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鲁郑:如此透明,出乎谁的意外?

来源:观察者网

2013-08-23 10:54

宋鲁郑

宋鲁郑作者

旅法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

自从中国宣布8月22日在山东济南开庭审理薄熙来案,立即引发全球高度关注。今天的中国,只要稍有风吹草动,就能立即登上西方各大媒体的头条。比如一名卸任村长的车祸死亡,一名生活在农村的盲人律师——不过这名并未受过什么教育的盲人竟然可以成为纽约大学的访问学者,足见中国人的面子之大,也足见西方高等教育体系之灵活(或者说学术为政治服务,大学沦为工具)。

中国被高度关注,自然和它在全球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巨大影响力有关。只是奇怪的是,西方对中国风吹草动的解读则似乎是在这种地位、影响力的对立面。因为它们的结论无一例外的都是中国的落后、倒退和黑暗。以薄熙来案为例,在开庭前,西方舆论一边倒的认为中国是没有法治的国家,是政治决定一切。这一次审判会被严密控制,完全是走过场,一切都已经安排好。审理过程既不会透明,更不可能出现什么意外情况,比如翻供,不认罪。为此还讽刺挖苦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三个自信”是根本没有自信。

比如一向以关注国际新闻著称、全球颇有公信力的法国《世界报》就刊登了轰动一时、曾因参与重庆“打黑”案件辩护而身陷囹圄的律师李庄的观点:对这一案件不要期待有什么意外,看看此前的几个重大政治案件就知道,审判之前当事人就已经被摆平。曾经担任薄家勤务员张晓军辩护人的某著名律师对《世界报》表示,在律师界内部,大家都把这场审判称之为一场“戏”。法国第一大日报《费加罗报》干脆声称将会“关门审理”。左派第一大报《解放报》在开庭审理前五天以整版登出这样的文章:《在中国“即使你没犯罪你也有罪”》。

然而,8月22日济南中院的开庭却令所有这些泼向中国的污水顿消于无形。庭审高度透明——第一次采用微博现场直播,控辩双方激烈交锋公之于众,被告人也完全否定所有指控。中国展现在全球面前的是与西方媒体塑造的完全不同的形象!更由此显示了中国的自信:对本国法治的自信、对事实的自信、对民众辨别是非能力的自信。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仿佛再一次听到西方各大媒体公信力崩溃时的巨大轰响。

中国法治进步,从常理上讲,中国的自由派人士应该感到欣慰。毕竟这是他们执着的理念,是一直在竭力鼓吹的。然而事实却再一次令人大跌眼镜。一个国内著名的自由派媒体评论员在接受法国广播电台中文部采访时,虽然承认此次“程序及公开方面有进步,超出预料。某种程度上显示了未来司法改革的方向。”但认为审判内容避重就轻,其结论是“这种‘公审’徒然为对方阵营制造图腾,于未来遗患无穷,战略上愚不可及。”他在最后甚至还这样主张:“无霹雳手段,如何对付此等枭雄?”

我们真搞不懂自由派人士究竟主张什么。中国司法有缺陷时,就批中国法治不彰落后,法治有进步却又成“战略上愚不可及”,难道他们主张“黑打”采取“霹雳手段”才是“战略高明”吗?难道自由派也要因人用法而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要用“战略”代替法律吗?

其实说白了,自由派中极端教条的人士恐怕并不真的希望今天的中国进步。中国进步了,他们也就没有了市场,没有了舞台,只有中国总走错步,他们才有机会。

国人不知道西方究竟怎样为自己不遗余力地抹黑寻找解脱之道,但我还是很想善意地提醒“两下”西方,一是亡羊补牢,吃一堑长一智,不要再在同一条河流里跌倒两次。二是在抹黑别人,或者哪怕不是抹黑,是实事求是,也一定要先用镜子照照自己。

就在薄熙来案按照法治的原则进行审理之时,英国却上演了一场毫无法治的闹剧,丑剧。

本月18日,巴西籍男子、28岁的米兰达在过境伦敦希斯罗机场时,遭英国警方拘留。米兰达被拘留的根源在于他是报道斯诺登揭秘美国监控事件的英国《卫报》记者格林沃尔德的同性伴侣。

米兰达搭乘的英国航空班机一落地,机上广播要求所有乘客出示护照(不知道世界上哪一条法律有这样的规定,公知群体不少是法律人士,希望提供法律支援),一下机就被带到小房间内,被要求留指纹,手提行李被搜,手提电脑、外接硬碟、电话等物品全部被没收。

