这种超常规增长,所需要的改革不是全面照搬西方式的市场经济,而是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基础上,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官僚主义的危害,控制腐败。只要坚持我们走过的路,实行实事求是的改革,那么中国经济赢得新的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仍然是可能的。

中国走在一个十字路口上,是否要滑向普世价值?

我们出国留学的时候都崇拜西方大家,从经济学家到哲学家、社会思想家,有一堆让我们顶礼膜拜的人。当时就是想在西方学过这些东西后,回到中国来教书,改变中国的知识结构、文化,促进中国的现代化。

但在美国学习、工作十年,越了解美国,越觉得中国走不到美国那个地方。每个国家的历史决定了一个国家。要是真做到了,那是世界的悲剧。

美国到今天这样,花了多少代价?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才能解决人类的和平和相对的幸福呢?今天,美国有幸福感的人是绝对的少数。西方给我们带来了现代社会,创造了人类的新纪元。但它有结构性的缺陷。无休止开发自然资源,无休止地追求个人的成功而不在乎别人的感受。

中国必须另觅他途。中国加入全球体系应该走自己的道路,创新西方建立起来的思想和知识结构。

 

张维为:十年后西方将不得不承认中国模式优越性

有人说美国用民主制度加市场经济这两个概念就可以概括。当然这是不准确的,一个是美国究竟是“钱主”还是“民主”。另一个,美国是不是市场经济?如果是,为什么对中国的华为等实施不公正政策?有人说奥巴马实行的是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但这样的概括也有好处,就是能够抓住主要特点。如果要用两个概念来概括中国,那就是文明型国家和混合型经济。它有四大特点:超大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超悠久的历史和超深厚的文化积淀。最重要的就在于这个“超”字。

张维为:十年后西方将不得不承认中国模式的优越性

四“超”带来四大效应

超大人口规模带来人口效应:

中国的人口可以带来巨大的人口效益,这是一种规模效应。比如说电子商务在国外就是个人行为,而在中国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又比如说新能源,最有机会搞好的就是中国,因为新能源需要很高的成本,但是,中国可以通过规模化大大降低成本,中国的超大人口提供了规模化的条件。中国你只要有雄性壮志,做大了都是世界第一。

超大的疆土带来地域效应:

根据我在国外多年生活的经验,在很多方面,中国并不比外国差,相反的,有些方面甚至优越于国外。比如上海,与瑞士的许多城市相比就绝对不差。同时,中国的区域广阔,在沿海城市高速发展后,内地城市也会迎来一个发展的高峰期。中国经济将有下一波高速发展。

超悠久的历史传统带来传统效应:

比如中国的房地产,不只有商品、社会和政治属性,还具有一个传统属性。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延续,有对土地和房产的眷恋。如果中国的14亿人中,10多亿都有需求,房价是下不去的。中国的房屋自有率其实很高,当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进行更好地分配。我们不如先肯定,再改进,“反弹琵琶”,比如让房产和新科技再结合,建设绿色住房。中国人对土地的眷恋,使得房地产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怎样使房地产能够发展好,有创新,同时又能协调好各方的利益。

超丰富的文化底蕴带来文化效应:

中国已经完成了“雪中送炭”,需要“锦上添花”。中国很多城市已经优于国外的发达国家。但还需要将文化融入进去。美丽中国这个概念很好,就以农村为例,周庄之类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里的美并非美学意义上的美,而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有它的文化范畴,既有硬件也包括软件。上海浦东许多农民的房子都很大,但是很空,是否可以在设计的时候将当地特有的文化因素融入进去,形成文化产业优势。上海作为中国现今最好的城市,更应努力,将“美丽上海”建设好,在发展文化的同时也能使经济产生新的增长点。

中国未来的机会比西方多

美国梦被出卖了。美国并不是民主而是钱主。“中国梦”已经比“美国梦”更加精彩,而且这个趋势还会继续下去。

仅就物质生活而言,过去20年,多数美国中产阶级的收入没有增加,而家庭资产减少者不在少数,这与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在这段时间里,多数中国人事实上经历了一场财富革命,中国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一个上海的中产,如果十年前卖掉了自己的房产并把人民币换成美元移民美国的话,今天他再回到上海,可能会发现自己已属于弱势群体了。

很多问题是有相对性的。中国的机会比西方要多。美国其实更加拼爹。比如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以复旦为例,一半是小地方来的,而美国的耶鲁、哈佛则做不到,很多学生的爷爷、爸爸也都是哈佛的,像小布什这样的智商照样在哈佛读下去。

对于腐败问题,在所有大国崛起中都有,这是财富激增的后果。但是中国现在的腐败比当年的美英都少。这个阶段,也需要用历史眼光去看。再看看与我们处于同一时期的俄罗斯,你去感受一下那里的腐败,回来会说“中国万岁”。

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经历了飞跃性的发展。之后,新加坡、香港维持原有制度;台湾、韩国则选择拥抱多党制。结果很明显,维持原来制度的新加坡、香港显然治理得更好。

我们要超越西方话语。就以基尼系数为例,计算的是货币化的收入。这拿到中国就不能将问题找准。中国有些地方,主要是农村,人均GDP不足200美金。但是他们的房子、很多食物是自己的,不在消费中。他们到了孟买都算是中产阶级。

一定要自信,坚持中国模式,到了十年后中国将又是一番景象,中国的经济总量将是世界第一,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将是美国人口的两倍。到那个时候,西方世界将不得不承认中国模式的优越性,否则无法解释中国的发展。而到那个时候,即使他们不承认也不要紧,我们已经不在乎他们是否承认我们了。