米兰达被拘留时间长达9小时,在扣留期间英国警方不淮他打电话给有美国律师执照的格林沃尔德,由于语言不同,警方原本同意安排翻译人员,但最后食言。不仅如此,他在被英国警方扣留期间,轮番被7名警员拷问,并不断威胁他,如果不好好合作,将让他入狱,对待他如同罪犯或是将攻击英国的恐怖份子。

事后米兰达说,他原本计划到英国探视友人,但现在完全没有这种计划,“你不能去一个滥用法律、无缘无故剥夺人民自由的国家”。

此事也激怒了米兰达的伴侣格林沃尔德。他强调将会继续爆料:“从现在起,我会更激进地报道。我将刊登更多资料,包括英国的资料。我掌握不少英国间谍系统的资料,相信他们会后悔自己的举动。”

由于刊登斯诺登解密文化而声名大噪的《卫报》19日表示,对米兰达被扣留感到“震惊”,将敦促英国当局作出澄清。

自己的公民无端被扣留、被威胁、没收部分财产(这算不算侵犯私人财产权),巴西政府自然不能无动于衷,声明这种举动无法接受,表示强烈关注。

尽管面对媒体和巴西政府的外交压力,英国警方却表示,根据反恐怖法,对格林沃尔德伴侣采取拘留措施“符合法律规定”。也就是说,上述一切荒唐的行为都是合法,合宪的。也难怪米兰达把英国认定为这是“一个滥用法律、无缘无故剥夺人民自由的国家”。因为这就是英国的法律!

虽然《卫报》对英国警方的行为表示震惊,其实它自身也是泥菩萨过河。主编艾伦•拉斯布里杰在《卫报》官网发表一篇文章说,英国情报机构政府通信总部两名“安全官员”某日到访《卫报》伦敦办公室,并在地下室监督他销毁存储机密资料的电脑硬盘。拉斯布里杰说,《卫报》根据斯诺登提供的资料发布报道后不久,一名高级政府官员同他接触,称首相戴维•卡梅伦要求返还或销毁斯诺登的资料。最后一次,两名安全官员威胁将诉诸法律,拉斯布里杰随后带他们进入地下室并销毁资料。

这样水准的法治国家还有什么资格来批评他国,更别说搞什么刻意抹黑了。

当然,许多人会认为这只是西方的个案,并不能说明整个西方的法治状况。那么,大家可能还记得关塔那摩监狱,还记得奥巴马一上台就承诺要将之关闭,结果都到了第二个任期,关塔那摩依然岿然耸立。大家可能还记得曼宁,一名普通的美国士兵,只是出于自己的良心,揭发了美军屠杀阿富汗平民的机密,结果竟被判处35年徒刑。尽管在此一刻,全球各地都在签名为之申请诺贝尔和平奖——假如挪威顺应民心民意将2013年的诺奖授与曼宁,包括中国人都会相信它的公正。只是,诺贝尔奖的发源地瑞典现在还和英国、美国一起谋求抓捕阿桑奇,我们怎能奢望出现奇迹呢?(CNN公布的民调显示,英国有44%受访者认为,瑞典针对阿桑奇的性侵害指控只是个借口,好让美国政府能够起诉他揭露秘密电文。另有13%的人对此持反对意见,43%未的人表态。)

斯诺登事件后,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立即在西方再度热销。很多人认为这本书是针对共产国家的。其实不然,否则奥威尔也不会把虚构的故事放到英国。根据2007年9月4日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资料,因被怀疑是共产主义者的关系,奥威尔被英国军情五处和伦敦警察厅特别科自1929年起一直严密监视至1950年逝世。虽然他的书作为左翼内部对苏联的讽刺和批判,但他写作的灵感恐怕就来自英国的现实(奥威尔未到过苏联)。只是奥威尔去世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以米兰达的经历来看,英国改变了吗?但是从昨天薄熙来受到公正的法律对待来看,都会得出这个结论:中国确实已经变了。

责任编辑:冰焰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拜登紧急安抚金主,“多数资助者仍未放弃”

水利部预警!长江干流洞庭湖入江口以下将全线超警

改革VS保守,谁会是伊朗新总统?

“这是美国政治史上最残酷的电视节目,我们全输了”

民主党人“彻夜难眠”,但还能换人吗?