 

韦森:台湾的4.3%GDP增长率就是我们的榜样

 

我在去年5月就预见到中国宏观经济在下行,不可能按照8%的增速再增长20年,但我不是在唱衰中国经济。保持5%-6%的增长速度就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成就,连续30年近10%的增长已经是史无前例的。中国经济下行是一个自然趋势。

判断中国经济是否增长的依据并不是统计局的GDP数字,要看企业的边际利润。如果企业都赚钱,意味着经济增长,反之,则经济在下行。

中国潜在增长率在下降,从2007年就已开始。中国目前的经济下行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因为是产能过剩。从生产资料(煤炭、钢铁)价格、克强指数(发电量、中长期贷款)的下降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萧条衰退之中。固定资产中,企业的投资在下降,政府的投资推动着中国经济增长;消费还是疲软,除了黄金。国企和三资企业的盈利都在下降,企业投资收益率在下降,导致存贷比上升。

 

韦森:台湾的增长历程可能是我们的榜样

从战后四小龙和日本的发展看,其经济增长的速度呈三个阶梯状下降。其中,台湾在1962~1980是10%的增长速度,1980~1996年是7.6%,96之后是4.3%。我认为中国能保持台湾这个状态就很了不起了。

在日本等地区“下台阶”的过程中,一个数字很重要:就是产能过剩比达到33%。中国在2010年达到了这个数字,应该也不会例外。这几年投资回报率就在下降,名义投资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2012年达到了48.2%。

张军谈李克强“按兵不动”,其实应该改成“按兵不住”。在建项目占GDP的比重在2012年已经是134%,新建项目投资规划也超过GDP的60%,2009~2012年中的固定资产投入总额已经达到1.64万亿,等于2012年的GDP。这样天量的投资,到了最后需要清算的时候就是巨大的压力。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在如此天量的投资推动下,长期持续地增长。

在全社会的资本边际回报率下降的驱使下,等到所投项目不赚钱了,等到大部分企业的利润为负的了,谁来为这超过百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埋单?根据奥地利学派的观点,政府继续投资的话,到还款的时候可能就是被动的时候。

只有市场经济中国才有希望,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增长是停滞的,有了改革开放才有三次经济起飞,未来中国改革的方向依然是坚持市场道路,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带来经济增长。

华民: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新古典增长

中国为什么必须保持高速经济增长?首先人口还在增长,凡是有人口增长的国家一定要有经济增长,否则就掉入马尔萨斯陷阱。其次,现在资产价格很高,经济增长一旦停下来,收入没有了,资产价格就会暴跌,就会变成硬着陆。

这是两个约束条件,所以中国经济千万别把速度调下来。但很多经济学家和决策者都说,我们要故意把经济增长速度调下来,这要犯战略性错误。

第一,凡是财政有赤字的国家,宏观经济就会失去稳定性。今天全世界都说最没有希望的国家是日本。日本的财政赤字、国债是GDP的250%。日本基本就完蛋了,一代代人成为债奴,后代永远在为政府还债。

第二,我们每年有几百万大学生,有农村失业劳动青年产生,如果没有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会紧张,找不到工作,社会就会不稳定。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会造成经济的不稳定,财政不稳定,社会又不稳定,拿什么来维稳?

为什么经济增长会减速?从1979年到现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模式是新古典增长。三亿农民工和三万亿美元外资结合,解放生产力。然后把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报酬递增,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华民: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新古典增长

到2004年,我们莫名其妙去调整,说经济过热了,也调整发展战略,这么一做就出问题了,况且不调已经出问题了。

第一,报酬递减。投资规模大了,企业边际利润率下降了,这就是自然减速。第二,城乡差别扩大,区域差别扩大,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间的差别扩大,压制国内消费。第三,经济增长在很长时间里依靠出口来拉动,累积了几万亿美元资产,人民币一升值,出口竞争力下降。

面对这些问题,如何来解决?环境问题、老龄化问题、资源短缺问题都不是主要问题,都可以解决。关键是我们到底找一个什么样的解决方法,三个选择很重要。

第一,刺激内需。但通过加工资的方式,结果不是通货膨胀就是经济衰退,所以必须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生产效率的基础上。

第二,面对新古典增长带来的报酬递减问题,要发展教育。现代企业需要的是遵守纪律的、训练有素的劳动者。农村能够提供的是自由散漫的、没有纪律的、无知的劳动者。这个冲突市场是无法解决的,需要政府来培训员工。

第三,外贸还要不要?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的三个时期,汉唐有丝绸之路,南宋有海上丝绸之路,再一个就是改革开放30年。贸易基本上和国家经济增长高度正相关,因此还得做贸易。要遵守WTO的国际游戏规则,进一步开放市场,挣别人钱的时候也给别人挣钱的机会,互利双赢,走更加自由化的贸易道路。

政府不要去替代市场,市场经济一定是到目前为止最有效的配置资源的经济,但是市场经济绝对是有缺陷的,政府应该做的是如何去纠正这些缺陷。当经济处于低迷状态的时候,如何把经济拉动起来,需要智慧,需要战略!

责任编辑:梁哲浩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不藏了?美防长自曝有“仁爱礁特遣队”

普京回应:是新型中程高超音速导弹

“中国在量子领域专利数第一,中美未来竞争更激烈”

未携核弹头?不是洲际弹?俄方:不予置评

乌称俄发射一枚洲际弹道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